下倡导普遍人性的传统人道主义来说,尼采的确是一个典型的反主体性的哲学家。福柯和结构主义哲学家同样可以从尼采那里找到支持自己的论据。尼采如此,许多其他西方哲学家(例如杜威、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等)也有某些类似之处。简单地和笼统地把他们归结为维护或反对主体性的哲学家都可能有失于偏颇。这里主要问题还在他们对主体和主体性概念的内涵各有所指。因此,尽管主体性概念的确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把它当作评价哲学理论的是非成败的尺度显然是不妥当的。
这当然不是说在西方哲学家中没有维护和否定主体性的区别,更不是说主体和主体性概念没有任何确定性,而只是要求人们更加具体和全面地研究和对待哲学家们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例如,在当代法国哲学中,萨将和福柯在这方面的理论往往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萨特竭力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和其自由的绝对性,以致认为人的真实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自由;他由强调具有绝对自由的人之处于哲学的核心地位而把他的存在主义称为人道主义。福柯则正好相反,他要求以“没有主体的无名体系”
、无主体意识(无作者的思想)
来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
为了否定主体的权威,剥夺主体作为创造者的作用,或者说否定人的存在在哲学上的优先地位、否定倡导普遍人性的人道主义,福柯继尼采宣
…… 20
0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称上帝死了之后宣称人死了,人道主义终结了。尽管人们对福柯的“人之死”的自号可以作出各种不同解释。但这一口号的主要意蕴是否定主体中心论、否定萨特等人对人的自由和创造的强调则是毫无疑问的。一般说来,福柯和萨特的观点可谓代表了现代西方哲学家在对待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上的两种极端形式。具体地研究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对立,特别是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具体的论争,对于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于主体性问题的正确理解,是大有神益的。
四、福柯哲学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福柯之受到中国哲学界的关注是随着结构主义在70—80年代之交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后发生的。
国内外有关现代西方哲学的论著大都把福柯当作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随着哲学界对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发觉笼统地把西方哲学家归属于某一哲学流派有时会出现削足适履之弊。
在被归属于同一流派的哲学家之间,在哲学观点上往往存在着重要区别,以致人们很难说他们真正属于同一学派。海德格尔和萨特无论在中国或西方都被公认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然而两人的哲学在许多具体问题上的确大不相同。海德格尔一再声称自己不是存在主义者。这种彼此歧异的情况在通常被当作结构主义的哲学家之间就表现得更加突出了。福柯作为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过去很少有人怀疑。
然而近年来,随着对他的哲学和其他被归属于结构主义的人的哲学的研究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发觉他们之间不仅有别,有时甚至正好
…… 21
序11
相反。
从而对把福柯归属于结构主义是否妥当就有怀疑了。
有的学者由此否定他是结构主义者或另称他为后结构主义者。
莫伟民对把福柯当作结构主义者就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在本书中对结构主义的各种类型的主要特点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一一将其与福柯的哲学观点加以比较,指出福柯与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重要区别,而且在某些方面处于对立地位,因而福柯不是任何一种类型的结构主义者,而是反结构主义者。他的这种观点由于与流行已久的观点相悖,估计难于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同。但也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可谓自成一说。
尽管本书把福柯看作反结构主义者的论断也许不会得到普遍赞同,但过去那种笼统地把他的观点归结为结构主义或用某种类型的结构主义模式去概括他的理论的作法就更是不妥当的。因为这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扭曲福柯的观点。我个人认为,现代西方哲学家的派系归属只具有笼统的和相对的意义,不仅远远不能表现哲学家的学说的全貌,而且必然在某些方面有所偏离。因为现代西方哲学家往往避免按照某种固定的或权威的哲学模式来从事哲学研究,而大都企图独树一帜。这使任何哲学流派都难以形成或保持统一的观点,同一哲学流派的哲学家之间只是在某些方面具有接近或类似之处。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同学派都在不断自我分化,又不断相互交融。
都处于动荡和重新组合之中。
同一个哲学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意义上可以归属于不同哲学流派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以至人们对哲学家的派系归属难于
…… 22
2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得出明确的结论。有些西方哲学家由此宣称学派和体系哲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尽管这种说法有过头之处。但就当前西方哲学界的情况说,派系划分的确没有使他们特别关注了。在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时,首要的事情似乎不是去划分哲学家的派系归属,而是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深入和具体研究。
也只有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对他们作出派系划分。
如果说福柯最初是作为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介绍到中国的,那么近几年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成为哲学界谈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他又被当作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而受到重视了。
然而,与结构主义等相比,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一个更加含糊、更易引起思想混乱的概念。它究竟是何所指,在西方就不甚确定。传入中国后,引起了更多的混淆。在它的时间界限上各家理解就大不相同。
有的人认为它指的是最近20—30年来西方的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潮,有的人认为可以回溯到本世纪中期本世纪上半期。其实,它也可以上推到19世纪中期。因为“后现代”
(Postmodern)当然是指“现代”
(modern)之后。
而西语中的modern哲学可以泛指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笛卡尔以来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的哲学,这相当于中国哲学界通常所指的的近代哲学。这样,所谓后现代哲学应是指尼采以来所有具有反近代哲学思维模式特征的哲学。正因为如此,许多西方哲学家把尼采、杜威、维持根斯坦、海德格尔等众多的现代西方哲学家同德里达、福柯、利奥塔以及蒯因、罗蒂等当代哲学家一道都归属于后现代主义。至于后现代主义的具体理论倾向,各家说法更是大相殊异了。有的哲学家
…… 23
序31
把否定主客二元分立、否定普遍性和确定性、否定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独特性、多元性、相对性、非理性等都当作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然而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的哲学家的理论大都具有这些特征,从而很难以此把后现代哲学当作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潮。
我个人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没有作过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发表的一些论著倒是拜读过一些。虽也获得不少启发,但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内涵、外延、理论意义等仍然没有得出明确概念,更看不出以当代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自居的那些人的哲学与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现代西方哲学家的哲学在基本哲学思维模式上有着怎样的方向性变换。我无意、也无充分理由否定中外哲学家们对后现代主义的高度评价。只是觉得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研究,在必不可少的一般性的介绍之后,应当及时深入到对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特别是被谈论得最多的福柯、德里达、罗蒂等当代著名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理论的具体研究。可惜的是目前这样的研究还很罕见。从这种意义上说,莫伟民在本书中所进行的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尽管书稿中没有花很多笔墨来谈论后现代主义。但由于本书是一部较全面和深入研究福柯哲学的著作,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将它当作具体地介绍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著作。
对福柯哲学研究是一项相当困难的、有着多方面要求的课题。应当说,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课题,作者作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有进一步完善之处。这特别表现
…… 24
4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在如下两方面:一是书稿的整个框架线条清楚,但个别部分的阐述仍有松散之处。二是作者的文字表达技巧是好的,但由于所引述的福柯本人的话及其他西方思想家对福柯的论述大都是作者第一次翻译出来的,个别译文尚需进一步润色,等等。我在这里所下的评语都是依据作者在当时交付答辩的论文稿。据我所知,作者在将书稿交付出版社以前,已参照专家们评审中提出的意见作了大量的认真的修改。我相信读者们所看到的这部著作比它的原型己有很大进步。
是为序。
刘放桐195年5月8日
…… 25
前 言
米歇尔。福柯是继萨特之后战后法国思想舞台上最为耀眼夺目的明星。由于博学、深刻、独特、聪颖、机智和随和,福柯已经在西方乃至世界学术界获得了不同凡响的声誉。
福柯一生著述浩繁,涉猎广泛,他的研究范围论及哲学、历史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他总是与己不同,不断变换论题,转移重点,把“喜新厌旧”当作自己的学术品德。
在谈到写作的困难时,福柯殷切希望自己的著作是各种解剖刀、燃烧瓶、布雷场,或者那种类似爆竹燃烧后会爆炸的东西。他的言论虽算不上震聋发聩的呐喊,但他在学术界的叱咤风云和标新立异,着实触动甚或惹怒了不少正统思想家和学者。于是,难怪人们通常意气用事地认为福柯是一位虚无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实际上,他向理论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指导作用。
福柯不仅具有敏锐的理论洞察力,而且还具有他人一般无法企及的创造力。福柯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把目光聚焦于虽普遍为人们所忽视甚至鄙视、但颇为重要的边缘问题和“卑微”现象(如癫狂、犯罪、性征等)
,而且还在于他独辟
…… 26
2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蹊径地对普通主题(知识、权力、主体)作了鞭辟入里的哲学剖析,从而在许多方面逆转了传统识见,为法国乃至世界的学术创造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提供了某种推动力。因而,作为思想家,他成绩斐然,功不可没。
本文在忠实于福柯原著的基础上,不仅设法追溯和厘清福柯思想的灵感的源泉和发展历程,还力图清晰地、系统地论析和衡估极柯的虽隐晦但最为重要和最具创造性的哲学理论。
如果说法国科学史家基本上探讨了科学对象如何构成的问题,那么,福柯感兴趣的则是这样一些问题:主体付出何种代价才能谈论自己的真理?病弱主体、犯罪主体和性快感的主体如何陈述自己的真理,付出了什么代价?
福柯认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就是对自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分析,并因此是对合理性形式与知识作用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分析。
显然,知识、权力和主体是密不可分的。
依照福柯自己的总结,他的研究范围涵盖三个方面,或者说“主体的客体化”的三种模式。第一个方面是与真理相关的人类自身的历史本体论,人类借助于它而把自身建构为知识的主体。第二个方面是与权力领域相关的人类自身的历史本体论,人类通过它而把自身建构为作用于他人的主体。
第三个方面是与伦理学相关的历史本体论,人类藉助于它而把自身确立为道德主体。
本文标题“主体的命运”禀有双重意蕴,一是指福柯对待主体的态度的演变过程,二是指在福柯所考察的三大领域内,主体是怎样成为“知识主体”
、“权力主体”和“伦理主
…… 27
前 言3
体“的。当然,这两层含义有重叠之处。
考虑到以上两方面的含义,兼顾福柯思想发展的时间顺序,本文各章的题目和内容作如下安排和落实。
第一章“新时代的思想大师”在考察法国哲学思想衍进的基础上,论析了福柯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嬗变过程。
1。
勾勒出法国战后哲学的演进脉络,有助于我们鸟瞰福柯在这一广阔背景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与他人的关系。由于内外因素的促动,当代法国哲学遵循“主体哲学”
、“反主体哲学”
、“返回‘主体’哲学”这样一条发展线索,实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是从存在主义转到结构主义,二是从结构主义转到后结构主义。
2。
福柯思想诞生于他对德国人本主义(尼采和海德格尔等)和法国科学主义(巴歇拉尔和康吉汉等)这两种哲学的渊然融汇和贯通,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作的吐故纳新。
尼采的踪迹随时在福柯著作中隐现。
在60年代,福柯与德勒泽等人开始认为现象学的主体理论不能令人满意,并求助于尼采以摆脱现象学的束缚。正是由于巴塔耶的影响,福柯才得以读解尼采;正是由于布朗肖的影响,福柯才得以读解巴塔耶。因此,巴塔耶和布朗肖作为把福柯带入尼采思想殿堂的引路人,其功绩不可低估。福柯承认自己与尼采千丝万缕关系具体体现在尼采180年左右探讨真理、真理史和求真意志等问题的著述中,正是尼采第一个把权力关系当作哲学话语的一般焦点,也正是尼采第一个作出了根除哲学人类学主体主义的尝试。福柯声明,海德格尔对他来说,是一位基本的哲学家,他对海德格尔的读解决定了他的整个哲学发
…… 28
4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展,倘若他不先读解海德格尔,他也就不会阅读尼采。然而,他强调在他们两人中,尼采的影响占上风。福柯的著述基本上都是探究人类借以成为主体和客体的不同方式的历史。可以说,海德格尔的《世界图景的时代》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