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萨特:荒谬人格 >

第3章

萨特:荒谬人格-第3章

小说: 萨特:荒谬人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存在当然也是一种物质存在,当然也受物质规律的支配和制约,但人的创造性生命活动与自然物质之间是根本不可通融的,人的生命活动中止以后,人就不存在,他存在,是对不存在即虚无的抗争;他的死,对他而言是真正的虚无。可见,虚无虽然什么也不是,但却在人生中无处不在,就像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无常鬼”。

    海德格尔说,人感受虚无的方式是“畏”

    ,就是不知道怕什么,令我害怕的,不是什么具体的东西,而是空无所有,这是“畏”不同于一般的“怕”的主要区别。 人对空无所有的“畏”是无法消除的,而且正是因为畏得没有对象,畏而不知道畏什么,所以就更加可畏,这个时候,莫名的虚无透彻了我们的心骨。 人们对“鬼”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之所以令人毛骨悚然,比任何可怕的东西更为可怕,就是由于所怕者为虚无。 因此,一般的怕是可以消除的,当怕的对象消除以后,或不能再危害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怕了。 但畏却具有形而上的性质,它与生俱来,从根本上是无法消除的。海德格尔讲的在“畏”中体验到的虚无,还只是一种极

…… 18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31

    端情况,还过于哲学化了。“畏”所感受到的虚无是对存在的否定,它否定我们生存的基础,但不是对存在中的具体内容的否定。 这仍然是一种哲学的深刻体验,萨特不太满意于这种有着德国哲学的抽象色彩的虚无体验,因为它太高深,太专业,在生活中的适用范围也就太小。 海德格尔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与海德格尔不同,萨特则既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感受性极强的作家,一个反叛者,一个社会活动家,他关心哲学问题,但他关心的是具体的哲学问题,与具体的生命形式、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

    三、萨特的虚无感

    对萨特来讲,一切哲学沉思,包括对虚无的体验,都不应该像在海德格尔书中那样,只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漆黑夜晚的某种玄学构想或玄学感受,而更该是一个普通人在某个冬日清晨的意识苏醒,或迷朦午后独对夕阳的一种感悟;而哲学方程式的解答也不该只是哲学超凡入圣和卓越智慧的一种表现,更应该是平常人、平常心对他们生活之谜的一种探索。 所以在萨特这里,虚无不仅是哲学家所谓的“存在”的否定,不仅是一种“非存在”

    ,而且也是我们具体的存在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否定,我们不仅在存在无限的极端时候体验到虚无,而且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琐屑中感受到的一种挫折和空虚。萨特问道:“如果只是为了随后形成一个根据假说把虚无和任何具体的否定割裂开来的非存在的理论,才肯定虚无是

…… 19

    41萨特:荒谬人格

    否定的基础,这种肯定有什么用处呢?如果我在世界之外的虚无中显露,这种物质世界之外的虚无如何能够成为我们每时每刻在存在深处遇到的那些非存在的小湖泊的根据呢?“

    (《存在与虚无》第49页,三联书店1987年)萨特认为,真正将虚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那广大普遍的关于“畏”

    、“烦”的体验,虚无不需要如此辉煌,虚无就在日常的琐细体验中,就在我发现皮埃尔不在咖啡馆的时候,在我发现我的钱包里没有足够的钱的时候,就在我发现我等待的信件终于没有到达的时候。 这样的虚无体验虽然显得没有“畏”所体验到的深刻,但由于它弥漫于我们的生活中间,随时与我们照面,所以反而更加令人感到虚无的迫人。 当消除了虚无令人敬畏的哲学专业化色彩之后,我们就能明白,甚至一个孩子也能感受到虚无,当他懂得了什么是失望的时候,他就体验到了什么是虚无。萨特是个聪明早慧的孩子,与许许多多的孩子一样,他很早就对虚无有了非常具体的感受。 所不同者,多数人对这些感受并不在意,无意去问个究竟,长大之后又或由于智力方面原因,或由于勇气方面的原因,自欺欺人地把这些感受忘记了;而萨特则更为有心,把它们记住了,并在他有能力的时候理解了它们。父亲的早逝,使萨特处于一种无定形、无根基的自由状态,他没有父业可承,没有父亲为他安排的“前程”

    ,甚至没有既定的家风来规定自己,束缚自己,解释自己。 就连一般人所拥有的“家”

    ,萨特也不能感到它的存在。 家不仅是人们固定的饮食起居点,同时也是他们精神上的栖息地,是感情

…… 20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51

    的归依,尤其是对一个小孩子,家就是人生萌芽扎根的土壤和温床,就是形成他的世界观和个人习性、人生志向的地方,是使他成其为他的第一个定义。 因此人们普遍对家有一种亲切的认同感,在他们孤独无依的时候,在他们精神疲惫的时候,在他们失去真我需要寻找自己的时候,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他们的家,想起那个最能找到“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向何处去?”的人生答案的地方。 在精神上,家首先不是一所房子,而是一个家庭成员组成的小小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家中生,家中长,然后才走出家门,到社会中去拼搏,去开创自己的前程,所以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家就是人生的根,就是灵魂的支柱,家使我们的人生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之不再虚无,或不至过早地与虚无照面。 但像萨特这样的孩子就不同了:他根本就没有一般人所谓的“家”

    ,他从小就没有在家的感觉。在外祖父家,他和母亲自然有一种寄居感,母亲再婚后,在继父那里,也没有在家的感觉。 加之早逝的父亲几乎没有给萨特留下什么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遗产,这些都使萨特从小就是一个未经定义的人,从小就感受到自己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虚无。 萨特晚年在自传《语词》一书里回忆道:

    “如果我父亲还活着的话,他会以一种坚定不移的固执态度来压迫我。他会让他的喜怒无常成为我的准则,让他的无知成为我的知识,让他的信念成为我的骄傲,让他的怪癖成为我的法律,他会寄居在我的整个身心里。这位可敬的寄居者会给我以自尊,我在这个自尊的基础上建立起我生活

…… 21

    61萨特:荒谬人格

    的权利。给我以生命的人会决定我的未来。……如果他曾给我留下一笔遗产,我的童年就会完全改变。我就不会当作家了,因为我会成为另一个人。房屋和地产会把年轻的继承者的不变的形象反映到他自己身上。他在他的石子路上、在他的走廊的钻石形玻璃窗上触摸到他自己,用那些物质的惰性来制成他不朽的灵魂。就在几天前,我在一家饭店里看到了那儿的老板的儿子,一个7岁的小孩子,他冲着出纳员大叫:‘爸爸不在了,我就是这儿的老板!

    ‘你看他有多神气!

    在他这样的年纪上,我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没有任何财产。 在难得的几次讲阔气的场合里,我母亲总要小声对我说:‘小心点儿!

    我们可不是在自己家里。‘我们从来就没有我们自己的家,我们的家既不在高夫街,也不在——我母亲再嫁后——继父那里。但这并没有使我受苦,因为他们把我所需要的一切都贷给了我。 不过,我仍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世俗的财产反映出它们的所有者是什么;但它们却使我知道我不是什么。我既不富有,也不属于永恒,我不是我父亲的事业的继承者,我对于它的生产是不必要的。 简言之,我没有灵魂。“

    (中译本将《语词》(Words)一书的书名意译为《萨特自述》。此处引文见《萨特自述》第5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这里,萨特故意用了反讽的笔法,说他由于没有可继承的父业,没有可继承的财产,所以便“没有灵魂”

    ,“没有实际意义”

    ,似乎人的灵魂或人的意义就是用祖传的事业和财产来定义、来充实、来保证的,似乎有了这些,人就成其为充实自足的人,人生就不再虚无。 这恰好揭示了一般人们所信奉的价值,所迷恋的“实在”的人生,所追求的“不言自明

…… 22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71

    的“意义是多么虚幻,人们是怎样活在一种自欺中,才对弥漫人生的虚无视而不见。

    四、一个孩子眼中的“死亡”

    凡人必有一死,死亡揭示着人生的虚无。 但就像有些人不敢正视虚无一样,许多人也同样不敢正视死亡,他们总是把死亡看成一件十分遥远的事,并由此而把它当成与己无关的事,似乎他的人生不是一种向着死亡的生存,似乎死亡注定要在很远的生命尽头等着他度过这漫长的一生,而不是与生命形影相随、随时都可能突然露面,将生命一口吞进虚无的深渊的东西。然而死亡事实上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它构成了我们生命的真实,就像饮食起居、工作、爱情构成了我们生命的真实一样。 只有懂得了死亡的人,才可以说真正懂得了生命。据萨特自己的回忆,他最初看见死亡的时候,大约是在他5岁那年。 与一般人初见死亡的感受一样,小萨特心中对死亡只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因为死亡是那样不可捉摸。 他总觉得它悄悄地躲在看不见的黑暗中,随时准备抓住自己。 在夜晚的阳台上,在阴森的地窖里,似乎到处都有死亡的阴影。在夜里,他经常吓得不敢往窗外看,他觉得死亡就在阳台上,正隔着玻璃看他。 有一次,小萨特在伏尔泰码头遇见了一个身材高大的疯老婆子,穿一身黑衣,她从萨特身边走过时口里咕哝着:“我要把这个小孩装进我的口袋里。”萨特当时吓得魂飞魄散,以为她就是死亡的化身。 还有一次萨特跟着母

…… 23

    81萨特:荒谬人格

    亲去拜访朋友,萨特在这家人的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这户人家有人正在生病,而且快要死了。 这使小萨特很害怕,心里七上八下的。 他神不守舍地玩骑马的游戏,围着房子跑圈。 忽然,他看见了一个阴森森的洞:地窖的门打开着。萨特顿时被一种莫名的孤独和恐惧抓住,他的眼前一阵发黑。他转身就跑,一边跑一边用他最大的嗓门唱歌,用以驱赶和掩饰自己的恐惧。在那段时间里,小萨特几乎被这类恐惧感弄得睡不安寝,他一上床,眼前就会出现幻影:一个手拿长柄大镰刀的骷髅。白天,他不敢读描写魔鬼的寓言故事,要是他的母亲在无意间哼起那支名叫“金盔鬼王”的歌,他就会立即捂住自己的耳朵。然而死亡还是实实在在地走到了萨特的身边。 就在那一年,萨特的祖母因病去世了。当死亡走近的时候,萨特才发现它是那么隔膜,原来死亡的可怕并不在它有一副凶脸孔,而在它根本就是一种生命的消退,生者的缺席,一种突然降临的虚无。 母亲一得到祖母病危的消息,就立刻带着萨特赶到塞维叶的祖母家,这时萨特的祖母还没有咽气。大人们认为萨特应该离开那个地方,他们不忍心让一个孩子亲眼目睹死神的降临,不愿让天真的目光注视一个漫长而不幸的生命走向她的终点。 萨特在朋友家里受到了细心的照料,大人们故意让他忙得不亦乐乎,让他玩那些他们认为有教育意义但却使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