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一根秤杆上动辄要钉进成百上千个星,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还是干不了这个活的。而弹线定星位,则是做秤的关键程序,墨线直、星位准是最起码的要求。提绳的位置,秤砣、秤钩或秤盘的重量,秤杆的粗细、长短,都直接影响星点的定位。郑五八将秤杆挂上秤盘确定支点,用砝码校验。他左手不停地轻轻拨移秤砣,当秤杆处于平衡时,就用双脚规在秤杆背面画一道印记,在此位置钉出的一排星叫定盘星,后面的重量刻度一一标明,所有秤星都是根据定盘星确定。一杆度量为三十斤的秤要钻近三百个眼,他用一把极为精致的小旋钻照着刻下的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
鼻梁上架着眼镜的郑五八,每天坐在他的铺子里,埋头给一把把秤杆钉星。地上散乱地摆放着一些制秤工具,墙上则挂着各种秤杆的成品和半成品。郑五八膝上铺块麻布,一手拿刀,一手拿一段细铜丝,先将铜丝插入已经钻好的星眼,然后用刀贴着秤杆割断铜丝,掉过刀背在秤杆上轻敲几下,然后再插下一个星眼,再割断……动作既连贯又快捷。最后统一锉平,拿细砂纸一打,一个个闪着暗光的星星点点就钉在了秤杆上。各个秤匠会排出不同的星点,不同的星花图案,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听说外地也有些秤匠图省事,直接将水银抹入星眼中。
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捣碎调水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杆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决定。所谓“秤不离砣,公不离婆”,强调的就是不离不弃。秤砣都是铁铸的,早先的殷实人家和富有的商行店铺,还在秤砣上浇铸自己的堂号和商号。
小秤以“钱”进位,大秤以“两”进位。有一种大抬秤,秤杆有小孩子的手臂粗,一百斤以上的重量才能够得上称,一百斤以下一般为中秤的称量,而那种带秤盘的小秤,通常是小贩们用的,只十斤以下的称量。那时的民间,都是通行十六两制,即十六两为一斤,半斤则为八两,“半斤对八两”即比喻“两个都差不多”。
钉秤是一项良心活儿,有黑心人会在秤上做手脚,这就是被人称之为“做鬼秤”的,有了“做鬼秤”的,就有“卖鬼秤”的。有一天,郑五八的铺子里来了一个黑汉子,未曾开口说话,先掏出一把钱,把话挑明了说工钱可多付,但一定要把秤钉 “老”一些,即多于标准斤两,因为他要去山里收茶叶。郑五八看了年这人,没说行也没说不行,起身给他倒了一杯茶水,说,你先喝口茶,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郑五八讲的是从前有个靠卖馍发家的王老板,刚做生意时,他要钉一杆如意的好秤,于是对请来钉秤的人说,你钉秤钉“嫩”一点,若能将十五两馍称成一斤,除工钱外,再赏你二钱银子。王老板出门后,老板娘对钉秤的人说,你钉秤钉“老”一点,若能将十七两馍称一斤,除工钱外,我会赏你五钱银子,但要对当家的保密。于是,“老”秤称馍,称出奇迹,顾客盈门,王老板生意越做越红火。你想想,倘用黑心“嫩”秤克扣顾客,他这生意还发得了吗……郑五八的故事讲完了,那黑汉子怔了一会,然后起身收起放在桌子上的钱,朝着郑五八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过春节时,那人给郑五八送来了一副对联:制衡奇偶求公平,斤两重轻照眼明。
乔达子是个六十岁左右的干瘦的老头,嗓音低沉,言语不多。每到冬腊年底,乔达子家里走动的人就多起来,进进出出,来来去去,显示着一种肃然的气氛——他们在筹划正月里耍龙灯的事。乔达子是耍灯的师傅,即俗呼的“灯师”。“灯师”不单经验丰富,更要威望出众,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比说话都管用,扎灯、演练、祭灯、出灯,各项派活,乃至联络交往诸多事宜,都要听他的。
我们那里耍的龙灯有两种,一叫“滚龙”,又称“地龙”,另一种是“板龙”。乔达子每年领着人闹腾的是“板龙”。
大约在腊月初八这天,乔达子把人召到家里,说明思路,各抒己见,厘清头绪,相当于开一个筹备会议。但这个会的效率很高,因为分工派活特别是准备扎灯的材料的事当场得以拍板落实。大约是看主帅升帐点将的戏看多了,那些叫到姓名受领了任务的人,竟也不自而然双手当胸抱拳一揖,就差没将口里喊出的“是”没换成一句“末将领命”。
第一桩事是扎灯。自有会木匠和篾匠活的人不请自到,锯木、剖竹,刨出一块块光净的板,扎成一个个圆的竹筒,竹筒上饰以各色花纸,如果以红纸为基调就是红龙,以白纸为基调就是白龙,以黄纸为基调,当然就是黄龙了。龙头、龙尾均以竹篾扎成,再糊上彩纸,饰以龙须、龙眼、龙眉、龙角。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活,来不得半点马虎。龙头是整条龙的关键部分,必由乔达子亲自带人制作。有多少块板,就有多少节竹筒,一块一节的,接成龙的身子,也就是龙骨。“板龙”气势雄伟,别具一格,龙身每段用板凳面大小的木板做底座,两端凿圆孔,用一尺多长的木棒连接,既可直线行走, 又可左右盘旋。龙身上画着“八仙过海”、“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和“桃园三结义”图案,一板一出戏,是板龙最具特点之处,那是要专门请画师来画上去。“板龙”龙身长短不一,视具体情况而定,风调雨顺好年成,太平世道,人心欢悦,龙身长达一百多板,几百米长,首尾呼应走动起来,气势非凡。
乔达子既要监工扎灯,又要到场指挥演练舞龙的动作套路。相对一些“纱龙”、“纸龙”和“草龙”,“板龙”结构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基本动作有“翻滚”、“绞缠”、“穿插”、“蹿跃”、“叩首”等。每条“板龙”数十块龙身板,一人一段举之,龙头六人擎,三人摆舞龙尾,一个手持红绸宝珠的人在前引龙戏舞。持珠人头扎绣巾,扎腰束腿,鞋尖上缀着红绣球,扭、挥、仰、俯、跑、跳,珠行龙行,珠退龙退,珠伏龙伏,珠绕龙绕……先前,这个持珠人一直都是乔达子自己担纲,后来上了年纪,才交给别人。被挑选出来舞龙的,是身体素质较好的青年人和中年人,一般都是老面孔,年年耍龙,知晓套路,是队伍里的基本成员,不需多讲,训练起来省事。
到了腊月二十八的晚上,整个演练及扎灯贴彩的最后几道工序全部结束。富丽堂皇、神采奕奕的“板龙”停在一所空闲的大屋里,轩敞的大堂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神龛点上灯,燃起了香,摆上了各色供品。长出了几十条腿的龙,被盘在堂屋中央,龙头高高昂着,乔达子领着人作揖磕头,将贴在龙眼睛上的两片金箔揭去,叫做“点龙睛”,龙身各板皆点上蜡烛,叫做“放龙光”。
正月初二出灯,出灯前,乔达子再次拈香跪拜,放过二十八支双响炮,抬着龙去码头渡口边,见过“圣水”,还要在镇上巡游一周。唢呐锣鼓相随,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小孩子奔走欢呼,出灯了!出灯了!游龙首巡第一站是十字街口,表演了“龙头钻阵”和“游龙戏珠”还有“金蟒脱壳”之后,就前面摇头后面摆尾地朝万年台蜿蜒而去。耍“板龙”灯,盘龙是压轴戏,在万年台开阔的场地上,整个盘龙表演翻腾变幻莫测,盘旋的圈数一般为顺时针三圈、逆时针三圈,盘旋的速度随着鼓乐由缓到急,时而转龙门阵,时而变天门阵,时而转五大循环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掌声、喝彩声、打哨子声,一浪盖过一浪!晚上盘龙那一场最好看,盘到高潮时,宝珠光影闪动,金碧辉煌的龙头、龙尾时分时合,近看似火龙翻滚,远望如满天流星……龙嘴里一阵阵喷出耀眼的火焰,那是乔达子用谷糠掺上黑火药做出来的;龙身子里插的蜡烛,是把棉花缠在芦柴秆上蘸羊油、牛油制成,跑动时风吹不灭。
初三一早,乔达子举着一面小小的三角龙旗,领着“板龙”下乡。过渡时,抽掉板与板之间那个插孔里的圆轴,龙身就拆断,分散上船,约需半个多小时方能全部渡完。离渡口最近的村里走过来两位老者接灯,乔达子迎上去,一番打礼,从两老者手里接过用红布包着的“封包”和香烛篮,有年轻人随后放响冲天炮。进村前,乔达子手中三角龙旗一挥,命持珠人领着长龙从庄稼田里踩一趟,说是“龙踩脚”,逢着麦苗踩麦苗,逢着油菜踩油菜,田块被龙踩过,意味着当年会获得大丰收。从田里上来,这条巨龙就前面摇头后面摆尾地往村里的稻场上而去……盘龙开始,鞭炮鼓乐齐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