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富人垄断的80个财富思维-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9。柯立芝思维:苦口良药也需加糖
俗话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需要接受批评或对他人作出批评或提供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直愣愣地不加修饰用直中红心的说法来表达,被批评那一方难免会心里有疙瘩,因为即便是再具建设性的意见,都需要一层糖衣来包装。虽然有批评才有进步,但真正高明的批评,不是直肠直肚的直切要害,委婉有效地提出要点,让人既心情平和,又乐意改进自己的不足。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一旦犯了错误,并不能说明他就一无是处;反之,一个人如果做了件好事,也不能断定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好的。
因此,我们在发现别人犯了过错时,既然决定要批评或指出,就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过急或过火都必然会招致对方厌烦。然而过轻或过迟的话,对方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所以,只有及时和含蓄地提出批评,注意让忠言不再变得逆耳,才能发挥理想中的作用。当然这里说的含蓄,应该遵循不失实、不就轻的原则。
常言道“祸从口出”,直言揭穿别人的过错就是一大禁忌。别人犯了过错,要么事先本来就知道,是故意犯错,以便让某个或者某些特定的人看到;要么是真的不知道,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之后又害怕被别人发现。这个时候你的直言正好就把别人揭破了,自然会让人觉得面子挂不住。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就会滋生怨恨,以后你就会多了一个敌人,一个凡事都从中作梗的人。可见,直言的结果最后还是对自己不利,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太直截了当说的好,尤其不要当着当事人和众人的面说。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这位总统以少言寡语出名,常被人称作“沉默的卡尔”,但他也有出人意料的时候。
柯立芝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但工作中却常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微笑着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穿。”
这句话从柯立芝嘴里说出来,真是石破天惊。秘书小姐马上受宠若惊,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柯立芝看到她这样,马上接着说道:“但是千万不要骄傲,我相信你能把公文处理得和你一样漂亮。”正如柯立芝预料的那样,从那天起,女秘书工作认真多了,公文的处理也很少再出错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欣赏柯立芝的方法,就向他讨教:“这样妙的方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哈哈大笑说:“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
明明目的是批评,却在批评之前先把人赞美了一番。有了这样的开场白,被批评者就不容易怀有抵触情绪了。看来批评与赞美也是人际交往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就会牵扯到批评,而批评是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和缺点,是一件十分难能可贵的事。可有的人好心却被人当成了驴肝肺,对方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还会反感;也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达到了自己的意愿。这就是说话的学问,聪明的富人往往很懂得如何掌握说话的技巧,并因此获得财富。
在必须得批评别人的时候,请记得先赞美对方。人对某些事的记忆力惊人的好,比如赞美和批评,所以用词须十分谨慎。一旦你把别人哄得心花怒放了,戒备心消除了,接下来的事情怎么进行就比较好商量了。即便是在正确的前提之下,说话也不要太直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违背真理,也没必要为错误辩护,更不希望我们面对错误或者邪恶缄默不语,只是要求我们在说话时讲究技巧,避免太过直率。
有的人觉得:嘴上不直说,在表情上体现出来也无妨。这样也是不可以的。很多人在遇到自己不满意或者不赞同的情况时,面子上就会挂不住,就会压抑不住蔑视的眼神、不耐烦的腔调、不满意的手势等。这和直言的结果并没什么两样,同样都会带来难堪。还有的人说,真正大度的人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指正和建议。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即使在表面上接受,内心深处也还是不乐意的。即使一小部分人能容忍你的“造次”,他们也更喜欢婉转的提醒。为什么?因为直言会否定他们的智慧、能力和判断力,会让他们的荣耀和自尊心都受到伤害,在别人面前下不了台。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会和直言的人明争暗斗。
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愿意接受批评或建议,主要是因为怕触伤自己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为此,我们在给别人批评和建议时,如果能找到一种含蓄委婉的方法,会更能达到使其改正错误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批评和建议如果只提对方的短处而不提他的长处,对方肯定会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或者感到委屈。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先讲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因为你讲出自己的错误,就能给对方一种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样都是犯过错的人,这就会激起他与你的“同类意识”。在此基础上再去批评或给对方建议,对方就不会觉得失面子了,因而也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和建议,你的忠言也通过顺耳的方式传递给了对方。这也算含蓄的一种方法。
人无完人。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永远都不犯错误。在错误面前,你可能会忍不住大发雷霆,当场批评犯错者的行为。然而,在狂风暴雨之后,你可能会沮丧地发现,你的“善意”并没有被对方接受,甚至,换来的结果可能与你的初衷截然相反。
如果你直率地指出某一个人不对,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会对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被批评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没有人希望在自己受到批评时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你指责他人不仅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并且会使自己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所以,为了被批评者的“颜面”,你在批评他的时候,最好避免第三者在场。不要将门大开着,也不要高声叫嚷好像要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一样。就心理学而言,一个批评与被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与认同的过程。人们越是能尊重理解人,就越能冷静、客观地面对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尊重、理解,才是使忠言不逆耳、闻过不动怒的转化条件。
批评分两种:善意和恶意,人们对批评所接受的程度也完全不同。千万不要将批评当作发泄不满情绪的方式,批评不是发泄感情,除非你是恶意的批评。被批评者在接受批评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种是很快意识到对方是在为自己好,是善意的批评;另一种则是认为对方在找人发泄心中的不快,是恶意的批评。善意的批评是为对方着想,而不是纯粹表达自己的愤怒。
卡耐基建议我们不要胡乱批评他人,这是人立身处世的信条。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然而,事情有时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有时也不得不进行批评,比如父亲批评儿子,主管批评下属,甚至好朋友有时也免不了批评几句。所以,绝不批评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批评的方式。
首先,批评者要有同情心。只有这样,才不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且对他人犯错误的原因也会比较客观地进行分析。说话要委婉和蔼,不使用过分刺激或让人听了刺耳的字眼,比如“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搞错了!”这种语气是没人愿意忍受的。你要时刻想着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对立的,说话时先要对他人所的犯错误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对方消除不安,再用温和的态度指出他的错误。
其次,指正的话越少越好,尽量用一两句话就能使对方明白,然后将话题转到其他地方。切忌喋喋不休地唠叨个不停,让对方陷于窘境,产生反感。对方的行为中有错误的地方应该指出,但做得正确的地方也应加以肯定,这样对方才会因为你赏罚分明而心悦诚服。
所以,一个成功的富人必然懂得如何恰当地批评他的员工,从而让自己的事业更进一步发展。
30。华盛顿思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道墙
多个敌人,不如多个朋友。敌友之分,有时并不是那么明确且死板的。要知道,今天的敌人,或许就是明天的合作对象,所以,何不放开心胸,让自己以开阔的目光来看待他人。
朋友和敌人本来是对立的两个范畴,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类在为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因为从属于不同的利益关系,自然就会分成两个群体:敌人和朋友。聪明富有的人在对待这一点上是一个怎样的思维?正如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所说的一样:“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
1754年,身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坚决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因为意见的分歧,华盛顿和佩恩之间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华盛顿说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话,脾气火暴的佩恩立刻大打出手,一拳把华盛顿掀翻在地。当时人们乱成一团,华盛顿的部下冲上来想要狠狠教训佩恩,华盛顿急忙拦住他们,带领部下回到了营地。
第二天早上,佩恩收到华盛顿托人转交的一封信,目的是约他到一家小酒馆见面。佩恩知道这是华盛顿向他发出的战书,决斗的号角即将要吹响了。佩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等他赶到约会地点时,却看到了令他惊讶的一幕,等候他的没有手枪,没有士兵,只有华盛顿和桌上的美酒。见到佩恩,华盛顿站起身来,伸出手迎接他并面带微笑地说:“佩恩先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昨天的确是我先冒犯了你,我应该向你道歉,不过你昨天的过激行为也已经为自己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认为事情可到此为止的话,我希望你能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如何?”这件事情过后,佩恩成了华盛顿的狂热崇拜者。
本来,一般人都会以为华盛顿会借助自己的权势进行报复,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华盛顿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还跟佩恩成为了好朋友。如果华盛顿按照一般人的做法进行报复的话,恐怕他们之间的恩怨纠缠就不会只是一天了。与其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还不如让自己多一个朋友,这就是华盛顿的思维。事实也证明了这样做的效果是最好的。
人生复杂无常,一切均处在变化之中,此一时敌,彼一时友,什么样的结局都应在预料之中,更何况世上本不存在最后的结局,结局均出现在电视剧里或生命终结时。冤冤相报何时了,仇恨不只会造成你我的敌对,还会加重生活的不安与忧虑,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与人交往,退一步能海阔天空。往往在我们需要帮助时,身边出现的却是我们的敌人。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彼此交往,没有利益的牵扯就构不成敌友;如果人与人之间不敞开心扉坦诚相待的话也构不成朋友。因此,多一个朋友,远不如减少一个敌人好。只要我们主动伸出和解之手,化解彼此心中的疙瘩,我们可能就会减少一个敌人,而增加一个肝胆相照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