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杀手穿越成后:独霸君恩-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走,你为什么没走?”
“我现在有事。”
两个人打哑迷一样对话好几句,心里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李豫明白,李辅国根本不象外表那样倒台,他仍然有自已的网络,和朝廷一样消息灵通。
“陌桑的东西我都收好了,”李辅国淡淡道:“这里只是空宅,既然你不走,也许有用得上我的地方,我可以考虑帮忙。”
“哦?”
李豫挑挑眉,他可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要李辅国帮忙,也没有想到李辅国会帮他。
“别会错意,”李辅国眼睛里闪过失落和痛楚,深呼吸两口,他才笑道:“你现在好歹也算我妹夫了,能帮得上,我不会不帮的。”
“先谢了。”'网罗电子书:。WRbook。'
从前的死敌,竟然成了这种关系,想起来有些可笑,却让人更加感叹世事无常。
李辅国看了看李豫的脸,突然开口问:“陌桑呢?”
“她走了,跟李倓一起去陕地了。”
皱了皱眉,李辅国没有再开口。
陌桑肯离开?
不,他不相信。
看起来他送走玲姑搬走东西和自已留下来是对的。
李豫也许不需要他帮忙,但是陌桑要,那丫头肯定不会这么就走的。
天生,她就是个倔强性子,不服输的性格。
她愿意做皇后,说明她喜欢李豫,同意住进宫中。
她终于看清楚自已的内心了,怎么会愿意离开呢?放弃呢?
如果换做是李辅国,李辅国绝对不会。
那么,陌桑也绝对不会。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种人,本来就有着差不多的思想。
所以,就算李辅国根本还有些犹豫要不要留下来“混战”,现在也绝不考虑离开。
“有事的话,派人过来就行,就算我不在,也会留在附近。”
各自安排5
“有事的话,派人过来就行,就算我不在,也会留在附近。”
“好,我走了。”
李豫转身打马,风声从后面传来,很急,却没有杀气,反手接住后,身后传来李辅国的话:“这东西对你有用,慢慢看吧。”
“谢了。”
……
赤松德赞行军如电。
安史之乱后,国中所有的守军差不多都被调离。
虽然现在安史之乱已平,但是守军还没完全撤回边境。
赤松德赞的大军如离弦之箭,破空而来,完全没有阻力。
郭子仪的大军还没赶回来,李适告急的奏章又被程晋拦截,所以才酿成大灾。
终于,郭子仪的大军赶在蕃兵前回到了京城,京城已变作了空城。
百官逃散,人民流离,往日繁华似锦的京都变成了荒凉之地。
郭子仪看了看空无一人的街道和寥落的都城,心里无限感概。
正在这里,迎面一个吹吹打打的队伍从远处而来,郭子仪大奇,怎么这个时候还有人办喜事?
想了想郭子仪纵马上前,出现在他眼里的是这样一副场景……
一对红旗迎风飘扬,夫役百余人,各自扛抬着猪羊牲口和箱子,看箱子沉甸甸的,里面肯定装了不少珍宝,队伍正中间,一副龙辇,辇上并没有坐人。
离得越来越近,郭子仪的怒气就越来越盛,领头的竟然朝中大将王献忠,他带领着骑士五百人,拥了丰王珙,后面跟着几个官员,正笑容满面的往城外走去。
只要长了眼睛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准备投顺吐蕃大军去了!
这一个发现,差点把郭子仪气跌下马。
虽然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但是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官员,朝廷栋梁,你要是怕死,可以找个地方躲起来,为什么连国家也不要了,祖宗也不要了,得意洋洋的去当叛贼呢!!!
猛的冲上前,郭子仪横刀在路边,暴喝一声:“你们去哪?”
各自安排6
猛的冲上前,郭子仪横刀在路边,暴喝一声:“你们去哪?”
那些人一看是郭子仪回来了,差点吓破了胆。
停了半天,王献忠溜下马来,上前跪拜:“参见汾阳王,我等是看到皇上竟然丢下京城不顾,竟然走了,所以我等愚见,不如拥立一心为国为民的丰王,王爷,你是国中元帅,这件事你以为如何?如果事成,元帅就是国中第一大功臣!”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丰王珙也走上前来:“王爷,你是国中重臣,这件事还望得到你的支持。”
“狗还知道要忠于主人。”
郭子仪满面怒气的看着王献忠,突然冷笑了几声:“王献忠,你还真是人如其名!竟然要把忠心献给蕃人!还你有,今天我客气的再叫你一声丰王,你和皇上有叔侄之亲,竟然为了皇位也想卖国,也想骨肉相残,下官早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呢?王爷你竟然是这种人。至于你们要投靠吐蕃的事,下官不屑为之,在下官眼里,只有当今皇上一个人,你们要是不畏国家和脸面,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说完,郭子仪大掌一挥:“来人,把王献忠拿下,这主意肯定是他出的,其它人各自散去,回家好好想想,如果你们一定要投降,我也管不着。”
听完郭子仪的话,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羞愧的表情。
只有王献忠一人脸如死色。
不用说,郭子仪肯定要领兵前往陕地护驾,王献忠他也肯定会带走。
到了陕州见了李豫,王献忠就死定了。
看着那散去的一行人,副将不解的问:“元帅。为什么不把他们全部拿下,象丰王这样意图不轨,应当立斩当前。”
“算了,这件事不是臣子所为,等见了驾,皇上自会有安排。”
郭子仪摇摇头不肯再说。
一个人做到了位极人臣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再说皇上对皇亲们还是很宽容的,这件事让李豫自已处理最为恰当。
共同御敌1
京城已是空城,禁宫里没有一国之君,形同空壳。
在郭子仪心里,有皇上的地方就是皇城。
领着部将,沿路收整招抚散兵,大部队直追“李豫”的脚步往陕地而去。
京城里,李豫已做好安排。
离城五十里的地方,他已埋下伏兵。
那里,是吐蕃军必经之地,在那里准备最合适不过。
只是有一件事令他非常疑惑,在那里,他竟然发现了大批不明人氏,似乎也来为吐蕃兵的到来而备战。
这些人会是谁?
民间自发?
这么井然有序,这么神速而精细……
不象!
当李豫在暗处看到王建芳后,猛的,一个念头从脑海里跳出来,令李豫大惊失色。
王建芳明明是陌桑的人,李豫绝不相信是陌桑临走前下了什么命令,以她的性格,既然能做这样的安排,那说明她人也在附近!
想到这里,李豫不禁愤怒又欣喜。
以他对陌桑的了解,陌桑不是一个以国为重的人,她是一个超脱的、无所谓的怪女人。
李豫相信陌桑的话,她不是唐朝的人,不知道来自何方,要去向何处。
只是这里发生的一切困住了她、挽留了她,就象高墙当住了风一样,她停了下来。
现在发生的事只能证明一件事。
陌桑爱他,开始维护他所拥有的东西,她竟然不顾危险,竟然留了下来。
跟着王建芳进了城,到了城隍庙,李豫小心的躲到泥像后,听着地道里越传越远的脚步声。
又是地道,李豫笑了。
这一招,是陌桑向李倓学习的,运用得很好嘛。
看看左右无人,李豫找开地道暗门,走了进去,陌桑不比李倓,她也许会弄机关。
李豫小心翼翼走到深处,他惊异的发现,这些地道错综复杂,象迷宫一样,却肯定不止一个出口,至于他所以为的机关,他却没有发现,而是平平安安一路到底。
共同御敌2
李豫小心翼翼走到深处,他惊异的发现,这些地道错综复杂,象迷宫一样,却肯定不止一个出口,至于他所以为的机关,他却没有发现,而是平平安安一路到底。
无数叉路出现在眼前,李豫一愕,停了下来。
陌桑,会在那条路的尽头呢?
“皇上,请。”
一个黑影突然出现在眼前,李豫掌已捏紧,要不是那个人人未出现声先道,李豫肯定给他结实一拳。
看了看那此,李豫有点释然,又有些恼怒。
这个人他认识,这是李倓手底下得力干将之一,难道说李倓那家伙也不听命令,偷偷留了下来?
“李倓呢?”
暗卫伏了伏身子:“王爷去陕地了。”
李豫挑了挑眉,有几分不解。
“王爷已经把我们交给陌姑娘,她才是我们的主子。”
这么一说,李豫就明白了。
突然,他心底里冒出了歉疚的感觉。
李倓,他的三弟,跟他一样那么爱陌桑,爱到宁愿给她最好的,让她安全,让她快乐。
当时要不是李倓走了,李豫真的没有把握能让争到陌桑。
陌桑是用什么办法弄走李倓的呢?
李豫深知李倓为人,如果他知道自已和陌桑都在京城,那么就是十把快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也不会走。
一路上,从暗卫口中李豫才知道这些暗道里机关重重。
刚才李豫跟着王建芳的时候,被其它暗卫发现了,他们是抄近路走了另一条地道向陌桑报告的。
所以,机关全停了,让人接李豫进去。
“这地图是谁弄的?”
李豫心里隐隐有了答案,却还是问:“是陌桑吗?”
暗卫点点头,脸上露出了钦佩和自豪的神情。
是啊,这是他们的头弄的,他们的主人弄的,一个女人,竟然能设计如此周密的地方,怎么能不叫人敬服,而且那个女人身手不凡,十个强壮男人也不是她的对手,这样的人做主子,不会有人敢异议。
共同御敌3
“豫。”
陌桑淡淡的笑着,眼睛折射出幽幽的光芒:“你来了。”
“你这个傻女人,为什么不走!”
冲上前,李豫一把将陌桑搂进怀中:“刚才我看到王建芳的时候,心都快停跳了,你这个女人,太不让人省心。”
“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我哪能走。”
陌桑轻轻拍了拍李豫的背:“没事,我既然留下来,就有全身而退的准备。”
听她这样说,李豫却流露出忧郁的眼神。
全身而退,谈何容易?!
打起仗的时候,谁能肯定会发生什么,一但兵荒马乱,想走都没有方向,何来退之说。
现在吐蕃已经临近,退也来不及了,就算现在出京,也说不清贼兵的方向。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再说什么也没用,还是做好打算为妙。
“来,”陌桑把李豫拉到沙盘前:“你看,这个地方,我已经让人挖空,不过时间紧急,赤松德赞虽然勇猛,却不是笨人,怎么诱他前进,还得另做安排。”
“地道?”
李豫有些不解,扭头看了看旁边那个架空的地道模型,他的眼睛变得越来越亮。
对,如果在敌军前进时,在地道中做手脚,肯定能坑杀万人以上。
“桑……”
陌桑有些遗憾的道:“唉,时间太短了,来不及准备,这些地道只能挖成现在这个样子。”
“不!”
李豫用陌生的佩服的眼神盯着她那张小小的俏脸,由衷道:“很好了,这已经很好了!”
“听说你也做了安排,是如何?”
“城外五十里,我安排了弓箭手,只等他们大军过的时候乱箭齐发。”李豫有些不好意思:“我的主意太老套,而且弓箭是吐蕃人的强项,我不准备正面迎敌,灭了多少算多少。”
“这也不失为良策。”
陌桑笑了,李豫和她想的一样,所以把京都几乎弄成了空城,现在京中只有少部分实在不愿意离开家乡的百姓,基本上能走的人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