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

第26章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第26章

小说: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表面看,胡葆森的建议是一个学术问题,实际却反映了房地产专业人才的严重断层。

“对这个建议我举双手赞成。”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表示。他认为,房地产融合了建筑知识、城市规划、经济学、管理学、房地产法规等诸多方面,出于它的公共性和特殊性,有必要促成其形成一个复合型的新学科,而目前房地产专业人才一般师从工程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与行业的主流方向有一定距离。

在上海城开集团总经理倪建达看来,房地产行业在2000年后发展迅速,除专业人才奇缺外,高级职业经理人的招募更是千金难求。如果专门设出这一学科,我们最缺的项目经理、企划总监、营销总监、规划设计师,就可以不完全依赖企业“土生土长”的培养,毕竟“学院派”的系统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广州恒大集团主席许家印也对越来越严重的人才短缺发出感叹:“我一只手有‘财’,另一只手却没‘才’,现在恒大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安营扎寨,如果有更合适的人,我们的开发线路一定能拓展得更宽。由于目前房地产行业人才稀缺,有些房地产公司只好直接通过猎头‘挖角’,高管跳槽成了家常便饭,造成行业新一轮的人才恶性竞争。”

1989年

● 6月,深圳市政府批准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居屋发展纲要》。《纲要》的主导思想就是建立后来被概括为“双轨三类多价制”的住房供求和保障体系。

● 7月,上海市公布《新建商品房屋注册登记暂行规定》。

● 8月,我国第一家房地产交易所——深圳市房屋交易所正式成立。

● 11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出《关于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中几个涉及政策性问题的原则意见》。

● 11月,深圳将过去的土地使用权证与房屋所有权证合一发放为《房地产证》。这是全国首次实行房、地统一登记、两证合一,标志着深圳顺利完成了从土地、房屋分离登记发证到房地合一登记发证的重大改革。

● 11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了《土地登记规则》。该《规则》指出土地登记是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登记。

● 12月,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浦东开放上海突破

在江与海相识相恋的地方在风和水优越和谐的契入点

城市选准了有利地形

便铆足了劲

长成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

——徐继东《上海,在春天里茂盛》

经历了一番风雨洗礼的中国,继续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不过,事实上1990年国内外乍热骤冷的态势却让人不知所措,怎么也乐观不起来。

在这个节骨眼上,世界上不断发生着让人目瞪口呆的大事情。叶利钦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柏林墙倒塌,分裂了45年的德国终于统一;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相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大家庭分崩离析……从外边传过来的每一条消息,都让中国人既震惊而又嗟叹不已,直把一颗心提到嗓子眼上。

但是最要命的是人心离散。这一年,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也不论是作家、理论家还是凡夫俗子,都充满了政治热情,而且火气都挺大。就连一向稳重的《人民日报》也脾气见长,7月30日,该报发表文章《谁说社会主义“讲不清”》,直指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讲话中提到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一时间,“左与右”、“社与资”的争论再次甚嚣尘上,政治的天平不知该向何处摇摆。

萧索落寞的气息弥漫在大江南北,工业产值再创新低,全中国经济都在疲软。

可是西方人却在一夜之间变得空前团结,至少20个国家联合起来对华“经济制裁”,阻止他们的商人和中国打交道。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诗来形容当时的局面。

很显然,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是改革开放遭遇严重困难的时期。

黑云压城,也并非不见一丝阳光。这一年,邓小平给上海带来了一份大礼,也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惊喜。

滔滔浦江水,将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分割成东西两片。

浦东是和浦西是对应的。在过去,浦西就是上海,在这个中国长江末梢、环太平洋海域的地域里,浦东的意义,只是与外滩遥遥远眺的一片荒地。繁荣、时尚的浦西与冷清、落后的浦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黄浦江两岸迥异的风貌,一直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20世纪初期,孙中山曾考察浦东,在《新中国成立方略》中,他曾提出了要在浦东建设一个“东方大港”的构想。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市长陈毅伫立黄浦江畔眺望东岸时,曾动情地说:“浦东是块处女地,一江之隔,就变成了遥远的地方,多可惜啊!”

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仿佛变成了一个末路贵族,市区充斥着破旧的厂房、落后的设备、堵塞的交通。上海人的居住环境,仍然是螺蛳壳里建道场。1988年甲肝大爆发,黄浦江渡船上众人的拥挤丧命,令老上海人记忆犹新。

上海人心情复杂地远眺着南方。1984年,国务院调研组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制订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提出了“东进浦东”的方案。

时间翻转到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年,改革开放12年,浦东的机会终于来了。1月2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过春节,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年在上海过春节了。一些政治观察家们已经嗅出了其中的某种象征含义: 在南方经济特区取得了初步成功经验之后,邓小平似乎开始把目光聚焦到上海。一切似乎波澜不惊,但就在这个春节过后,浦东命运截然不同。

1990年的上海,一切刚刚稳定下来。这一年的上海,面临一个空前艰难的转型时刻。当时上海处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交替的时候,特别痛苦。两年前,资深财经记者王安就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上海怎么了》的文章,这篇文章很快就被上海的《解放日报》转载。事实上,更早的时候,《解放日报》自己就在头版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文章道出了上海当时的窘境: 上海“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一、劳动生产率第一、上缴国家税收第一……但上海人均道路面积全国倒数第一、人均居住面积倒数第一、三废污染倒数第一……”

上海该如何重振雄风呢?上海的各阶层人士在思考,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在思考。

1月27日是马年大年初一,朱镕基和上海市其他领导到邓小平下榻的宾馆给他拜年。谈到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的国内外形势,邓小平提出,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他请上海的同志考虑一下,怎么做,做点什么,来证明这一点。不知怎的,话题就转到了浦东开发上。对上海来说,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利用浦东开发,上海可以更加顺理成章地提出建立有证券、期货、人才、产权等类别的国家级要素市场体系。

王立平,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回忆说: 2月23号,小平同志离开上海,我和镕基坐主车,陪小平同志一家去火车站。在途中,老爷子(邓小平)就讲:“你们提出来开发浦东,我赞成。你们搞晚了,但现在搞也快,上海条件比广东好,你们起点可以高一点。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就在鼓动改革开放这件事。胆子要大一点,怕什么。”

事不宜迟,3天后的2月26日,上海就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

回到北京的邓小平对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

3月3日,邓小平和几位中央高层谈话时又指出:“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比如抓上海,就是一个大措施。”他还特意请李鹏同志负责抓一下浦东的开发和上海的发展问题。

1990年春暖花开时节,上海终于听到了从困境中突围的号令。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原则上,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将浦东作为今后10年中国开发开放的重点。也就是从此刻开始,中国的开放重点,从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转移。

4月30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开发浦东的十条政策。

5月3日,上海市浦东开发办公室正式挂牌。站在浦东开发办的两层小楼前,朱镕基跟大家挥着手说:“市民们,你们盼望已久的浦东开发,现在开始啦。”

中国90年代的改革开放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如果说,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深圳特区为标志,是一个“广东时代”,那么,从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起,以浦东开发为起点,则是一个全新的“上海时代”拉开了序幕。

仅仅十年的时间,浦东开发开放就取得了重大进展: 高楼林立,商贾如云,一批批“国际社区”拔地而起。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傲然屹立在浦江东岸。

住宅是浦东新区开发的内容之一,是新区建设现代化一流城市的重要内涵。浦东新区住宅建设按照规划设计、建设质量、配套设施、物业管理均按照“上档次、争一流”的目标,积极开拓,大胆实践,十年间共计拆除近千万平方米房屋,动迁约十万户居民,新建居民住宅2010。5万平方米。三林城、御桥花园民乐苑、金桥湾清水苑、新里城和合苑等一批新型住宅群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浦东人的居住环境。仅1999年一年的商品房销售量就达到250万平方米。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大交通、大设施的逐步完善和建成,大大提高了浦东新区住宅的含金量,缩小了浦东与浦西的区位差距。以前,上海人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而现在很多浦西人却争相入住浦东。在浦东商品住房的购买者中,50%以上是浦西的居民。

20世纪30年代,上海曾一度被称为东方的华尔街,那个时代的历史符号,是遗留在外滩上的大大小小几十座世界各国风情的建筑群落。

今天,当世界的目光再次转向东方,看到的最标准的形象就是以东方明珠为核心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只要有梦想,在这里,一切均有可能。

1990年中央决定实施上海浦东开发战略,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步伐。另外一个突破是1990年上海市开始探索并最终实施的《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开创全国先河的是率先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强了居民的购房能力。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推广到全国。

20世纪80年代末,“提租售房”的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试点,提租派和售房派的争论之声此起彼伏,针锋相对。

有人提出提高房租,烟台、蚌埠已经开始搞,但阻力重重,进展缓慢。根据烟台的方案,考虑到职工的承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