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佛经解说 >

第18章

佛经解说-第18章

小说: 佛经解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著世间一切所有,希望生命永存、永无终结。

善男子,过分乐观的人,不能理解生命乐观的一面,不能从挫折中成长,汲取教训,建立智慧与力量,终不能得到自在解脱。

过分乐观的人,不能理解生命苦痛的一面,难起慈悲助人的心,难以增长智慧,成熟人格,更易因盲目的乐观,过高的自信,而作草率之行,以致陷入极大的困境和苦恼之中,终于把虚假的乐观彻底地粉碎。因此,亦终得不到自在解脱。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对人生持著乐观或悲观见解的众生,都执著邪见,看不到人间苦乐参半的实相,不能从人间的苦乐交替之中受益成长。

那么,学佛的人要采取什么人生观呢?

善男子,修行的人,要远离悲观乐观这两极端而行于中道。他对人生要有如实的认识,知道苦乐悲喜是交替而存,绝不永久;一切自欺的乐观悉足以带来幻想破灭后的苦恼;而一切自虐的悲观,则可自毁能成之果。

他不走极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既不执著苦,也不执著乐,却切实地行于中道,不堕二边。因此,他的人生观是中观的。

他并不自欺欺人,能坦白地接受和承认人生苦乐悲喜并存的事实,苦的便说苦,乐的便说乐。绝不唱虚伪的高调,强作乐观,把苦看作乐;或怯懦悲观,把乐的也看作苦。因此,他的人生观是实观的。

他知道一切的悲喜苦乐,绝不永久,看透它们皆由众生自己的业所招集,互相交替,也能由业所止息这事实,因而对一切不起任何执著,只是天天尽苦果,种善因,塑造自己期望的将来。因此,他的人生观是达观的。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就应如是以中观、实观、达观的态度视人生的一切了。

(五)生活在刹那之中

善男子,有些众生,在现时不得意,便终日缅怀过往的光荣与成就,把精力花费在逝去事物的回忆里。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

又有些众生,在过去不得意,便为自己的缺憾与不幸,终日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把精力花费在对自己与他人的怨恨里。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

又有些众生,不愿提起过往、回忆过往,却把精力花在幻想之中,希望能于未来实现。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

善男子,这些生活在过去与未来幻象中的众生,因不愿面对现实而丧失了现在生活所具有的创造力量,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塑造自己和环境,只能在梦幻自怨中度日,终不能得到解脱。

但是,达观的佛弟子,深知一切皆是迁流不居,方生便死,方死又生,生灭不断。就是自己的身心,亦复如是,绝不永久。

他明白万物生灭不断的原理,使他可以摆脱过去的羁绊,令他能凭自己的意志塑造称意的未来。

他明白过去已灭,将来未生,只有现在才是他能发挥力量的时刻。因此,他警醒地生活在每—刻之中,既不缅怀过去的一刹那,也不憧憬未来的—刹那。这样,他的精力便不会放在虚妄的幻想执著里,却是有效地于现在促成心中所希望出现的事情。

他深知后念从前念面生,一切做作皆成前因,必然带来后果,并且于做作刚完之时,便即生起能结果报的力量,立刻开始替众生塑造合乎果报的际遇。因此,他知道果报是即时开始、逐渐圆满,并非如无知的众生所想像,认为业报只会在来生,或更遥远的未来才突然出现。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学佛修行的人,应永恒地把握现在,努力于现在,生活于现在。这样,他便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随心所欲,终于得到彻底的快乐解脱。

(六)订立正确的修行目标

除去无明、今佛性圆满地显现,是否需要很长的时间呢?

善男子,任何伟大的成就,都要痛下一番苦功才能得著,绝未有不劳而获、垂手可得的道理。因此,彻底解脱的出现,自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厂。

凡夫修行成圣,既需要长久的时间,那么,会否因目标难以迅速达成,致令行者望而生畏、退却道心呢?

善男子,若众生把目标定得太低,他便没法得到大的成就,但是若他把目标定得太高,他又会因目标高不可攀,一时难以成就而感到沮丧气馁。因此,行者所定的修行目标,必要远离这:二种过患。

怎样才能远离这二种过患呢?

善男子,众生若要得到彻底的智慧、大能与解脱,他便要定下除去无明、圆满佛性、成为觉者这至高无上、长远的目标。否则,一切的成就,皆未得究竟。

但是,成正觉所需的时间并非朝夕,若要不因尚未能成佛而沮丧灰心,以致放弃梵行,那么,他便非要定下合乎个人需要、较易成就的短期目标不可了。

善男子,莫谓善小而不为,莫谓恶小而为之,于—切修行法门,勉力而行,按步就班,从浅到深,不急躁冒进,只脚踏实地,以成就一连串较低、较小、较近的目标,朝著较高、较大、较长远的目标不停前进。这样,众生便能兼顾高低、远近、大小的目标,把它们合而为一,不会因目标定得太低、太小、太近而流于浅薄,也不会因目标定得太高、太大、太远而感到无助,致令退却道心。

善男子,这样,众生就能避免目标定得太高或太低所起的过患,天天尝到成功的果实,令智慧、大能和解脱不断增长以至完美。

因此,众生若能以身、口、意如法修行,必功不唐捐,没有丝毫努力会是白费。

第二章 十善业道——凡夫于生死轮转中求取安乐之法

善男子,众生的际遇,千差万别,有苦有乐,皆因个别作业不同,受不同果报的缘故。若有众生,虽未发心精研佛法、依佛法修行、自觉觉他、普度天下,却又要不下恶道;虽在生死轮转桎梏之中,仍能多处善地,少受苦恼,他便要行十善业道了。

是哪十善业道呢?

善男子,十善业道,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和不邪见了。此十善业道,乃去苦除灾的指南,就是未皈依三宝的众生,也应勉力奉行。众生若不能时刻忆念及力行此十善业道,则难免作下恶业,他日必要随业受报,今身心得极大的苦恼。

行十善业道有什么果报呢?

善男子,若人不起杀心、心常慈悲、于众生能施无畏、救苦扶危、断除暴戾的习气,那么,他便可身常无病,寿命长远,常受到天神的守护,出入不堕险境,心地平静和悦,他人不起怨恨,常得敬重,命终之时、能生天上、享大福报。

若人离偷盗,他便能积资财,天灾盗贼不能侵损,不生败家之子女,他人诚实相对、不愿亏负,自身资财、能善受用,更有余资布施于人。这样,他便得善名流布,为人赞美,命终之时、能生天上、得一切受用无缺。

若人离邪淫,能制淫欲之心,夫妇交欢之外,不复淫人妻女夫子,不坏他人名节,不破他人家庭和合,那么,他便能得诸根调顺,仪容端正,受人敬重,身常康健,妻妾子女,不为人侵,家庭融洽快乐,子孙不辍,且孝顺有为,光明磊落,终成大器,荣耀父母。

若人离妄语,便能口常清净,言词无失,辩才无碍,常得他人信任,所发言论、皆受人敬重,且能常近智者,恒得增进智慧。

若人离两舌,不搬弄是非,不诽谤弄人,那么,他便不受他人离间,不受毁辱与谗言之害,事业顺遂,能亲近善知识,增长智慧。

若人离恶口,说话温文有礼,那么,他便能言词美妙,众人乐闻,说话契理,更不遇恶口之人,不受讥议,心常安乐。

若人离绮语,不说邪淫不端正之话,他便能远离邪僻之人,不为淫邪之语所污辱,恒令人发言尊重,不敢轻薄无礼。

若人离贪欲,那么,他便能诸根具足,端正无缺,身心健康,财物能亲得受用,不为他人所夺,或因自己不察而遗失,更由于无贪而乐于布施,故易得资财,生活无忧无缺,恒为他人仰羡。

若人离嗔恚,他便能心境平静,和颜悦色,健康无病,仪容调顺,他人乐与相处,事业常得顺遂,为人爱护思念。

若人离邪见,不信异教外道的邪论,不行异教外道的邪法,远离一切戏论执著,深信佛法无常无我及因果的道理,他便能修圣道、行佛法,终得不可思议的解脱。

善男子,这十善业道,是修身证道之根本,不堕恶道之必需,得人天福报的因由,因此,就是尚未有因缘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发愿修行度世的众生,也应身体力行,以求暂时有限的安乐,待根器成熟,再求更彻底的解脱。

第三章 立志修行与持戒

(一)三自归依

善男子,立志学佛修行之人,必先要作三番自我的归依,以表明心志。从此竭诚以佛法作身口意活动的指南,增进自己的智慧、力量与解脱,永不再执著外道所误持的邪见,永不崇拜外道所迷信的鬼或神。

为什么归依要叫做自归呢?

善男子,真正的归依,是要出自真心自愿,绝不能勉强,更不在于形式仪规、口头的承诺。因此,就是经历了庄严隆重的世俗归依仪式,若非诚心自愿,便不名真的归依。

若归依后,又生退心,不依先前所归,那么,在退心之时,再不是真正已归依的佛子了。

真正的归依,是要自愿,时刻自觉、自持的。否则,便毫无意义,只是自欺欺人的闹剧,徒令人耻笑。

就是这缘故,归依便叫做自归。

依佛法修行的人,要归依什么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自归于佛、法、僧。此三者能使人得一切智慧、力量、解脱,是一切众生所应归向依止的,因此,是世间难求的至宝。

什么是自归依佛呢?

善男子,自归依佛就是全心全意、毫无怀疑,相信自己的心中、藏有真如的佛心。只要放下妄想执著,便能与它感应相通,得一切智慧、大能与解脱。因此,众生要立志归依此久藏于心中的佛陀,令心、佛、众生三者合而为一,无有分别。

若人已自归依佛,便应知已归依至高无上,再不应心外求佛,或信奉任何外道视作主子或造物者的鬼或神了。

什么是自归依法呢?

善男子,一切佛与菩萨所说去苦得乐之法,能去愚痴颠倒,起智慧大能,成就自由解脱。因此,众生要立志归依此能去生死苦恼、生涅槃真乐之法。

若人已自归依佛法,就必要时刻注意一切身语意的活动,务使随顺佛法不悖,不能更作违法之事;于异教徒的愚痴妄执、异端邪说,更不能染著,反要为彼等软语辟除,令得受持佛法的正见。

什么是自归依僧呢?

善男子,僧就是教团,亦即是全体修行及弘法的信众。

学佛修行的人,要互相关怀帮助、切磋砥砺,始能令自他的慧命福德迅速增长,令佛法能弘扬于各处,度己度人。因此,对于一切弘扬正法的团体,应自视为所属的一分子,尽力支持拥护;于同修行者,应亲爱如己;对先觉者应恒起敬重,谦虚求教;对后学者,要乐于分享自己所得,诚意地为他们解惑。

若人已自归依僧,便要与僧团及弘法团体有紧密的联系,常参与它们的弘法活动;不应只顾自己的修行进度,而忽略了团体的利益与壮大;于所有同修,不论先觉或后学,皆不起嫉妒轻慢,反以平等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