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圣仙王途 >

第174章

圣仙王途-第174章

小说: 圣仙王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重在论道的可以看做是道经,其余内容,是在道的基础上阐释的治国修身思想,可以看作德经。所以,道德二经书合在一起是有道理的。

吕杨之所以书写这部经书,因为这部书在另一个世界是一部影响古今的辉煌巨著,其思想光辉璀璨,万古不朽。

吕杨实在想不出,自己不作道德经的原因。

不管是穿越者,还是所谓的天授,抑或是更加虚无缥缈的天人转生,都要有一种觉悟,那就是将所知的东西从脑中抠出来,传递出去,不管这是不是最初的使命!但是到了这片世界,这些都是无形的使命。

将道德经书写出来,将华夏文明光辉璀璨的思想和精华经由自己的手传播到这个世界,吕杨没有任何的负疚感,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振奋、责任以及期待。

身为华夏之魂,若是不将华夏之精神传递四方,那就枉为人子。吕杨十分期待,这一本著述会在大匡皇朝这个以圣道为尊的国度激荡起怎样的浪花来。

“天地不仁……上善若水?”曹道元在吕杨动笔的时候,便将目光转到吕杨这边了,作为州比最具期待的人物,吕杨让很多的儒师非常期待。

事实上,不止曹道元,十三大书院的院主和所有的儒师都将目光投到吕杨身上,道德经三个字一出,就让不少儒师心头微微震动。

有的儒师心想,这三个字的范围太大,太宽。以一位书院儒生的水平,难以写这样大的命题,若是不能言之有物,就会落入空泛,若是没有深刻的东西,便会沦为假文。

大、空、假正是这类大命题的致命缺陷,道和德这样的东西,应该是睿智的宗师和圣人思考和书写的东西。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出乎预料之外往往给人带来的是震惊和惊喜,就在所有儒师心生不屑之时,吕杨用一种振奋、责任以及期待的心情书写着洋洋洒洒五千言。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句便让所有人一愣。接着便是有道,引出来的治国修身思想。

“不尚贤!”

“守中!”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一句句具有光辉思想的圣道文字飞扬起来,让人读来精神一振,就像是昏昏欲睡的人,突然一盆冰水淋头,整个人从昏睡中清醒。

“哈哈,妙,妙极了!如此文字,字字如星辰,见解如此超卓!”寿阳公主手持风雅扇,禁不住惊呼一声,哗啦一声打开了扇子,飞快地为自己扇风。

其他儒师也是惊讶非常,他们实在无法想象,那些充满了智慧和不凡气度的妙言会出自一位童生之手,这样的文字,就是宗师也写不出来啊……

院落之中,数百儒师已经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他们议论的全都是吕杨书写的道德经,现在虽然吕杨还没有完,但是光看目前所写的,真真是字字珠玑,句句道理深奥,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院落外,已经有人在传递一张张抄纸,最多的还是吕杨书写的道德经。基本上抄纸的人都是白龙潭书院的院职者,他们自然会偏向于本书院的儒生,吕杨才动笔书写,他们就紧紧跟着抄起来,然后丢出院落之外,自然有人接手传递。

吕蒹葭自己也准备了笔,飞快在白纸上抄了数十句吕杨书写的道德经,小跑回父母身边,急促道:“二哥已经开始写了,道蕴姐,你快看看,二哥写得怎么样,能不能前三!”

一旁的吕开泰和吕杨氏早就紧张起来,他们看着抄纸,也不敢去拿,只能让黄道蕴拿着,这里就她最有学问,若是说黄道蕴认为写得好,能拿前三,那便有希望了。

“对对对,道蕴小娘子,你快瞧瞧,看看我家杨儿是不是写出了好文章来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入那些儒师的法眼!”

“快看,快看,姐姐不看就让我来!”黄乙乙简直是不等姐姐喘口气,直接就想要去抢,黄道蕴何许人也,手一震,一股浩然正气涌出,将黄乙乙小手震开,抄纸已经到了眼前,黄道蕴不禁定睛看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句句,真是精微妙理,世之哲言。

“这这这……”黄道蕴一看,美眸睁得老大,连连说了几个无意义的字,人已经目瞪口呆。

“怎么了,是不是写黄了?”黄乙乙推推自家的姐姐,然后垫着挤过来,她也要看。

黄道蕴回神,连忙向吕蒹葭问道:“蒹葭,你确定这是你二哥写的吗?”

吕蒹葭不明所以,紧张道:“是啊,没错呀,这可是我亲自抄的,蒹葭抄的时候觉得还不错,只是有些不太理解……怎么了,我二哥写的东西不好吗?”

……

第二百零八章 争议

看到黄道蕴紧张而古怪的模样,众人的心咯噔一下,提到了嗓子眼,生怕黄道蕴说出文章写得狗屁不通的话来。

黄道蕴心情大好,深吸一口气笑道:“都不要紧张,师弟写的文不仅仅是写得好,而且是非常非常之好,虽然还不知道别人写得如何,不过依我看,再也没有人能够比这篇文写得更好的了!”

众人这才松了口气,齐齐露出笑脸来。

“蒹葭就知道,二哥是最好的!”吕蒹葭眉开眼笑。吕开泰点点头,欣慰道:“我吕家要出天才,要大风光了!”

吕杨氏推推吕蒹葭:“丫头,你二哥没有写完吧,快去看看,把后面的也抄回来,再给道蕴小娘子瞧瞧,千万不要看走眼了!”

“我知道了!”吕蒹葭转身撒腿就跑。

黄道蕴笑道:“伯母,道蕴不会看走眼的,不用看后边,就看手上这部分,已经是极其难得的了,以师弟之才,后边断断不会比现在的差!”

不单单是黄道蕴这边兴奋莫名,不少人也开始兴奋的议论纷纷,有的更是高声叫起来,生怕别人不知道。

“哈哈,我白龙潭书院要出一位绝世之才了,这文章写得妙极……大家听我读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妙极,妙极呀,对道的理解深刻,最后人法地之句,可以为经典之言,胜过那千百糟粕……”

有的人已经聚集在一起议论,并不是每个人手上都抄有吕杨的文章,就连黄道蕴手上的抄纸,也没有这一句,她不禁皱眉,刚才那名儒生念的,确实高妙,而且很像是吕杨写的道经部分。

“乙乙,快去看看,刚才那念到的,是哪位儒生写的?若是别的儒生所写,那师弟便遇到对手了!”黄道蕴连忙道。

“我知道了!”黄乙乙也有些紧张,连忙跑上前,叫道:“诸位,让一让,让一让!”

聚在一起的儒生不得不让开一条路来,原来黄乙乙是一位小女子,声音清脆,别人自然不会做有辱斯文的举动,很有风度的让开一条路,只见众人围拢的中间,一个白衣儒生手持一张草纸,轻声念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黄乙乙连忙打断道:“这位师兄,请问这是谁写的?”

那儒生看到黄乙乙一身儒衣,头上戴方巾,知道这是黄儒师的二女儿,不由诧异道:“原来是黄贤弟,你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吗?这是你师兄写的!”

“你确定是我师兄吕杨写的吗?”

“对,你看看吧,这文叫做道德经!”儒生将抄纸递上来,黄乙乙接过一看,果然是吕杨书写的道德经,前面部分是一样的,后面的则多抄写了不少。

“多谢了!”黄乙乙退出来,赶紧回到黄道蕴身边。

“乙乙,怎么样,是师弟写的吗?”黄道蕴连忙问道。

“是的!”黄乙乙点点头。众人这才松了口气,吕杨氏笑道:“还好还好,我儿的文才果然了得,别人都赞扬了的,看来这一次拿前三没有问题了,呵呵……圣道六艺,若是有一半能够拿到殿比资格,那还不光宗耀祖?”

黄道蕴笑道:“光宗耀祖或许还不至于,荣耀乡里却是可以了!”

“来了,来了,我二哥都已经写好了,院里的儒师都在议论道德经,抄书的院职师兄说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完美的道德经书,可以和圣人的经书比肩!”吕蒹葭小跑回来,手里拿着下半段道德经抄文。

黄道蕴赶紧接过来,一边往下看,一边念出来:“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

……

一句句,仿佛世之哲言,充满了智慧和旷达的情怀,那是一种类似圣人的情怀,处于高处,淡看世间众生喜怒哀乐和人世兴衰荣辱。

黄道蕴读着,感觉到道德经那种震动心灵的东西,那是一种潜藏在人心最深处,最容易也最难以拨动的东西,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这是何等情怀?

原来不知不觉,吕杨已经有了这样深邃的思考和高远情怀,而自己却懵懂不知!黄道蕴感觉自己的心被这些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圣道文字狠狠撞击了一下心灵,被一种莫可名状的东西一下子感染。

“师兄真是了不起!”黄乙乙也看到了抄纸上的一句句哲言,她虽然年纪小了一些,但是才情不比黄道蕴低多少,吕杨书写的道德经她完全看得明白,她也被其中精辟的哲理给震住了,其中很多的东西都让她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那是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十数次,数十次。道德经中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一个道理,试图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让人去明白,去了解。

立言堂院落之中,数百儒师们早已经大声议论着,他们也都被吕杨书写的道德经给震住了,对于道德经而言,一些治国修身处事的思想和当下圣道正统的思想有些是相似相通的,但是有些却格格不入。

一些激进的儒师已经指着吕杨书写的经文气急败坏道:“荒谬,真是太荒谬了,一个童生小儿,也敢如此大言不惭,治国能无为而治吗?他这是要误国误民!!”

一些儒师则附和道:“他这是歪理邪说,我圣道以天下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