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商人胡雪岩-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财源擦肩而过。
生意场上机遇是特别重要的,他可以让一个平凡无奇的商人一夜暴富,也可以让腰缠万贯的商人一夜之间千金散尽。一个生意人在商场上能否猎取到绝大的成功,与其所处的客观形势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外部形式能够为他提供良好的机遇,并能果断地快捷出手就能抓住财源,揽进天下钱财。
机遇是很奇妙的,你看见它抓住它,就能将成功揽入怀中,就能够拥有滚滚而来的财源,你忽略它错过了,机会就会离你而去飘向远方,成功财源也都会与你失之交臂的与你擦肩而过。
雪岩启示:
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在世事的变换之中发现机遇,敢想敢做,及时出手,不错过每一次机会使自己发现的财源真正地成为自己的财源。都说时势造英雄,前怕狼后怕虎的踌躇是永远不会有发迹的机会的,要利用外部环境优势,敢想敢做,不放过每一次发展的机遇,就不会错过机遇带来的每一次滚滚财源。
第三十四章 学会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创造机遇
有位哲人说:“机遇是魔鬼,它把住天堂的入口和地狱的大门。”等待机遇的降临,即使是自命不凡的人也只能无奈地惆怅在平庸之中,学会利用事物发展规律创造机遇,即使是平凡无奇的人也能在瞬间绽放光彩。
智者善抓机遇,圣者创造机遇
胡雪岩说:“吾行商之顺,缘于能与机会、时势并行走也。”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时势是机遇的土壤,是机遇成为成功的环境,只有善于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创造机遇,才能够挖掘成就一生的财富。
在家乡有一位种田的老农,他凿渠开荒,造了一片水田,种下水稻。只是当年恰逢水涝稻田里排水不畅,造成歉收。于是他便请教于胡雪岩,胡雪岩则告诉他再种三年水稻便有发财之机。
老农依言采纳了胡雪岩的意见。第二年依然不改初衷种下水稻,但有逢上大水,又是歉收。第三年同样如此,有人劝老农毁掉水田改种旱地作物,可老农却置之不理。
第四年,碰上了大旱,旱地农作物颗粒无收,而水稻却获得了大丰收。紧接着的两年又是大旱,老农连着三年都获得了大丰收。稻谷卖了个好价钱,算下来但年的丰收抵过了三年涝灾的歉收,还盈余不少。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经商高手、传统高人陶朱公有一个公式:“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
一大饥”,“岁在金,穰;水,毁;火,旱”。”意思就是说金年丰收,水年歉收,火年大旱,水旱丰歉是循环轮转的。
于是胡雪岩根据这一“水旱轮转”原理推测连年涝灾既然意味着每一年机遇的损失,但也意味着更大机遇的来临,只要水灾之年饿不死,老农便可静心等候旱年来临水利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而后的丰收。
胡雪岩看到了事物在两个极端之间反复的轮回,便利用这种规律给老农出言献策,最终使得老农获得丰收。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更重要的是在没有机遇的时候能够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创造规律,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时势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机遇降临的时候总是悄无声息,走的时候却总是伴着人们无奈懊悔的叹息。机遇的行踪总是飘忽不定的,人们只顾着对其脚步的追随,到最后却发现,机遇总是在前面,却是与自己有着远远的距离。机遇总是无处不在的,所以人们总是盲目的探索,却都是适得其反的结果。却不知机遇的发展基于外部事物的发展环境或客观规律,只有学会利用把握这一规律,才能真正的驾驭机遇,获取成功。
机遇成就了很多的人,也失落了很多的人。在人们抓住机遇的时候却总是忽略机遇发展成长的外部环境,所以机遇由最初的机遇变为使失败侵袭的机会。机遇的到来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外部客观条件,只有认清外部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认清机遇的面目,才能不被机遇“忽悠”。
雪岩启示:
每一样事物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法被人为的力量所阻止的,所以要想对机遇有运筹帷幄的驾驭能力,就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利用其规律创造机遇,获取全胜。
第三十五章 巧妙借势,化解危难
借势,需要你有足够的心眼来计算得失,借势时要先掂一掂欠下人情的成本。借势,是在危及自身生存权的前提下,为转危为安时不得以才采用的自救法,不要时时事事都靠借势。毕竟,所有的势力资源都是有限的,一旦所借之势不再为你所用,你将会非常的被动。借势,需要你有分析强势者的居心,要谨慎从事。尤其是在商场中,只有你善于借势和用势,才能化险为夷,成功引领商业浪潮。
胡雪岩的用势之妙
胡雪岩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曾将一万石大米无偿捐献给杭州官军,用于军粮和赈济灾民。一年多以前,杭州被太平军团团包围,王有龄遵地方官“守土有责”的惯例,率杭州军民坚守孤城,终至粮草尽罄。断粮已达一个月之久,连药材都缺货,比如熟地、黄精、枣栗、海参之类,都成了充饥的粮食,以至于人们吃糠、吃皮箱、吃草根树皮。最后,已经到了割尸肉充饥的地步。
出人所料的是,胡雪岩居然会冒死出城,到上海买得一船救命粮,运至杭州城外的钱塘江面。无奈的是,当时的进城通道已经完全断绝,城内城外相望而无法相通。当历经三天度日如年、寝食难安的等待之后,胡雪岩让陪他一起到杭州送粮的萧家骥冒险进城。他差人向城中通个消息,并商量一下,看着能不能找到将粮食抢进城中的办法。
正赶上萧家骥要出发,胡雪岩问他到达对岸的方式,如何进得杭州城去,遇到敌、我双方的人又如何应对。对于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萧家骥的确没有想到,以他的观点,这种情况下,原本只能见机行事碰运气。然而,胡雪岩却说这并非是简单的见机行事、碰运气,他对萧家骥说了上面引在题下的那段话,并且为他筹划了细致的应对方案,才放他出发。
胡雪岩说:“这时候做事,不能说碰运气,要想停当了再动手。”他这里说的“这时候”,自然不是指商事运作的时候,不过,他所说的危机时刻“不能说碰运气,要想停当了再动手”其中包含的道理,用于商事运作却也是极为恰当的。结果,一切如胡雪岩所料:顺利进城!
其实,在商场中总会到到类似的情况,救命大米费尽辛苦已经运到城外,绝没有无果而返的道理。而要事情有一个结果,就必须冒这一次险。当时的情形是,城外的人对城内的情况一无所知,城外有重重围兵,抓住想要与城中守军互通消息的人,一定会予以重罚,弄不好还会杀头。
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境况,被围的人此时实际上已成惊弓之鸟,萧家骥在城中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也没有足够证明他微分的文书或信件之类的东西,即使进得城去也有可能被当成奸细。换言之,不管是落人围兵之手,还是进得城去,应对稍有差池都会性命不保,更不用说完成此行的任务了。虽说萧家骥此行吉凶难卜,但在胡雪岩的巧妙借势的谋划下,结果也是如他所料。
借势之妙,把握时局是头等大事
用胡雪岩的观点来说,顺势就是眼光,取势就是目的,而做势就是行动,这是他的用势绝学的精妙阐释。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说,“与其待时,不如乘势”。那些看起来似乎难以攻克的难题,胡雪岩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他懂得用势的缘故。因此,商人的性格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做事不能凭运气还要善于把握时局、三思后行。
然而,比较有头脑的商人,总能在关键时刻爆发的性格:睁大眼睛,紧盯商势变化,由此为自己的经商奠定成功基础。从时局入手,打开人生局面,是最高明之举。在历史的舞台上,胡雪岩可以说清末的一位传奇人物,也可谓是“时势造的英雄”。在胡雪岩看来,“英雄”也绝非时势的被动产物,只有看准时局,维持市面才是保证其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胡雪岩的借势之妙,关键就在于要把握时局。他认为,自己生意的成、败都与时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自然也是他切身的体会,也的确与他时局把握的分寸有关。比如说,他的钱庄向太平军逃亡兵将吸纳存款,就与太平天国的走向败局的大势有关,他的生丝销洋庄,即与太平军杀向浙江阻断上海生丝来源有关等。
正因胡雪岩会巧妙借势,才得以化解危机,他也总是把帮助维特市面的平静安定,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即使因此自己要付出一些代价也在所不惜。这正是一位商业才子的独特的做事之道,更为当今商人提供了一些有力的参考。
雪岩启示:
其实,借“势”并不难,而可借的势留给有那些有心的人。究竟要借得什么样的“势”,得靠你自己的慧眼、灵感和悟性去把握了。不要以“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来做自我心理安慰,更不能将自己视作金子。因为,世界上会闪光的远不只是金子,我们的灵感、顿悟均属灵光一现,它们不是发光的金子,但它的光亮却是无穷尽的,只不过需要你用心、用眼、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点亮罢了。
第三十六章 顺应大局,依时而行
古人常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何谓时务?时务就是世事的发展变化局势。何谓俊杰?俊杰就是善于识时务并能根据大局的发展态势从中把握机缘而行事的人。商场和战场都是一样的,都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瞬息万变的态势,而这万变的局势也潜伏着机会,只有顺应大局,依时而行的人方能成为千古风流人物。
天变了,人应变
胡雪岩有句名言:“天变了,人应变。”“天”就是所谓的大局发展趋势。胡雪岩的这句话意思就是人应该根据时势时局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活调整,顺应大局,依时而行。
清朝咸丰年间天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占领了浙江省城杭州,炙手可热的红顶商人胡雪岩逃到上海,虽幸免于难,却孤家寡人滞留在上海洋人租借,心中时刻地挂念着杭州,老母妻小音讯茫然,好友王有龄生死未卜,不免忧心忡忡。
杭州被太平军占领,音讯辗转到上海,王有龄固然是死了,但胡雪岩满门却因为应变得法及时走脱,躲到乡下,阖家老小平安。虽然一家平安,麻烦事却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杭州城里所谓的“地方士绅”有不少都为太平军做耳目。于公,是想太平军知道杭州城里有胡雪岩这么一号人物,是办粮台搞后勤的好手,虽人在上海但家眷都还留在杭州附近,可以其家眷为饵要挟胡雪岩归来,于私,是想借机从胡雪岩手里榨点银子花花。
胡雪岩听到这消息又急又气。急的家人的安慰,气的是那些所谓“地方绅士”虚伪与奉承。面对于此胡雪岩走门路请人写了一纸公文,以他“浙江候补道兼团练局委员”的身份,上书闽浙总督,他在公文里说,虽他在破城之前已逃到上海,但在临走前在杭州已有布置:已经暗中与杭州城中士绅某某某、某某某等约定,请该等士绅保护地方百姓,并且暗中已不知等官军一到就相机策应,这些人都是地方公正士绅,现在虽未太平军做事但心还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