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47章

煮酒话太宗-第47章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川宣抚使或制置使,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时称“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但吴氏始终只是朝廷派驻的地方官,而非独立的封建领主,四川人民仍是国家公民,而非吴氏私有附庸。不过按吴曦的理解,管理员当久了,就可以考虑下侵吞国有资产。于是他向金投降,求封为蜀王,金可以让他过一过诸侯国王的瘾。为此,吴曦向金割让本由南宋控制的陕西四州。若在前代,土地和人口都是领主私财,他当然有权割让。但在宋朝——不行!

不行在哪儿?不在于你没有发令的权力,而在于部下不会接受你这样的命令。

四川大小军吏都是吴曦的亲信,甚至人民(:文:)也认同吴氏(:人:)的管理,正常(:书:)情况下应该(:屋:)接受他的命令,但如果他要叛国,那就不再是自己的上司了。

吴曦命令陕西四州的军队撤离,让金军接管,四州人民坚决不干,但无力抵抗金军,于是纷纷自发拥入四川。吴曦派兵驱赶他们回去,一位名叫郭靖的义士对其弟说:“我家世代为王民,自金人犯边,我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现为吴曦所逐,我不忍弃汉家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于是投江而死,百姓都坚决不投金人!这位郭靖义士不知是否是《射雕英雄传》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郭大侠的原型。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至宋代,国家公民仍然必须交由官吏管理,时间长了人民还会很认同某些管理员,但已绝不能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

而吴曦的亲吏们呢?比百姓更简单——杀这个叛贼!一位仓储系统的小官:监兴州合江赡军仓杨巨源率先站了出来,鼓动军队前往伪蜀王宫诛杀吴曦。义军从容进入宫殿,吴曦的近卫根本不阻拦,众人轻松砍下吴曦首级,军民欢声雷动。后人论道:“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一旦曦为叛逆,诸将诛之如取孤豚(杀他就像拿下一只孤独的猪崽)。”

可见,解决藩镇独立的祸根,一方面是行政体系略有进步,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基础整体进化。所以,有人说宋朝解决藩镇独立之祸是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或是靠宋太宗废除节度领支郡云云,都只是一些表面细节而已。

三、更合理的官吏品级制度

有些人一谈到宋朝官制就连连摇头:冗官冗兵、叠屋架床、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总之就是又大又烂。其实,宋朝是人类在超远程电子通信技术成熟前,公共管理水平最高的政府,尽管其人口和国土规模大得让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民族无法想象。

这可以从品级制度谈起,品级决定官员的级别待遇,更决定了整个公共管理体系的内部结构,极大地影响着一国之公共管理水平。

隋唐官制共分九品,每品分正从,有些品级还分上下,一共二十级。按最简单的方式理解,职务决定级别,你是什么职务就对应什么级别。但请不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管理科学,那是汉朝以前的水平。汉朝的品级俸禄就很简单,直接由职务决定。但职位毕竟有限,有人立了功该升迁,却未必能空出更高职位来给他。比如武帝朝骠骑将军霍去病,他立下的战功更甚大司马将军卫青,但卫青已无处安放,霍去病也就无法升迁。汉武帝采用的折中办法是让霍去病继续担任骠骑将军,但“秩比大司马将军”,意即享受大将军待遇。后来常会有一些官员“秩比三公”“秩比二千石”,以解决没有空缺、该升却无法升的苦恼。但这只是一种临时的人事安排,没有形成制度。

魏晋的门阀贵族都要捞个官,定个级别,但很多人又确实不想劳心费神地去当那个官,朝廷便常授一些勋官,这应该是最早的虚衔。后来虚衔不仅用于安置闲人,也可以授予功臣,以示荣宠。这种制度在隋唐得到发扬,很多勋贵头上顶着一长串拉风的头衔。隋唐以来的官制设计思想便是削夺重要职务的实权,古代的太师、太傅以及唐初还是实权要职的尚书令、中书令乃至六部尚书等都成为虚衔。周世宗更废除节度使统领藩镇的实权,仅作为虚衔荣授。宋太宗派出权知作为地方实际长官,那原有的所有地方官比如刺史、观察使、节度使都成了虚衔。宋太宗整理官制时发现:虚衔比实职还多得多呀!这反而为他提供了一个灵感——改用一套虚衔和实职双轨并存的新官制。

也许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这是人事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宋太宗设计的官制中,不仅是荣宠的高官,而是所有官吏都有虚衔和实职。实职是具体的职务,也有品阶,但一名官员的级别并非由正在担任的实职而是由其虚衔决定的。所谓虚衔,正式的名称可为散官、阶官、寄禄官等,顾名思义是决定其俸禄但又无实掌的官阶。比如一个人当了一段时间的官,论年资应该晋阶,但暂时没有上一级职务空出来。没关系,继续担任原有实职,虚衔按规定晋升即可,官阶、俸禄就都上去了。同样,如果一个人资历很深,职务很高,但需要更合适的新人来接替实职,也不需要降人家的级,带着高虚阶去担任其他低品级的实职即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灵活的人事体系。

当然,宋朝的官制远非一个虚衔、实职就能概括,还有荣衔、爵位、勋官、加官、差遣等许多名目。到后来实职(本官、职官)也虚化了,临时的差遣才是实际岗位。我们现在看史书,一个人前面的头衔一长串。比如翻开《资治通鉴》,第一行便是作者自称“臣奉敕编集”,姓名前面有九个官衔共五十二字。很多人一看就眼晕了,连连惊呼:“宋朝官制这么复杂,管理能不乱吗?”当然不会乱,官衔再多再复杂,只要有一套明确的规则,自然能井井有条。有宋三百二十年,从未听说出现过人事管理混乱的例子。事实上,这套官制并不复杂,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来说明。

先看一个文官的例子:太师、魏国公、观文殿学士、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秦桧。

1。太师:正一品荣誉加衔,不实掌任何事务。秦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品秩和实权均为极致。隋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班秩在宰相、亲王之上,荣宠犹在,但已无实权(实际上不先当十几年宰相也别想混到这样的荣衔)。这个放在最前面的虚衔代表了秦桧的级别地位。事实上三公已经不是一般的阶官,文职阶官最高只能到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秦桧是在担任多年宰相后,步步晋升至这个最高荣衔的。

2。魏国公:爵位。相当于一种很高级的虚衔,也没有任何实务,但爵位不退休,可以带进棺材。不过前代的爵位可以世袭,宋代爵位一般只能终身。

3。观文殿学士:文官常见加衔,正三品。

4。尚书左仆射:理论上是实职,但南宋的实职(本官)也已经虚化。左仆射仅仅作为诸位同平章事中首相的象征,但前提是有同平章事这个差遣。

5。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议事以及轮值政府正印的资格,加上才是真宰相,宋初无定员,后惯例加于左、右仆射为首相和次相。这便不是一个职官,而是差遣。

6。枢密使:最初枢密院长官单列,南宋以来常由宰相兼任,枢密院的日常事务则由副官主持。

这是一个官至极品的例子,三品以下的官员就没那么多荣誉加衔,一般就三个职务:虚衔、本官、差遣。虚衔是级别,本官是正式编制,差遣是临时指派的岗位。这个所谓的临时往往有个三四年,后来逐渐形成任期制度,所以天下的地方官均为权知。

再看一个武将的例子:少保、武昌郡开国公、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太尉、枢密副使、京西湖北东路宣抚使、神武后军都统制岳飞。

1。少保:正一品荣衔,和秦桧的太师一样,只不过岳飞三十多岁就被搞死了,多活几年应该也有机会混个太师当当。尽管岳飞从没当过真宰相,但由于有了少保虚衔,也被尊称为岳相公。

2。武昌郡开国公:爵位,同上例。

3。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在唐朝令皇帝闻风丧胆的节度使,不过放心,在宋朝只是武将常见的从二品虚衔,没有任何实务。

4。太尉:宋初太尉是仅次于太师,高于太傅的正一品荣衔,后不设。南宋作为最高武衔,正二品。和秦桧一样,当阶官分别超过了文官和武将的极品后,就开始加正一品荣衔。

5。枢密副使:枢密院副官,岳飞曾短暂出任,但由于没有加参知政事,所以也并非真宰执,更多只是个荣誉。

6。京西湖北东路宣抚使:战时设置的地方长官,由朝廷派出协调相当于今河南、湖北两省的一切军政事务。按理说这种职务比汉刺史、唐节度使实权更大,但由于宋朝的社会基础进化后,并未出现过地方官专权。有些现代人设想岳飞有机会在鄂州自立,其实他的基础比吴曦都还差得远呢。

7。神武后军都统制:差遣。神武后军这支部队的军事长官,直接率领该部,这才是岳飞的实际工作岗位。

事实上,他们还有一些上柱国、大将军之类的勋官,不过在宋朝实在没什么用,一般的史料都懒得记载了,只有司马光在自己作品上署名时才会一个不落地写上去。

那宋朝是不是真的冗官冗兵?先用数据说话,据《元丰类稿·议经费》:“景德(宋真宗年号)官一万余员,皇祐(仁宗)二万余员,治平(英宗)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余员,总二万四千员。”也就是说宋朝官员大约二万,而总人口约一亿,官民比约1:5000,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低的官民比。那为什么总有人说冗官呢?无非是官制复杂,很多人一看眼晕,便产生了一种官很多的错觉。但实际上一个人就要加七八个官衔,所以官名虽多,当官的人却未必真多。

可能有人会说,虚衔晋升太易,“高官”太多,国家财政负担就会很重;职务与级别分离,容易造成实职任免的随意性。或许还有人说,当官的怎么升降关系老百姓啥事。

其实,这个关系可就大了。组织人事是一个公共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结构基础,优秀的吏治才能产生清明的政治环境,才能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相信智力正常的人民都愿意略付一点高价购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不会吝惜那么一丁点官俸忍受更低水平的公共服务。难道您希望您花钱买的芯片越来越贵,结构越来越简单?

那宋朝这套官制到底好在哪儿?不妨与后来清朝实施严格的品级与职务来略作比较。

第一,解决官员后顾之忧。宋朝官员品级不受职务限制,大多数官员可以专心工作而不用将太多心思放在升迁上,年资一到或立下功勋自然可以升迁,而无需为了争抢有限的职位,万人挤独木桥,成天勾心斗角不干实事。而且一般人当官,无故不能降级,那么采取虚衔、本官只升不降,差遣能上能下,就能避免尸位素餐。

第二,增强机构设置的灵活性。在机构设置和改革中,最敏感的就是职务增减。清朝职务和品级挂钩,如果想进行机构改革,撤并一些部门,势必会减少职务,造成一些官员无处安放。所以后来清朝搞机构改革,增加容易,减少则难上加难,结果只能越改越臃肿。宋朝将职务和品级脱钩,撤并机构时尽管会减少职务,但官员的品级不会因此降低,阻力相对就小得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