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柳如是别传 >

第66章

柳如是别传-第66章

小说: 柳如是别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饲禄楹笊钪黄危室嗖豢刹簧陨婕爸病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

(十五)

初学集贰拾下东山诗集叁“元日杂题长句八首”其一略云:

北阙千官咸拜手,东除上宰独扬言。(自注:“上待元辅以师臣之礼。”)朝罢开颜定相贺,年年虏退有殊恩。

寅恪案:牧斋赋长句八首,此首乃开宗明义第壹章,辞旨专诋杨羡,故知此首乃此题八首全部主旨所在也。检明史叁佰捌奸臣传周延儒传云:“帝尊礼延儒特重。尝于岁首日东向揖之曰:朕以天下听先生。因遍及诸阁臣。”可与此诗印证。又检同书同传云:“(崇祯)十六年四月大清兵略山东,还至近畿。帝忧甚。大学士吴椒蠲炝骺埽尤宀坏靡炎郧胧邮Α5鄞笙玻凳蛛罚币哉倩⑴岫龋驼路捉鹞溺采湘幔鸩途Q尤遄ねㄖ荩桓艺剑┯肽幌驴鸵朴槔郑仗谡伦嘟荨5坶顽羰榘U齑笄灞ィ搜缘型耍胂卤恳榻艄ψ铩<裙槌呻汾停奂戳畈刂允堆汀B酃犹Γ褡又惺樯崛恕4鸵蚁懛Q尤宕翘Γ碇!币嗫捎氪耸嘤≈ぁ5裆蚯灞硕厥艹璐停涫率翟诔珈跏晁脑露∶簇グ巳眨灞酥螅ú蚊魇贩∷磷业郾炯汀#┠琳辈荒茉ぶF衲琳笪庞裆掳埽棺鞔耸祝恳只蛟写耸祝馗挠谩澳昴辍倍忠院蟾徘耙抠箍肌

其三略云:

空传陶侃登坛约,谁奉田畴问道书。(自注:“淮抚史公唱义勤王,驰书相约。”)投笔儒生腾羽檄,(自注:“无锡顾杲秀才传号忠檄。”)辍耕野老奋櫌锄。

寅恪案:明史贰肆庄烈帝本纪略云: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壬申(初六日)大清兵分道入塞,京师戒严。诏举堪督师大将者。戊寅(十二日)征诸镇入援。十七年二月丁亥(廿八日)诏天下勤王。三月甲午(初六日)征诸镇兵入援。乙巳(十七日)贼犯京师,京营兵溃。丙午(十八日)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十九日)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寿山。

同书贰柒肆史可法传略云:

(崇祯)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郞兼右佥都御史,代朱大典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已陷。(寅恪案:小腆纪传拾史可法传略云:“'崇祯'十六年乃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十七年夏四月朔闻贼犯阙,乃与户部尚书高弘图等誓告天地,驰檄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京已陷。”可并参阅。)

史忠正公(可法)集贰“与云间诸绅书”略云:

天祸家国,逆闯横行。用厪圣忧,垂二十载。近者鸱张北向,犯阙无疑。法也闻之,五内震裂。夫西平许国,即怀内刃之思;太真忘躯,遂洒登州之涕。法虽迂疏浅陋,未敢远附古人,而国难方殷,何敢或后。顷者誓师秣马,而坐乏军需。点金无术,徬徨中夜,泣下沾衣。伏见诸台台励捐糜之素志,负报国之孤忠,毁家佐(纾?)难,亦大义所不辞。倘邀慷慨之怀,爱下刍茭之赐,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侯忠节公(峒曾)集捌“与同邑士大夫书”(自注:“崇祯甲申。”)云:

徐大司寇(石麒)传史大司马(可法)公启,遍达吴郡。郡中及虞山诸老皆传讫矣。今以属某,某不敢隐,亦不敢迟。盖谊同元首,势迫然眉,当效子文之毁家,宁惟卜式之输牛。某不揣虻负,敢竭区区。凡我同仇,各随愿力,乞填注枢启左方,以便报覆。

同书同卷“答史大司马书”(自注:“崇祯甲申。”)略云:

地坼天崩,骨惊肠裂。端午闻变,恸哭辞家,孤舟半程,四鼓被劫。乃余生逢难之日,正义檄下颁之辰。伏枕诵之,长号欲绝。一息尚存,矢奉明命,激发义勇,泣劝委输,共纾率土之忱,以雪敷天之愤。前者从徐大司寇拜明公勤王之书,辄悉索敝赋以行,遂入盗手。然犹将毁家纾难,以为众先。(寅恪案:此书可参旧钞牧斋遗事后所载钱谦益答龚云起书并龚氏上牧斋原书。)

同书叁侯元瀞撰其父年谱下崇祯十七年甲申条略云:

三月中江南始闻李贼犯阙。未几,北来消息甚恶,府君终不忍信。至端午日闻变既真,乃始发声长恸,即夕辞家将赴南都,共图宗社大计。先是史忠清公(寅恪案:小腆纪传拾史可法传云:“隆武时,赠可法太师,谥忠靖。我朝赐专谥曰忠正。”侯谱称可法谥为“忠清”,疑是“忠靖”之误也)为南大司马,草勤王檄,遗尺一于府君,约以助义。府君出其书檄遍吿乡里,且为约辞,读者感动。

盖道邻在牧斋赋此诗以前早有勤王之预备及举动,后因奉旨中道折回。观史氏遗集中崇祯十二年丁外艰以前淮抚任内诸家书可以证知,茲不备引。颇疑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兵入塞,征诸镇入援,道邻唱义勤王,驰书约南中士大夫,牧斋遂于次年元旦感赋此诗。所以知者,十六年七月道邻始为南京兵部尚书(见国榷卷首之三部院表上南京兵部尚书栏),故牧斋称之为淮抚,而不称之为大司马也。至史氏与云间诸绅书,不知何年所作,或即是侯氏(与同邑士大夫书)所言之“公启”,亦未可知。总之必作于未确悉北京陷落以前。侯氏与同邑士大夫书,亦当作于未确悉北京陷落之时,答史大司马书则在确悉北京陷落以后所作耳。此皆详玩书中辞旨推得之结论。明史史可法本传所言道邻之勤王,乃其最后一次,与牧斋此诗无涉,恐读者淆混,因稍多引资料辩之如此。

又今检道邻遗文,不见约牧斋勤王之书,或因传写散佚,或因被忌删去,殊难决言,但寅恪则疑史氏未必有专函约牧斋。牧斋自注中史公之书,恐不过与侯氏书中所言之(公启)性质相类。此类公启牧斋当亦分得一纸,遂侈言专为彼而发,以自高其身价。若所推测不误,则牧斋此时欲乘机以知兵起用之心事,情见乎词,亦大可笑矣。

顾杲者,黄梨洲思旧录顾杲条云:

顾杲字子方,泾阳先生之孙。南都防乱揭,子方为首。阮大铖得志,以徐署丞疏,逮子方及余。时邹虎臣为掌院,与子方有姻连,故迟其驾帖。福王出走,遂已。后死难。

査继佐国寿录贰诸生顾杲传云:

顾杲字子方,南直无锡诸生也。工书法,多为诗古文,与吴门杨廷枢同社。逆监魏忠贤时,周顺昌坐罪见收,杲为檄攻魏,致激众,五人死义阊门。崇祯中,又为号忠揭,指国事逗留。触时忌不悔。

明诗综柒陸“顾杲”条附静志居诗话云:

崇祯戊寅南国诸生百四十人,具防乱公揭,请逐阉党阮大铖,子方实居其首。有云:杲等读圣人之书,明讨贼之义。事出公论,言与愤俱,但知为国除奸,不惜以身贾祸。大铖饮恨刺骨,而东林复社之仇,在必报矣。”

寅恪案:子方乃东林党魁顾宪成之孙,其作攻魏檄、防乱揭及号忠檄等,尤足见其为人之激烈好名,斯固明季书生本色,不足异也。

又冒襄辑同人集肆载范景文“与冒辟疆书”三通,其第壹通略云:

不佞待罪留都,膺茲重寄,适当南北交讧,殚心竭虑,无能特效一筹,惟是侧席求贤,日冀匡时抱略之君子共为商榷,以济时艰。昨承枉重(踵?),正为止生倡义勤王,与渔仲即商遗(遣?)发。明晨报谒,以订久要,惟门下倾吐抱膝之筹,俾不佞藉力高贤,救茲孔棘,真海内之光也。

寅恪案:质公之书当作于崇祯十年至十二年四月范氏任南京兵部尚书时(见国榷卷首之三部院表上南京兵部尚书栏),或即辟疆于崇祯十二年初夏至金陵应乡试之际耶?(见影梅庵忆语“己卯夏,应试白门”之语。)“渔仲”即刘履丁之字,俟后论之。

“止生”即茅元仪之字。初学集壹柒移居诗集“茅止生挽词”十首之五云:“一番下吏一勤王,抵死终然足不僵。落得奴酋也干笑,中华有此白痴郞。”质公书中所言可与牧斋挽茅氏诗相证。此诗作于崇祯十三年庚辰,虽在道邻驰书约牧斋勤王之前,然亦可知江左南都诸书生名士如茅元仪顾杲辈皆先后有“勤王”之议也。故特附记于此,以见当时风气之一斑耳。

其四云:

东略舟师岛屿纡,中朝可许握兵符。楼船捣穴真奇事,击楫中流亦壮夫。弓渡绿江驱灭貊,鞭投黑水驾天吴。剧怜韦相无才思,省壁愁看厓海图。(自注:“沈中翰上疏请余开府登莱,以肄水师。疏甫入而奴至,事亦中格。”)

寅恪案:沈廷扬上疏请任牧斋为登莱巡抚以水师攻清事,前已详引,茲不复述。至此诗结语所用韦执谊事,已见钱遵王注中,亦可不赘。但有可笑者,牧斋遗事略云:“乙酉五月之变,柳夫人劝牧翁曰:是宜取义全大节,以副盛名。牧翁有难色。后牧斋偕柳游拂水山庄,见石涧流泉澄洁可爱。牧斋欲濯足其中,而不胜前却。柳笑曰:此沟渠水,岂秦淮河耶?牧翁有恧容。”此条所记明南都倾覆,牧斋不从河东君之劝以死殉国,俟后详言之,茲暂不论。惟牧斋怯于濯足拂水流泉,为河东君所笑一节,若非世人伪造以嘲牧斋者,则钱公与韦相同是一丘之貉,又何必斤斤较量才思之有无哉?夫河东君惮于登山,前已详述,而牧斋怯于涉水更复如此,真可谓难夫难妇矣。一笑!

其五略云:

老态当道踞津门,一旅师如万骑屯。矢贯猰貐成死狗,槛收牛鹿比孤豚。(自注:“晤中流闻大冯君镇天津,殪酋子,禽一牛鹿。喜而志之。”)

寅恪案:有学集贰捌“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慈溪冯公墓志铭”略云:

公名元飏,字尔赓。以兵部尚书元飙为其弟。海内称两冯君。初莅津门,厉兵振旅,犄角诸镇,斩馘献兵过当。上大喜,赐金币,荫一子锦衣。

南雷文定前集伍“巡抚天津右佥都御史留仙冯公神道碑铭”(原注:“甲午。”)略云:

升天津兵备道,未几巡抚天津,兼理粮饷,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五年冬大兵复大入,公与诸镇犄角之。已又合宣大总督孙晋、督师范志元、山东巡抚王永吉之师,从密云趋墙于岭,邀其惰归。论功赐银币,荫一子锦衣卫。公讳元飏,字言仲,別号留仙。(可参初学集伍“留仙馆记”。)

明史贰伍柒冯元飙传附元飏传云:

(崇祯)十四年迁天津兵备副使。十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李继贞巡抚天津,兼督辽饷。明年叙军功,荫一子锦衣卫。

寅恪案:牧斋此诗及自注所述崇祯十五年冬尔赓任津抚时殪禽清酋一事,可与上引材料印证。但钱文“斩馘献兵过当”之“献”字,涵芬楼影印有学集所附校勘记未有校改。此时天津并无张献忠之兵,“献”字自不可通。疑是牧斋本作“虏兵”,后来避讳,以字形相近,遂改“虏”为“献”耳。至黄文之作“论功”及明史之作“叙军功”,皆含混言之,亦所以避清讳也。

其六略云:

庙廊题目片言中,准拟山林著此翁。(自注:“阳羡公语所知曰,虞山正堪领袖山林耳。”)千树梅花书万卷,君看松下有清风。

寅恪案:前论认“过钓台有感”七绝已及此诗,斯盖牧斋怨怼玉绳之不援引己身入相,遂作此矫饰恬退之语耳。检牧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