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三国-第5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又怎么了?很多事情,他们知道我们这样是能够获得最多好处的,可他们就是不敢按我们的做。基本取消大家族的家丁,解散大家族的私兵,这样对国家是最有好处的,可对于那些世家大族来说呢?这却是完全难以接受的。北边的那些大族的势力可是很大的啊。如果不妥协,只怕北方的世家会联合起来反对曹操的。对于这种的反对,曹操虽然不怕,但也是很头痛。”听了李晟的话,一边的徐庶这样说道。他曾经游历天下,对于北方的这些门门道道,虽然不曾亲身体会过,但却亲耳听说,亲眼见到过。他知道整个天下的中心还是在北方的,而北方的文明比南方强,很自然的他们的世家大族的势力也比南方的大。就一般而言,南方开发的田地少,人口也不多,普遍有行商挣钱的基础,而北方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基础。在这种基础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北方会出现这么一种妥协情况自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这么说,也是没错的啦。不过,曹操多少也是在做改变了。他也明白我们这边眼下之所以能够发展其最大的经济来源究竟是何处,他也按照我们当初所做的那样发展了海运,想来曹操那边的发展应该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不过曹操这提升能做到什么地步呢?他们还需要几年才能达到我们的水平?他们的发展对我们日后的统一会不会有所影响?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未论胜,先论败,这是孔明一贯谨慎的做法。也正是因为他有的时候太过谨慎了,所以李晟才没有把参谋令的位置给他,而是任命他成为参军令。不过,虽然参军和参谋是两个方面的事情,但因为孔明还是军师将军,所以李晟对于他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在李晟看来过分的谨慎不可取,但完全没有谨慎也是不行的。毕竟,任何事情都会有失败的可能嘛。
“我想没有多少赶上的可能吧。”法正思索了一下,摇着头说道:“挣钱最多的贸易……我是说贸易而不是向在旅汉、在倭国所做的那种掠夺,其收益最为大宗的就是:茶叶、丝绸、陶瓷三项。茶叶和丝绸都是以我们益州、荆州为多,曹操那边和我们根本就没得比,他只能在瓷器贸易上和我们一较高低。不过就算他完全把瓷器给收揽了过去,但想要以瓷器一样来对付我们茶叶、丝绸两样,似乎还差了一点。贸易上比不了我们,他们的收益就高不上去。如此一来,他们在发展我们也在发展,但他们发展的速度绝对没有我们快,两者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不会日益缩小啊。”
“这么说也对!”李晟微笑的点了点头,脸上却是露出不怀好意的神情来:“其实我可不想让曹操就这么轻轻松松的下去呢?北方世家大族的实力很强,他们尽管和曹操形成了一定妥协,可这样的妥协在曹操没有完全把利益带给他们之前,却是一种很不牢靠的妥协。在这种不牢靠的情况下,想来曹操那边的安稳会因此而削弱不少,那些麻烦的事情想必也会因此而多上许多吧。别看曹操现在是一副风平浪静的模样,他可是连军队都派出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紧张、那些世家大族也紧张。由于双方都没有互相的信任,而曹操这边又没有完全震摄这些世家的实力,只怕只要有点火花,那一切都变得如我所愿起来。”
“王上又准备对曹操动手?”众人惊讶起来。
“那是当然的,曹操可是我们一统天下的最大障碍,不把它削弱再削弱了,我们怎么能够以比较小的代价一统天下呢?”李晟微笑着点头,很是奸诈的说道。
“可是我们刚刚才和曹操签订协约呢。”徐庶对此似乎有些不妥,便小声的提点着。尽管为官这么多年了,可他的性子里多少还有些游侠的义气,他觉得这边才和人家签订协约,那边就动手祸害人家多少是有些不对的。
“签订了又如何。我们眼下去对付他们可是暗中的,只用皓月的人马。如果成功了那自然是好的,可要是失败了,那对我们也没什么损失。那些人都是死士,这一次已是下定的决心。”李晟说着笑了起来。很显然,他笑得很是开心。不过,开心是他自己的事情,因为他这笑容看在众人眼中却是那样的奸诈。
就这样任由李晟笑了一阵,几个人便开始说起了旁得的问题。这一次的目标并不是放在曹操的身上,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东方,他们开始讨论起有关孙权那边的事情来。对于变革的事情孙权那边到现在都没有官样的文章出来,不过李晟可以肯定的是,孙权那边已经确实有准备变革的苗头了。通过白衣的侦查,一些有关孙权那儿的蛛丝马迹被查了出来。李晟刚刚才得到一个重要的消息:孙权那边已经将他原本派到外地去的几个重臣都悄悄的召回了建业,似乎有所图谋。
“变法图强,那是每个君主都作的事情,孙权自然也不例外。在我们和曹操都在进行了自身的变革的情况下,孙权不过不想就此败亡下去,也只有最终选择跟在我们的后面进行变法了。”李晟说了这么一通话,稍稍的顿了顿,却是开口询问这边的众人:“你们说说以孙权的个性对他们那边的变革会做出怎样的部署?”
“孙权那边吗?只怕他们不会做出什么变革的举动吧。”徐庶思考了一下摇了摇头说道。
“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孔明!?”李晟听了徐庶的回答不置可否,转头询问另一边的诸葛亮。
“变革是肯定会的,只是孙权那边的变革所迈的步伐将会比曹操的还小。”诸葛亮这样回答道。
“为什么?”李晟对此十分的不解。
“王上难道忘了江东的真实情况吗?”诸葛亮微微一笑,轻声对提醒着李晟。
“江东的真实情况?”被孔明这么一说,李晟才猛地恍然起来:和已然把世家大族打压得不成模样的自己相比,曹操那边的世家大族固然算得上是强大,但这样的强大始终还比不上江东那边的强大。在江东有所为江东六家的说法。所谓的江东六家,指的是吴家、陆家、朱家、顾家、周家、张家这六个江东大族,这其中并不包含孙权所属的孙家。事实上,孙家之所以能成为江东之主,其关键便是取得了这六家的支持。严格说来是江东的六家认可的孙家,孙家才得以在江东存在。若是这六家对孙家有什么看法的话,那孙家的统治就显得很不妙了。如果说曹操那边的统治是曹操这世家大族的头子联合了众多大大小小的世家进行统治,而曹操本身犹自可以在世家之中说得上话的话,那么孙家在江东的统治,则是江东六家联合起来对孙家进行支持的统治。就表面上看来这两者似乎还有些相似,但在实际上曹操本身对与世家还是有一定的压制能力,而孙家却是完全丧失了这样的压制,相反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向六大世家提出妥协的。这是一个量的区别,但就是这个量的不同导致了江东本身在对待变革事情上与曹操的不同。
“……如果说曹操会支持变法七分,最终实现五分的话;那么江东这边是,孙权支持了五分,最终只能实现三分了。虽然孙权比曹操年轻,所做的事情更加的冲动,也是如此。”看着沉思的李晟,孔明缓缓的说道。
“也就是说,我们对孙权根本就不要报什么希望了?”李晟望着孔明,略有些寂寥的说道。他对于孙权不进行变革似乎很失望。
“当然不是如此。”孔明重重的摇了摇头:“江东的六大世家,虽然是世家对于世家的特权很有些维护,但他们其中并不缺少目光长远之人。对于眼下的局面,他们自然是看得明白了。他们也清楚知道江东如果不进行变革发展,就会在争霸的过程中落后,以至最后的战败。本来这样的战败对它们来说也没什么,可眼下我们和曹操都进行的变革,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江东要是再战败的话,无疑就会作为失败者而承担我们所变革之后的规矩。这在江东的那些大家眼中是无法忍受的。是以他们会更加的支持孙权,并指导孙权那边的变革。在他们看来与其去接受别人制定的规则,倒不如由自己来制定规则。当然,这样的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利益损失。”孔明思索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也就是说他们会进行一些改变,而这样的改变却是不会牵扯到比较深刻的东西了?”李晟猜测孔明那样说的意思,并询问道:“关于这一点你能不能详细的解释一番。”
“好的!”孔明认真的点了点头,一边思索,一边解释道:“主公在徐州、青州用水军打了这么一战,却已是把一扇关于水军作战的新大门给打开了。连曹操都从这其中意识到了水军的重要性,更何况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水军,并将水军视为自己安全基石的江东呢?进一步的加强水军的发展,这是江东肯定会做的事情。同时他们也会和北边的曹操一样,在重视发展水军的同时重视发展海上贸易。钱他们不会嫌多的,因此在知道了从事海外贸易能够挣大钱的情况下,江东的人绝对会发展自己的远洋船队的。这恐怕就是他们所进行的变革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了。至于税收的改革,至于用人的改革,他们却是不会进行的。毕竟,改革税收是让他们世家大族的钱财受到很大的损失,而改革用人,则是对他们在政权中的利益眼中的削弱,则是对他们很不利的事情,他们是绝对不会做的。”
“是这样吗?他们只进行水军和海运上的发展,而不进一步的进行制度、税收的变革是吗?”李晟确认着问道。
“正是如此。”孔明点了点头:“这样才是最有利于江东稳定的。”
“有利于江东的稳定?也许吧!不过江东那边所做的改变如此至少,他们难道就不害怕自己的子民在对比他们和我们或是曹操的制度后,迅速的逃亡吗?我记得在我们三家中赋税最高的就是孙家吧。”李晟思索了一下问道。
“一般的百姓是不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他们不太识字。只要江东那边对此控制的比较妥当,并把几个胆敢迁离的人给杀掉作为榜样的话,江东那边恐怕不会因此而发生什么动乱。而且江东那儿向来有掠夺人口的习惯。如今海事即开,海外有地有人的事情,只怕早晚也会被江东人所知晓。到时,只怕江东会把海外之人给竭尽掠夺回来。”
“哈……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李晟微笑得点了点头,听孔明这么一说,他倒想起自己后世所看的一件事情来: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是江东之所以派人前往夷州,其实就是为了掠夺夷州的人口。也不知道孙权从哪儿听说了夷州有几万人口,且实力不强,便派了一个叫卫温的家伙,开了十几条大海船,带了上万人去夷州。他们是很大胆的,原以为可以得到许多好处,但不想出海不久却遭遇了风暴。虽然最后抵达了目的地,人手却损失了不少,而夷州的山民却没有见到多少。原本为了大肆掠夺人口而进行的活动,最后却变成了失去人口,上万的甲士最终回来的只有五千多,而他们掠夺夷州的人口只有两三千,可算得上是支不敷出了。有传说孙权对此还吐血三升呢。
稍稍的回想了一下这样的问题,李晟惊讶的发现孙权那边的人似乎还有些后世欧洲人潜质。尽管他们表面上说得十分冠冕堂皇,都是言语那些仁义道德,儒家经典之类的事情,但似乎在实际上他们对于招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