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蜀-第5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镏荽淌吠趿瑁⑶姨岢鲆运搅铰贩桨浮
孙权接到这个建议,也不由得怦然心动。他一方面惊讶于孙鲁班有这样的眼光,另一方面也觉得这的确是个好机会。孙韶是孙策的义子,镇守扬州多年,是个可以信任的大将。而水师却早就准备好了,原本是准备出海寻找夷洲、亶洲的,只是因为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这才一直未能成行。如果安排他们配合孙韶攻击扬州,这倒是个好主意。
孙权立刻派人咨询陆逊。他却不知道,这个主意原本就是陆逊的,只是陆逊借着孙鲁班的嘴提了出来,他哪有不同意的道理。于是,孙权很快下令给孙韶,让他准备发动攻势。
孙韶准备多时,就等着出发呢,一接到孙权的命令,他立刻挥师北上,直逼淮阴。与此同时,停驻在京口的一万水师也扬帆北上。
突然之间,扬州告急。面对来势汹汹的孙韶等人,王凌立刻派出六百里加急向曹睿求援。
曹睿也是焦头烂额。魏霸、马谡正在准备攻击郦县,司马懿还在樊城苦撑,现在扬州又出事了,他真是心急如焚。有时候想,干脆放弃南阳,迁都邺城算了。战线拉得这么长,坚持得这么辛苦,谁知道最后的胜利是不是自己的?
想虽然这么想,曹睿还是派人给张郃送出了消息,让他向东,准备策应王凌,以免吴军深入青徐。
张郃接到命令,随即拔营东去。
这时,陆岚再一次找到了赵统。赵将军,我们讨论一下接下来的战事吧?
赵统欣然同意。
……
湍水,郦县上游三十里。
关凤顶盔贯甲,端坐在一匹火红的战马上,楠狐和韩珍英一左一右的护卫着,四头如小牛犊一般的猛犬吐着舌头跟在身后,一看就让人心生寒意。
不过,辎重营的将士对这幅场景却不陌生,对那四头猛犬虽然有些害怕,却不至于乱了手脚。他们很清楚,这四头猛犬是关夫人不会说话的侍卫,可听话呢,只要你对关夫人没有恶意,它们就不会伤你。
可是谁会对关夫人有恶意呢?别说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来自关中的天师道徒,而关夫人的丈夫魏霸就是天师道关中区治头大祭酒,关夫人也是一个非常温和的贵妇人,对他们这些普通庶民非常关心爱护,嘘寒问暖,简直是慈悲的圣母,谁会对她这样的人心情恶意。
关凤所到之外,迎接她的都是发自肺腑的笑脸和问候。她打量着忙碌的工地,走到一个须发花白的老木匠面前:“老丈,进展如何?”
老木匠连忙放下手里的工具,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躬身道:“回夫人,进展顺利,吃得饱,睡得好,大伙儿干劲很足,再有半天功夫,浮桥所需的部件就可以完成,绝不会误了夫人的大事。”
关凤抚摸着那些刚刚成型的部件,满意的点点头:“那可太好了,尺寸都是按照图纸来的吧?”
“那是那是。”老木匠带着三分得意的笑道:“别的不敢说,要说识图,我们这些关中匠师大概是最早的一批。当初镇南将军在长安设立作坊,改进霹雳车、连弩车的时候,老汉就给他打过下手,这些年,我们已经习惯了按照图纸干活啦,尺寸什么的,每天都有人检查,保证不会误事。”
关凤微微一笑:“老丈辛苦了,等这些浮桥完成,你们就可以休息了。”
“不妨事。”老木匠拍着结实的胸脯:“老汉虽然年纪大了些,可结实着呢,不比小伙子差。”
楠狐等蛮女笑了起来,引得周围的年轻匠人们眼光热烈。
关凤非常满意,马谡没有应付她,派来的都是手艺熟练的工匠,极大的保证了工作的进度。她看向远处,目光所及之外,几个魏军斥候正在湍水对岸窥视。从她到这里的那一刻起,这样的场景就不陌生,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隔着湍水,大家互相窥视,等待着大战的开始。
马谡正面攻城,关凤到上游寻找机会渡水攻击,这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合乎常规的攻击战术,关凤也正是要用这种看似常规的战术来吸引魏军的注意力,好为魏霸创造一些机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还是隐隐有些不安,总觉得魏军的反应太过平常了些。
看到关凤眉头微蹙,身有同感的韩珍英凑近了一步,轻声安慰道:“夫人,少主是个谨慎之人,能打他埋伏的人,大概还没有出世呢。”
关凤强笑了一声,点了点头,眉心却依然有些发紧。
“夫人,你这样,对孩子可不好。”韩珍英担心的说道:“你应该保持心情舒畅才对。”
关凤低下头,看着自己还没有变化的小腹,嘴角终于露出一丝笑容。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平静的对韩珍英说道:“派人通知马长史和荡寇将军,我军已经准备妥当,他们可以攻城了。”
“喏。”韩珍英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了。
“楠狐,派几个精干的人带着神犬渡水,查看五十里以内的情况,我总是觉得魏军的反应有些不正常。这里虽然没什么高山,丘陵却不少,若是有心藏匿,匆匆而过的斥候们未必就能发现。”
楠狐点点头:“夫人放心,我会挑选一些人,亲自跑一趟。”
“那再好不过。”关凤顿了顿,又道:“在武卒里找一些向导,他们是南阳人,对南阳的地形比你熟悉。”
。
。
。(未完待续。)
周一,求推荐,求月票!
今天的两更已经奉上,晚上还有一更。
————
周一,求推荐票,这是惯例,不用老庄多嘴,大伙儿也知道。
还有,双倍月票剩下最后两天,有月票的兄弟就别藏着掖着了,赶紧投出来吧。过了这两天,那就只能一张算一张啦。
月票,赶紧出来吧。
。
。(未完待续。)
第697章 劲敌(加更,求月票!)
湍水旁,箭矢如雨,石弹如蝗。
蜀汉军在湍水西岸建起了掩护阵地,数十架霹雳车、上百架连弩车一齐发射,箭矢破空,发出刺耳的啸声,越过五六十步宽的河面,扑向对面的魏军阵地。三排连弩车依次发射,一轮射空,上弦手们飞快的摇动木轮,随着吱吱咯咯的响声,数十根弓弦一一被拉紧,重新扣在弩机上,上箭手则飞快的抽出射空的箭匣,准确的推入装满箭矢的箭匣,然后就低下头,手不停挥,将一枝枝利箭装入箭槽,等待着下一次的射击。
霹雳车一声声的轰鸣着,长长的梢臂如同强健的臂膀,将一颗颗石弹甩上了天空,带着不祥的鸣叫,砸向对岸的魏军。石弹刚刚飞出,梢臂反弹回来,**砲手们已经上前,顺势拉住了梢臂,齐声发力,将梢臂重新固定,上弹手掰动连杆,一颗石弹从木槽里滚了下来,进入网篮。
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除了射手,甚至没有人抬头看一眼对面的魏军阵地,他们只是按照口令,将一枝枝利箭,一枚枚石弹发射出去,摧毁敌人的阵地和意志。
魏军不甘示弱,同样发起了猛烈的反击。
箭矢飞过河面,射进魏军的阵地,射在连弩车上,射在霹雳车上,射在魏军将士的身上。石弹呼啸而来,所到之处,轰然作响,被砸中的连弩车四分五裂,霹雳车剧烈的**,而被砸中的将士则头破血流,臂断骨折,甚至一命呜呼。
惨叫声此起彼伏,不时有人受伤倒地,有的大声惨叫,有的则一动不动,停止了呼吸,只有鲜血汩汩流淌。
马谡一开始就摆出了强攻的姿态,在郦县南北两侧的湍水西岸展开了攻击。
郦县本身并不高大,守军也不是非常多,如果仅仅是郦县,那倒不是什么大威胁。有威胁的是郦县背后湍水上的三道浮桥以及对岸的魏军阵地。郦县最多只有两千守军,可是对岸却有近五千人。如果马谡强攻郦县,那些人就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浮桥支援郦县,依仗郦县的城墙和马谡拼消耗。
郦县的城墙再不高大,攻守双方还是不对等的,就算马谡倚仗军械的优势能够将伤亡比例下降一些,他付出的代价也将非常惊人,打完郦县,他大概也没什么力量继续前进了。
魏军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要倚靠郦县城墙和湍水,消耗马谡的实力,以实现阻挡马谡前进脚步的目的。
马谡要先攻湍水,同样不是易事。魏军在湍水上架起了三道浮桥,中间一道是郦县的生命线,南北两道却是掩护的阵地,这两道阵地都没有建完整,离西岸还有十来步的距离,从东岸可以顺利的出入浮桥,西岸却无法轻易登上浮桥。这样一来,抢占浮桥的难度大大增加,浮桥上的魏军就可以牢固的守住阵地,守住郦县的生命线。
不过,在攻城和先夺对岸的阵地之间,马谡还是选择了先渡水作战。当然了,他没有直接攻打郦县背后的浮桥,而是选择在魏军浮桥的两侧开辟阵地,迫使魏军在他选定的地点重新设立阻击阵地,而让准备得是非常充分的三道浮桥无法发挥作用。
在自己选择的阵地上战斗,这就是攻方具有的特权。利用兵力上的优势,同时开辟两个阵地,同时保持着对郦县的压力,逼着魏军分兵,这同样是马谡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战术。
战斗一开始,蜀汉军就显示出了在军械方面的强大优势。
马谡从上洛来,顺水而下,就已经用战船带了不少大型军械,夺取武关之道,又得到了不少魏军的军械,现在手头宽裕得很。到达郦县之后,魏霸北上石涧山寻找机会,他也没有闲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是以一开战,蜀汉军就全面压制住了魏军,密集的箭雨和石弹,打得魏军抬不起头来。
不论数量还是速度,射程或者精度,蜀汉军都占了上风。双方互相射击近一个时辰后,魏军的阵地已经一片狼藉,到处都是被砸坏的霹雳车、连弩车,到处都是被打伤打死的民伕,哀嚎声此起彼伏,鲜血润湿了土地,甚至流进了湍水。
相比之下,蜀汉军虽然也有损失,却比魏军小得多,士气也非常高昂。
魏军被迫无奈,只得将阵地后撤,以减轻压力。再这么和蜀汉军对攻下去,恐怕用不了一天,他们就没有可用的军械了。
见魏军后撤,蜀汉军士气大振,魏风和邓芝同时下令搭建浮桥的辎重营将士准备出击。
随着整齐的号子声,一段木桥从远处推了出来,冒着魏军零星的反击,辎重营的将士将木桥推到了岸边,推下了湍水,紧接着,又一段木桥被推过来,和前面一段连接起来,向前推去。
随着辎重营将士的忙碌,木桥迅速变长,在绳索的牵引下,向对岸推去。
魏军被蜀汉军架桥的技术惊呆了。
正常情况下,架设浮桥都是一件危险的事,特别是在对岸有人阻击的情况下,架桥的士卒、工匠要冒着敌人的箭雨,先在河边浅水处打下木桩,铺上木板,有时候甚至要泅水渡河,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作业,即使已方有掩护,这些人的伤亡也会非常大。
可是蜀汉军将分段建好的浮桥直接推入水中,根本不需要人下水打木桩,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还将伤亡降到了最低。照这种情势下去,用不了多久,蜀汉军就能架起浮桥,然后大量的士卒将踩着这些浮桥杀上对岸。
魏军的压力陡然增大起来,他们不得不全军出动,在蜀汉军渡水的地方建立起阵地,阻击上岸的蜀汉军士卒。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