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纪事-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了西班牙、意大利的继承权,自此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面积已冠全欧。
因此即使是到了十八世纪哈布斯堡王朝已经衰落之时,玛丽娅*特蕾莎女皇还是一贯秉承自己祖先的血统联姻政策,视自身为日耳曼种族的正统。
相对而言普鲁士的历史就短暂的多了,1701年现任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的祖父支持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兰西帝国宣战,以此才换取了国王称号,从称谓上就矮了哈布斯堡一头:国王和皇帝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但这个迄今立国不足百年的小国却徒然强盛起来,相比他衰败的邻居,普鲁士的腓特烈早年就推广了农奴制改革,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实施文明专治的统治政策。
于是野心也便随着实力的攀升而膨胀,对于日耳曼族德意志血统的归属,普鲁士便与昔日的本家奥地利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说到德意志的归属,事实上德意志这个国家从来都未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它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34个小公国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公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
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公国一样,包括在内。原本奥地利的德意志血统就是多民族的一支,而且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奥地利提出的口号是:建立个“大德意志”联邦。
而普鲁士则恰恰相反,腓特烈声称的则是纯血的德意志,即“小德意志”的统一,其中就不包含奥地利的混血。
以此,续西里西亚之后,两国最近又为了巴戈利亚的归属互掐起来了。
巴戈利亚属于德意志34个小公国之一,从1180年起,就被赐予了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作为封地,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作为巴戈利亚公侯对巴戈利亚一直拥有独立的统治权。近期由于玛丽娅*特蕾莎女皇给他的儿子约瑟夫国王谋取了巴戈利亚的帕尔玛公主做他的第二任妻子,以此想间接的对巴戈利亚公国施展影响力。
对此普鲁士的腓特烈当然不可能看不见,早在两家缔结婚姻之前他就曾想插手离间,可惜功败垂成。然而令他欣慰的是约瑟夫国王对于他的新婚妻子压根不感兴趣,甚至用不感兴趣来形容都过于轻描淡写,应该说是仇视。
腓特烈国王虽然不了解约瑟夫的内心情感,不过在他看来任何一个男人恐怕面对巴戈利亚的帕尔玛都是喜爱不起来的。这位地位崇高的公主殿下是巴戈利亚公侯仅存人世的后裔,原因无他,正是由于病毒天花的肆虐。天花夺去了巴戈利亚公侯的多名子女,并且给这位仅存的帕尔玛公主也留下了终身印记。
因此,年轻的约瑟夫无法忍受自己这位新王后也是可以理解的吧。普鲁士的腓特烈不无恶意的想到,而他们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势必会影响到奥地利与巴戈利亚的关系:虽然奥地利向来都将巴戈利亚归属在哈布斯堡麾下,可若是普鲁士争取一下,也未必没有希望。
因此腓特烈秘密联系了巴格利亚公侯,声称愿意武力支持他声讨奥地利的约瑟夫国王对他女儿帕尔玛公主的精神虐待。随后在奥地利的约瑟夫强硬的拒绝了巴戈利亚公侯探视帕尔玛公主的请求之后,普鲁士的腓特烈以援助巴戈利亚的名义出兵奥地利。
前一次互掐,两国将包括法国、英国和沙俄帝国在内的整个欧洲都卷了进去,造成了长达七年的战争浩劫。此次经济刚刚恢复的普鲁士并不想再像上次闹的那么大,更何况腓特烈自以为自己在对奥问题上拥有强大的靠山盟友沙俄帝国女皇陛下的支持。
而奥地利此次也无法拉拢法国或者其他什么强国了,他自身的经济发展更是陷入了低谷,因此也只是小范围的与普鲁士折腾一场。
这一场折腾双方出兵总计未超过五万,仅仅在边境地区小规模的发生了几次军事冲突,可一折腾就折腾了一年多,折腾到最后的结果却成了巴戈利亚自己要闹独立
巴戈利亚公侯表示自己无法忍受奥地利对其唯一继承人的虐待耻辱,但是也不能再眼看着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在他的领土上一较高低。因此他自封为国王,要求将公国提升到帝国的行列,独立于普鲁士和奥地利之外。
这恐怕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和奥地利的玛丽娅*特蕾莎都不愿看到的结果,虽然巴戈利亚公国相对他们来说还太小,压根算不上多大的威胁,但是同样秉承统一德意志理念的腓特烈和特蕾莎都害怕其他小公国会参照巴戈利亚的例子闹立国。那么一来别说是统一了,恐怕是分裂的更加彻底了吧?
因此,原本互掐的两国停了战,一致对外的反对起巴戈利亚公侯立国起来。
然而令他们惊慌失措的是,巴戈利亚公侯显然不是一时猪油蒙了心,胆敢在两大德意志强国的夹缝中求独立,恰恰相反,他早就谋取了有力的支持和靠山:更加强大的沙俄帝国女皇陛下。
六月三日,巴戈利亚之争进行到第十四个月时,女皇陛下的外交部长对普鲁士和奥地利公使郑重宣布,女皇陛下支持巴戈利亚立国。
女皇陛下声称,一个地区的归属原本就应该由该地区的人民选择,既然巴戈利亚选择既不归顺奥地利也不倾向于普鲁士,那么本着民族自立的原则,沙俄帝国理应支持这一正当举措。
对此,颇受打击的腓特烈国王起先还想与女皇陛下交涉,他原以为女皇陛下绝不会站在奥地利一边,因此即使不支持他争取巴戈利亚也不至于插手此事。却没想到巴戈利亚会在女皇陛下的怂恿下闹独立。可最终他的驻俄大使打消了他的念头,据驻俄大使说,女皇陛下的表态非常坚决,没有任何可以回转的余地。鉴于普鲁士在经济上对沙俄帝国的依赖性,没必要为了不确定的巴戈利亚闹的俄普关系陷入僵局。
而奥地利方则是愈发愤慨,玛丽娅*特蕾莎女皇当即便驱逐了沙俄帝国驻奥地利大使,相对应的女皇陛下也驱逐了一直就想赶走的奥地利大使,俄奥关系进入了冰冻期,双方断绝了官方正式的外交关系。
对于沙俄帝国公然干涉别国内政的举动,整个欧洲都议论纷纷。当然女皇陛下的理由显而易见,换做是大英帝国的乔治国王或者法兰西的路易十五,也不会愿意身边的“好邻居”奥地利和普鲁士任何一方由于吞并巴戈利亚而壮大起来。话说两厢制肘各有利弊,沙俄帝国恐怕是不愿意看到大德意志联盟或者小德意志统一出现的。她更乐于普鲁士和奥地利继续这么互掐下去。
但是女皇陛下公然干涉别国内阵,令欧洲各国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慑,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二流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都意识到:沙俄帝国一家独大的苗头已经开始出现,对于欧洲来说这可是所有人都不希望见到的。
无论是法国的大陆妥靖政策还是大英帝国均势政策都是为了防范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原本他们防范的对象是彼此,而今他们突然发现沙俄帝国异军突起,已经开始隐隐出现威胁他们的苗头。
但如何打击沙俄帝国呢?
这成为了法国三极议会和大英帝国内阁极为头疼的问题:论武力,两国与沙俄帝国都想去甚远,就算是大英帝国的太平洋舰队过去还占有优势现在恐怕也很难说了,更别提沙俄帝国是个庞大的陆地国家,光是海岸线压制根本不起作用。
论经济实力,沙俄帝国的经济状况蒸蒸日上,无论他们的女皇陛下用的是合规还是不合规的手段,反正现在沙俄帝国富得流油。而法国已然陷入大萧条,英国却在和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外黑社会东印度公司争夺最具吸引力的东方利润。
论科技……还是不要论了吧,天知道沙俄帝国藏着多少东西没透露呢
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时代仇敌因为突然冒起的沙俄帝国走到了一起,在政治界原本就没有永远的敌人不是吗?英法两国准备先暗地里给沙俄帝国折腾点问题出来闹闹事,但愿他别跑的太快了啊
如履薄冰 第七章 电车VS火车
收费章节(12点)
第七章 电车VS火车
七月的圣彼得堡,白日舒爽晚间微凉,最高气温不超过二十八摄氏度,海滨的风带着水汽温润潮湿。
最近沙俄帝国的首都城市又出现了新事物:无轨电车。城市里树立起了无数根高大的电线杆,圣彼得堡的天空中布满了交错重叠的电线,就仿佛是硕大的蜘蛛网。而那些长方形带着两根“辫子”的公共电车就依靠着这些电线开始在城市内来回穿梭。
无轨电车的出现,令圣彼得堡的马路变得格外有趣。原本就预留的非常开阔的马路,现在中央被划为机动车道,专门留给公共电车行使,而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还跑着各式各样的马车。两种仿佛不同时代的交通工具并向行使,给人一种怪异非常的感觉。
城里很多有远见的马车夫都辞掉了工作,去参加无轨电车驾驶员和售票员的考核培训,他们已经预见到不久的将来,马车夫就要没饭吃了。
有了机械化方便快捷的电车,谁还愿意乘坐颠簸不堪的马车呢?更别说拉车的马儿说不定还会随地拉屎拉尿呢
只有富裕的贵族家庭,或者是为了显示地位身份的人还会配备马车吧,不过听说很快有种名叫汽车的交通工具也要问世了,那时候恐怕非机动车道都会被取缔呢。
城市电车的收费价格并不昂贵,目前全圣彼得堡一百多条线路配备了几百辆电车,乘坐一次按照距离的远近计价,最远的不过才一个卢布,真是连普通工人都出得起的价钱啊
马卡里奇和他的同僚们就对其非常感兴趣,电车的开通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周末休息的时间坐车到圣彼得堡的国王广场吃顿好的或者喝点酒。往返不过仅仅是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听说不少工厂的工人都是在市区找到老婆的,首都的姑娘们见多识广又有本地家庭扶持,就是长相模样也似乎比别的地方的村姑要强上很多
伴随着有节奏的“叮当叮当”的声音,电车晃晃悠悠的行来,自动开启的车门,身穿蓝色制服的司机和售票员,车上的老弱妇孺专用席位和铜质的环形把手,都令马卡里奇新奇不已。他上了车和同伴们站在坐席前方:身为高大体壮的工厂工人,马卡里奇可不好意思坐在为数不多的妇孺席位上。
随着司机一拉闸,车子缓缓启动了,引起了第一次坐车的工人们欢呼般的叫声。车窗外的景物飞速的倒退着,能看到偶尔经过的马车从旁驶过,马车夫的羡慕神情,马车乘客满脸的惊讶,都令这次电车之旅变得更为有趣。
一个多小时,就从洛浦莎的工业园区抵达了首都的中心区国王广场。马卡里奇一行人下了车,电车徐徐开走,他们环顾周围林立的建筑不由感叹:半年多没来城里,又大变样了啊
路边竖立起了名为路灯的公共照明系统,将整个首都的夜晚照的通亮,来往的电车和电网自不必说了,沿街两边原本被小商小贩占据的位置,现在建了一溜排的亭式小店。烤肉的香味、面点上的焦糖甜味,夹在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