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 >

第7章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第7章

小说: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财 
”,
会带给你更长远的幸福。

聪明的理财是将金钱投在提高自己的能力上。如今,相比投资实
力,我更加看重自身的能力,认定自身能力才能将我塑造成更加成功
的富翁。


你还很年轻,现在还不是有足够资本去理财的时候,请先把这些
放下,怀揣你的梦想!不妨每个月找一个 
“不会产生任何眼前利益的
事情 
”认真做一做!请投资在提升自己能力的事情上,而不是基金或
股票。

要想真正将自己提升至一定的高度,你就要暂时大胆放弃一些短

期利益,要做好这种 
“先苦后甜 
”的准备,才是合理的青春 
“储蓄 
”。

用最真挚的眼神反省下自己

一天走路时,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位伐木工正在工作。他干得热火
朝天,大汗淋漓,只是尽力拉扯着手中的锯子,树木却丝毫不动。我
受好奇心驱使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锯齿太钝,无论怎样努力都是白
费力气。于是我对伐木工说道: 
“大叔!歇息一会儿擦擦汗吧,把锯
齿磨得再锋利一些,不是锯起来更省力吗? 


然而伐木工头也不抬,便挥手说道: 
“我现在哪有休息的工夫啊?
今天要把这些木头全部锯完才能交工,都快急死了 
……我现在实在没
时间搭理你,不要妨碍我干活,赶你的路吧。 


比学分、资格证更重要的是自省

大叔的话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你会觉得,怎么会有这样愚
钝可笑的人?但环顾周围,像这位伐木工一样行事的却大有人在。他
们从不检查自己的锯子是不是太钝,却一心埋怨眼前的树木挺立不
倒。然而,此种情况下即使再努力,再苛求自己,再着急上火,我想
也只能是多做很多无用功罢了。 


“如果给我八个小时的时间来砍柴,我会将其中的六个小时用作


磨斧子。 
”亚伯拉罕 
·林肯如此说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做
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明确目标,知道 
“为什么做这件事 
”。不是要盲
目发誓 
“无条件完成 
”,而是在进入正常的生产阶段之前要积蓄足够的
力量。即使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后,仍然要时时检讨自己的方法是否
正确,留给自己反思和自察的时间。因为如果手上的抹布原本就是脏
的,那么无论你如何卖力气打扫,屋子都只会越擦越脏。

联系到年轻人的现实情况,往往他们做得不足的并非是学分、资
格证之类的东西,而是对于自我的省察。现在的年轻人整日忙于获得
足够的学分或英语成绩,花费时间在丰富实习经验或深造经历上,对
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利用时间是否有效率以及自己究竟在为什么努力
却没有清晰的认识。反正周围的同学都在做,所以自己也不甘落后,
或者是被父母相劝,或者是抱着玩玩的态度疲于准备各类公开招聘
会、考试,都是他们常见的理由。

我认为要想支撑起成功这张桌子,必须靠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
法、扎实的实践三者来支撑,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和
科学的方法,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但很多年轻人正如那位伐木工
一样,总是觉得 
“目标 
”和 
“方法 
”是不切实际、不需要考虑的东西,
只是专注在 
“实践 
”是否扎实上。

勤奋扎实地实践,累得满头大汗,花了很多苦功夫,其实,这反
而是一种惰性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是 
“勤劳的懒惰 
”。这种勤劳的懒惰
就是跟着惯性机械的运作,懒于回过头来自省。如果没有自我省察,
向着错误的目标盲目突进,南辕北辙,只是白白浪费力气。


前辈就是 
“在同样的黑暗中比自己稍稍游在前面的人 


那么,该如何进行自我省察呢?

省察有思考的意思,所以很多人认为只要认真思考就可以达到省
察的目的。但实际上,单纯思考并不能达到省察的目的,比省察更重
要的是阅历。所以请多多积累人生体验,多多读书,多多和他人交流
分享,多去旅行。

没有比亲身的体验更能让人成长的了。尤其是在感受能力敏锐的
青春时期所积累的经验更是一生的财富。对于省察来讲,体验也是最
好的方法。只要不是会惹来非议和麻烦的行动或过分消耗时间和精力
的事情,都可以尽可能多地进行体验。所以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成大事者必然经历过一番人生艰难的体验,原因也正在于此。

但人生苦短,想亲身体验一切事物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我们还
可以通过阅读,从书籍、报纸、杂志上品味各色人等的起伏人生。无
论是采访、传记等真实记录,还是小说式的虚构,世间的故事可以给
我们提供很多间接经验。你需要多读、多听、多看,而后再对自己进
行省察。

与他人交流也是非常有效的经验积累途径。特别是和那些比自己
经验丰富或更具洞察力的人进行交流,往往能让你从中获得巨大的启
发。我在校园里仔细观察过一些学生,我发现他们大都十分吝啬同他
人进行交流。的确,他们也经常进行对话,但说话的对象大多为好友
或关系较近的学长。当然,同辈和熟人的交流,往往能够从对方口中


得到对自己所处困境的同情和共鸣,但大家的水平半斤八两,都在相
似的道路上彷徨,谁也不比谁更高明些,很难得到启发以达到自我省
察的目的。这时,更需要的是来自有经验前辈的指点和启发。不是有
那么一句话吗,前辈就是 
“在同样的黑暗中比自己稍稍游在前面的
人 
”。

请为自己找一些更好的导师吧。好友和学长也有一定的帮助,但
最好还是多创造一些机会同拥有更丰富经验的老师、长辈们面对面坐
在一起,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非洲有一句谚语,叫做 
“走向死亡的老
人就是在不断燃烧的图书馆 
”。他们是活的书本,能提供给你更容易
接受和消化的间接经验。

旅行也是很好的契机。经常在各国旅行,研究城市竞争力的 
Read&Leader公司代表金珉柱认为 
“旅行是社会性临死体验(体验
死亡) 
”。越想越觉得这个比喻十分恰当。没错,旅行从某种程度上
同死亡类似。一旦你离开自己待惯了的地方去旅行,那么对于原地的
人们来讲,你就成了 
“没有的人 
”,即已经死去的人。旅行给你创造了
机会,让你可以从循规蹈矩的生活中抽离出来,认真思考一下你的不
存在对于你的熟人和你所处的集体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旅行的过程中,透过车窗看着沿途陌生的风景时,你或许会猛
然发现在城市中拼死生存的自己的样子,那些做对的事情,做错的事
情,以及平时隐藏很深的内心原始想法都会突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让你大惊失色。人在异乡才能超脱原有环境的限制,更客观地看清自
己。


旅行的另一个好处便是可以让你换一种角度思考,那些曾经以为
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想来也并非是那么理所当然。特别是到外国,
看到那些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观的人时,你会对自己提出本质性的问
题: 
“我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此辛苦地活着呢? 


就是这样,原本不附带任何前提条件、一直坚守的价值观,如今
正是通过旅行,让你对这曾经毫无怀疑的理念提出了疑问。

我所指的旅行并非是那些跟着旅游团专门奔向那些旅游名胜,一
门心思拍照留念的旅行,而是指那种发现自我的旅行,明白吗?因此,
请将相机和手机统统锁进抽屉里,经常去旅行吧。

请偶尔停下脚步

目标,方法,实践。

在人生道路上要想获得某种成就,无论是想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
功还是实现自己所怀揣的梦想,都必须具备目标、方法、实践这三个
要素。没有目标就没有意义,方法不正确就意味着没有效率,而不实
践就等于是空想。三者缺其一都会让人生的三角形失去一边,从而无
法支撑起成功。

为了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我们需要不断自我省察,而自我省察
就存在于三角形的中心点。

请偶尔停下脚步,用最真挚的眼神反省一下自己。如果不能周期
性地同自己冷静地面对面,那么你进行盲目的努力、度过盲目的人生,
是否也很像那发钝的锯齿一样,有些乏味无力呢?

尽情羡慕才能赢在人生路


经常会有人在博客或个人主页上将 
“羡慕就等于认输 
”的态度表
达出来。我想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 
“我认可你所取得的一切,但这
与我的人生方式格格不入,因此我并不羡慕你。 


你是你,我是我,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现在年轻人常有的装酷性
格。
唉,但仔细品味这句话,就能够觉察到一种酸溜溜的情绪在里面。

就像伊索寓言里 
“狐狸的酸葡萄 
”。
对别人的成就,全盘接受还是打个折扣
我们总说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
如果仅仅停留在自我合理化的安慰,这也并无坏处,但当这种安

慰中夹杂着嫉妒的情绪就该另当别论了。想方设法贬损对方的成就,
以此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倒不如将嫉妒当做一种有效的
刺激手段,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对待比自己出色(或看起来更出色)的人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态度,
一是嫉妒,二是羡慕。
而嫉妒和羡慕的差别就体现在你对对方所取得的成就,究竟是全

盘接受呢,还是打个折扣再接受。
他干得不错,不过是因为 
……对不起,你嫉妒了。
预先给成功的人扣上 
“人家是富二代 
”或 
“肯定背后使了某些不

正当的手段 
”之类的帽子,从而无法接受对方的成功时,我们称之为
嫉妒。当今社会流行的 
“自己不喝酒,嫉妒人脸红 
”、“妒人有笑人无 

之类的俗语都是表现嫉妒者心理的。


当然,社会大众容易不平衡的原因,并非是本身有什么劣根性,
而是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有很多人靠某些不正当手段或仅仅凭
借运气轻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人们对于成功人士心服口服的
可能性大大降低,这种心理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

无论社会的嫉妒心理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我都希望年轻人能够
自由驾驭这种嫉妒心理。

为什么要嫉妒?如果你仅仅将对方成功的原因归结在运气或不
正当手段等无法控制的因素上,并诋毁对方的成就时,你就不会再自
我反省或努力唤起奋发向上的精神了。你不必经历不舒服的心理挣扎
过程,内心也许会舒服很多。不过你一旦省去了自我反省的过程,嫉
妒带来的刺激也不会对你有正面的效应。因此, 
“羡慕就等于认输 



句话,不过是在某一瞬间为你提供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而
已。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社会如同战场,我们眼中看到的往往是成功
的人们挥舞着胜利的旗帜,但却忽略了世上并没有常胜将军。不断的
胜利也经常会伴着一些不易察觉的失败。

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纠结于某一次是赢是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