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庶难从命 >

第114章

庶难从命-第114章

小说: 庶难从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个人说了会儿话,薛夫人问起沈赵氏,“记得你母亲说过,沈家去年又领了朝廷下发的那些试种的种子,现在如何了?”

沈赵氏没说话,赵姨妈接下话茬来笑笑,“也没做出什么来。这不又要到了领种子的日子,朝廷却有了限制,领过三年的,可能暂时便不能领了。”

薛夫人道:“这话我却是没听说过,我们家里似是领过几次,不过都是朝廷有明文的,后来怎么样了我也没有过问。”

赵姨妈本来期盼的眼神立即黯淡下来,看了一眼身边的女儿沈赵氏,沈赵氏目光一缩,微微皱抿起了嘴唇。

赵姨妈这边与薛夫人接着说话,沈赵氏那边握紧了帕子。

薛夫人道:“就算拿了试种的种子,朝廷给的田补也不高吧?”

赵姨妈道:“原本也不是看在田补上,”许多高官、勋贵之家领了种子便是应付朝廷,只用那些种不好东西的薄田、沙田来播种朝廷试种的种子,也不管种子是否能发芽,只是领了田补,这些都是惯例了,“沈家拿了种子一部分确实种在良田上,平日里也是精心伺候田亩的。”

薛夫人点了点头,却又没有旁话。

赵姨妈又看了一眼身边的垂着头的女儿,似是半天才下了决心,又开口道:“这次来,也是有求于夫人的。”

薛夫人笑道:“都是自家姐妹,能帮上忙的自然会帮忙。”

赵姨妈听得懂这话里面的意思,仍旧是说了,“姑爷平日里爱读些书,有些书外面少了好几册,找不到全版,咱们家里的藏书虽然多,却也没有那几册,就想着来问问夫人这边,若是能有,借来看看倒是好了。”

薛夫人似是微微蹙了下眉头,“却不知要什么书?”

赵姨妈道:“我也不懂得。”然后看女儿。

沈赵氏忙抬起头,“《图海策》。”

容华微微一笑,原来是《图海策》。

薛夫人道:“是这种书,明睿那边也不知道有没有。”说着问容华,“明睿的书房不是才整理完?里面可有这样的书?”

赵姨妈忙去看容华。

容华笑笑,“侯爷的书不少,很多都是我不认得的,等侯爷回来我问问,看看能不能找出来。”

虽然听起来也是说的客气话,可是抓住里面的意思——能不能找出来,与薛夫人的话截然不同,并没有推脱的意思,也没有十分的恭谨,似是心里已经有了些计较。

赵姨妈和沈赵氏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赵姨妈道:“那就要劳烦少夫人回来与侯爷说说。”

容华点点头。

赵姨妈和薛夫人在屋子里说话,容华就带了沈赵氏去外面转转。

沈赵氏稍稍有些拘谨,“母亲以前来过几次侯府,我却还是第一次来这边。”

薛夫人嫁到薛家这么多年,娘家人却很少到薛府里来。

容华也道:“不要说你,就算我对府里也不是很熟悉呢。”

沈赵氏听容华的话温和,说的话又不是面子上的,心里又亲近许多。

容华吩咐丫鬟去拿些果子,“我们到前面的亭子里坐坐。”

沈赵氏笑着应了。

两个人坐着说了话,又互知了闺名。

沈赵氏长容华三岁,闺名叫赵温雯。

容华道:“以后我就叫你姐姐。”

赵温雯道:“这怎么好呢。”

容华笑道:“自家的姐妹还不是都这样叫的。”

赵温雯又笑了,两个人说了会儿话,说起今天上府里求书的事来,“夫君爱看些杂书,眼见就要到秋闱考了,公公督查的严,只让在书房里吃睡,夫君正好看了那部《图海策》,中间少了几册,才问我能不能去家里看看,若是能借便借来。”

赵温雯嫁去的沈家是朝中有名的文武双全的名门世家,她公公沈从文是朝廷钦封的武功将军,赵温雯嫁的是沈家的三爷,沈三爷虽然现在没有任何功名,却也有了生员资格,今年秋闱看样子是有把握考中举人。

“公公常说这本《图海策》是极好的,可惜市面上早就没有了全版的,不知道谁家里还有全版的藏书。”

容华点点头,“你说姐夫喜欢看杂书?”

赵温雯点点头,“我也不是很懂,只是水利、农业上的书本,”说到夫君赵温雯笑起来,“他平日里看得大多都是残本。”

容华也笑。

赵温雯顿了顿又问,“姐姐平时都喜欢什么?”

容华道:“只是看看书,写写字。”

赵温雯道:“我平日里没事做,也只是在家里写写字帖。”

容华听得这话便将赵温雯请进书房里,两个人一起写写画画,才知原来志趣相投。

薛夫人留了赵姨妈母女吃饭,赵温雯走的时候和容华说了会儿话才依依不舍地走了,容华让人送了支精巧的簪子给赵温雯做礼物。

送走了赵姨妈母女,容华回到薛夫人屋子里,向薛夫人回了话。

薛夫人道:“回来问问明睿,若是没有,就让人与赵姨妈说一声。”

容华应承了,“侯爷是有这本书的,刚已经让人找了,等晚上回了侯爷,若是能送去……”

薛夫人道:“明睿答应就让人送去吧!”

容华点头应了。

容华回到屋子里,之前给薛明睿的靴子面已经做了初形,容华拿起来准备绣上花样,做了一会儿针线,木槿进屋来道:“高金瑞从庄子上回来了。”

高金瑞全家已经准备好了搬到庄子上去,搬去之前高金瑞特意去庄子上先看看。

容华道:“拉上屏风,让他进来回话。”

木槿叫来两个小丫鬟将屏风拉上了,又让高金瑞进来。

高金瑞跟着木槿进了屋,先向容华请了安,然后看看左右。

容华道:“也没有旁人,该说什么就说吧!”

高金瑞这才肯开口,“也没有别的,只是……”有些话需要斟酌,虽然说话要时时刻刻地小心,不能将好不容易得来的差事丢了,可是有些话也不能不说,“我瞧着只怕是让夫人管的两个庄子上,种好的庄稼都有问题。”

容华虽然知道高金瑞定然有事要禀告,却也没想过会是这种事,心里不由地一惊,定定神才道:“这话怎么说?”

高金瑞道:“这些事我也不敢乱说,我只是想着若是其他事晚些禀告倒没什么,只是这件事却要马上让夫人知道,小的别的不说,虽然不能像咱们家庄上的周大一样,但凡是农物只要看了苗子就能知产量。却也有几分的眼色。”

容华问:“你的意思是等到收获时产量会下降?你指的是哪部分的田地?”

高金瑞道:“是用雇农和租给佃户那些。我们家的自留地农物已经长大了,一眼就能看出来,恐怕过几日庄子上的执事就能来向夫人回话……”

虽然高金瑞回答的隐患,她也能听出来,就是说所有的田地都有了问题。

容华问,“知不知道原因?”

高金瑞道:“应该是种子……我也拿不太准,少夫人若是想要作准了,不如就回去向老太太借了周大出来去看看,再听周大怎么说。”

回去借周大,既不能绕过老太太,又弄得陶府众所周知。

“我既然信了你,就不用找旁人来看,”容华顿了顿,“你先不要慌张,先回去该收拾东西照常收拾,明日就让车送你们去庄子上……”

听得容华这话,高金瑞一时诧异,他还怕说出这些来少夫人会大张旗鼓地让人去庄子上查看,这样他就和少夫人一起到了风头浪尖上,弄好了他就进一步成了少夫人身边得力的,弄不好他就成了罪魁祸首,所以他才会斟酌着要不要说,最后还是决定要赌一赌。

却没想到少夫人听了之后这样镇定,说话仍旧十分的有条理。

“那这件事……”

容华道:“到了庄子上,你再看上一段时间,仔细弄清楚之后再回来与我说,”顿了顿,“你要明白,这件事上并不是我一个人能做主的。”

高金瑞应允下来。

容华又嘱咐高金瑞几句,让锦秀拿了赏银给他,“你们去庄子上,总有些花销。”

高金瑞这才肯接了银子从容华屋子里出去。

高金瑞的走了,锦秀一脸的担忧,“夫人,若是真像高金瑞说的那样,该怎么办?”

若是果真像高金瑞说的那样,那么这一切早在她接过庄子之前就准备好了。

老夫人交给她庄子的时候就说好了,庄子上的用度不再从宫中支出,所以将来不论庄子上出了什么问题,都要由她来承担。

第140章 私相授受(下)

年初所有的庄子拨钱是一样多的,种子也是由府里一起采买来交给雇农、佃户们,账面上的银钱也剩不了多少,按理说庄子里有些自留地,等到第一茬菜下来也能有些收入,再就是庄子上养的牲畜、药材、自酿酒等物,除了拿给府里的,其他的也会陆续添补一些。

上次她还算了一笔账,佃户们顺利上缴租子之前,庄子上下人的开销、给雇农的工钱,很快到七月份就要补充,七月正好是第一岔农物下来的时候。

按高金瑞说的,庄子上的农物产量一定是不如从前,但也不会颗粒无收,这样的话也就太过明显了,会让人猜测到种子上去。

只有做得恰到好处,才会让她落个不善管理的名声。

再说老夫人很看重那些雇农,从来不欠他们的工钱,她做得不好就是坏了薛家的名声,那些佃户还指望着这些土地过活。

她手边的银钱本来就捉襟见肘,庄子上还有那么多花销……农物已经耕种上了,她也没有理由让人将辛苦种好的东西铲了重新种上,就算是有理由,好时间不再来,耕种的时间已经错过了。

雇农的工钱是照给的,佃户的租子要看情况,不能让穷苦人家无法生活。

这些钱都要一笔笔地算。

锦秀道:“不然从夫人陪嫁的庄子上倒些银钱出来?”

容华摇摇头,陪嫁庄子上的人她没一个信任的,若是用了陪嫁庄子上的银钱,大太太那边就会什么都知晓。再怎么样,薛家的事都不该让外面人知道。

锦秀道:“可惜了那些物件,都是十分贵重的,却不能变成银钱来解燃眉之急。”

说到这个,容华顿时眼前一亮。

容华这边正说着话,薛三太太上门来。

薛三太太穿着蟹青色金丝金银花褙子,杏红牡丹花裙,头上带了玉桃碧玺挑心,让丫鬟跟着捧了个红木镶贝的盒子,风风光光地进了院子。

容华让丫鬟打帘,自己也迎出来。看到容华,薛三太太尖瘦的脸上有了笑容,进到屋子里还没来得及说别的,先看了容华在靴子上绣的花样,直夸赞,“真是个细心的,我还没看过在靴子内里也绣上花样的。”

绣在外面是给别人看的,在里面绣上一圈,自己穿的时候都会觉得赏心悦目,侯爷偶尔外面公干,万一脱换靴子也能分出和别人的不同来,外面深暗的颜色,看到里面的花纹时,心里自然会有些不同来。

总之是一暗一名,一冷一暖地衬着,十分的贴合,十分的相称。

三太太仔细抚摸了一下,然后侧头看容华,没想到二侄媳妇心思这样的巧。

凡事不一定都要做在明面上。

容华将三太太请坐下,三太太兴致勃勃地要看容华屋子里的布置,“府里都换了夏纱,你也换了,”说着在容华屋子里走了一圈,看了新上的青纱,“我屋子里得了一匹上好的纱料,正好用来做帘子,我看一会儿让人给你拿来一块用了。”

容华微微笑了,“让三婶惦记着了。”

三太太又看了一眼容华屋子里的摆设,有好几件皇太后的赏赐都摆在了百宝阁上。

三太太目光在百宝阁上往返几次,然后热心肠地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