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发现另一个中国 >

第11章

发现另一个中国-第11章

小说: 发现另一个中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束比”是结语。“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是照应题面:是这样吧!惟有我们两人对此有所理解。这时颜回在喜悦中默默领会了老师的教诲。
  八股文本来是一种很死板僵化的文体,但此文却写得感情充沛,文笔生动,对仗工稳。文中的孔子循循善诱,又能自我解剖,是位好老师。“提比”、“出题”中的“回乎”、“回乎”,“过接”中的“念夫”、“念夫”,都回荡着感情的涡流。本文对仗在意义和声调上都很讲究。没有上下句意义重复的“合掌”,其思想内容有递进。八股的对仗不同于骈文的对仗,更有别于诗词的对仗。它是散文的对仗,其中很少有骈文和诗歌对仗的跳跃性,读时不觉其为对。这种对仗没有华彩辞藻,但它同样是音调铿锵,富有音乐性的。


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1)


  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
  1915年袁世凯要做洪宪皇帝的时候,天津《广智报》发表了一幅讽刺洪宪帝制的漫画——《走狗图》。正中是袁世凯的漫画像,头戴冕旒,身披龙衮,垂拱而坐;四方是四条狗,画的是为改变国体、恢复帝制作吹鼓手的筹安会中四大将——杨度、胡瑛、孙毓筠、严复。这是有个典故的,湖北著名报人刘禺生的《洪宪纪事诗》中,就详细记载了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
  有一次筹安会的“六君子”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聚会。胡瑛在会上说:外间皆呼我等为走狗,究竟是不是走狗?杨度说:怕人骂者是乡愿,岂能任天下事哉。我等倡助帝制,实行救国,自问之不愆,何恤乎人言。即以“走狗”二字论,我狗也不狗,走也不走的。
  孙少侯(毓筠)说:我不然,意志既定,生死以之,我狗也要狗,走也要走的。严幼陵(复)说:我折衷其说,狗也不狗,走也要走的。胡瑛最后说:然则,我当狗也要狗,走也要走。第二天,“走狗”言志,传遍津、京。因此,才有天津《广智报》漫画的出现。
  过去看到这个记载,每为严复可惜,他毕竟是“作过”《天演论》、翻译了大量西方社会科学名著的一代宗师;后来又为杨度可惜,他多次声称一生为了“救国”,晚节似更可风。待读了《洪宪纪事诗》及有关的文献,觉得他们发起和组织筹安会,陷入洪宪帝制闹剧的泥潭当中,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
  一
  近现代史上,杨度是个怪人,从他的生平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异于常人之处。这些有的是时势造成的,有的是他主动争取来的。
  杨度(1875~1931),字皙子,号虎公,湖南湘潭人。这位青少年时就有才子之名的名士,却非出于世代书香之门。他的祖父是个跟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祖父在湘军中积功升为哨官后战死,为杨家留下一些余荫,从此改换了门庭。杨度大伯随其父参军,借着父亲的余荫做了个小武官,后来因功升为总兵。杨度的父亲还在家务农,兼做吹鼓手。杨度父亲早亡,杨度被过继给在战争中发迹变泰的大伯,这才有了读书的机会。这是他在出身上不同于一般的读书人之处。
  杨度的从学也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般文士,他不是那些正统的士子,读高头讲章,死抠八股;也不是像风流才子一般弄些华章绮句。他是湖南名宿王ND064运的弟子,王对杨也优待有加,并可以随便开些玩笑的。在王的《缃绮楼日记》中,常称杨度为“杨贤子”。杨度先是跟着王ND064运学“帝王之学”,后又醉心于新学,上了湖南师范。
  1903年,清政府新开“经济特科”进士考试,杨度是第一批考生。这科的考题真有些“现代经济”的味道。“桓宽言外国之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而民用给;今欲异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像这样的题目,那些八股脑袋大概是连怎么下笔都想不出的,结果懂新学的杨度中了一等第二名,未来的北洋政府的财长梁士诒这次被取为一等第一名。由于梁士诒这个名字被说成是“梁头康尾”(梁启超的“梁”字,康有为字祖诒的“诒”字),而“康梁”因为“戊戌变法”,正为西太后所痛恨,于是,梁士诒被除名。杨度受到这个案子的牵连,又是“湖南师范生”,疑为唐才常之同党和革命党,也被除名。到手的功名,转瞬而失。而且,慈禧太后口喻要捉拿梁士诒、杨度,要避祸又对出路感到茫然的杨度就跑到日本留学,当时也没有护照、签证之类,杨度去日本比他回老家湖南还方便。到日本留学,是杨度成为活跃于清末民初的重要政治人物的一个重要契机,他是留日学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杨度是主张“君主立宪”的,然而,他从这时起就懂得联络各种各样的人士为自己的未来开辟道路。他托人认识了孙中山先生,他不赞成革命,但是与孙先生相约“吾主张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期在后日,无相妨也”(《世载堂杂忆》)。同时他还与黄兴、梁启超都保持了较好的关系,颇有点“挂钩三方来闯荡”的架势。
  1905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亡,准备立宪,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他们到欧、美、日本走了一趟,大约也是糊里糊涂;杨度除了日本,哪里也没去,可是却请他捉刀代笔,为五大臣的出国考察写考察报告——《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从此,杨暴得大名,政府的高层人士都知道了中国还有个“懂法”的杨度。
  1907年,袁世凯、张之洞向清廷联合保荐杨度,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这位仅有举人功名的杨度遂以四品京堂充宪政编查馆提调,从此,他对袁世凯怀有知遇之感,或深或浅地参与了袁世凯的许多政治活动。
  清政府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此时朝廷要搞“法治”了,号召王公大臣都要“学法”,于是,杨度被委任为高级“讲师”,得以出入颐和园,为这些王公大臣们“恶补”法律常识,并开设了宪法讲座。从此,他与许多满洲亲贵拉上了关系。
  1908年,西太后、光绪相继去世,掌权的是光绪的弟弟载沣,他将袁世凯开缺回籍。此时,杨度知道袁的羽翼已丰,决非一个摄政王所能对付了的。当袁世凯的许多朋友都不敢与袁再往来的时候,杨度却奔走于北京与彰德(袁的隐居之地)之间。为袁世凯通消息、出主意,成为袁的重要谋士之一。这种“烧冷灶”的行为带有明显的纵横家的作风。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南北会谈,杨度是北方代表团的高参,还替袁世凯暗中收买南方代表团中要人,以期作出对袁有利的结果。他很看重与袁世凯的关系,挂在杨度口头上的“救国”,实际上是在谋图自己的发展。辛亥以后,在袁世凯建立洪宪王朝的过程中,杨度表现得非常积极,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面。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谈。
  洪宪帝制失败以后,杨度被作为第一“要犯”被通缉,这与当局不敢碰那些耍枪杆的“洪宪党人”比起来,是有点冤,但是就参与洪宪帝制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来说,把杨度视为“祸首”还是名实相符的。杨度躲在天津租界不敢露面,这个局面待张勋复辟活动破产后,才有了好转。虽然,杨度自称其中年以后“好佛”,那时失意的政客几乎是个个如此,但即使是在其参禅论道的时期,也没有忘记在各种各样的军阀中搞些纵横捭阖的活动。有时也做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杨度还是有种特殊能力,使得一些很蛮横的军阀也听他的话。那个连自己有多少姨太太都弄不清楚的狗肉将军张宗昌,对杨度是言听计从。例如在枪毙新闻记者林白水时,为林求情者很多,张宗昌一概不接受。杨度前去说,才答应下来。可惜的是当张打电话给行刑队时,林白水已于半小时前被绑赴天桥了。
  杨度在晚年做了两件惊世骇俗之事。一是到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的门下做清客,当时政客与青红两帮往来的很多,但有一定身份的文人学者则以依附他们为耻,因此,杨度和章士钊两人依附于杜月笙就很引人注目。另一件事是,杨度加入中国共产党。前一件事知道的人很多,因此过去一直把杨度视为反面历史人物。后一件事,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几个人知道,直到1975年周恩来总理病危时,才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冶秋;王发表了《难忘的记忆》,向世人公告了这件事,从此杨度在人们的笔下才换了一幅形象。然而,这仿佛是一俊遮百丑,从此以后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写到杨度,对他的过去所作的一切都能谅解了,连搞筹安会也都是为了“救国”了。这也是一种偏颇吧。


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2)


  二
  《洪宪纪事诗》真是一部有趣的书,连该世纪一些重要的政治家谈到它都赞不绝口。董必武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为刘禺生的《世载堂杂忆》作序时,说:
  武昌刘禺生以诗名海内,其脍炙人口者为《洪宪纪事诗》近三百首。所本为《洪宪纪事诗簿注》四卷,孙中山、章太炎两先生为之序。中山先生称其宣阐民主主义。太炎先生谓所知袁氏乱政时事,刘诗略备,其词瑰玮可观,后之作史者可资摭拾。
  实际上这也是董必武对《洪宪纪事诗》的看法。其纪事除个别细节外,大多可信。洪宪前后,刘禺生正在北京,他与副总统黎元洪是老乡,常能见面,对于当时政界掌故知之甚多。他又与杨度是“大同乡”(当时湖北湖南同属湖广),二人共过事,有一定的交谊,对杨度的为人有较深的了解。所以,他在《洪宪纪事诗》中的评论不仅有深度,而且,颇有诛心之论。
  洪宪帝制活动中,杨度是很卖力气的。当然,杨度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个人打算的。袁世凯对杨度有知遇之恩,是袁的推荐,杨度才由一个普通的举人一跃而成为“四品京堂”。这样,在摄政王下诏要杀袁世凯时,奉命草诏的杨度才会奋力搭救,在接下来与袁世凯的往来过程中,向袁透露了朝廷的许多秘密。从此杨度把自己与袁世凯绑在了一起。因此,当袁要做皇帝、需要人们拥戴时,杨度从内心里发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而且,杨度与袁世凯的老部下、老袍泽不同,他手中没有兵;他靠的是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嘴巴和自己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软性的,说有用也有用,说没用也没用。与那些手中掌握着硬梆梆的枪杆子的北洋系军人们比较起来,杨度不能不分外出些气力。另外,杨度自视甚高,他要做洪宪第一功臣,这样才有可能圆得宰相或总理的梦。可是,我们检查一下杨度与筹安会的表演,会感觉到那真是够“丑”的,但还谈不到“恶”,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杨度的同乡熊希龄在组织“人才内阁”时,曾想请杨度担任一个次要部长的职务,杨度说,“我帮忙不帮闲。”可是我们从洪宪期间杨度和筹安会所做的事情来看,都是帮闲性质的。这对杨度来说不能不是个悲剧。
  在这方面,《洪宪纪事诗》中都有记载,有些细节也很有趣。筹安会曾经悬赏征求论文,论述国体问题。另外编写了两部书,名为《国贼孙文》《无耻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