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青雀歌 >

第13章

青雀歌-第13章

小说: 青雀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祁玉拭去泪水,郑重许诺,“君之长子,衣食住行自有我悉心照料。视若亲子我做不到,以礼相待,一定可以。”
    薛能大喜,长揖道谢,“足感盛情!”不是自己的肉贴不到自己身上,谁还盼着继母能真把继子当亲生不成,以礼相待,甚好甚好。
    “管家理事,操持井臼,我虽不能,不会落于人后。”祁玉对于主妇的职责当然是清楚的,并不推托。
    薛能笑着又作了个揖。
    祁玉正色道:“至于夫妻间的情爱,你待我有多少,我便还你多少,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薛能喜出望外,“我待你自是十分,百分,千分,万分!不瞒你说,我房中颇有几房姬妾,回去之后便一一遣嫁,守着你一人度日,绝不食言。”
    祁玉微微一笑,敛衽为礼,飘然而去。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薛能目送那抹倩影远去,口中喃喃。美,真是太美了,薛公复,你要娶个仙女回家了。
    十天之后,薛、王两家委托县丞做了媒人,换了庚贴。薛能虽是客中,一应礼仪全照着初婚来的,半分没省检,到了深秋初冬时节,薛能亲迎,祁玉下嫁。
    祁玉是罕见的人间尤物,床弟之间,薛能j□j,难以自拨。“玉儿,我和你生死难拆!”情到浓时,薛能信誓旦旦。
    祁玉粉面含羞,绽开一个迷人的微笑。那笑容美的,颠倒众生。
    祁玉成亲前后,几次三番亲笔写了信,命人送到夏邑会亭。薛能无意中看见,笑着问了句,“老家还有亲人?”祁玉微笑,“亲人已是没有,旧友还有几个。”薛能一笑作罢。
    祁玉心里愁的很。英娘到底怎么了,这许久以来,一直没有音讯?
    祁玉哪里想的到,英娘一直被邓家囚禁着。放出来后,又去了杨集。祁玉的信,根本没送到英娘手中。
    杨集。
    青雀坐在炉火旁,小脸蛋红扑扑的,听太爷爷讲古。炉火,小女孩儿天真的大眼睛,专注的神情,让年迈的老人心中暖融融的。
    “太爷爷,青雀今天是不是很听话?”小女孩儿模样乖巧之极,笑容甜美之极。
    “听话,听话。”太爷爷乐呵呵的。
    “那,有没有奖赏?”小女孩儿眼珠转了转,殷勤相问。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称呼,有必要说明一下。平时的场合就是“你”“我”这样,隆重的场合,或者初次见面的时候,或许会有“妾”“仆”这样的自称。
    古时一个男人对着别人自称“仆”,只是谦称,并不说明他是仆人;
    一个女人对着别人自称“妾”,也是谦称,并不说明她是妾。
    顺便吐槽一下,我最不理解的一个自称是“妾身”,这是谁发明的?真是太像戏台的称呼了。


☆、楔子 遗弃 15、三年(三)
    太爷爷溺爱笑道:“小孩子听听说说的,自然有奖赏。青雀想要什么啊?告诉给太爷爷。”
    “去看我爹我娘!”小女孩儿雀跃。
    太爷爷故意沉吟片刻,方庄重的点了点头。小女孩儿一声欢呼,轻灵的站起身,跑到正对着门口的空地上,气势万千的下着命令,“小赢子,你去吩咐套车。小文子,你去请英娘,叫她陪我去莫家村!”
    门口立着两名年约七八岁的小丫头,曲膝答应,出门行事。这两名小丫头是最近才挑进府的,青雀给起的名。
    青雀下完命令,回到太爷爷身边,笑靥如花。爹,娘,青苗,青树,我要回来了!
    杨阁老看着小女孩儿明悦的笑容,又是喜欢,又是心疼。自从邓麒走了之后,邓家先是差来吴嬷嬷,之后又从京城派了几拨人马,流水般来看青雀。
    杨阁老久经官场,早已练出一双火眼金睛。邓家来这么多人,弄这么大的声势,并不见得是如何重视青雀,更有可能是内宅争斗的结果,也或许只是做做样子。
    这些关爱,都是做在表面上的。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确定:青雀没有办法再跟着莫二郎夫妇一道过日子,继续做莫二郎夫妇的女儿。邓家,就算暂时接不回青雀,也绝对接受不了青雀住在农家,对着农夫农妇叫爹娘。
    这是杨阁老最觉着难办的事。青雀只有三岁,乍经变故,爹不再是爹,娘不再是娘,孩子怎么受得了?
    好在英娘来了。英娘陪青雀住在杨宅,照顾青雀无微不至,有英娘在,青雀倒也没怎么哭闹。不过,隔上几天,她总会想方设法去趟莫家村,看看莫二郎一家。
    莫二郎夫妇家里本是有几亩地的,为了青雀才特意避到杨集。青雀有了杨阁老的庇护之后,莫二郎一家搬回了莫家村。在莫家村,他也是有房子有地的,故土难离。
    去趟莫家村,坐在莫二郎和祁氏中间撒撒娇,抱抱妹妹,亲亲弟弟,青雀便会无比满足、快活。
    邓家对此颇有微词,差过管事来拜见杨阁老,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我家媛姐儿娇贵,莫家村那个地方,竟是可以不必再去。”杨阁老通不理会。
    你邓家再怎么富足,有人真心疼爱青雀,设身处地为青雀着想过么?这么一点点大的孩子,忽然不许见养父养母,孩子受不受得了。
    青雀在莫家,虽说是粗茶淡饭,却是爹娘疼爱,胜似亲生。若是到了你邓家,连个亲她抱她的人都未必有,不过是交到丫头婆子手里罢了。
    就凭青雀这倔强的性子,若是到了邓家,用一堆的规矩礼仪束缚住她,一天到晚没人真正关爱她,孩子不得憋闷死?
    想起邓家,杨阁老就要摇头。
    看到流着邓家血脉的小女孩儿时,眼光却是又慈爱,又纵容。
    杨阁老和青雀坐在炉火旁絮絮说着话,“路上若有卖糖炒栗子的,记得给太爷爷买,太爷爷爱吃。”“嗯,买一大包,青雀也爱吃。”
    爷孙俩说着话的功夫,外面车也套好了,英娘也准备好了,抱着青雀的小披风进来,要替她披上。青雀看了一眼,笑嘻嘻道:“好英娘,换一件吧,换那件大红的。”
    这是件雨过天青色倭缎狐皮斗蓬,很华贵。而青雀所说的那件大红的,则是棉里布面,朴实无华。英娘虽觉着自家小小姐穿件棉披风很委屈,还是听话的答应了,出去换了一件回来。
    这回青雀高高兴兴披上,和太爷爷道了别,抱在英娘怀里,出门上了马车。
    “姐儿,那些个好衣裳,都是咱家的。”马车上,英娘把小青雀揽在怀里,柔声告诉她,“是你外祖父家的呢。乖妞妞,你外祖父留下不少钱财,尽够妞妞用的,不必省着。”
    邓家送过一车一车的财物,杨阁老统统不肯收。英娘把祁家老宅的财物取出来,杨阁老倒是肯给青雀用的,“外祖父家的东西,妞妞用着名正言顺。”
    青雀在英娘怀里自在的很,笑容灿烂,“英娘,青苗只有棉披风。”
    英娘眼眶一热,“好孩子!”
    莫二郎家里有几亩地,不算贫穷。可莫家毕竟是庄户人家,青苗的衣裳夏天是布的,冬天是棉的,没有皮毛,没有绸缎。
    敢情青雀不是为别的,青苗只有棉披风,她回莫家村,便也只穿棉披风。
    青雀,你跟小姐不大一样呢。小姐自幼养尊处优的,不惯替人着想。你不是,你小小年纪,都能想的这么周到了呀。
    英娘亲亲小女孩儿,把她的小手放到自己怀里,替她捂着。
    大冬天的,正是农闲时候,莫二郎、祁氏、青苗、青树全都在家。青雀欢呼着跑进院子,青苗和青树欢呼着迎出来,三个孩子抱在一起,又叫又跳。
    莫二郎和祁氏也出了屋,操着袖子,看着三个孩子乐呵。英娘命人从车上搬了些布匹、吃食下来,后进的院子。莫二郎和祁氏见了英娘忙走下台阶,往屋里让。见有人往院子里搬东西,过意不去,客气了好一会儿。
    三个孩子在院子里玩耍,莫二郎蹲在阳光下看着,一脸憨厚笑容。英娘和祁氏手拉手,到屋里说了会儿话。
    “莫大哥还没信儿?”英娘一直担心着莫大有。
    “那回大哥身上还带着伤,交代我们搬家,搬到杨集,有人抢青雀就求杨老爷搭救。”祁氏也很犯愁,“自打那回之后,没回来过。”
    英娘掩面而泣。莫大哥那会儿定是才从邓家逃出来不久,伤还没养好,就硬撑着回来,替青雀找退路。莫大哥,祁家欠你的,实在太多了。
    祁氏也抹眼泪,“可怜他孤身一人,连个铺床叠被的人都没有。大哥,可怜啊。”
    英娘低声道:“好人有好报,莫大哥一定会平安无事的,一定会。”像他那么古道热肠的人,该长命百岁,该富贵双全。
    祁氏拿把粗毛巾擦擦泪,“看我,只顾伤心了。你先坐会儿,青雀爱吃我炖的肉,我给孩子炖肉去。”收拾利落,去了厨房。
    厨房飘出肉香,三个孩子闻着了,手拉手跑了过去,挨个坐在门礅儿上,眼巴巴瞅着大铁锅,等肉熟。
    直到很多年之后,幼年的很多事青雀都想不起来了,忘记了,只有这一幕,一直清晰的记在脑海中。直到很多年之后,青雀回想起和弟弟妹妹一起等肉炖熟的情景,仍是无比留恋。那是多么幸福的幼年时光啊。
    英娘带着青雀回到杨集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还知道回来?”太爷爷生气的训斥着。青雀甜甜笑着,“太爷爷,可香了,我替您剥。”献宝似的捧着一大包糖炒栗子,牵着太爷爷坐到炉火边。
    她才替太爷爷剥了没几个,就变成太爷爷替她剥了。爷孙俩你一个,我一个,吃的很香甜。
    英娘才到杨家的时候,一度吓的睡不着觉,“邓家若来强要青雀,可该如何是好。”青雀是邓麒的女儿,邓家来要,没法不给。
    后来,知道邓麒亲自出面也没要走青雀,杨阁老坚持要他祖父宁国公邓永前来,英娘算是暂时放下心。宁国公常年征战,连京城都极少逗留,更何况夏邑?
    杨集的日子,舒缓悠闲的度过。有杨阁老悉心爱护,有英娘无微不至的关怀,再时不时的去趟莫家村,青雀快活的像小鸟,想要飞起来。
    扫兴的事当然也有。
    一年里头,春夏秋冬四季,每季都少不了要接待京城宁国公府的来人,每回都是穿戴体面、优雅端庄的嬷嬷们。这些嬷嬷们远道而来,杨阁老也不能把她们拒之门外,总要让她们见上青雀一面。
    青雀不耐烦。
    她是很忙的。要跟着太爷爷读书写字,另外请了位武师,从扎马步开始,学练功夫。她还要玩耍,要调皮捣蛋,实在没心思应酬这帮装腔作势的中老年女人。
    就是看蚂蚁搬家,也比和这些嬷嬷们坐在一处有意思啊。
    青雀一门心思惦记爬树、掏鸟蛋的时候,嬷嬷们偏偏长篇大论的说着话,没完没了。青雀实在不耐烦。
    她曾经打断过嬷嬷的讲话,“你很啰嗦,很烦。”
    她曾经饶有兴致的看着嬷嬷,“你的脸好长,马脸一样。”
    她曾经白了嬷嬷一眼,咚咚咚径自跑了出去。
    她曾经啐过嬷嬷。
    最严重的一回,是来人太不见外了,拉着她的小手赞叹,“瞧瞧,这细皮嫩肉的,长的可真俊!媛姐儿,跟嬷嬷回京,拜见曾祖母、祖母,好不好?”青雀更不答话,张开小嘴,恶狠狠咬了过去。
    三年,十二位嬷嬷,每一位都是铩羽而归。
    成化十三年九月,青雀在书房跑来跑去玩耍,杨尚书悠闲的翻看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