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青雀歌 >

第173章

青雀歌-第173章

小说: 青雀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快乐的日子,不过,三个儿子偶尔会来捣乱。
    有一天晚上,天才擦黑,皇帝便催促着,“困了,早点睡。”祁皇后精心沐浴过后,换上一身妖治的纯红薄缎里衣,提起鞭子,不可一世的冲着皇帝狞笑,“陛下,今夜若是侍寝不得力,便大刑伺候!”
    她披着一肩柔软飘逸的长发,赤脚站在地毯上,一双天足纤巧白皙,可爱的不像话。皇帝目光灼热贪婪的走向她,“爱妃,朕不会令你失望的。”
    两人正玩的高兴,门外响起钟嬷嬷劝阻的声音,小勇稚嫩的声音,“骗人,这么早,爹和娘不会安歇的。”两人傻了眼。
    祁皇后忙四处张望,想找件大衣服披上,偏偏两人为了情趣起见,床上、榻上收拾的十分清爽干净,多余的衣物一件没留。皇帝慌慌张张的转了两圈,皇后跟着转了两圈,仓惶无计。
    门开了,小聪聪、小明明、小勇三人迈着庄严的步子,走了进来。
    “爹爹好些天没陪我玩了。”小勇跑过去,指责的看着皇帝。
    小明明好意说道:“娘,您穿的太单薄了,会冷的。”
    小聪聪最有眼色,夸赞道:“娘,您这身衣裳真好看,真别致!”
    这对可怜的爹娘怔了半天,做爹的先缓过神儿,俯身抱起小勇,“儿子,爹爹陪你出去玩。”不由分说,抱着他就往外走。小勇在他怀里挣扎着,“不要!还有娘,也要陪我玩!”他爹不理会他,随他怎么乱摇乱动,只管往外走。
    小聪聪拉着小明明也跟着往外走,小明明很不放心的回头嘱咐,“娘,您多穿件衣服,小心着凉。”
    小勇在外头跟他爹闹腾不依,他娘见屋里没人,手脚敏捷的一个一个打开柜子,终于找了件大衣裳出来,赶紧披上。
    又找了双青缎绣花鞋,套在脚上。
    穿戴好了,祁皇后长长松了一口气。好了,能见儿子们了。
    轮流陪小勇玩了半天,直到人定时分,才把三个儿子打发走。
    “还扮妖妃不?”皇帝一脸不正经的笑。
    祁皇后少气无力的倒在他怀里,“今晚回归本色,不扮了。”皇帝却不肯善罢干休,体贴的抱起她上了床榻,“皇后回归本色,我来扮面首好了。”
    宫锦床帘在夜色中轻轻摇曳着,风情无限。
    ……………
    嘉兴二年春,南方频频传来捷报,直浙总督祁震在浙江剿灭倭寇,诱捕海盗匪首,沿海地区人心稍定。皇帝很为喜悦,环顾群臣,“轩辕夏禹剑,果然是上古神器,效力不凡。”他绝口不提祁震的功劳,只提轩辕夏禹剑,朝臣中有不少想劝他慎用外戚的,都没逮着机会开口。
    四月,寿宁侯张鹤、建昌伯张延兄弟二人被告发“谋逆”。出首人是张氏兄弟一名新请的师爷,这师爷拿着张氏兄弟和益王的通信去到顺天府击鼓,“寿宁侯、建昌伯阴谋废立大事,此非臣子应预之事。”
    废皇帝、立皇帝,这是你张氏兄弟能当家作主的事么?谋逆啊。
    事情太重大了,顺天府尹一刻没敢耽搁,立即往上报。
    皇帝的态度还是一样:廷议。不管张氏兄弟是什么罪,他们是侯、伯,是昭穆皇后亲弟,有罪当议。
    这回和上回不同,上回张氏兄弟不过是占片田抢个人什么的,对朝廷来说就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这回是阴谋废立皇帝,事可就大了。
    回护张氏兄弟,未免有些说不过去;严惩张氏兄弟,未免有些对不起九泉之下的弘治皇帝。群臣吱吱唔唔,连李首辅、卓次辅也不肯冒然出头为张氏兄弟说话。
    卓次辅踢了个皮球,“事关刑律,请刑部拿个章程。”
    刑部尚书是弘治皇帝一手提拨上来的,对弘治皇帝感情太深了,冲口说道:“谋虽谋了,事情却未成,似不应追究。”
    这话一出,不少人脸色怪异。你要为张氏兄弟开脱,好像应该推说这些信件不是张氏兄弟亲笔,不是他的本意,是为小人所误解之类的话吧,怎么会说谋虽谋了,没成,就不该追究?这……这也太扯了。
    杨大器出面指责,“谋逆罪,定罪标准是谋或未谋,不是成或未成。”英国公笑道:“若是他谋成了,还是此时的情景么?”一直不大说话的皇帝慢吞吞道:“若他谋成了,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便不是朕了。”
    李首辅、卓次辅愈加不敢为张氏兄弟辩解,可也不愿严惩张氏兄弟,僵持下来。
    皇帝也不着急,轻飘飘说了句,“稍后再议。”宣布此次廷议结束。
    张延、张鹤和上回一样,开始时候慌了会儿,见朝中没动静,又狂起来了,“他心虚!他不敢动咱家!”大模大样的照常出门,照常为非作歹。
    张延、张鹤在泰兴楼喝酒作乐,为抢个漂亮风骚的卖唱女子,和另一拨人起了争执,大打出手。张氏兄弟带的打手不少,另一拨人看着斯斯文文的,竟也带了不少家丁仆役,两下混战,乱打一气。
    张延看的高兴,亲自动手,拿茶碗砸到一个锦衣男子的头上。那锦衣男子瞪了他一会儿,方重重倒下。
    他们正打的高兴,五城兵马司来了大队人马,把泰兴酒楼围了个严严实实,把打架的两方人,全部抓了起来。
    张延也不怎么放在心上,不就是打个架,砸伤个人么,算个什么事。别说砸伤人,就是砸死个人,我是弘治皇帝的小舅子,谁敢治我的罪?
    砸伤个把人,对张延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不过这回不巧,他砸伤的人是李首辅的小儿子,砸的还很重,李家小子头昏昏的,重伤未醒。
    双方是这么个身份,顺天府管不了,又到了御前。
    皇帝温和的安抚了李首辅,“砸虽砸了,却没有性命之忧,卿不必过虑。”
    李首辅梗着脖子,说不出话来。
    皇帝的意思是李家大度点儿,这事抹过去算了,不能伤了弘治皇帝的亲戚。李首辅最宠爱小儿子,气的又上了辞呈。他并不是真心要辞职,不过是赌气,也是示威,逼皇帝有些作为,别再像弘治皇帝似的,一味纵容张氏兄弟。
    这回,皇帝准了。
    “卿两次三番求去,定是心意已决,朕不便再留。”皇帝笑的云淡风轻,“卿回乡之后,且安心将养。若身子大好了,还请回京为国效力。”
    李首辅没想到皇帝真的准了,眼前一黑。
    “你离的开我么?”李首辅不信邪,“内阁事务多是我掌管,我一旦离开,谁来接任首辅?谁能服众?”
    入内阁不久的杨大器被皇帝任命为新的首辅,很快接手了内阁。有皇帝的支持,杨大器为人谦虚,做事沉稳,他接手以后,内阁一直平稳,没有大的风波。
    李首辅既然被批准了辞呈,不便在京中久留,只好离京返乡。
    为他送行的官员很多,不过,还是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多,没有他期望的那么多。
    “张氏兄弟作恶多端,因为他,皇上折了一位首辅!”传言,李首辅是因为张氏兄弟才愤而辞官的,多好的一位首辅啊,因为不争气的外戚,生生毁了仕途。
    远在抚州的益王递上奏章为自己辩白,“臣从未有非份之想,张氏的提议,早已严辞拒绝。”至于没举报,这个也可以体谅吧,毕竟张氏兄弟是昭穆皇后的弟弟,碍于情面,不便出首。
    益王的奏章一上,朝中有两拨官员,开始上疏要求严惩寿宁侯、建昌伯。这两拨人,一拨是单纯不服气张氏兄弟胡作非为,一拨是为李首辅抱不平,不管出发点如何不同,总之行动是一样的。
    皇帝长叹,“张氏兄弟虽是皇家姻亲,可犯了众怒,朕也不便回护。”下令捕寿宁侯张鹤、建昌伯张延入狱。


☆、第171章 狼狈
    内阁之中;因为李首辅的离任;没人好意思到御前为张氏兄弟求情。朝臣倒是有为张氏兄弟说话的,刑部聂尚书义正辞严;“张鹤;寿宁侯,张延,建昌伯,犯罪当议。廷议尚无结论,骤然系狱,似太急迫了些。”
    廷议并没结果,怎么就抓人了呢,太急了。
    聂尚书其实是个挺正直的人,他并不赞成张氏兄弟的所作所为;但是,他受弘治皇帝提拨,深恩难报,是无论如何也不愿在这种情形下去严惩张氏兄弟的。
    如果弘治皇帝还活着,他倒是会进谏:管管你小舅子吧,太嚣张跋扈了。但是现在弘治皇帝已经去世,宽待纵容张氏兄弟好像已经成了弘治皇帝的遗愿,聂尚书不忍违背。
    杨 大器在旁站着,不慌不忙、客客气气的说道:“聂大人,请问系狱和定罪,有何区别?犯罪当议,是否等同于犯罪不可系狱,必要等到廷议过后,方才关押?自上次 廷议至今,建昌伯逍遥法外,已重伤一人,伤者至今尚未苏醒。不关押寿宁侯、建昌伯,是要他们继续作恶、伤人么?”
    聂尚书瞪了杨大器一眼,“昭穆皇后亲弟,便是作了恶,也不宜骤然系狱!进监狱的是他们,丢颜面的是先帝,是皇家!”
    “颜面不颜面的,另说。”许大学士忍不住开了口,“骤然系狱这话,是从何说起?寿宁侯、建昌伯早就被告发了,朝中也早就为此廷议过,怎说是骤然系狱?陛下宽仁,一直不忍加责,直到罪证确凿,才无奈逮其下狱,聂大人不知道么?”
    两名阁臣一起发难,聂尚书招架不住,渐渐无话可说。
    聂尚书在御前的名言不知被谁传了出去,惹恼了几位翰林院、科道的年轻人。一位刑部尚书 ,定谋逆罪的标准是成或未成,外戚犯了罪,廷议没结果之前便不应系狱……………这种糊涂人怎么当上刑部尚书的?
    几位年轻人按捺不住,常去刑部“请教”聂尚书。
    说的客气罢了,其实哪是请教,就是去跟聂尚书辩论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几名热血方刚的年轻人去了刑部,咄咄逼人,从刑名开始,一条一条刑律逐条“请教”。这个难不过,马上换下一个,四个年轻人轮流“请教”了一圈,聂尚书汗流夹背。
    一把年纪了,被几个毛头小子肆意轻薄!聂尚书是个直性子,一怒之下,递了辞呈。
    皇帝连辞官的原因都没问,连表面上的挽留都没有,无比痛快的直接准了,“卿年事已高,朕亦不忍强留。”
    聂尚书昏昏沉沉出了干清宫,真觉得老脸无光,寂廖失落。大臣递辞呈,皇帝哪怕是心中不喜,至少也要挽留一下的。可是皇帝连这面子功夫都懒的做,直接准了……
    刑部尚书,二品大员,就这么完了。
    聂尚书离任之后,皇帝先后召了刑部左侍郎孟端、右侍郎宋先到干清宫进见。除问了刑部公务之外,还问起,“若勋戚犯法,当如何处治?”孟端沉稳,答“依律法处治”,宋先宽厚,答“律法之外,尚有人情”。
    皇帝和几位阁臣商议过后,任命孟端为刑部尚书。孟端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奉命审理寿宁侯、建昌伯谋逆一案,张家的书信、益王的上疏、出首的师爷,人证物证俱齐,寿宁侯张鹤、建昌伯张延确是阴谋废立,非人臣礼。
    这就是谋逆。
    再次廷议时,孟端持案卷侃侃而谈,证据一一罗列,众人俱是无言。孟端下了结论,“此为谋逆”,也无人出声反对。
    不过,在场不少人的脸上,有悲戚不忍之色。张氏兄弟死不足惜,可怜昭穆皇后独居后宫,夫、子皆丧,如今连弟弟也保不住了。昭穆皇后,她可是先帝遗孀,先帝生前最为眷顾之人。
    定罪,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