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艺术人生 作者: 王峥 >

第18章

艺术人生 作者: 王峥-第18章

小说: 艺术人生 作者: 王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组时19岁,是武汉儿童艺术剧院演员。最初以场记的身份加入“红楼”剧组,后因为好强的个性而被王扶林看中,扮演剧中的探春。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曾担任过央视大戏《省委书记》、《女子监狱》的制片人。 
                
        惜春:胡泽红           
        杭州人,进组时19岁,是文化部红旗越剧团的戏曲演员。离开剧组后,长期从事影视剧的拍摄,如《唐明皇》、《糊涂衙门》、《我伴彩云飞》、《国权》、《青年乌兰夫》等。还曾从事餐饮业,现经营一家广告公司。其父胡小孩是我国著名的作家。 
                
        妙玉:姬玉           
        北京人,进组时17岁,是北京皮鞋厂的临时工。离开剧组后,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专业班进修,1990年毕业。至今仍在拍戏。曾出演过300多部电视剧及3部电影,并在20余部电视剧中担任主角,如《关公》、《大酒店》、《老磨坊》、《康熙大帝》、《回归爱的世界》、《溪上有座风雨桥》等。 
                
        尤三姐:周月           
        进组时21岁,是昆明市话剧团演员。1988年赴澳大利亚学习。在1994年的澳大利亚春节联欢晚会上担任墨尔本、悉尼两地的节目主持人和导演。1991年至1994年参加并主办了中华国际艺术节。1995年回国拍片至今。主要影视作品有《追逐墨尔本》、《小丈夫》、《古城童话》、《激情人生》、《公民良心》等。 
                
        晴雯:安雯           
        原名张静琳。10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师从张君秋先生。1988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从事京剧和歌舞剧的比较学研究。1994年回国以歌手身份重新开始演艺生涯,改名安雯。代表作有《月满西楼》、《蜜月独身》、《我伴彩云飞》、《风雨一世情》等。2001年将多年创作的散文、词、小说和剧本出版成书,名为《永恒恋人》。 
        
        袭人:袁枚           
        芜湖人,进组时20岁,是安徽省黄梅剧院演员。现为广东电视台演员、制片人。           
        刘姥姥:沙玉华           
        进组时53岁,是铁路话剧团演员。已离休,但仍在接拍影视剧。           
        两对夫妻           
        第一对,侯长荣和陈剑月。侯长荣在剧中扮演柳湘莲,进组时23岁,是江苏省扬剧团演员,现为江苏演艺剧团演员;陈剑月在剧中扮演香菱,进组时19岁,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现仍为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 
                
        第二对,吴晓东和沈玲。吴晓东在剧中扮演贾芸,进组时21岁,是承德话剧团演员,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沈玲在剧中扮演平儿,进组时19岁,是江苏省扬剧团演员,现为个体演员。 
                    
         绝对幕后之《红楼梦再聚首》           
             
        《红楼梦再聚首》节目是《艺术人生》创办以来嘉宾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动用工作人员最多、通讯设备最多的一次录像。它是《艺术人生》一次艰巨的挑战,也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选题     
        2002年早些时候,我在提交给制片人王峥的一份《未来节目发展的建议》中就提出了扩大节目样式的建议,“可以用特别节目的样式重聚《渴望》、《红楼梦》等剧组成员”。节目发展到第三年时,我们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这时就将《红楼梦》列入了计划日程。为此我们的导演马宁还作了一些采访,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没录成。 
          
        2003年的年底,随着央视8套、12套的《红楼梦》热播,以及第一名、第二名的高收视率,《红楼梦》再一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更加关注“新闻热点”的我们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选题时机已成熟。 
          
        策划     
        初期策划会的内容主要是“补课”。我们邀请了中国红学研究所的所长和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导演、编剧来给我们讲课,从中了解了许多幕后的故事。为了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的内涵,组里买了大量的DVD、音乐、书籍等,主创人员们利用业余时间重读、重新研究这部名著。一般节目的前后期基本上就半个月的时间,而这期节目光前期我们就用了20多天。 
          
        在接下来的策划中,我们和作家毕淑敏、著名电视策划徐小帆、鹿郡、张绍刚、史航等人展开了讨论。毕淑敏提出的“要对剧组成员纵向、横向对比”、鹿郡提出的“红楼梦人生之TOP”、张绍刚的“挂历的礼物”、苗棣和马东的“仪式感”等一些好想法都对这期节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次的聚会十分难得,我们联系到了北京市大观园管理委员会。恰巧他们也在筹划第二年的《红楼梦》剧组成员重游活动。在王扶林导演的帮助下,我们共同策划了此次录制后的《红楼梦再聚首》之剧组成员观众见面会、重游大观园、红楼宴三个系列活动。一时间,《艺术人生》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寻人     
        本期节目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的问题,上哪儿去找这么多人呢?我的助理编导李婧琛和观众导演宋飞可愁坏了。因为线索不多,我们只能逐个地追问查找。从最初的八九个人到后来的近100人(最后到场参加录制的有70人左右),是我们都没有预料到的。 
          
        找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动用了媒体的力量。最典型的就是寻找“宝钗”了。因为我们实在没有这位神秘人物的任何线索,就在我即将按动鼠标发出寻人启事的那一刻,突然一个灵感涌上心头,为什么不把“《艺术人生》紧急寻人”改成“紧急寻找薛宝钗”呢?一字之差,结果却大不相同,网络寻人一登出立刻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寻人启事发出的第二天,制片人王峥在录像现场竟然接到了“宝钗”的电话。原来她的朋友看见了新浪上的消息,转告了她,然后她又通过别的渠道找到了王峥。 
          
        为了寻找当年出国的几位演员,我们几经周折多方打听,曾经工作的地方、父母亲朋的姓名、工作单位等,凡是能想到的我们都采取了行动。所以在节目中大家就看到了贾元春、秦可卿、晴雯等的自拍DV。 
          
        道具          
             
        为了本期节目的道具,我们曾三进大观园“草船借箭”。在北京大观园里我们找到了当年剧中的道具,如桌子、椅子、林黛玉的药罐子、贾宝玉的船、怡红院里的藏宝阁、皮画等。于是这些宝贝就被“移植”到了《艺术人生》的演播现场。 
          
        采访      
        观众们最为关注的人物自然是“宝黛钗凤”了,于是采访重点自然放在了对这些人物故事的“挖掘”上。     
        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这些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作为广告公司董事长的她可以说是发展最好的人之一。她的公司坐落在CBD商务圈的黄金地段。在谈话期间,那份矜持那份婀娜还有那份聪明,让我觉得她是和剧中人物仍然十分相像的一位。从开始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开公司创业,她靠着聪明才智和自己的努力,当然多少也得益于“林妹妹”,终于闯出了自己的路。和她的接触中有两点让我印象很深:一是五粮春酒厂的“她系出名门,表里如一”的广告来自她的创意;二是她对自己形象的重视,从答应作客节目时的忧虑——担心把自己拍得胖了——到录制前的“精雕细琢”,在她的一举一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她多么希望尽量少地给观众带来遗憾,封存往日的美好。 
          
        宝钗是最难动员的嘉宾之一,也许是太神秘的缘故,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也很小心谨慎。我们第一次的通话后,她答应安排时间回来参加录制,但第二次打来电话时她却说因工作上的事脱不开身不能回来。在电话中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协商后,最后她终于答应拍DV寄回来,但要视情况剪辑,因为她担心多年不说国语,有些说不好了。于是在节目中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宝姐姐”。 
          
        整个采访中我惊奇地发现,很多演员的人生命运竟和剧中人物非常相似,也许是导演挑选演员时太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了,以至于20年后他们依然“演绎”着剧中人物的现代版命运。这正应了那两句老话,“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性格即命运”! 
          
        剧组解散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大部分人选择上学,有的出国,有的开始经商,总之那些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最终都还是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定位;那些敢于冒险、主动去迎接挑战的人,最终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有一些人因为屡屡的失败,而最终“认命”;有些人却在失败中越战越勇;有些人进组时的条件非常差,可如今却已成名立业;有些人当年条件好,可如今却叫人惋惜。这一切的反差都来自于他们面临抉择那一瞬间的心态和日后的努力!这期节目让我对如何把握人生和怎样面对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期导演 李谦)              
     
        激情现场之刘欢      
       
        直到今天,刘欢的正式差事都是对外经贸大学的老师;直到今天,刘欢每周都得去学校讲半天课;直到今天,叱咤歌坛20多年的刘欢才有两张专辑,一张叫《记住刘欢》,一张是翻唱专辑《六十年代生人》。刘欢不愿意谈论自己在歌坛的位置,但是如果说他是歌坛最大腕儿的“票友”,恐怕我们都会欣然接受。这是中国歌坛最特立独行的一个人,20多年一个造型,20多年一种生活方式。听刘欢的歌很愉悦,其实最愉悦的就是他自己,因为他完全地拥有自己的音乐,甚至无人能分享…… 
          
        激情现场     
        有很多关于刘欢的传说,关于他的歌也关于他的人,关于他的职业也关于他的生活。这个一年露不了几回面的“大腕”,一直是歌迷心中的一个神秘人物,流行乐坛的那一套出名的方式他一个也不用。2002年4月12日,刘欢走进了《艺术人生》…… 
          
        法语歌声     
        朱军:今天光临《艺术人生》的主人公是一位我们大家都非常了解,同时又很不了解的朋友。掌声请出本期《艺术人生》的主人公刘欢。      
        刘欢:大家好。     
        朱军:听到这么热情的掌声,对你来讲不陌生吧?     
        刘欢:经常听到。但是不管多少次听到,作为一个经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人,还是应该对观众朋友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的支持。   
        朱军:我跟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