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智慧-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
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
民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要求。“现在世界上
各方面的事业娜在飞跃发展,我们要迎头赶上,就要着重研究现代的问题,”
“我们要发展,就要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要一代胜于一代,做出比前人更
大的贡献。”
其次,四个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其中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
农业、国防与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到卫业现
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农业、
国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尽可能迅速地用世界最新
的技术把我们国家的各方面装备起来。”
再次,四个现代化是全国的全方位的现代化。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
地区现代化,让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下去。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
的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肉治的地区都现代化。个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全面地
发展起来,一定要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另一方面,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不能单靠汉族,我们50 多个民族必须大家合
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汉族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展,
但是可开垦的土地已经不多,地下资源也不如兄弟民族地区丰富。兄弟民族
地区的资源开发是祖国现代化的有力后盾。但是,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还没
有开发,劳动力少,技术不够,没有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帮助,也不可能单
独发展。
复次,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与具体步骤结合起来,通过一个一个
的具体步骤去实现。第一步,以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用15 年时间,建立一
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再用15 年时间,即
在本世纪内,把我同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
会主义强国,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两步走的步
骤还不够具体;当时用30 年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也过于乐观了些,
对用这样
短的时间赶上并超过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艰巨性、困难性估计得还不够
充分。但无论怎样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又
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有着现实可能性,具备各方
面的有利条件。①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一切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团结一致,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表现的积极性和热情;②有辩
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能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有广大的人力和丰富的资源做基础,我们的祖先有过许多发明,我们应该
超过自己的祖先;④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保证,科学家有充分发挥自己
才能的广大的自由天地;⑤有了一支比建国前大许多倍的知识分子队伍和科
学技术力量;⑥有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般设备和原材料绝大部分自己能
够制造或生产。
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共同
纲领》中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
为工业同”。实际上,建国头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恢复摆在第一
位,经济建设尚属其次;与此相联系,在实现工业化的远大目标下,具体的
现实的目标是努力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
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实现工业化成了具体
的现实的目标。工业化的主要要求,就是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基
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直到1957 年2 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讲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还在探讨怎样使中国由农业国
变为工业同的问题。3 月,周恩来仍然说:“我们要争取十五年的时间,就
是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1951 年9 月23
日,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强大的现
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并提出
了“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的思想。但是,不能说这是
我国建设以工业化为目标向现代化为目标的转变。现代化的概念,周恩来在
1949 年12 月就提出过,他说:“必须把城市工业组织起来发挥领导作用,
才能使农业现代化、机械化”。1954 年,他所提的“四个现代比”,摆在首
位的是“现代化的工业”;他所提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
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几年后,周恩来曾把工业化、现代化并提,
说:“工业化、现代化了,经济生活才能富裕。”60 年代初,在总结“大跃
进”的经验教训,针对农业没过关的现实,改变了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战略,
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3 年1 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
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延用至今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
学技术现代化的概念,农业现代化被放在首位,并强调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
关键作用。1964 年底,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郑重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分两步走的设想。”文化大革命”动
乱打断了原定的进程。但是,1975 年1 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再次给中国人民鼓舞
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斗志。
目标远大步骤具体——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周恩来认为,在我国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第一步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独立
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要求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指
导下,建立起工业部门基本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基本上能满足扩大再生产
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
要的工业体系。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是指不能只建成一个
工业体系,不能光提工业把农业丢了,而要建成一个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科学技术在内的国民经济体系,使其按比例、协调、
均衡地发展。
二年经济恢复以后,周恩来领导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针对我国当时还
不能制造坦克、飞机、汽车、拖拉机的情况,开始酝酿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
的工业体系。1953 年9 月29 日,周恩来指出:没有动力工业、钢铁工业、
机器工业和化学工业等这些重工业,国家的经济就不能完全独立,就谈不到
国家工业化。如果说我们的兄弟国家重工业有基础,让他们搞重工业,我们
搞轻工业,这样的分工是不可能的,这就等于让苏联背上一个比他更重的包
袱。我国的人口比苏联多两倍,苏联怎么能担负得起呢?1956 年党的八大会
议和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提出并闸明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的思想:第一,我们的工业化,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
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
武器,像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
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第二,我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
系是可能的、必要的,专门靠国际援助的依赖思想是错误的。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需要量大。大小的回家,原料很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
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
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第三,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工业体系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但不放弃争取外援。同时需要同世界各国发展
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关门建设是错误的。即使建成了也是基本上完整,
不可能一切都完全自足,仍然需要发展国际经济交流。
60 年代,周恩来的上述思想有了重大发展:第一,针对60 年代世界科
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指出我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不应是30 年代,40 年代
的工业水平,而应是60 年代的工业水平,是原子、电子、喷气机这样的水平;
不应片面追求数量,而要求质量、求品种、求规格、求技术的发展。第二,
针对“大跃进”以钢为纲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衡和农业没有过关的现
实,指出不能只建成一个工业体系,而要建成一个包括农业、工业、科学技
术等在内的国民经济体系。1964 年12 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提出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使我国建立起一个独
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严重干扰
了这一部署。1975 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第一步设想,并由此向四个现代化的
第二步设想前进。周恩来的上述思想,给我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到1980
年底,我国基本上建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统战篇
联合战线率先垂范——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这个法宝的形成,同
周恩来的名字是分不开的。
胡耀邦曾说过: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
个模范。这不只指的是他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贡献最大,而已也应该包含着
周恩来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最早。
周恩来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党成立后不久和大单命时
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不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领袖孙中山就同共产国际的
代表有了联系。1921 年7 月,中国出现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
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中共的成立大会。8 月,孙中山在
广州写了一封长信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热情地表达了向列宁及其他
苏俄友人的敬意,并般切地希望与之取得联系。12 月,马林和参与中共创建
的张太雷到桂林同孙中山会谈。马林向孙中山建议:组织一个能联合各阶层
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政党;建立革命的武装核心,应先创办军官学校以培养革
命骨干。孙中山表示赞同。
中国共产党在它诞生一周岁的时候,即1922 年7 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
代表大会。这次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确
定先邀请国民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