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传奇-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转一个弯,两人终于来到藏宝的石厅,石厅很大,东西各长二十余丈,石壁上有些小缝隙,微微有光透入,虽然还很黑,但以二人的目力,已经不需要火把照亮了。虽然外面就是瀑布,但洞内却非常干燥,也没有任何鼠虫。
李月和长乐看见靠里面的石壁旁左右各垒放着数十个大铁箱,长乐先走到右边,用剑划开一个箱子的铁壳,几个银元宝从里面滚出落到地上,每个银元宝足有百两之多,“好家伙!这一箱至少有一百个元宝,那就是十万两,二十箱就是二百万两银子,可以养活多少人啊!”长乐叹道。
“师兄,你再来看看左边这二十个铁箱。”长乐闻言走了过去,也用短剑在其中一个箱子上划开一个口子,这次没有东西滚下,但那口子处却金光闪闪,长乐细看,里面竟是一锭一锭的黄金,每锭金子也有百两之多。长乐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二十箱都是黄金的话,要值多少银子?”
“可值二千万两白银”李月淡淡地说道。
“师兄,这箱子背后好象还有一个小门,来!我们把这箱子搬开。”
二人搬开箱子,箱子后面又露出一个洞口,里面空气却很新鲜,两人一躬身钻了进去,这里面是一个小小的石室,光线却比外面要亮一些,石室上方没有顶,空间慢慢收拢,最后象一个烟囱般直通峰顶,虽然光线比前厅略好,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对一般普通人来说,还是漆黑一片。石室里摆着五只箱子,和前面的大箱子不同,全是小箱子。
“师兄你猜这些小箱子里都是些什么?”
“无非是些珠宝古玩之类,那侯景是个武人,除了这些还能有什么?”
“但梁武帝却是个雅人,我们打开看看吧!”
他俩一连打开两个箱子,里面果然全是各种珠宝翠玉,整个石室里充满了珠光宝气,到处是耀眼的光芒。当长乐打开第三个箱子时,两人发现里面居然全是各种戒指,祖母绿、红玛瑙、蓝水晶、猫眼、金、银,几乎所有的宝石在这里都能找到。
“梁武帝手指细长白皙,所以他酷爱戒指,他一生收集的戒指大概都在这里了。”
“收集得再多,也是便宜了侯景,我估计天下所有的戒指这里都有。”
“哪倒未必,我这里有一个戒指,他就没有。”李月说完在袋里摸索半天,拿出一个石戒。长乐接过笑道:“这种戒指他确实没有,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就是我卖药时,那个卖给我书的老妇人给的,我给你说过的,你忘了?咱们再看看下面的箱子吧!一人打开一个。”李月接过石戒,顺手放进怀里。
长乐打开的是一个暗红色的木箱,打开一看,里面又是一个很小的木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小箱子是用贵重的沉香木制成,再打开小箱子,里面却摆着十只用各种玉做成的小瓶,长乐呆了一下,捡起一只圆形小瓶,拧开盖子,放在鼻子前闻了一下,对李月说道:“要是李瑶在,她一定会喜欢,这里面全是各种药液。”听李月没有回答,长乐回头一看,李月正看着箱子里的东西发呆,长乐好奇地凑上前去,只见李月打开的箱子里铺着厚厚一层黄色的绫缎,上面摆着一长一方两个玉盒,旁边还有一封信函。
长乐奇怪的问李月,“你还没打开看是什么,怎么就开始发呆?”
“野史上说,梁武帝酷爱音乐,其中尤其善品箫,他有一极品洞箫,为万年温玉所制,连梁武帝自己也舍不得一用,他常年把它保存在一个青玉盒里,平时就摆在自己床头,谁敢碰它一下,就会有性命之忧,连最宠爱的妃子也不行,后来梁武帝死后,那玉箫就不见了踪影。”
长乐一指那长形玉盒问道:“就是这个吗?”“应该是的!这个玉盒也是用极品蓝田青玉制成,没有一丝瑕疵,上面还刻有梁武帝的名讳'萧衍'和玉箫的名字'暖月'。”李月伸手把玉盒拿起,端详半天后慢慢打开,里面果然是一只玉箫,颜色略略偏青,晶莹暖润,做工精巧之极。李月轻轻拿起玉箫,抚摩半天,爱不释手。
“这个玉箫我要了!”李月自言自语地说道。
长乐拿起另外一个方形玉盒道:“这里面是什么?难道又是什么宝贝不成?”打开一看,只见是一白色内衣,长乐大奇。
“那就是冰蚕衣了,是用昆仑山冰蚕所吐的丝做成,穿在身上刀枪不入,天下也只有这一件,奇怪那侯景也是武人,怎么不穿上?”李月在旁边说道。
“或许他想留给他的后人吧!我用不着,给你吧!你虽也用不着,但可以给你父兄,另外你再拿走一些罕见的珠玉,你将来回家后可作为见面礼,我就把这十瓶药带给李瑶,对了,你准备怎么处置这些财富?”长乐非常严肃地问李月。
“我也不知道,回去问问长虚再说吧!”李月一边说一边把箱内的信函拾起,拆开一看,不禁笑道:“这是侯景写给他子孙的。”
“信上说什么?”长乐问道。
“没什么,那侯景要求他的子孙用这些财富建立一个摩羯人的国家。咦?”
“怎么?”
“信上说那瀑布下的碧波潭里还有一个石洞,他在那里也藏了一些东西,是什么这信上没说”
“那我们再去看看!”长乐有点兴奋地说道。
二人离开石洞,又找一块大石把入口堵好,除非具有无剑境界武功的人,否则决不可能把大石移开,而洞里狭小,只能容三、四人,如果到了丰水期,不是宗师级别的人甚至连进瀑布源头都不大可能,布置完后,见没有留什么痕迹,两人就下了峰。李月除那玉箫和冰蚕衣外,又取了一些罕见的珠宝,那盛玉箫的玉盒却没拿,他把藏宝图也放到了玉盒里。
两人潜到碧波潭中,果然又找到一个洞口,这次没有任何阻挡,两人顺利的游进了洞,洞是向上走的,不一会儿就离开了水面,顺着弯弯曲曲的地道向前走,尽头是一个更大的大厅,两人发现这其实已经是山腹,而且是旁边一座山峰的腹内了。只见大厅里堆放着数百个木箱子,木箱做工粗糙,从外面就可以看到,里面全是各种兵器,一共有数万件之多。
“侯景替他的子孙们想得还真周到。”长乐有点嘲讽地笑道。
这时李月发现其中二个箱子不大一样,竟和上面的银箱一样,也是用铁皮做成,长乐也看见了,他上前用剑从上到下划开一个口子,看见里面竟全是成锭的金银,金银各一半。
“那侯景搞错了不成,竟把金银混放到兵器里来了?”长乐不解的问道。
“不是!这侯景果然想得周全,一方面若有人无意中发现这个洞穴,看见有金银,就会以为这就是宝藏了;另一方面他的子孙若一时搬运不走上面的财富,凭这百万两的金银和兵器就可以先期起事,等有了实力后再来搬那些财富就会容易得多,不看了,咱们先走吧!”
两人在洞内又发现了一扇石门,用力推开后,直接就到了洞外,那石门确实隐蔽得非常好,从外面根本看不出任何痕迹。
第一部 少年李月 卷二 男儿出山试吴钩 第三十八章 隐士
两人离开三指峰后,很快就来到了崆峒山的前山,这一带寺庙道观众多,平凉虽有吐蕃军过境,但吐蕃人尊重信仰,也就没有为难这些庙观。
这时长乐对李月说道:“还记得青城山那个无方吗?他后来随玄清来了崆峒山,我们当初救他一次,也不知道近况如何?我们去看看他吧!”李月点头答应。二人来到一座宏大的道观前,“无量佛!两位道友从何处来?”站在道观大门处迎客的道士施礼问道。
“我二人是从终南山来,想找玄清仙长,不知他是在何处修行?”
“玄清仙长就在本观修行,不过他上月已经进京给皇上讲道去了。”
“那道长可知道一位从青城山来的无方道长?”
“啊!二位原来是找主持,他在,请稍等片刻,我去通报。”
不一会儿,一名老道带着几个道士出来,他一眼认出了长乐,赶忙迎上去,一把握住长乐的手,
“长乐仙长,多年不见,你可好?青城山的大恩,无方至今不忘。”
“哪里,我们出家之人不必牵挂过多的事,不利修行。”
“道长说的是,无方受教了,这位是?”他看了看李月问道。
“无方道长不认识我了,在青城山石室,你还想用木棒打我呢!”
“啊!是李月小友,我都认不出来了,好人材啊!来,二位快快请进!”
在贵客室里,无方给二人上了茶,向他们讲述离开青城山后的情形。青城真妙观庆典结束后的第二天,无方就带着一百多名弟子随玄清来到了崆峒山法兰观。过了两年,这崆峒法兰观和青城真妙观几乎同时推出了《一切道经音义》的注释卷本,在这场《一切道经音义》注释权的争夺战中,玄清凭借他在道界的崇高威望和在皇室的巨大影响力以及无方他们对道经原本的深刻理解,一举战胜了真妙观,完全夺走了《一切道经音义》的注释权,由于无方对法兰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前任法兰观主持病逝后,无方就被观内道士一致推选为新主持。
这时,一名中年文士走了进来,见屋内有人,便冲长乐二人笑笑,然后对主持说道:“玄忘主持,我明日就要离去,现特来告别。”
“和李先生相处两月,玄忘受益非浅,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长乐仙长、这是李月道友,曾在青城山对我有恩。”
说完又对长乐二人介绍道:“这是我玄清师兄好友李泌先生,明日将返回长安。”
见李泌行礼,长乐二人忙站起来向他回礼,这时,长乐问道:“无方大师怎么改名了?”
“我想忘掉青城,所以师兄替我改名玄忘” 玄忘回答道。
“只是这样一来,主持真的就忘不了青城了”李月淡淡地说道。
“李月道友果然说得妙。”那李泌鼓掌说道,“我早就给玄清师兄说过,名字只是一个记号,和过去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你不在意过去,自然就会慢慢淡忘。”
李泌说得性起,索性坐了下来。
“就如李月道友道号李月一样,名字只是称呼,并不代表什么。”
“那倒不是,其实我并非真正的道人。”
“哦!不知两位仙长在何处修行?”
“我们在终南山修道,先生可曾来过?”长乐笑了笑回答道。
“未曾!听说那终南山有个铁剑观,以武闻名,仅一个下院就轰动长安,二位可是在铁剑观修道?”
“不是!李先生也知道长安的武林排行榜大会?”
“整个大唐人人皆晓,我如何不知!”
“那李先生是怎么看待长安的武林排行榜大会的?”长乐试探地问道。
“本来朝廷倡导习武,在四邻不靖的今天未必不是件好事,但现在搞的这些排行、名次则过于花哨,倒象个娱乐形式,夺世人之宠哗,于国于民不是好事,我闻那吐蕃也有比武盛会,形式也差不多,但效果却大相径庭,何也?这就是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大唐的比武只是为博世人一娱、取皇室欢悦,然后自己得一个排行的虚名;而吐蕃的比武却是在挑选沙场的勇士,以武立国,但我们大唐却相反,以文取士,以文立国。”
“那李先生是否觉得以文立国并不妥当?”这次是李月问道。
“非也,国以民为本,治民需制度,而制度却要文人来订,由文人去执行,这是历朝历代的共同准则,以武制国者,其位决不会超过三代。只是武乃文之辅,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