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第9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得来说,3。4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司马嘀咕, “反正主力舰并不重要!”司马签署意见, “可惜了”,批准后,司马叹息道。之所以可惜,是因为中国还可以谋求到更多的东西,而不只是主力舰比例,如果能用裁军换取对方放开殖民地市场就锦上添花了。
三天后,中国全权代表顾维钧正式答复美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接受5:5:3。4的比例;作为回报英美国支持兰芳作为荷兰联邦成员,获得独立地位。美、英、中三国主力舰比例刚搞定,眼看中国依靠死磨硬缠与中途退出的会议的办法,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法国和意大利红眼病发作,开始漫天要价,要求拥有四十万吨主力舰。
面对法国和意大利的漫天要价,美国尤其英国哪里肯答应,好不容易说服中国接受了三十四万吨的条件,现在法国、意大利竟然要求获得四十万吨,痴心妄想!尤其英国几乎处于暴走边缘,最终经过讨价还价,硬是打了个对折:二十二万吨。
摆平主力舰,航母问题上,除了中国坚持要求拥有相当于美英80%航空母舰吨位外,各国并没有任何异议,因为各国并没有认识到航母的作用。英美两国稍加坚持后,同意了中国的要求,并不重要的航母问题,各国只用了三天就达成协议。航母问题刚一解决,未等各国代表松一口气,五国又在限制潜艇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争吵并不是发生在中国身上,而是发生在英国与法国之间。
英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忌讳潜艇,因为在欧战期间,神出鬼没的德国潜使英国舰艇和商船吃够了苦头,成为英国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英国海军主张完全禁止潜艇,而法国针锋相对,提出截然不同的建议,声称如果不准海军弱国使用潜艇,就等于要任由海军强国宰割,因此根本不应对潜艇作任何限制。
双方唇枪舌剑,潜艇被法国视为保持海军优势,弥补主力舰差距的有力武器,如果完全禁止潜艇,将令法国失去全部海外利益。经济上陷入困难的法国,不可能学习中国,雄心勃勃的扩充海军,潜艇是法国最后的保障。
面对法国的要求,仗着一战时 “拯救”法国的恩惠,英国首相斯坦利气势汹汹地表明态度, “英国决不允许拥有八十万陆军的法国再拥有大规模潜艇。”对自家的这个邻居,英国始终警惕有加。法国保持世界头等陆军没有问题,更何况他还不是头等,但海军……英国海军已经不可能再奉行两强舰队政策,对近邻的海上力量自然要尽可能的削弱。
法国总理白里安毫不示弱的反将斯坦利一军, “如果英国愿意削减主力舰,法国就立即削减潜艇。”面对白里安的反击,斯坦利立即还以颜色, “基地遍布各地的法国,如果再拥有大量潜艇,对英国的威胁将远大于德国。”欧战蜜月期早已渡过,英国与法国虽然未走向敌对,但英国却需要顾忌国家安全与海外利益,拥有大量潜艇的法国无疑是个威胁,尤其是海军力量遭到限制后。
斯坦利说明原因后,白里安反唇相讥, “英国建造主力舰想必是为了打捞沙丁鱼?那么,何不让可怜的法国也造几艘潜艇来研究研究海底植物呢?”一位首相、一位总理如同拳击台上的运动员,你来我往试图将对方击溃,欧战时曾经的盟友关系,早已随战争结束而结束,两国重新走向竞争。
见英、法的 “潜艇战”陷入僵局,查尔斯赶紧打圆场,可是由于大家分歧太大,限制潜水艇问题最终没有达成协议,只好不了了之。潜艇上无结果,对于一些国家而言意味着机会,这个结果让一直目睹英法两国潜艇战的中国代表团倍觉满意,尤其是程壁光暗自偷笑,海军甚至都做好了建造 “孪生艇”的计划,没有限制,意味着海军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扩充潜艇力量。
经过三个月的明争暗斗,一九二五年二月三日,旷日持久的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会议宣告闭幕。二月三日上午十时,签订了《美、英、中、法、意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规定美、英、中、法、意主力舰总吨位比例为5:5:3。4:2。2:2。2,同时规定美、英、日、法、意航空母舰总吨位比例依次为13。5:13。5:10。8:6。6:6。6,条约有效期到一九三九年。
华盛顿条约的签定使英国被迫承认英美两国主力舰吨位相等的原则,这是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重大胜利,意味着英国海上优势丧失。同时对中国也是一个成果显著的胜利,用纸面舰队,为中国争取到世界第二海军强国的地位,当然第二强仍停留在纸面上。
不过在世人看来,尽管中国取得世界二等海军强国的地位,同时获得许可,在完成规定吨位前,可以在条约范围内建造新型主力舰,但中国并未获得真正的胜利。条约第十二款明确规定:条约生效后,各国禁止向第三国转让或输出与主力舰建造相关的技术,不得为他国代造新舰。
在分析家看来,这一条款无疑是针对中国相对落后的造舰技术,中国虽然已经设计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但中国却需要从国外引进大功率汽轮机技术、装甲技术、火炮技术,这些都是中国工业的薄弱环节,技术上的薄弱使中国赢得的只是世界第二舰队规模而已。尽管美英非常大方的表示,条款执行将不包括中国海军在造的汉武二号舰,但海军观察家认为,英美的釜底抽薪从根本上重创了雄心勃勃的中国海军。
接着,在美、英斡旋下,中国全权代表与荷兰全权代表就婆罗洲危机进行会谈,已经完成使命的程壁光上将意外收到一份邀请函。
华盛顿德国大使馆宴会厅内彩灯高悬,中德两国驻美外交官以及商业人士齐聚一堂,庆祝即将到来的中国新年。这是德国外交部长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特意为中国贵宾准备的礼物。一楼宴会厅内中德两国外交官、商业人士热情交谈时,在二楼大使办公室内,程壁光谨慎的观察秃顶的德国外交部长,因为要与英美两国协商婆罗洲问题,顾维钧不能出席德国大使馆宴会,他把这里交给了自己。
“程总长,对于中德而言这并不是一次胜利的会议,我国海军再一次遭受重创,而贵国亦未得到想要的份额。” “部长先生,对于贵国海军再次遭受强盗式的对待,我以一名同行的身份深表同情,我相信未来德国海军一定能重现昨日的辉煌!”程壁光尽可能避免谈论敏感问题,总理和国防部对军人涉足政治敏感而反感。
“程总长,德中友谊历经考验,皇帝陛下非常感激贵国在会议期间给予德国的帮助,尽管各国并未改变对德国的敌对态度,但至少在中国,我们看到了朋友的热情与真诚!”古斯塔夫热情洋溢的表明态度。接到会议邀请后,德国就做好海军再遭重创的准备,对于经济陷入困难的德国,裁减舰队并不是非常痛苦。
英美 “慷慨”的准许中国拥有世界第二舰队的规模,但却从技术上将其卡死,对德国却是从吨位上进一步限制,两国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至少在海军方面,在未来十五年内。
“皇帝陛下将邀请将军阁下与顾维钧总长,利用此次机会访问德国,以便皇帝陛下能够亲自向二位表达谢意!”邀请中国全权代表团访问德国是国内决定,德国在这个时候需要向世界证明,尽管中德两国之间的友谊经历过战争考验,但中国却一直回避中德结成战略盟友的问题。
上一次战争失败,根源在于德国开辟两线战场,在东方却没有盟友。中德之间持续多年的 “友谊”与两国之间诸多共同点,令德国高层看到希望。尽管威廉二世是黄祸论的鼓吹者,但虚无的意识形态,远远不及洗刷德国的屈辱重要,德国在上一次战争中犯了太多错误。
“数以百万计的德国人生活在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现在需要恰如其分的利用这一影响力,达成与中国结盟的意愿。”德国主流是亲华的,就像中国主流意识亲德一般,但这远远不够,德国需要盟友保证未来的利益,因此陛下才会邀请全权代表团访问德国,由全权代表团向中国总理转达意愿。
“部长先生,非常感谢皇帝陛下的邀请,请转告皇帝陛下,我们将非常荣幸的,在适当时候访问贵国!”程壁光接受了古斯塔夫的邀请。根据计划全权代表团在华盛顿谈判结束后,将会访问欧洲各国,有没有德皇邀请,德国都将是代表团前往欧洲的第一站,一直以来中国都非常重视与德国的外交关系,中日战争期间德国曾给予中国帮助,中国人并没有忘记。
刚从革命女儿会大厦返回酒店的顾维钧眉头紧皱, “邀请我们访问德国?”德皇的主动邀请与中国主动访问有本质不同,德国人为什么?难道是……顾维钧脑海中浮现出驻德大使馆几个月前提交的德国情况报告, “与各国沉浸于战争创伤不同,德国弥漫着浓重的复仇气氛,尽管德国得到很多利益与土地,但这些飞地在苏联人以及英法等国的策划与鼓动下,日益动荡……”
“子川,德国人意有所图啊!不过咱们去也不是白去,德国人十五年内不得建造新舰,而中国造舰基础不及德国雄厚,中德两国互补性非常强!”美、英从军舰技术上打压,程壁光不以为然。毕竟除英美外,还可以从德国引进技术,尽管某些技术上德国不及英美,但总好过全面封锁。
“现在唯一的担心是,德国人想的并不只是海军上的合作!”顾维钧一语中的。中国在调整外交策略,德国亦然,万一……
第三十六章 没问题
孙子曰: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现在只能忍耐!”共和十四年二月二日(农历年二十七)《西北时报》头版。
“恒启,你曾申请过,说中国必须要拥有四十万吨航空母舰,才有可能实现歼灭美国海军的梦想。现在中国只有十点八万吨,而美国人却有十三万吨,如果战争打响,我们还有可能击败美国海军吗?如果与美国开战,海军有几成胜算?”司马边看海图,边问。越看巨大的太平洋地图,司马越觉得中国变成了历史上的日本。
“华盛顿条约签字,与其说换取了太平洋的和平,倒不如说换取了十五年停战。现在我们同美国的矛盾尚可掩饰,但未来,中美关系会因利益,尤其是南洋以及太平洋利益冲突,而最终走向战争……”华盛顿条约签定后,西北大学深蓝研究所数百名教授、情报分析人员用两个月时间,递交《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备忘录,直言不讳的指明,中国与美国必然会有一战,司马为此莫名紧张。
深蓝研究所是司马个人基金会投资建立的分析研究机构,目的是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分析数据和意见。尽管深蓝研究所仍在发展完善之中,但已拥有二百余名研究员,专业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心理、军事等多个领域,对这个专业战略研究机构做出的分析,司马不敢有丝毫怠慢。绝大多数时候,司马往往会从最坏处考虑问题,既然中美之间存在战争的可能性超过70%,就应该提前准备。
吃完家庭厨师精心准备的早餐,司马急匆匆在总理府召见了从德国回国的程壁光,完全不顾海军部长在外漂泊数万海里,旅途绕世界一圈半。六十四岁的程壁光谦恭地站着,依然身穿白色海军制服,胸前佩戴勋章 。或许是因为漫长的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