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旌旗-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刀光枪影之中,黄忠终于等到一个面对周仓的机会,黄忠眼中露出一丝决然之色,低喝一声,钢刀向后猛地一挥,先挡开赵云的枪,再磕开魏延的刀,最后一个盘旋落到周仓头上。
这一刀看似简单,但已经是黄忠倾尽全力的一刀了,甚至可以说,这是黄忠一生之中最巅峰的一刀了。
也只有在生死之间,人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限。不然的话,据算赵云和魏延未尽全力,黄忠也不可能单单靠感觉判断出赵云和魏延攻击的位置,更不可能一刀挡开两个人的攻势,还有余力进攻周仓。
在赵云和魏延惊诧,恼怒的眼神之中,黄忠一刀劈下,同时战马前冲,想要借着震退周仓的机会冲出战团。
刀光如雪,杀气逼人!
黄忠将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了,但唯一没考虑到的就是人心。
周仓气的几乎要疯了,眼睛赤红,头颈之上青筋暴起,额头的血管更是一蹦一蹦的,就像要炸裂开来一样。
周仓有理由发怒,黄忠这一招太欺负人了,怎么?就我周仓好欺负吗?你突围就挑我这里突围。虽然,虽然周仓也知道三个人中就数他武功弱,这是事实,但周仓依旧气愤难当。
这是武人应有的气概,就算不如对方,也不能服输,没有血溅五步的勇气你还练什么武。
随意周仓没有一丝一毫躲避的意思,举刀就迎了上去。你想冲出去,我就不让你如愿,就不信你能把我震退。
“当……”战场中响起一声震耳欲聋的爆响,黄忠的刀和周仓的刀相互碰撞,出现了一个极其短暂的停顿,就像时间凝固了一样。也就在这的一瞬间里,赵云的枪尖再次探出,魏延的刀也划破空气,扫向黄忠的腰肋。
下一时刻,黄忠的大刀就像砍在高山巨石上一样,高高弹起,就连战马也竖起前蹄,发出嘶鸣之声。
周仓更惨,战马刀杆倒撞回来,正压在肩膀上,吱吱呀呀,发出一阵令人牙酸的声响,也不知道是不是周仓的骨头被压断了。与此同时,周仓的战马一声惨嘶。前蹄一软,跪在地上。
一招之下,二人两败俱伤。
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已,没人能看到周仓和黄忠的双手都已经被震裂了,手心处早已经鲜血淋漓,两只胳膊更是不住的颤抖着,麻木不堪,难以移动分毫。
黄忠委实有点低估周仓了,前文说过,周仓的招式确实不算很好,但却天生神力,比到力气,周仓不比这些千人敌的武将差太多,只是爆发力,持久力差的稍微大一点而已,所以能震退黄忠也不稀奇。
赵云的枪尖已经刺到黄忠的腰间,黄忠却苦笑一声,依然保持着双手举刀的姿势,没变分毫。赵云并不像杀死黄忠,急忙变招,硬生生停住枪势,横着一扫,抽在黄忠的腰上。
与此同时,魏延的大刀也劈在黄忠的背上,和赵云不同,魏延用的就是刀背,根本就没怎么收力,一刀就将黄忠在马上劈飞出去,人还在半空,黄忠就大叫一声,喷出一口鲜血。
三人都以为魏延这一刀肯定能劈的黄忠背过气去,所以都没有补招,眼看着黄忠飞出三四步远,砰的一声摔在地上。
但黄忠就在落地的一刹那,一个翻滚在地上弹了起来,撒腿就跑。
尼玛……这老不死的真是不死之身啊!这还能动?此时周仓也在气血震荡中缓了过来,下意识的看了一眼魏延,心说魏延你也是个样子货啊。
魏延的脸更红了,三个人心里都知道,最后一击的就是魏延,那你魏延丢不丢人啊!还大将呢,下手都没个轻重,你还能干点啥不?魏延也小看黄忠的,别的不说,三国之中如果论到对身体的保养,黄忠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一愣之下,黄忠已经窜出十余步远,挤到周围的兵卒之中。
三人围攻黄忠的时候魏延就下过军令了,说要生擒黄忠,所以周围的兵卒也不敢真拿刀枪往黄忠身上招呼,竟然被黄忠挤过包围圈,向濄水跑去。
周仓反应最快,他战马还没起身呢,一翻身就在马上跳了下来,撒腿就奔黄忠追去。紧接着魏延和赵云也下了战马,口中大叫着“闪开……”,紧跟着周仓追了下去。三个人不骑马是有理由的,那是怕撞到自己的兵卒。
转瞬之间,黄忠就跑到濄水边上,一把扯掉身上的盔甲,纵身跃入濄水之中,向对岸游去。
这是黄忠最后的机会了,刘备有军队在对岸接应,只要过了河,黄忠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而去黄忠也自认为能跑出去,原因很简单,黄忠是江南人,水性肯定不错,就算深受重伤,游过一个小小的濄水还是不在话下的。
黄忠刚跃入濄水,周仓也到了,周仓哈哈一笑,也撤掉身上的铠甲,跃入濄水之中。
再之后,赵云和魏延也来到水边,不过二人可没跟着跳进去,赵云和魏延知道,论到水性,周仓能拉开他两八条街那么远。现在是八月,河水汹涌,两个人跳进水里纯属添乱、扯后腿,也就能保证自己不被淹死。
黄忠的水性还可以,但也就是可以,周仓可不一样,在河北阵营之中,能在水里和周仓比划一下的也就是甘宁和周泰了,这两个人都是著名的大水贼,可以媲美浪里白条的人物,但就算这样,二人而且还是输多赢少,由此可见周仓的水性有多好。几个呼吸之间,周仓就游到黄忠身后,一把就把黄忠扯到水里。
水中的战斗实在没有什么精彩可言,就是两个人挨个露头而已,赵云和魏延很无聊,也很有信心的站在岸边观看。
事实证明,周仓值得信任,不一会儿,周仓就提着黄忠再水中冒了出来,而黄忠显然是昏了过去,至于怎么晕的,那就只有周仓自己知道了。
黄忠是被周仓在水下硬生生憋晕的,老将临晕过之前还在感叹:没天理啊,我是南方人,南方人啊……
黄忠被魏延生擒活捉,这场大战也就告一段落了,心存侥幸的荆州兵卒也纷纷投降了李重,剩下的事只有打扫战场而已,嗯……还要给周瑜送信。
让赵云带着三千骑兵前去接应周瑜,也就是掩护周瑜撤军,李重将黄忠带进军帐之中,他打算招降一下黄忠,虽说历史上黄忠对刘备很忠心,但那只是历史而已,历史已经被改变了许多。
黄忠此刻已经醒了,但兵卒知道他武艺高强,在黄忠身上捆着数十道牛筋绳索,绝对没有挣脱的可能。
李重也不和黄忠废话,今时今日的李重不是小人物了,礼贤下士这个词已经离他渐行渐远,最起码,对待一个俘虏,礼贤下士不是十分合适的,成功之后拉拢一下人心倒是可以。
黄忠冷哼一声,怒道:“要杀便杀,黄忠其实怕死之辈,要黄忠背主投降,势比登天。”
“呵呵……”李重一笑,现在的李重可不是当年的愣头青了,听话听音,人家黄忠说的是势必登天,而不是断无可能。也就是说,招降黄忠只是有难度而已,所以李重接着说道:“黄汉升,你说的背主,背的是哪个主呢,刘景生还是刘玄德?”
黄忠顿时语塞,李重接着说道:“刘景生,守家之犬……不过在这乱世之中,能雄霸荆州,守住自家基业,也算是一代人杰了。奈何年老糊涂,引狼入室,呵呵……可悲啊!”
黄忠真没听过有人评价刘表和刘备,一是听的有些入神,这很正常,天下有资格评论刘表和刘备的也就是三人而已,献帝、曹操、李重。
李重接着说道:“刘景生并不是当世明主,刘备倒是可以,但刘备却难成大事,这天下总归是我和曹孟德的争斗。”
黄忠奇道:“玄德公为何难成大事?”
这次不光是黄忠,就连魏延、徐庶等人都竖起耳朵,倾听李重的回答。人总有八卦之心,这些人也想知道李重这样的霸主是怎么样评价另一个霸主的,但很显然,李重更重视曹操一些。
李重轻笑一声,慢慢答道:“刘玄德此人有识人之明,有用人之量,胸中也有韬略,更何况此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着实是不亚于越王勾践的人物。但刘玄德却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行事过于阴婺,又失正大光明。”
见到众人有些疑惑,李重接着说道:“当年黄巾起事,天下大乱,朝廷无奈之下,将兵权下发到各州县,这也导致了后来军阀割据的格局。再后来,董卓乱政,曹孟德举兵讨伐董卓,当时我和曹孟德都是小人物,呵呵……”
李重口才不错,将当年的事情娓娓道来,还说了一些联军的辛密之事,听的众人连连点头。话锋一转,李重接着说道:“从那以后,朝廷渐失威信,各方诸侯开始相互攻伐,而我和曹孟德也在中原河北开始争霸天下,其中千难万险不说也罢。”
众人皆都点头拜服,就连黄忠也露出一样的表情,李重这话真不是自吹自擂,当年的袁家兄弟、董卓、刘表、刘繇、陶谦等人,哪一个不是占据大片土地,手下兵多将广,李重和曹操当年不过是个小虾米罢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局势之下,曹操和李重脱颖而出,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成为天下霸主,不得不令人拜服。
李重说到这里,忽然冷冷一笑,用十分霸道的语气说道:“但我和曹孟德赢得都正大光明,我们击败袁绍,袁绍可有一句怨言,曹孟德下邳围困吕奉先,吕奉先也只是感叹了一下匹夫之勇无用而已,最后李重还是靠着吕奉先留下的后手翻盘,占据了河北之地。”
“但刘玄德不一样,刘玄德成事太晚,在中原河北没有立足之地,只能被逼的远走荆州。不过刘玄德夺去荆州的手段过于……偏执,导致不少荆州人士口服心不服,外压制下,必生祸端!”
“如果没有我与曹孟德还好,刘玄德能在十年之内扫平这些内患,但是,无论是曹孟德,还是我李重,都不会给刘玄德这个机会的,少一敌人,总比多一个敌人好,除非形势有剧烈变化,不然的话,刘玄德是最难称霸天下的那一个。”
第三百七十七章 黄忠无奈投河北
“呼……”军帐猛然响起剧烈的呼气之声,所有人都被李重的言论所震惊了,从来没有人,如此精辟的,在大局方面分析天下局势。但又不得不承认,李重说的都是事实,李重和曹操的根基不是刘备所能比拟的。
甚至可以这么说,刘备的手下,除了关羽、张飞、简雍等人,剩下的都是投机分子。
这话虽然有些偏激,但在现在,确实是这样的,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就要看刘备的手段如何了。
说到这里,李重忽然叹了口气,用即为惋惜的语气说道:“黄汉升,我很看重你,但你要知道,我看中的不是你的武艺,说句不客气的话,子龙的武艺绝对在你之上,你承认吗?”
黄忠苦笑一声,点了点头,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情,黄忠就是再自傲,也没办法否认。
看到黄忠并没有否认,李重接着说大:“不说子龙,就是子义、兴霸、文远三人的武艺也不在你之下,甚至文长也能和老将军抗衡吗,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很年轻,很年轻……”
黄忠这次真有些迷糊了,李重说的就是事实,李重口中的几个人都比他有前途,有发展,而他今年已经快六十了,打不了几年了(黄忠自己这么认为的),真不明白李重为什么会费尽唇舌在此长篇大论。
看到众人都有些迷惑,李重高声道:“我需要一面旗帜,以免永不服输的旗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信仰、你们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