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三百年-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突围,进入50里外的茌平县冯官屯。僧格林沁引河水淹灌在壕沟里的太平军将士,李开芳被擒。
林凤祥、李开芳两将领俱解北京,遇害。李开芳被擒后僧格林沁又一次获得咸丰帝大奖:以前赏给的亲王可以世袭罔替,还赏给坐肩舆,他的两个兄弟也都升了官。五月在京举行凯撤礼,僧格林沁上缴参赞大臣关防与讷库尼素光刀。十二月僧格林沁调镶蓝旗满洲都统,七年署镶红旗汉军都统。
咸丰六年(1856)九月,亚罗事件发生,英海军进犯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八年(1858)四月八日,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由于直隶总督谭廷襄疏防,炮台失陷,英法炮船顺利驶入内河,进逼天津,清廷被迫与联军签订《天津条约》。英法联军撤出天津大沽,清廷任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七月,僧格林沁在大沽恢复炮台。九年五月二十五日,联军炮船再次驶入天津大沽口内,不听劝阻,轰击炮台,步兵登岸,被僧格林沁击退,联军战船4沉8伤,478名联军丧命。第二年,英法联军报复。咸丰十年六月二十六日,联军增兵,分兵两路,进攻新河与新河以北的军粮城。僧格林沁率3千精骑迎击联军,死伤殆尽。僧格林沁被迫撤至唐儿沽,又遭到联军炮轰,清军死亡很多,僧格林沁撤至大沽。清军与直扑过来的联军展开肉搏战,鲜血染红了战壕。大沽炮台被占领,僧格林沁撤退到通州。咸丰帝认为僧格林沁办理海防军务不周妥,拔去了他三眼花翎,革去了他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和镶蓝旗满洲都统的职务。后来,咸丰帝认为僧格林沁能得兵心,仍让他领钦差大臣关防,与户部侍郎瑞麟办理防剿,把三眼花翎还给了他。
八月四日,怡亲王载垣与兵部尚书受咸丰帝派遣与联军议和。谈判破裂。僧格林沁按照咸丰帝的旨意将巴夏礼等26名英方人员和13名法方人员抓了起来送抵北京。当日,联军进攻张家湾和通州。僧格林沁退守八里桥,与联军浴血奋战而终归失败。咸丰皇帝仓皇逃走热河。僧格林沁被革去爵职,但保留钦差大臣职务。
慈禧太后图谋以政变篡夺清朝大权时,僧格林沁偏从慈禧太后。他受慈禧太后笼络,在奏折中写“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肃顺致函僧格林沁,指示他只能写“皇上圣鉴”,僧格林沁反驳说:“皇太后阅折一层,已明示中外……况皇上冲龄,未能理政……若必拘泥旧制,诚恐不能取信于天下臣民。”他表示以后奏折还是照老样子写,就是不听肃顺一派的。
起于清初的捻军于咸丰初年在安徽、山东、河南一带非常活跃,咸丰帝先后派遣河南提督善禄、安徽巡抚周天爵、兵科给事中袁甲三、湖南提督武隆额率兵镇压,遭受惨败。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咸丰帝又令僧格林沁与内阁侍郎瑞麟赴山东镇压。僧格林沁按次第进击,镇压了大批捻军。十一年四月,捻军围困滕县,僧格林沁解围,杀害捻军就达六七千人。咸丰皇帝高度评价他的功劳,授正红旗汉军都统并赏还亲王称号。
同治元年正月,江苏出现一支捻军,僧格林沁率军追击。这支捻军由金乡奔鱼台,到丰、沛,再到河南杞县。僧格林沁三路会剿,大杀捻军,死者数以万计。随后僧格林沁又率军追杀逃脱的捻军。五月,僧格林沁补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六月,山东捻军长枪会一支进入直隶,僧格林沁以招抚和镇压相结合的办法,将这支捻军消灭。
七月;朝廷命令僧格林沁统辖山东、河南全部军务,并调度直隶、山西省的防兵,山东、河南、直隶、山西各省督抚提镇以下各官以及正白旗、汉军副都统等都归其节制。此后僧格林沁平捻声势更大,捻军损失也就更大。八、九两月,僧格林沁亲督各军在山东连续进攻,亳州以北的捻军消灭。二年(1863)僧格林沁在安徽颍州等地大举进攻,捻军首领韩四万、苏天才被擒,首领李勤邦叛变并为清军诱擒,首领张乐行及其子张喜,捻首杨瑞英、王怀义请降。六月,山东淄川的捻军在僧格林沁进攻下被剿灭,一些逃到大白山的捻军也被擒获。接着移师邹县,镇压占据白莲池的捻军。十月僧格林沁亲自到亳州,指挥马队进攻捻首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人。咸丰六年组织团练与捻军作对,次年投奔清朝。十一年反清,封奏王。同治元年三月降于清将胜保,四月诱执陈玉成,翌年叛清)所部捻军。苗沛霖为清总兵王万清斩首(一说为苗沛霖部下所杀),其部将陈万福、苗景开、葛春元等均为所杀。咸丰帝大喜,称赞他肃清直隶、山东全境后又移师豫、皖之交,扼剿东走的捻军,给僧格林沁很多奖励,最大奖励是赏给贝勒爵,由其子受封。
六月,天京被攻破后,太平天国余部一部分与捻军在湖北麻城、蕲州等地活动。僧格林沁派成保、郭宝昌等带兵镇压,捻军死伤甚众。捻首温其玉、黄文诰投降,太平天国端王蓝成青被捕,数十万人投降。
四年(1865)四月,太平天国余部一部分与捻军进入山东,由汶上县挺入郓城西北水套一带。僧格林沁率副将陈国瑞、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两军追击,日行一两百里。两战两胜,追到曹州府西北高庄集地方。清军饥饿,力不能支,在太平军和捻军打击下溃不成军。僧格林沁躲进长壕,被太平军和捻军围困。清军突围不成,全部被歼灭。僧格林沁走到吴家店,只有几个随从。僧格林沁马倒,被杀死。
僧格林沁死后谥“忠”。灵柩抵京后,同治帝奉两宫皇太后亲临赐奠。光绪十五年在北京安定门内为僧格林沁建显忠祠,追念“前勋”,以示“优异”。
奕䜣列传
恭亲王奕䜣像奕䜣(1832-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然而他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道光皇帝生前就欣赏奕䜣,死前“朱谕‘封皇六子奕䜣为亲王’”。咸丰元年(1851),奕䜣封恭亲王。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连封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其母孝靖成皇后去世,奕䜣为其母争封号,被免去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七年才恢复他的都统,九年又授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䜣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䜣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洌Вㄗ芄苣谖窀蟪迹⑹け#ǜ倍纪常纬闪艘桓鲂碌恼渭拧U馐撬ü楹屠痰降恼巫时尽!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䜣、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各列强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清政府把列强只当作“肢体之患”,认为“可以信义笼络”。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要求将军督抚办理国外事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要求广东、上海各派两名懂外语的人到京以备询问;将各国商情和报纸汇集总理处。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清朝有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咸丰帝去世后,奕䜣成为实力派人物。他协助慈禧太后政变,被授予摄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
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同治元年开始,军机处里原来的顾命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全部免职,换成以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䜣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䜣获得“贤王”美称。
奕䜣媚外,亲近列强,是洋务派领袖。但他为清流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
奕䜣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奕䜣办洋务,清廷中倭仁等顽固派不满;由于奕䜣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䜣,也给予了奕䜣巨大权力。但随着奕䜣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䜣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䜣一直浮浮沉沉。同治四年(1865)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同治八年,奕䜣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䜣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触怒了慈禧太后。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䜣更为孤立。反复浮沉磨平了奕䜣往日的棱角,挫折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1884),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䜣“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䜣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洌А⒗舨可惺槔詈柙濉⒈可惺榫傲⒐げ可惺槲掏槪┍恢鸪鼍妥芾砀鞴挛裱妹拧6暧制鹩梦芾硌妹糯蟪迹⒆芾砗>岚炀瘢谕⑿凶撸廖拮魑6哪辏1898)奕䜣病故,终年66岁。谥“果敏”,其子载澂袭爵恭亲王。
曾国藩列传
曾国藩像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他是晚清具有经世特征的理学家,是同治中兴头号“名臣”,镇压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