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第3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喷火战车朝着日军的火力点冲了过去,每个火力点有数辆喷火战车上前。
然而就在这时,天上突然传来一个尖锐的呼啸声。
砰
只见一个长长的东西快速飞来,直接钻进了山体之中。
接着一声闷响从日军碉堡中传来,碉堡内的日军直接哑火了。
063师的官兵不由集体愕然,这是怎么回事?
“那是什么武器?怎么从来没见过?”张自忠瞪大了眼睛,望远镜在手上不断的移动。
刚才他只见那个东西一闪而过,然后就钻进了日军的碉堡里去了。
这些碉堡可都是修在山体内部的,其防护力可想而知。
夏钧在发射阵地上指挥着钻地弹的发射,前方侦查到日军火力点之后,直接一枚钻地弹射出去。
这导致日军的火力点一一哑火。
简直是屡试不爽
钻地弹攻击的火力点都是那些火炮所在的位置,至于那些机枪对于战车没有威胁,不值得用钻地弹,喷火战车足够搞定。
钻地弹的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063装甲师围上去,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但就在这时,东林一线的日军战列舰炮开始发威了。
夏钧同样赏赐了几枚钻地弹过去。
在爆炸声中,那些战列舰炮统统哑火。
没有了重火力的要塞,拿中国国防军的装甲师没办法,机枪扫射根本没有效果,装甲师的步兵都在一公里之外。
夏钧见效果不错,便下让张自忠的063师后撤。
此时远远还没有到进攻的时候,日军铁山要塞后面还有几十万的兵力,最少都有二十万。
并非是拿下要塞就解决问题的。
必须做好足够的准备,以陆海空三军协同再向前进攻。
此时冬季已经来临,夏钧也不想在冬季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很危险的,一个不甚就会导致大伤亡的出现。
打仗哪有不死人,这话虽然没错,但能少死就少死。
中国也不是那么着急要解放朝鲜。
夏钧一口气兑换了500枚钻地弹,总共花掉了6亿点积分,然后以500名兑换平台中雇佣到的雇佣兵组成了一个钻地弹发射营,以配合开春后的正面进攻。
日军既然对这个铁山防线如此有信心,那么中国就敲碎日军的信心,彻底的让他们颤栗。
这些雇佣兵的素养很高,这在当年用岸防炮炮击日军时就已经充分展现了出来,因此夏钧丝毫不担心打不打得中的问题,兑换完之后,他直接飞回杭州去了。
有了这些钻地弹,朝鲜战争已经没有悬念了。
……
1919年底,中国轰炸日本东京,意味着中日朝鲜战争的正式爆发,不过朝鲜战场上很快就陷入了沉寂之中。
中国国防军与日军对峙在铁山一线,中国国防军显然没有进攻的意思,而日军连炮击都不敢。
前线看起来很安静。
天气越来越冷,日军也猜测到了中国国防军是想在开春后再发动进攻。
中日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国民比较的淡定,此时中国已经经历了数次对外战争,打过日本,也打过苏联。
从来没有败过的。
对于战争的爆发,国民已经习以为常了。
没有谁叫着要和平。
中国宁愿要战争,也不要劣质的和平。
劣质的和平只会让国民变得懦弱。
当战争再次爆发的那一刻,大多数国民心中所想的都是加紧建设国家,以加强国家的战争能力。
至于前线能否取胜的问题,此时中国上下没有谁去担忧的,对于中日朝鲜战争充满了乐观。
而这次,夏钧注定也不会让国民失望。
因为他作弊了。
日本政府则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从朝鲜前线发回的报告来看,中国有一种能够对付铁山防线的武器。
这让日本政府极为担忧,但中国已经封锁了朝鲜的海上交通。
此时日本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强势,日本高层在中国的不断紧压之下,已经十分的忧虑。
中国正在不断变强。
而以日本之前企图占据中国的野心,日本向中国服软也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但如果继续抵抗的话,是否会让日本走向更黑暗的深渊呢?
日本政府高层也想过这个问题,但他们对英美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然而这次中国轰炸日本,让日本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英美再强也在上万公里之外,而中国就算不如英美,离日本只有只有六百公里。
中国若正的想要覆灭日本,英美无法阻止。
面对这样的情况,日本高层集体癫狂,命令朝鲜日军要‘誓死抵抗’,企图以朝鲜一战,遏制中国的脚步。
……
1919年很快就过去了,中国迎来了1920年。
元旦当天,夏钧在年终讲话时,祝贺全国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努力时自己能够上更好的生活。
同时也公布了1919年中国的发展成果。
“经过一年的发展,成果是喜人的。我们在一年的时间里,铺设了两万一千公里的铁路,已经突破了世界记录,创造了一个建设奇迹。同时我们的产钢量首次突破五千万吨,与美国的产钢量差距仅有九百吨,相信新的一年,我们在这方面可以超越美国。”
1919年,是中国真正走向高速发展的一年,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本积累,中国的资本体系已经建立。
在资本充足的情况下,各国工程师和技工的到来,使中国突破了人才制约。
单从钢铁产量来说,中国与美国已经是相差无几了。
不过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达到四亿人的国家,差不多比得上美国并不算什么。
事实证明,钢铁产量的提高并无太大的难度,后世的中国产钢量就是世界第一,何况此时中国有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
单以采矿来说,中国的矿石皆是用机械化挖掘。
炼铁、炼钢方面,炼铁采用的是高炉技术,虽然不是什么先进技术,但胜在实惠。炼钢则采用最先技术,生产力是很高的。
超越美国并非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狠狠的将美国甩得远远的,这才是未来中国的发展目标。
铁路建设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正常的高速运转轨道。
而今年只是一个预热,明年才是真正的疯狂建设的一年,夏钧已经做好了明年给铁路建设刹车的准备。
————————
第三更到。
今天状态彻底不行。
凌晨就不更了。。。。
明天一万字明天再说了。。。。
第350章:思想统一,国民敬业
第350章:思想统一,国民敬业
1月的中国,全国民众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中华帝国也完成了1920年的财政预算。
1920年,中国三军预算总额为30亿元。
而1919年中华帝国的税收首次突破了150亿。
华东集团的盈利也上升到了163亿亚元,其资产增长超出了政府税收,去年华东集团拿出了88亿盈利交给国家做国民福利,但华东集团的运营并未因此出现任何问题,因为去年夏钧用积分维持了华东集团的运转,诸多生产设备、科研技术都是直接兑换。
不过缺陷也不是没有。
例如中国需要什么设备,而自己又可以制造,那么自然是自己制造更好,这可以带动就业,拉动产业发展。
如果直接兑换了,那么市场饱和掉了,相关的设备制造业也就不好发展了。
不过好在此时的中国并未达到这个程度。
中国的设备制造业依旧排得很紧,华东政府所需的生产设备靠夏钧,对设备制造业的压力有了一个很好的分流。
今年中国的设备制造业的产能依旧未能扩大到可以充分满足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夏钧打算一方面从兑换平台上购买,以避免进口,进口这些设备不仅会造成贸易逆差,而且会带动其他国家的相关制造业,十分的不划算,还不如直接从兑换平台上买。
另一方面,则是加大相关制造业的规模。
而战败后的德国,民生发展很差,就业问题困扰着德国社会,连大专级别的都在裁员之列,中国正好可以乘机吸纳德国的技术工人,德国的工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了。
有了的技术工人,中国就能够很轻松的扩大相关设备制造业的规模。
今年华东集团拿出了90亿亚元上缴政府,以投入到医疗、养老金、教育方面的建设。
这让中华帝国的财政变得异常宽裕,可以说政府可动用的财政已经远远的超越了美国。
中华帝国和美利坚合纵国是完全不一样的。
美国虽然经济发达,但他们的政府不是主导地位,而是一个为垄断资本提供贪污的一个平台,一个控制国家的工具。
他们通过各种看似合法性的法律,变相的对国库进行贪污。
而中国则不是这样,中国也有垄断资本,那就是华东集团,垄断程度比美国还要大,但华东集团不是主导地位,中华帝国政府才是主导地位。
华东集团每年给政府上缴盈利,实际上已经是国企了,与中华帝国是不分家的了,因此中华帝国政府给华东集团照顾也无畏是贪污不贪污。
如果美国的那些垄断资本家们能够把他们的利润上缴政府,那么美国政府的财政将极大的改观。
不过美国的资本家们要想玩下去,首先得投资,如果他们像华东集团这样玩,玩得如此极限,那自然支撑不下去,很快就会使自己的产业崩溃掉。因为他们没有作弊手段,没有夏钧的兑换平台。
华东集团今年自身保留的钱,正好够保持基本运转。
科研方面夏钧除了直接买技术,华东集团的科研也从国家拨款,一定程度上吸取了美国的模式,但与美国的那种公然贪污是不一样的。
今年的财政预算,各部门都未起什么争执,因为预算实在太宽裕了,各部门对元首的敬佩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同时华东政府上下都已经明白了一个大势所趋的问题,那就是元首未来必然登位。
因为现在华东集团属于私营,名义上还不是国家的。
若是夏钧下台,那么华东集团和中华帝国一根毛的关系都没有了。
若是夏钧登基帝位,那么华东集团也就直接转为国企了。
如今中华帝国基本上是离不开华东集团了,已经对华东集团形成严重依赖性了。
因为有华东集团的支持,因此建设框架铺设得比较大,若是华东集团不支持了,那么这个框架也就维持不下去了。
华东集团今年上缴90亿给国家,也让夏钧的威望进一步提高。
《申报》对于年底华东集团上缴了90亿之举评论道:
“理想主义者有很多,而民族理想主义者也有很多,但一个人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能力,有手段,有魄力。而我们当代人最大的幸运,就是有了一个民族理想主义的元首。而且有能力,有手段,更有魄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拥护帝制呢?”
《申报》老板史量才从民国初年到此时的帝国3年,前后九年的时间,思想已经有了极大的转变。
所谓道理不辨不明,经过多年的论战,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走向了统一。
同时夏钧带领国民走向复兴,更是证明了民族复兴主义才是能够使中国走出绝境的道路。
也正是民族复兴主义,使十年前面临绝境的民族,有了今日的成就了和地位。
而自由是绝对不适合中国的,自由就意味着个人的自私,一种绝对的自私,其结果就是一盘散沙。
在大自然中,团体配合成功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蜜蜂,他们不计个人得失,辛勤的劳作,只为集体的成功。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