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定国 >

第146章

定国-第146章

小说: 定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远想见皇上。”苏三笑道。

“这……”李道明很为难地皱了一下眉头。这个忙不是他不肯帮,而是不好帮。他可以引荐,但皇上那里肯不肯见,却是另一码事。万一皇上要是因为苏一的事情,不见苏三。那自己这个风口上出这个头,那就有些惹眼了。

“哈哈,大人不必为难。就算大人肯为苏三引荐,只怕皇上也不会见苏三。这一点苏三心里明白的……”

“哦。那宁远的意思是?”

苏三压低声道:“今晚宁远领着武陵的才子们,与金陵的才子们,有场赌诗会,大人可知道?”

“犬子便在其中,这事老夫倒已经听说了……”

“那就请大人呆会面圣的时候,把这件事,不动声色地说给皇上听,一定要说出,是宁远要出面为武陵才子抱不平的话。只要有这句话,就有见面的机会……”

李道明心下会意,却道:“老夫倒是听闻皇上颇为欣赏宁远的诗词,只是国事与私意岂可混为一谈?宁远想见皇上,只怕靠这一句话,还是不能够的。”

若是李道明做了皇上,也许不能够。但是当今的圣上,任意而为的事情,还少吗?所以,皇上只要知道自己来了,未必就会一个见面的机会也不给。不过,这话却没有必要与李道明说个清楚明白,因笑道:“大人若是能帮宁远这个忙,宁远就感激不尽了,尽人事,听天命,成与不成,宁远也不能强求。”

“嗯,好吧。这事问题不大,你且放心。”李道明点着头。心里想着,在面圣的时候,把这事当个笑话来提,并不难。除非皇上见了他,一句话不让他说,便把他打发出来,还差不多。可是,这是不可能的。

苏三便笑了笑,把话题扯开道:“听说徐中丞归宁了。”

李道明看了苏三一眼,轻轻地点了点头。却不明白,苏三这个时候为什么说出这么一句,便拿眼睛看着苏三,想听他接下去的话。

“人家都说,做殿中侍御史,就算是御史坐到了头。可是宁远怎么发觉那位殿中侍御史,朱国之老人家,这几天是动作频频呢?”

“喔……”李道明心中一跳,嘴里不禁发出讶异的声音。

“得了空,去看看前三天的朝报吧。”苏三站起身,便要告辞,正准备走的时候,却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又道:“呆会大人见了皇上,若是皇上要问大人:御史中丞的位置选谁去比较好?不知大人如何答应?我记得,皇上好像有问别人,什么职位谁去比较合适的习惯!”

确实有这样的习惯,自己在武陵的时候,皇上就为武陵府尹的人选,问过他的意见,那时他为何应文说了些好话。可是今天,如果皇上要问自己,对御史中丞人选的看法,他又如何答呢?

“皇上应该不会问我这个问题吧?”李道明想了想,觉得皇上不太可能会拿这个问题,来问一个将要做御史中丞的人。

第234章 邀旨

“若是皇上心里,不止一个人选,那他就会问。”苏三笑了笑道。

李道明想起苏三说起朱国之的话,不由心里有些动摇了起来。朱国之、洪金宁、和他,都是够得上资格的老御史,要真论起来,这二人都是有资格与他争的。

自己的优势无非是多帮忙了几年台务,这次又在武陵做了些实事。可转念去想,其他二人,也都有功劳背着。若真要有人给他们撑腰,谁能做这个中丞,只怕还不得而知呢?

其实,他倒不是一意地要去做这个中丞。但世人的眼皮子浅,自己辅着徐中丞做了这些年台务,若是真正到升选的时候,反把自己甩到了一边,别人会怎么看他?

真要等到那个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有了这个想法,李道明便开始认真的思考起苏三的问题。

若皇上真要问这样的话,自己还真不是很好回答。

想了又想,才对苏三道:“老夫多半会说,御史中丞需要一个有资历,有担当之类的话,最后的人选自然还是由皇上来定的。”

“那大人就别想做这个中丞了。”苏三肯定地道。

李道明眉毛一挑,看苏三说得这么肯定,心里更是打鼓。有道是,关心则乱。一时之间,李道明被苏三说得心杂,反而没了主意。

心中一急,又知道,苏三再不会害他,便问计苏三道:“那应该如何是好?”

“皇上若不问,那只怕还是倾向大人的。若是要问了,那大人想做御史中丞的位置,便危险了。所以,皇上不问便罢;若真问了,大人便一定要毛遂自荐,据理力争。”

苏三用十分强硬的语气道:“御史中丞可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当的,要有雄心,要有胆子,还要有精力。洪金宁是个胆小的人,朱国之是个老头。看遍整个御史台,就只有大人能胜任。大人不用担心皇上会对大人什么想法。自荐,可是站在于国于社稷的立场上,为国家着想。试想:若是选了朱国之,难道再做二年,便又看着他荣养吗?若选胆小的洪金宁,岂不是让整个御史台,从此不敢高声说话了吗?皇上耳根子软,可人并不傻,有些话,你说明白了,皇上自然就心里有数。若是这个节骨眼上,大人还在皇上面前玩官样的文章,皇上于政务不明朗,哪里能做得出众望所归的决策?”苏三把这话一说透,李道明顿时便了悟了。

“好,老夫听宁远的。可是宁远怎么这么有心,百忙之中,还记着老夫的事情?”李道明笑问道。

“说到底是一件事。大哥的案子,金陵府的府尹是审不清,也不敢审的……所以,终归是要交三司会审。”苏三说到这里,便收住了。

李道明心思一转,便彻底悟了。三司会审,说白了,就是大理寺,审刑院,察院,这三司。事涉宗族,大理寺不会不过问;触犯了刑律,刑部的人要到场,御史台的察院有督查百官的责任。若是自己当上了御史中丞,在三司会审的时候,便是苏一的助力。因此,苏三才这么关心自己能不能当得上御史中丞。

“好了,老夫知道了。”李道明对着苏三点了点头,并没有给什么承诺,但他心里的想法是,若是有开脱的余地,说什么他也是拉苏一一把的,至少不能让他无故受罪。只是,以眼前这种局势,事情是不是能到那一步?这还很难说……

苏三告辞离开后,李道明梳洗一番,便乘驿馆备好的大轿前往大内。从御街一路往北,穿过丽正门,李道明在东府前下了大轿。

一下轿,便见吴台铭与祝天宫,从政事堂里迎了出来。众人就在阶前寒喧了几句,吴台铭便上前一步笑道:“这次在武陵的差使办得好,皇上在台铭和老祝跟前,提了道明你好几次了。你请见的牌子咱个儿台铭便收到了,连夜禀报了皇上。原说连夜就要见的,其时已经晚了,倒是让台铭劝住了。所以皇上发下话来,李大人随时进来了,便随时进去见。我们这里就不多留你了。呆会东府里要议谋逆太子的案子,今天倒没时间絮话,有话等过了这二日,咱们再说?”

李道明心里想着,你中书省再大,御史台的差使与你也沾不上边。最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事情,知会你一声,就到了天了,有什么好话,还要专程与你说?心里并不吃他这一套,脸上却笑道:“正好今天缴旨后,老李要回府一趟,改日再谈再好不过了。”

祝天宫在一边也笑道:“那就快去吧,估摸着这会儿功夫皇上正用早膳呢。”

李道明听祝天宫这么一说,便听出了画外音。皇上的早膳,自然是不好打扰的,祝天宫这么说,自然是在提醒自己。便抬手一拱道:“那二位相爷你们忙你们的,道明先去缴旨。”说完抬腿便往大内走。

穿过禁军把守的灵星门,便有太监上前来引路,直走到崇天门外停下,一层层地报了上去,便见太监总管郭德急步走了出来。

“哎呀,侍御史大人,皇上正说着上午你要进来的话儿呢,你便来了。”郭德咯咯地笑着。知道他是个铁手的御史,手里掏不出银子,便也不拿话来挤他。

“有劳郭总管亲迎,皇上用过早膳了吗?”李道明呵呵地应着。

“倒是刚用过,就是用得不香,哎,皇上心里头不舒坦,我们这些做奴才的,心里也不好受。呆会啊,侍御史大人可不要拿那些打打杀杀的事,再来烦皇上了。”郭德一边前头引路,一边笑眯眯地道。

李道明知道皇帝的性子,只是他这言官的身份摆在这里,讲究的便是有什么,就说什么,专拣好听的说,那是奸臣所为,因此便不答郭德的话。

到了正德殿前,郭德让李道明在殿外候着,这才不紧不慢地走进殿内。不一会儿,又出来,带着李道明穿过大殿,走到侧厢才对着屋里说道:“皇上,侍御史大人来了。”

屋里传来一个声音:“进来吧。”

郭德这才一掀厚布帘子,请李道明入内。

屋子里暖烘烘的烧着地龙,人一走进去,就一阵阵地燥热,李道明官服下套着厚厚的袄子,一进门,就感觉身上就要出汗。

在郭德的指引下站定后,李道明才跪下,中气十足地喊道:“吾皇万岁,万万岁!”喊罢,便伏身在地上磕起头来。

“李爱卿平身吧。”赵普感觉李道明的声音有些儿大,不过这精气神十足的样子,倒让他耳目一新。到底是在外面办了差回来的人,这神气都与宫里的人不太一样。

李道明便躬身站了起来。

“武陵府里的那些事情,爱卿的折子上都说过了,今天朕不要听这些,因此,那些话便放放吧。其他的事情,还有说的没有?”赵普一边喝着茶,一边笑道。

“倒是有一件。”

第235章 毛遂自荐

“倒是有一件。”李道明顿了顿,看皇上留了心意,这才道:“离开武陵之前,何应文邀请臣参加‘武陵大学’的创建仪式。”

“哦,就是那个苏三倡议的义学?”

李道明见皇上对这事颇感兴趣,便接着茬儿往下说道:“这事臣之前的折子上,也有过细述。这兴义学之举,当真是与国与民,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而且这武陵大学,不是个人所有,而是请了各层代表,会同管理院务,此举也堪首创。因此,大家一公议,倒是把苏三推出来,做了第一任院长。”

“喔,还有这样的怪事。他年纪轻轻地,如何服人?”

“义学原本就是他的倡议,这义学里的设置,也都是听了他的意见。再说他又是极有才学的,又是济老的门生兼内定的孙女婿,再没有一个不同意的。只是他自己怕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当场便辞了院长,如今的院长是由济老任着的。说来好笑,弟子当了第一任,老师去做了第二任院长。”

“哈哈,这可真是墨林一大趣闻啊。”赵普微笑着道。

“不过苏三这第一任也没有白做,他给武陵大学的大门,提了一幅门联儿。济老题匾,他题联,倒是珠联璧合,这济老的字是一绝了,这苏三的门楹,也是好到了极点的。”

“什么样的门楹,让李爱卿如此夸赞,念来与朕听听?”赵普对这个比对政务感兴趣,因此很有精神。

“遵旨。苏三这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赵普点了点头,李道明又道:“这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嗯,风雨读书声,家国天下事,好。当得起传世之作。难得的是,苏三年纪轻轻的,便有这份为家为国为天下的心,这就不简单。”

李道明呵呵笑道:“再不简单,也有逞一时意气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