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定国 >

第377章

定国-第377章

小说: 定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真是难办呢?”张工挠着头,感觉这事不好处理。

陈明江倒是说道:“有定国军在这里,只要我们不让外人把手伸进来,大人就算回到金陵,朝廷里的朝臣也不敢把大人如何!”

张工反问陈明江道:“那朝廷要是下令,把三爷给换掉。我们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同意的话,那就是让人进了定国军!不同意的话,就不对三爷不利。”

陈明江笑道:“张头,你也不想想!整个定国军都是三爷打造出来的。这支军,就算朝廷派人来,也没谁能治得服;不过,真要是朝廷派人来,咱们闹得越凶,越没有法度,那三爷在金陵就会越安全。因为,整个朝廷就只有三爷能控制得住这个局面!”

第581章 密议(3)

唐超也点了点头道:“定国军从建立之初起,受朝廷的控制的力度就微乎其微。若是前护卫军和后护军的那支联军,只怕与朝廷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定国军,谁要敢伸手过来,只怕不易。如果真要是有人敢挑衅定国军,那我们就手起刀落,先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要是前护卫军,敢对我们动手,那我们就狠狠地打回去。打得越狠,打得越凶,对三爷越有利。”

邓琪英道:“万一有人对三爷不利,谋害了三爷!那我们可怎么办?”

“这种事情,出现的可能性倒是极小。”张合知道苏三在金陵城中的力量非常强大,因此对邓琪英这个说法,并不认同。

“这次回去,皇帝是打着赏赐的名头。就算有人对三爷不利,也不敢在明面上做什么手脚;他们若是想来暗的,只怕还不是三爷的对手。到时候,三爷带两百特战队的队员去,谁想用宵小的手段动三爷,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我所担心的,不过是三爷回去了金陵,再没有机会离开金陵罢了。”

苏三笑了笑道:“其实你们想得都太多!若是本帅告诉你们,这些朝臣们暗中商议的这个计划,主谋其实就是本候的话,你们只怕就不会一会担心这个,一会担心那个了。”

所有人一呆,再没有想到这个计划的原始策划人会是苏三。

“再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自己或许也会想到这个主意!只是苏三却等不了他们想到这些,现在已经二月底了,过了三月,天气就开始转暖了。最近探报显示,京军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许多调集物资的举动,都显示京人对封将有一场大战。”

“虽然京人准备开战的时间不可控制,但至少不会在没有准备齐全的这一两个月!所以,趁着这段时间的空闲,让朝臣们把这件事情先做出来,把毒牙先清清,免得前线不稳的时候,他们还在后面给宁远使绊子。”

“其实这事对宁远来说,也是好事。捞些实际的名头,在朝中的话语权会更有大一些。至于回到定国军的事情,京人正在给我准备借口了,只要大战一起,朝廷就是十万分不愿意放苏三回军,也不得不放了。”

张合听到苏三这番说辞,翻了白眼道:“敢情三爷早就想着把这一摊子的事情,又压在我们的身上,自己好去金陵享福啊!上回也是这样,平台关一战之后,听说三爷回去之后,是享尽了齐人之福,这回又把一个公主给拘在了身边。不行,三爷您不能走,张合不让你走。”

众人看到张合搞怪的表情,皆都‘卟哧’一笑。知道苏三早把这些事情给料想到了,便一扫刚才担心的表情,开始商议起如何应付苏三走后的局面。

这才是苏三召集众人前来商议的重点。苏三的想法是,在没有走之前,便把身上的担子给转移出去,等到大家都适应了自己不管事的格局后,他再走不迟。

定国军中的事务,苏三决定全部交给唐超代管;溪下国的一应事务,都交给张合与安得海办理。这些苏三都不担心!他相信,定国军与溪下这边,朝廷就是想过问都难。

唯一担心的是西五路!西五路一直是祝河林与刘云在那里。祝河林处理政务,刘云的新军负责地方军务;自己若是一回金陵,首先被收回去的便是四品官员的任用权。没有了这个权利,祝河林是不是坚定地站在自己这一边,这对祝河林倒是一个考验。

西五路目前可是他的粮库,加上那里与香阳,成都府,溪下都是连动的中心区域!是不容有失的。所以,议来议去,就议到了西五路。

大家一致觉得也该给祝河林一个表示的机会,若是祝河林不明白三爷的心意,轻易地便倒向了朝廷,那大不了就是除去罢了。这事可以交给原来在祝河林身边做过事情的黄平去处理。

到时候,最坏的结果也只是西五路变乱的局面,不过有刘云军在那里,朝廷占不到便宜!

再说,西五路在苏三的眼里是看得极重的,但在朝廷那帮朝臣的眼里,只怕对付定国军才是第一要务。消解定国军,与控制西五路相比,只怕朝廷里的那些太子党们来说,多数会选择前者。毕竟定国军是一支对苏三忠心到什么样的军队,朝廷里的大老爷们可不知道。

他们宁愿相信,定国军中的将领都是想着要升官发财的俗辈,所以从定国军中下手的可能性极大。

于是,大家又商量着怎么应付金陵城将会派下来的官员。议着议着,竟然开始说谁唱白脸,谁唱红脸,如何糊弄朝廷来的官差了。

眼下的定国军,只有近千人是原封地的军人!这近千人也多不是金陵人,而是来自封朝的各地。这近千人虽然是老定国军,是定国军的中坚,但也是受苏三影响最深,最笃定跟苏三的人员。

随后进入定国军的军人,却多是在中都以南,平台关以北招募到的,对封朝的归属感并不是很强。如今随着溪下人的加入,更是让整个定国军里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多元。

而定国军本身就是一支特别的军队,从上到下都与封朝的军队透着本质上的不同。再加上大半年来,一直深入军中每个角落里的思想工作,苏三在定国军中的影响力,已经上升到一个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种影响力,决定了苏三在定国军中的位置没有人可以替代;也决定了定国军很难认同不是出身定国军的军人管理。所以,谁想从金陵跑到中兴城去接管定国军,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苏三已经料定朝廷那帮朝臣们的算计会落在空处,就眼前的形势看,除非真有人能在短期内掌握定国军的同时,又能策动‘听潮轩’背叛,还能把成都府内的秘密基础连根拔起,否则想动摇他的地位,难如登天。

这样的人,这样的势力,依苏三来看,显然是没有的。当朝的皇上,太子,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就算是具备这样的能力,苏三为了和怡公主,说不得也要冒一冒险。

第582章 再回金陵(1)

因此,苏三在中兴城一准备停当,不等封赏的圣旨来到,便带着十余名亲卫,悄悄地回了河南府。在河南府呆的两天里,苏三又专与祝河林沟通了一番之后,才偷偷地过了平台关,一路往金陵城而去。

此时,余荣兵早已先苏三一步,领着三百特战队成员,先行潜往金陵城,到听潮轩内报道。

为了确何万无一失,唐超在苏三离开中兴城之后,便命张工领本部五千人,移驻香阳城!

从香阳乘船,两日便可兵临金陵城与武陵城之间!一旦有虞,有五千定国军在手,什么样的刺头都可以碰上一碰。

自苏三离开中兴城之后,唐超与张合,安得海,陈明江等人,都加上了小心。

唐超加紧了对京情报工作的整理,而安得海也渐渐开始融入定国军,俨然成为继唐超之后的定国军第三号人物。定国军向来是用实力说话的,安得海后来居上,并不是说他在翔庆军中多么有威望,所以才坐上了定国军的第三把交椅,实在是因为安得海确实是有一套,而且四十多岁的年纪,竟然还能如此快地接受定国军的各项军规,思想。表现出比年轻兵士都要强壮的体魄与实力,这让定国军的核心将领都钦服不已。

倒是陈明江所处的政治部,十分的吃紧!杜兴那里,刘云那里,按照苏三的要求,都要挑选思想合格的干部过去加强思想工作!政治部要把影响不断地扩大,不仅要对定国军不断地加强控制,其他的新军也要加强控制。要及时的掌握各军的思想动态!

这个任务,无疑是很重的!并不是说,派一部份人过去,就完事了的。何况,他手里已经到了无人可派的地步。而在这个时候,张合又跳出来,让他给新编的溪下归附军建立政治分部。这又是一个急务,所以陈明江每天是忙得焦头烂额,所有的时间都在不断地挑选思想政治过硬的干部,随后是无休无止的内训。

好在,这些工作,之前都是一直在做的,也做得很熟,否是陈明江就是哭也哭不出来那么多能符合要求的政委和指导员。

等到苏三离开后半个月,朝廷才有对溪下国一战的恩旨下来。可是传旨的公公火急火燎地到了中兴城,却被告知,苏三已经在回金陵的途中!

等宣旨特使又急急地转回头,苏三早已回到了金陵城多时!

边关大将,没有旨意是不能随随便便回金陵的!但皇帝之前便有准许苏三回金陵的旨意,所以苏三不加声张的回到金陵,其实也无可厚非。就算有人要叫真,苏三也可以找了一万种理由来辩护。

只是金陵城的许多朝官都巴不得苏三回金陵,再也不会计较他是怎么回来的。

不过,苏三突然提前回到金陵,还是打乱了许多人的节奏!原本他们的计划,是想趁苏三在回来的路上,请旨断了苏三的后路,可现在苏三突然出现,他们当着苏三的面,行事就不能不有所顾忌了。

苏三回金陵后,先去见了皇帝!

皇帝见苏三直接就回来了,心中更是对苏三放心!君臣握手言欢,苏三更是把中兴城之战前的形势,如何紧迫,如何需要保密,打得又如何凶险,分析的入木三分。赵普听到若不是苏三主动出击,说不定京人就会趁机反扑的险恶局势时,也出了一身冷汗,哪里还会计较苏三没有请旨,便攻打了溪下国!一个劲地说那帮朝臣误国,差点铸成大错。

苏三又说,前头事务实在是繁杂。又说了许多如何如何治理溪下,如何如何平息西五路的盗匪,又如何如何收治新军,从民生到民治,如何使乡民安于务农,如何使商贾安于经商,最后又说起安抚溪下国主的意义,为什么没有把溪下国主送到金陵的原因。

凡是朝臣们曾在赵普面前攻讦过的言语,苏三是一字一句地在赵普面前剖析。说到最后,简直是要把心都掏出来给赵普看。

随后又在言语中无奈地提及自己的用心没有人可以理解,又被朝臣这样数落那样数落。无非是一些朝臣看自己势大了,眼红了!却没有明白,自己是在为皇上做事,权势再大也是为了朝廷,为了社稷!

这一番话又说得赵普为之动情,深悔自己听信了谗言,还帮着他们误会苏三!说到最后,皇帝也是泪如雨下。

苏三见火候差不多了,便道:“臣也深知功高震主,可是这功,也是逼到臣的头上来的。平台关之战,臣是一直是躲在后头,不想蒋经原如此昏馈,差点误了国事。这才不得已硬硬上去打一仗。那一仗后,苏三立刻便回了金陵,也正是怕有人说功高的话;其后攻入中兴城,臣也是被原人突然撕破脸皮给逼上去的。其实,这样的功劳,臣宁愿分给他人,也好过被那些在金陵城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