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风流才子-第8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到了这时候,石坚才露出一点真面目。有许多学生看了这篇文章后,一个个抚手赞叹,就是,天地间那么大的动静,这是圣人出世的征兆,怎可能只会写写一些普通的书籍。
于是许多人在报纸发表观点,可持赞成的还是占了绝大多数。到了石坚修到第二十四卦《复》时,天下轰动。许多学子,每天眼巴巴地等待朝廷的报纸,以求一睹为快。幸好这时候造纸技术发达,纸张成本低,还有因为路程远近不同,各个路都设有印刷工厂,朝廷用快马送去一份报纸,就地印刷,并且留下一个空缺,让各路商家做广告,收回一些成本。否则以唐朝那种能当衣服穿的纸张,报纸发行到现在,朝廷还不知道亏空多少(唐朝纸笔都很贵,起居郎吴兢想要修史,因家贫没有能力备纸笔。韦陟任小妾动用纸笔,世人讥其侈。然而纸张质量很好,并且很厚,李忠臣破潼关智光,自赤水到潼关,官吏用纸当作衣服围在身上。如果纸薄的话,根本办不到)。
到了这时候,所有大臣才面面相觑,难道那天的异象,石坚真的要成为圣人了?可这时候,连范仲淹都不敢劝说石坚重掌朝政了,因为石坚名声太大了。
时光过得很快,寒冬一转眼就过去了。又一个新年到来。
南方战事也渐渐平息下去。段素真到了宋朝京城后,待遇很好,虽然权利少了,可在大理,其实段家也很可怜,说话未必算话,权利都让几大家族掌管了,弄不好,还会逼着他们出家。于是感恩戴德,写了一封信到大理劝说百姓放下武器。同时还派了人请各族长老前来京城察看他的生活,以及商议。
这还是次要的,主要现在宋朝一手挥舞着银弹,一手拿着大刀。软硬兼施,除了极少数人外,大多数人也不愿意反抗。这是明显的,反抗者死,而老老实实做人的,生活比以前变得更好,何去何从,大多数人都会做出一个选择。其实大部军队已经进入了蒲甘地区,准备进军天竺了。只有少数人留在大理与西南各蕃,监视各部族的动静。
至于国内更是国泰民安。
时光再次到了二月,春暖花开,石坚接到了一封信。
邢家乘海船日夜兼程,赶回来的。这算是快的了,如果不是蒸汽船的出现,这封信最少得要在三四个月后才能到石坚手上。
贺媛写的?贺媛写的!
看着上面的字迹,石坚一下子就认了出来,他惊喜交加地将信拆了开来。
第686章 白狐
这都多少年了?
石坚一边拆着信封,一边想着当年那个少女柔弱的样子,手都不停地哆嗦着。
看到石坚的样子,刘子才这个同伴才放下心来。他就怕石坚对贺媛不慎重,只要石坚喜欢贺媛,这一次就立下了大功了,那么自己这一次也就没有了死罪。敢情他都不知道自己举报了甘林的下落,比举报贺媛的功劳不知大了海去。
石坚看到了信,信上的字还是一样,工整,可是一点章法也没有。在信上贺媛将这些年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石坚这才明白为什么找不到他们的下落。不过还明白了一件事,贺媛在信中说了李悫的名字,她不称呼为李悫,而称呼为石悫。信上没有说是不是石坚的儿子,可现在贺媛是天理教的圣女,一定听到了什么议论声,才知道李悫是他儿子,否则不会称呼为石悫与大公子。当然,贺媛到现在也不知道石坚对这个李悫是不是自己儿子还在思考当中。
但自始至终贺媛在信中都没有说过这些年,吃了什么辛苦,受了什么磨难,而是在最后说道:“能为君谋事,心中实喜。惟思之,奴婢能为君再舞曲一支。”
这一晃都多少年过去了?八年多时间了。
石坚想着那一段在延州发生的事情,贺媛为了使自己开心,向玉素奴香学跳那种回鹘人的舞蹈,一边跳着舞,一边咯咯地笑着。当时自己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她将要为了使自己不受牵连,决定离开!
一行眼泪从他眼角流了出来。
他不禁代哼起前世一道无比熟悉的歌曲:
我是一只爱了千年的狐
千年爱恋 千年孤独
长夜里你可知我的红妆为谁补
红尘中你可知我的秀发为谁梳
我是一只守侯千年的狐
千年守侯 千年无助
情到深处看我用美丽为你起舞
爱到痛时听我用歌声为你倾诉
寒窗苦读 你我海誓山盟铭心刻骨
金榜花烛 却是天涯漫漫陌路殊途
能不能让我为爱哭一哭
还是千百年前爱你的白狐
多少春去春来,朝朝暮暮
生生世世都是你的狐
能不能让我为爱哭一哭
我还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白狐
多少春去春来,朝朝暮暮
来生来世还做你的狐
我是一只守侯千年的狐
他一边低低地哼着这首曲子,一边回想起贺媛的样子,又想起了前世的苓,眼角一会露出甜密,一会露出心碎,一会露出快乐,一会露出感伤,连赵蓉与卢菽云还有红鸢进来,都不知道。
一开始三个女子感到好奇,今天相公怎么了?
可听着石坚那低低的略带着一点沙哑而且又苍凉的歌声,就连赵蓉听了都想流泪。
石坚闭着眼睛唱了好几遍,才睁开眼睛。
赵蓉担心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石坚没有回答,只是说道:“一会儿回来对你们说。”
然后看着这个大汉说道:“这回你立下大功了,本官会好好报答你的。”
“小的不敢。”这个大汉小心地答道,可眼角还是露出欣喜若狂的样子。
石坚又很客气地说道:“那麻烦跟本官走一趟。”
“到哪?”这个大汉警觉地退后一步。
石坚又温和地一笑,说道:“不要害怕,你们为了我的家人好,本官也不会做出恩将仇报的事。这是要送一场富贵给你。”
无论是跟随甘林潜逃的,还是留在两湾大陆的天理教徒,都是天理教中的死士。如果不是汉人固有的恋乡,以及贺媛的拉拢,他们也不一定会主动回归朝廷。他们未必忠于朝廷,但忠于自己那个没有见过面的儿子都是真的。对这些人想用大义来劝说,是做无用之功,石坚直接免去。以后让他们多看多想吧。
只是听到石坚这句话,赵蓉眼睛忽然一亮,她说道:“是……”
石坚再次说道:“晚上回来说。”
这一次贺媛带信回来,只有贺媛身边几个心腹还有邢家几个重要成员知道。石坚不能张扬,一旦走露,贺媛与石悫就有危险了。
说完后,带着一本书稿,以及这个大汉来到皇宫。
赵祯很高兴地让石坚坐下。现在赵祯也由小皇上变成大皇上,举止渐渐变得沉稳起来。只是看着石坚神情依然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这让石坚感到有些欢欣。可这时间还会多久呢?随着自己的声望越高,特别是民间某些百姓直接说他是圣人转世,最后到了将契丹全部收复时,石坚的威望将达上巅峰。那时候小皇上更加大了,还会这样对待自己?
石坚将那本书稿拿了出来。封面几个大字:《贞观政要点评》。
《贞观政要》的作者,是吴兢。也就是那个家里买不起修史纸笔的唐朝官员。这个人历史上很多人都将他忽视了,可是此人作为史官,秉笔直书高尚风范却是所有史官的楷模。他除了撰写了这本书外,还写了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以及与刘知己合写了《武后实录》。在最后一本书中记载了张易之诱当时宰相张说诬魏元忠的事,张说感到不安,要求修改,被吴兢断然拒绝。因此被流放到荆州做了一个司马。
《贞观政要》是一本政论性史书,主要记载了唐太宗与魏王房杜等人施政问题的对话,还有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这本书共十卷四十章,言简意赅,语言生动,既有史实,也有很强的政论色彩,为后世许多人称为朝野上下必备,入世为人必读的书籍。可惜这本书到今天,许多人恐怕连名字都不知道了。
石坚对其中许多句子大书特书,并且为之赞美,也对某少数言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其中主要集中在《安边》、《赦令》等章节上。如对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一事,魏征提出的建议,石坚直接说了姑息养奸,丝毫没有顾忌魏征是一代名臣。但也批评了唐太宗知道必为而不知其何为。占一片土地就要将它消化,而不是驻军开边,最后一点好处也没有得到反而消耗国家的财力。
再比如对赦令中唐太宗对侍臣说要找永式。石坚对他这种制订律法小心的态度是赞赏的,但势与时不同,法与法也不同。如宋朝开国之初,与现在相比,怎么会是一样,那么当初制订的法律就未会现在会适用。因此,制订律法也与行军打仗治理国家一样,要学会审时度势。
可以说石坚这本书就是等于与吴兢合伙为了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量身打造所写的。
赵祯只是看了第一页后,就立即沉迷在其中不能自拨。
石坚也没有打扰他,对这个大汉做了一个请坐的手势。这个大汉到现在还晕乎乎的,怎么就进了皇宫?如果一般人,石坚让他坐,只是欠坐,屁股尖子挨在椅子上就行了,以表示尊敬。可他都好,一下子坐了上去。
石坚看到他的样子,又是一笑。
过了好一会儿,赵祯才醒悟过来。这本书原文加上石坚的注解,是石坚借着修解《易》空余时间修订的,只有二十几万字。可这要一句一句地领会,没有几天是看不完的。不能把石坚凉在这里吧。
但他还是感谢地说道:“多谢石爱卿了。”
“皇上,不用说谢,这是作为臣子的本份。”
石坚说完后,将贺媛写的信掏了出来,递到赵祉手上。
赵祉看完,他也立即将贺媛前后大概全部了解。可是他脸上露出犹豫不决的神情,说道:“有点难。”
凭借现在石坚的功业,还有贺媛与石悫也因为国家,才被天理教的人掳获,朝廷发兵解救,也能勉强说得过去。可如果他们在江南,或者就在大理,赵祯都可以替石坚杠下这个责任。但他们现在却在两湾大陆。且不说石悫是李楠所生,到现在李楠与石坚关系还没有定下来。贺媛还只是一个小妾。就是说现在天理教这群人远在两湾大陆,士兵去少了,不管用,不听说了现在天理教掌管的土著人达到十几万人。去多了,这一路上的供给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大洋这么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遇到什么大风暴的什么,将会怎么办?就是石坚那次去大洋岛,跟随岛屿跑,都差点出了大事。
不要说是石坚的儿子与一个小妾,就是赵堇落入他们手中,赵祯也会出现犹豫。
石坚怎能不知道他的心思,问道:“皇上,你可知道两湾大陆有多少土著人?”
美洲大陆土著人人数字无法准确考证,但在欧洲人进入之前,估计在近五千万到七千多万之间,也就是说有可能是大洋岛的十五倍到二十倍。后来因为欧洲人的杀戳,还有带来的传染病,造成人口差点被灭绝。除了中南美洲外,号称文明国家美国的土著人只剩下一百来万人,这还是在生活条件优越的现代社会。
但赵祯哪里知道两湾大陆有多少土著人?他摇了摇头。
石坚说道:“两湾大陆土著人文明落后,又各自不相往来,人口数量不好统计。但臣估计在我们大宋中原人口一半左右,只是面积太广,分散在各处,感觉到很稀疏。臣虽然很想家人平安。可也知道公私必须分明。非敢因为家人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