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 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
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
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 多个小
国。
组织课堂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小结学生答问后便转入下一
子目的讲授。在小结时,要强调指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是齐桓公争
霸的有利条件,而他能够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则是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
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同时又采取了“尊王攘夷”这一顺应当时政治形势的
政策。
(三)晋楚争霸
1。改革图强
齐桓公的霸业为一些较大诸侯国树立了争霸的榜样。齐桓公的霸业结束
后,晋楚两国就竞相效法,实行改革,图谋霸业。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 年到公元前628 年在位。他任用贤才,
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35
年,他约会诸侯国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内部的武装叛扰,博得“尊王”的美
名。几年以后,便全力向南发展,与楚国争霸。
这时,南方的楚国是楚成王在位。他也通过改革,使楚国成为千里大国。
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并继续向北扩展,与晋国抗衡。这样,晋
楚两国的矛眉日益尖锐,激发了城濮之战。
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楚争宋。公元前633 年,楚国联
合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争取齐、秦两国出兵
配合,自己率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并在卫国的陶丘与楚军相遇。第二
阶段是楚逼晋退。楚军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为争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
主动,便退避三舍。楚军恃强进逼,在城濮与晋军对阵。第三阶段是城濮决
战。公元前632 年4 月,晋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楚军,取得决战
胜利。
图2 城濮决战示意图
城濮之战,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 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 万人,结果
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战后,晋文公会盟诸侯,周襄王亲往劳师,并册封晋文公为诸侯之长。
3。楚庄王争霸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公元前613 年,楚庄王即位,采取措施稳
定政局,发展生产,为继续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6 年,楚庄王率
兵北上,在周王朝境内陈兵示威,问鼎中原,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此后
10 年间,楚军一次伐宋,两次伐陈,七次伐郑,声威十分显赫。公元前597
年,楚军伐郑,晋国出兵救郑。双方在邲(音Bì,在今河南荥阳北)一战,
楚军打败晋军,饮马黄河。鲁、宋、郑、陈等小国又相继归附楚国,楚庄王
一时称霸中原。晋楚争霸与齐桓公争霸的显著不同之点是,晋楚争霸从公元
前7 世纪后期到公元前6 世纪后期,持续了100 多年。双方此伏彼起,互有
胜负,还一度共做霸主,最后才为吴越争霸所取代。
(四)吴越争霸
1,吴王破楚败越
春秋末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公元前506 年,吴王
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国的都城郢。楚国借助秦国的救援
才解此危难。公元前496 年,楚国帮助越国攻打吴国,阖闾负伤身亡。两年
后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又举兵伐越,迫使越王勾践求和称臣。当时,伍子胥极
力主张乘胜杀死勾践,灭掉越国,但是夫差拒绝这一建议,却热衷于北上攻
打齐、鲁,与晋会盟。这就为以后勾践复仇制造了极好的机会。'请同学们看
课本上引用的伍子胥原话及其注解'
2。勾践灭吴
处在逆境中的越王勾践,忍辱求存,立志复仇,悬胆尝苦,发愤图强。
果然,29 年后(即公元前473 年),勾践乘吴国后方空虚,一举灭掉吴国。
接着,勾践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
个霸主。
(五)争霸战争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极其频繁的。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从公
元前722 年到公元前481 年的242 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 次。如
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例如楚国攻打宋国时,宋国
都城内就出现过“易子而食”的惨剧;再如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
自相砍杀,船中的断指成捧,河水为之变色。但是,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
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就不难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有
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春秋结束
时,所剩的诸侯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进行,各民族
的流动、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
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第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为了争霸图强,各国不得不在政
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旧制度的瓦解,为战国时期
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
'课本上的思考题:“你能说出诸侯争霸的作用吗?”可作讲解本目的导
语,也可作讲解后的巩固提问'
4。巩固小结
根据数学目的,以“春秋五霸简表”的形式小结本课。
历史
阶段
时间
概念
争霸人物主要活动兼并概况争霸作用
奴
隶
社
会
瓦
公公
元元
前前
齐桓公葵丘会盟兼并山东诸国
1。 加快统一步伐
2。 促进民族融合
3。加速奴隶制度的瓦解
宋襄公不成而死
晋文公城濮之战兼并河北、山西诸国
秦穆公向西发展兼并西戎诸国
解770 476 楚庄王饮马黄河兼并江淮、汉水诸国
时
期
| 年吴王阖闾攻破楚郁
越王勾践立志灭吴
5。作业
(1)填空: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年,是我国奴隶社会_____
的时期。
(2)选择:
①春秋时期的几个诸侯国君
A。 齐桓公B。 晋文公
C。 楚庄王D。越王勾践
其中: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同晋争霸中原的是()
城濮之战后称霸中原的是()
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是()
②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是()。。
a。周王室日益衰微
b。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c。齐是东方一个大国
d。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A。ab B。 cd
C。 ac D。 bd
(3)名词解释
葵丘会盟(要求答出时间、地点、人物、评价,会盟的具体内容不作要
求。)
(4)问答
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为什么?
三教法建议
1。本教案是介于提纲式教案和讲稿式教案之间的线索式教案,可适用于
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鉴于本课内容丰富,头绪纷繁,施教时应以讲述法为主,
兼用谈话、讨论、图示等法。
2。本课小字所述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接受能力斟酌取舍,决定
详略。一般简要介绍即可,不必过多发挥,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3。本课的图画较多,除“齐桓公和管仲”一图外,其余不必一一讲解,
不作记忆、理解要求,讲到相应内容时,让学生看看即可。
4。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先准备好两幅挂图。一幅是《春秋列国形势
图》,在讲到诸侯争霸局面出现时挂出(为突出齐桓公称霸这一重点,本教
案将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放到第一个子目下讲授)。另一幅是《城濮决战示
意图》,在讲述城濮之战第三阶段时使用(可自己绘制)。
5。《春秋五霸简表》,可以板书的形式边讲边绘,也可预先绘制在纸上
或小黑板上。预先绘制的表,最好用纸条将具体内容盖住,随讲随揭,最后
呈现全貌。
历史教学思想探索三题
○沈湘泉
沈湘泉 1929 年2 月生,浙江嵊县人。1960 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
分配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65 年底调嵊县中学任教,直至1989
年退休。1986 年8 月评为中学特级教师。次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参加
浙江省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浙江省历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
会等。是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历史审查委员。1987 至1988 年
任绍兴市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委会委员。近几年先后参加浙江省省编教材和
浙江师范大学一套丛书的有关历史部分的审稿工作。先后在北京、天津、上
海、杭州、苏州等全国和省级刊物和专书中发表文章10 余篇。其中《伟大的
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等3 篇论文分别获浙江省教委、浙江省教育学会优
秀论文奖,另有2 篇论文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有关刊物复印刊出,有6 篇文章
收编在浙江省《中学各科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
历史教学思想探索三题
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中学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主
题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和品质,是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进步人物的
思想出发点,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今
时代,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了。爱国主义教育可以
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去进行,而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在历
史教学中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如果说,通过历史教
学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不起任何作用的话,应该说这是历史教学的一
个大失败。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可以从多方面去进行。诸如历
史上一切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反
抗外来侵略、保卫民族独立等所进行的斗争和活动,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的重要内容,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此外,我还特别重视在中外历史的比较
中,深刻地阐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民族,是一个有着强
大生命力的民族,它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过极为
重大的作用。也就是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总体上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
民族自尊心,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①如何去阐述中华民族的强大的生机和活
力呢?这可以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持久延续性、中华民族的融合力和
凝聚力、中华民族顽强的革命反抗力(反对压迫、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和
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不只是科学文化上的光辉成就,还有政治上、经济
上的许多杰出成就)等几方面去进行。这种教育可贯串于中国史教学的全过
程(各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还可适当贯串于世界史教学的全过程。下
面分别就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四部分加以阐述。
在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从未中断过,其延续时间之久,是世界
历史上所独有的
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如果
拿中国与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相比,人们不难发现:
古代埃及文化是由塞姆人创立的,历史较久,但在公元前6 世纪和公元
前4 世纪,埃及先后被波斯和马其顿所征服。到公元7 世纪,被阿拉伯所征
服,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以后就演化成为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国家了。
两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文化,先由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后由阿摩利伊
人等所创立,汉谟拉比国王在位时,是它的辉煌时代。但其后不久,巴比伦
就走向衰落,先后被赫梯人、加喜特人、亚述人等所征服。其后再被波斯和
马其顿所征服。公元7 世纪后,两河流域也演化成为阿拉伯国家了。
古代印度文化,最早是由达罗毗荼人创立的。到公元前2000 年中期,雅
利安人侵入并征服了印度,早期古代印度文化几乎被湮没了。
在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则从来不曾中断过,
① 见《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一文,天律《历史教学》1982 年第8 期。
其延续时间之久,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
(二)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融合力和凝聚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广阔的领土上出现过的古代民族,比
之现在的民族可能更多。这些民族在长达4000 年的历史中,相互间不断融
合,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具有极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这个民族融合
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五个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在黄河流域有所谓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与华夏族杂居。
到战国时期,这些民族大体上都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一个更大的华夏族了。
到了汉朝,华夏族发展成为汉族。
2。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以后,原来居住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的匈奴、羯、氏、羌、
鲜卑、乌桓等族迁到内地或边境上,西南地区还有西南夷。西晋灭亡后,内
迁到黄河流域的匈奴、羯、氏、羌、鲜卑(历史上称做五胡)相继建立政权,
互相混战。到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隋朝统一
中国时,黄河流域终于完成了民族大融合。例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鲜卑族
(北朝),也和汉族融合在一起了。隋文帝的皇后(隋炀帝的生母)和唐太
宗的祖母都是鲜卑族独孤信的女儿,和北周明帝的皇后是姊妹。唐太宗的母
亲窦太后和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也都是鲜卑人。隋和唐初很多文武大臣都
是鲜卑人。这时已分不清鲜卑人和汉人,它们已完全合为一体了。
3。唐朝
唐朝时又有一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唐朝的疆域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