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大辞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教大辞典-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等基本原理去进行分析和讲述。这种分析和讲述一般是在讲授新课时进
行,有的在复习阶段和综合练习时进行。我在这些方面的尝试情况特介绍如
下:

(一)要重视阐述和分析社会形态的转变以及同一社会形态内阶段性的发展
变化

例如学习原始社会时,在讲完原始社会产生过程后,既可顺便地批判所
谓人类社会一出现就有了私有制的资产阶级观点,但也要指出原始社会的公
有制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它是由当时生产力的低下决定的。然后又要着
重说明,正是这种公有制的社会组织,才使人类得以依靠群体的力量,战胜
险恶的环境,获得生存和发展。接着又要具体他讲清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
旧石器时代缓慢地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金石并用时代,社会生活由采集、
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随后又分裂出手工业。经济生活的变化
又引起社会组织的相应变化,人类由原始人群发展到氏族公社,又由母系氏
族发展到父系氏族。当生产力提高到少数人也能耕作时,氏族分化成许多家
庭,生产个体化的结果,出现了私有制。随着生产、交换的不断发展,社会
发生贫富分化,逐渐形成贵族和平民、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产生了。阶级的
对立和斗争发展的结果,原始社会最后解休,作为暴力统治的机构——国家
产生了。奴隶制国家的产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终结。这里要指出奴隶制的
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说明奴隶制固然是一
种极端野蛮、极端残忍的剥削制度,但它又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这
种新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就是这


样辩证地向前发展着的。又如讲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要着重抓
住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运动的展
开这两个部分。以前者来说,在讲述井田制瓦解过程——铁制农具的使用、
牛耕的开始、私田的发展、鲁国实行“初税亩”、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
私田、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制租佃剥削方式,以及奴隶的反抗斗争——
中,可以很自然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相互作用、以及阶级斗争对让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
进行分析。

(二)要重视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的分析

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也就是考察和分析事件的动因和根源。一般地说,
社会经济(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或变化(包括受阻、破坏、崩溃)
必然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和社会矛盾及斗争的发展,从而导致重大事件
的发生。这不论在古代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以及重要的政治改
革等,还是近代现代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政治运动、国际工人运动、马克
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
放运动等等,都是如此。这种考察和分析越深入,对事件的剖析也会越深刻。
例如讲到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时,先回顾北美13 个殖民地的建立,然后让学
生自学课文,再提问起因。学生一般回答是由于英国的殖民压迫,顺此先对
殖民压迫作一具体分析。再问:殖民压迫必然会引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但这种反抗斗争是否一定会引起独立战争呢?要引起独立战争是否还要有其
他条件?经过讨论后,可作出如下结论:在原来没有建立过独立国家而主要
居民又是由各地外来移民组成的条件下,要等到这些居民逐渐形成为一个统
一的民族后,才有可能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接下去再分析怎样才能形
成统一的民族。这首先决定于这些居民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的状况。在北美13
个殖民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
场。并在共同交往中,英语成为全体居民通用的语言。这样,一个新的统一
的美利坚民族形成了。然后再具体分析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化,终于导致独
立战争的爆发。又如,为什么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能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农
民的土地问题,而英国农民却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遭受更大的剥夺,直至自耕
农在英国基本消失?这就必须从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发展情况的
不同、革命前和革命中阶级关系的不同的特点中去寻找原因。在英国革命前,
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比不上法国革命前。在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
成联盟,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革命主要领导人克伦威尔就是出身于新贵族。
而新贵族是由旧贵族转化而来,是靠圈地运动起家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新
贵族是想通过革命夺取政权,进一步扩大圈地运动来发展农村资本主义,这
就决定了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农民的可悲前景;在法国,革
命前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充分,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比较强大,而面临的革命
形势比英国革命时严峻得多。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法国资产阶级只有同人
民群众结成联盟。由于人民群众发挥了高度的政治积极性,把革命一步步推
向高潮,最后终于把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推向了统治地位。雅各宾派依
靠人民群众,颁布了土地法令,终于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完
成了摧毁封建制度的任务,使法国革命发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中最彻底的一
次革命。

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条件时,要特别注意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


力量,这两种新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会引发出一系列新的历史事件和历
史现象。如14—16 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正
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茅和资产阶级的形成开始的。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萌
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对作为交换手段的贵金属和东方贵重商品的
需求量急剧增加,驱使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商人和贵族等去寻找新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及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又推动了欧洲大西洋沿岸国家资本主
义的发展。特别在英国出现了大规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场,并开始了资本原始
积累的进程——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圈地运动、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英国的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壮大,
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加强了,德国掀起了席卷全国的农民战争,从意大利
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从德国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后来都扩展到欧洲各国。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近代的自然科学产生了。这些斗争进一步促使西欧封建
社会的解体。

(三)在学习政治史和文化史时,要注意讲清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文化
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政治和文化都属于上层建筑。一般地说,主要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政治史应重视对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斗争和政治现象的分析。例如中
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能长期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了秦、汉、唐、元、明、
清等这样繁荣强盛的统一朝代?这可以先从政治上去寻求解答。它的重要原
因之一是由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从而巩固了封建国家的
统一。但如果进一步问: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能长期地建立和维持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西欧封建社会却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呢?在这
里,再以政治来论政治就无法解决了,而必须从经济方面去寻找它的根源。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之
上,而中国封建经济不只是由封建地主经济所构成,还由广大的个体的农民
小生产经济所构成。这种农民小生产经济可以说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
以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正因为如此,许多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为了巩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总是非常重视对农民小生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
这种情况正是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关系。西
汉初期几代皇帝持续地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前期长期地推行均田制和轻
徭薄赋政策,元初统治者被迫由圈地放牧转向限制放牧、重视农业的政策,
明初实行减免赋役、移民屯田等,清初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和“摊丁
入亩”等,其中心点都是为了恢复和维护农民为主休的小生产经济。正是在
这个基础上,这些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才得以巩固,国力才得以发展。可以
说,这是历代封建王朝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这个基础越坚实,它的统治就
越巩固,越强大,越能长治久安。汉、唐两朝的强盛突出地说明了这一点。
反过来,如果这个基础是脆弱的,那么其统治也必然是软弱无力的。两宋的
政治就是一个例证。即使这个基础原来相当坚实,但一旦遭受剧烈的动荡和
破坏,那末这个封建王朝即使盛极一时,也会迅即崩溃。秦、隋两朝从十分
强大到短促而亡,正是自我毁坏这个基础的结果。西欧封建社会则完全是另
外一种情况。西欧封建经济是农奴制庄园经济。到9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确立
时,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各地,而原先一度存在过的自由农民几乎
被完全消灭光了。这种农奴制庄园经济又与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封建主通


过层层分封,形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在分封时,分封者除自己保留的
部分外,其余的土地连同农奴分封给受封者。分封者和受封者之间形成领主
和附庸的关系。但领主和附庸的主从关系,只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而没有间
接的隶属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
的国王,其实际权力只限制在自己的领地之内,甚至不能支配一个不直接隶
属自己的小封建主,根本无法在全国行使自己的统治权力。这就必然导致王
权的衰落,形成了严重的分裂割据局面。

学习文化史时,必须注意到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一
般地说,经济对科学技术有着较为直接的作用,如《齐民要术》、《农桑辑
要》、《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与当时的农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天工开物》就是明朝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总结。经济对其他文化领域
的关系则较为复杂。但归根结底,文化的发展是受经济制约的。政治是经济
的集中表现。政治对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并从多方面表现出来。如各种社会
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国家的统一和分裂、政治的清明和腐败以及民主和专制、
国内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等,都会给文化的发展
以不同程宫的影响。以思想来说,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思
想必然是反映统治阶级利益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如儒家思想在中国独
尊地位的树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事业中的产生以及在建立帝国过程中
的传播,佛教之被印度国王所利用,基督教性质的演变及其被罗马皇帝定为
国教等。当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特别是新旧社会交替的前夜,
更会在思想文化领域激起巨大的波澜,如中国春秋战国间以西家争鸣为特点
的文化高潮,“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
的思想启蒙运动等。反过来,这些文化运动对当时的政治斗争都起了很大的
积极作用。又如国家的兴衰存亡,往往会给思想文化留下深刻的影响。例如
我国古代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的伟大诗篇也好,近代魏源、康
有为、孙中山等恩想家的不朽名著也好,都深深地留下了这种历史的痕迹。

(四)要重视阐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英雄史观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是影响极深的。在我国,
由于2000 多年封建斋制的历史,皇权主义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是历史带
给我们民族的一个沉重包袱。由于历史条件的改变,这种传统意识也会改变
其形式,如表现为个人迷信等。但这些都是英雄史观的表现。这种情况不能
不反映到青年学生中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阐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
作用,不仅是历史的科学性原则所要求的,而且还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如何去阐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呢?首先要着重阐述人民群众在各
次革命斗争中的伟大作用。奴隶的反抗斗争是推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强
大动力,这在古代罗马显得尤为突出。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推动封建社
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突出。到了近代,不论在欧美
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还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人民群
众都是革命斗争的决定力量。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革命才得以发
动,革命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才得以克服,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克伦威尔之所以强有力,靠的主要是自耕农。不论是马
斯顿荒原之战中的铁骑军也好,还是纳西比决战中的新模范军也好,其主要
成份就是自耕农。如果没有广大自耕农的积极参加,克伦威尔就将一事无成。
在法国大革命中,拿破仑之所以能叱咤风云,他率领的军队之所以在欧洲陆


战中几乎所向无敌,靠的主要是雅各宾专政期间获得土地的法国自由农民。
如果离开了广大农民,拿破仑即使有再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施展不得的。
拿破仑在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中,有一条是保证了农民在革命期
间取得的小块土地,正是为了争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