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大辞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教大辞典-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拿破仑在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中,有一条是保证了农民在革命期
间取得的小块土地,正是为了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也是拿破仑有远见之
处。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政府之所以能转败为胜,迅速扭转局势,靠的
是《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颁布后所激发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
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而这两项法令的颁布,又表现出林肯作为资产阶
级民主派代表人物可贵的民主精神。即使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中,也
显示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个目标是推倒幕府统
治,而倒幕的主力正是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俄国1861 年废除农奴制的改
革,是由农奴主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什么力量迫使他们去进行改
革?不是别的,正是连绵不绝、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使贵族地主的统治岌
岌可危。他们发现自己已坐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有随时覆亡的危险。在
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农奴主的总头目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才发出“与其等
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一惊呼,而决定进
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的。

在讲文化史时,也要注意讲请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伟大作用。第一,
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为一切科学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生活条件。这方面历
史教材在讲述文化史时(商朝和古代埃及)已有所涉及,讲课时应加以着重
说明。第二,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社会生活(包括各种文化活
动)是一切科学、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前面已举例
说明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这里举文学为例。历史上有许多伟大
的文学作品,是以劳动群众创造出来的素材为基础,再由文人和文学家加工
整理而成的。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
诗大部分是从各地采集来的民歌,是《诗经》中比较优秀的篇章,反映了劳
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感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作品。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就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诗
歌体裁——“楚辞”的。教材中提到的《敕勒歌》、《木兰辞》就是古代北
方民歌(乐府)的杰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
著都是在长时间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聊斋志异》
也从民间故事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第三,在阶级社会里,劳动群众的智慧
和创造受到严重的压抑,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科学
技术、思想文化方面的创造,并涌现出许多发明家、思想家、文学家等,为
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如手工业者出身的墨翟,是战国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宋代“布衣”(平民)毕昇是活字
印刷术的发明人,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开创了印刷史的新纪元,
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世界科技史上,瓦特、史蒂芬孙、
爱迪生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一个是徒工出身,一个是工人出身,一个
从小做苦工,自学成才,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集体创造。

上面说的是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至于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
方面的创造则更为直接,其作用也更巨大。如古代中国的长城、运河,古部
长安、北京,埃及的金字塔和阿蒙神庙,印度的佛塔,希腊的雅典卫城,罗
马帝国的都城罗马古城等;这些宏大雄伟的建筑工程,都是古代劳动人民血


汗和智慧的结晶,它们永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古代劳动群众还在日常
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农耕、冶炼、纺织等技术,创制出各类工具和器械,
这些在教材里也讲述得不少,其实还有一些创造发明可作补充。正是劳动群
众的这些创造发明,促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着整个社会不停地
向前发展。

(五)要特别重视世界史两次工业革命的讲述和分析

这两次工业革命实在太重要了。它说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生
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深刻变革,直至
引起整个世界形势的大变化。这里不拟展开了。

历史上许多次的阶级斗争,特别是近现代的各次革命斗争,都是推动历
史发展的动力,当然应予高度重视。教材对这方面的内容有着突出的安排,
而我在前面的论述中也多次地涉及到这些内容,这里就不再单独论述了。

总起来说,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分析和讲述历史,才能坚持
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才能把裸讲深、讲透,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
史观点,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力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原理去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这方面让学生真
有所得的话,那么可能会使学生一生受益匪浅。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讲述历史时,一定要避免空谈理论,切忌标签
化。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它仅仅是给历史研究和历史教
学以理论指导,它向我们提供的是观点和方法论。我们只是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具体地分析历史,要让历史事实和历史的客观过程来说明
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决不是去搬套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名词和现成的结论。
简明地说,就是在运用科学理论时坚决避免非科学的态度。

历史教学方法谈

中学历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上好历史课?人们可
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研究,它是永无止境的。下面我想着重从课
堂艺术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历史课文,因限于篇幅,一般来说是平铺直叙的,学生读了可能印象不
深。教师的任务在于把课讲话、讲深、讲透,能够使字面的东西凸现起来,
使学生有形象感和立体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一个升入高校的
学生来信说:“听课后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以致后来在参加考试答卷
时,能够立即从脑海里反映出老师讲课的情景,从而能把先前一次性把握的
内容清晰地解答出来”。的确,教师讲课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对此,除了对教学内容尽可能作出科学性的分析外,我曾试图从以下几个方
面作了一些努力。

(一)要把课讲得丰满些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历史课必须讲得生动、具体、形象,
尽量启发学生去设想过去的历史现象,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把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活化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一个又一个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带迸了一
幕又一幕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历史课成败的起点和关键。如果历史课只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

对学生毫无吸引力,而学生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那末课堂必然是死气沉

沉,教学目的和要求都会落空。

为了把历史课上得生动、具体、形象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如充分利用地图、插图、桂图和其他各种直观教具;注意文史联系,尽量利
用学生语文课和外语课中已经掌握的中外历史知识;把有名的历史歌曲和诗
文引进历史课;联系乡土历史知识等。

以上这些教学手段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地图。课本对历史地图是重视的,

但还可有所增加或改进。这里我建议在大学历史系(尤其是师范大学)应开

设历史地理课,作为学习和教学历史的工具课。除上述教学手段外,更重要

的是增强教师语言的形象性,即通过叙述、描绘等方法,尽可能把课文讲得

生动、具体、形象些。例如课文对斯巴达克的起义也算写得较为具体了,但

仍有一些值得补充的情节,如为何向北挺迸而又突然挥师南下,后来又为何

向东海岸挺进;斯巴达克如何三施巧计破敌(只有一次已作具体描述);最

后被围之中又如何刺杀自己战马,英勇血战到底等,如能补充这些内容,加

以生动的描述,那末,斯巴达克一心为着起义奴隶的解放的高贵品格和卓越

的军事指挥才能的形象,就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了。为了增强教师语言

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适当补充一些历史资料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有

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情节,这在高中阶段尤应注意。事实上高中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求知欲望已不同于初中阶段了。有一次,我在讲完中国四大发明经阿拉

伯人西传后,引用英国科学家培根的一段话:“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

三项发明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项发明关系到学

习,第二项发明关系到战争,第三项发明关系到航海。这三个领域内的变化

将引起其他领域内的无数发明。不管什么帝国,什么宗教,什么星球或人类

的任何影响,都不会像发明这些东西来得巨大。”①有的学生听完后,兴奋得

鼓起拿来。

有时,为了把课讲得更丰满些,可以适当拓宽知识面。例如在讲莫斯科
公国之前,可以把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俄罗斯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作一简单介绍,这对于加深了解俄国和东欧各国的历史是有帮助的。教材对
斯拉夫各族的渊源只字未提,而斯拉夫人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是可与日耳曼
各族相匹敌的,因此教材在这方面的讲述不够充分。又如为了讲清某些历史
现象的渊源,或者为了教材前后衔接的需要,或者对某些关键性而又不易理
解的语句作一些解释,都有必要比原教材讲得更具体、更开阔些。

在加强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历史

资料时,必须符合教学目的,应以教材为依据,不要另生枝节,再增加头绪。

这里我想借用学生来信的一句话:“越出书之界限而又完全为书本服务。”

②在加强形象化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凡是重点的地方,
可多下一点功夫,情节可交待得较细一点。决不可喧宾夺主,削弱重点。如
讲述《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一节,重点应在“秦的暴政”、“秦
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对暴政情况、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等情节,可作适
当补充,而“楚汉战争”则不必展开,即使有丰富的典型材料,如“鸿门宴”、
“垓下之战”、“霸王别姬”等生动故事,也应舍得割爱。③选用历史资料
① 见《光明日报》1983 年7 月5 日第2 版。

时,要求真实、准确,有科学根据。即使增加的材料于史有据,在讲述时也
不允许任意夸大和缩小。任何虚构、臆想和夸张,或把历史小说引进课堂,
都应坚决避免,否则将会造成恶劣的后果,败坏历史教学的名声。

(二)运用比喻的方法

由于中学历史教材份量重、课时紧,上面提到的补充历史资料和拓宽知
识面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不然就会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因此,要把历
史课讲得生动、具体、形象些,还必须借助于其他教学手段,其中运用比喻
便是历史教学中增强生动性、形象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学到《独立革命以
后的拉丁美洲》时,可着重抓住“一个毒瘤”(国内)和“前门驱狼,后门
进虎”(对外关系)这两个比喻(课本曾经采用过),并加以发挥,那么这
节课的内容就活起来了。又如把资本主义生产萌芽比作封建社会这个娘肚子
里的怀胎,当这个芽头长大成树时,它就一定要突破娘肚子脱胎而出而分娩
阵痛,这就是资产阶级革命。

有些历史事件本身也常常使用比喻,我们要善于去发掘这种比喻加以利
用。例如我国“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把科学称为“德先生”(由音译
“德谟克拉西”而来),把民主称为“赛先生”(由音译“赛因斯”而来),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称为“孔家店”。当时提出中国要得救,就得请来
“德先生”和“赛先生”,打倒“孔家店”。这样把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
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等用语都活化了(新版本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已采用)。
又如清朝嘉庆年间在民间流传的两句顺口溜“和梗吻斐员ァ保托�
象地揭露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是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败的一个标志。如太
平天国运动时,人们把杀人如麻的曾国藩叫做“曾剃头”,反映了人民群众
对这个刽子手的无比仇恨;义和团运动时称外国侵略者为“洋鬼子”、“洋
毛子”,抗日战争时称日本侵略者为“日本鬼子”,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外
国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又如马克思把革命比作“历史的火车头”;列宁提出
的《四月提纲》曾被当时的俄国革命群众比作黑夜中的明灯(当时布尔什维
克的回忆录);新经济政策中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的措施可以用列宁的话“退
一步,进两步”的比喻来说明其实质,这种比喻使原来带理论性的用语变得
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了。所有这些,教师讲课时把它现成地拿来使用,就会
使教材内容生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情绪,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运用比喻时,要经过认真设计和准备,要恰到好处,防止信口开河,
比喻失当,弄巧成拙;还要注意思想性,避免庸俗化。

(三)提问是必须经常采取的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与课堂气氛的关系
很大。有提问而又得当,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处于积
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