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可见他“思想自由”是让新思想能在北大得以传播;他的“兼
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为此,他
广延名师,网罗众家。他请陈独秀任文科学长,又请第一个向中国
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瑮任理科学长,请胡适、李大钊、刘半
农等任教授。这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界精华的到来,使北大成
为当时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新文化的
战士。同时蔡元培也任用一些学有专长而思想守旧的人,如刘师
培、辜鸿铭等。这一年,《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主要撰稿
人有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吴虞等。他们以民权、
平等和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猛烈进攻,提出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那时以《新青年》为中心,形成一个新的
文化阵营,而北大就是这个阵营的重要活动基地。
'板书'二、德先生和赛先生
上面已经说过,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
号。英文叫Democracy(德莫克拉西)和science(赛因斯)' 板
书',当时叫德赛两先生。《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
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
一切的黑暗。”现在又要请同学们思考回答问题:①陈独秀为什么
能提出这个口号?②为什么当时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
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生:因为陈独秀很聪明,所以能提得出这个口号。' 众笑' 他认为中国
经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和科学,所以应该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这样,他就认定只有这两
位先生才能救治中国。
师:××同学说得也有理,请坐。陈独秀确实聪明。无疑任何先进思想
都是当时的聪明人物提出的,但还应把它看作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陈独秀所以能提出这个口号,除了他的聪明条件(知识渊博,善于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看得清当时的矛盾等等)外,还由于当时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发
展的结果。请大家记住: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
形态上的反映这一原理。掌握了这一原理,就可掌握并理解中国近
代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原因。鸦片战争时,以林则徐、魏
源为代表的新思潮的倡导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洋务运动时,洋务派举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旗号。上述两种
思想都还不是资产阶级思想。19 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显著发
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与此相适应
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
革教育制空等维新变法思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在帝国主义
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了发展。资产阶级
革命派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
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又有了发展,
反映在思想上则出现了激进民主主义思想。面对着北洋军阀统治时
期泛起的尊孔复古逆流,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不能容忍这种局
面,陈独秀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代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
号。他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和科学,
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说中
国要富强,必须“科学与人权并重”。在封建主义居干支配地位的
中国,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具有进步的意义。当然,陈独秀所说的
民主,主要是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他所说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
也包括从西方传人的某些唯心主义社会科学理论。
'板书'三、打倒吃人的礼教和反对旧文学
师:刚才讲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新文化
运动的内容还包括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
文学。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自汉武帝接受董
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把儒
家传统道德奉为教条,强迫百姓信奉。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
运动的矛头所向。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系列批孔的文章,论证旧礼教不适合
现代社会。他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
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李大钊,直隶乐亭人。1913 年留学日本,
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6 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
一文,明确指出中国已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号召青年不要留
恋垂死的社会,要不断改造自己,追求进步,勇敢地创造青春的中
国,青春的世界。文章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奋发
向上的进取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这对于唤醒和激励青年向着反动势
力进行不妥协的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918 年,李大钊任北
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教授,《新青年》杂志编辑,并创办《每周评
论》,宣传新文化运动。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揭示“孝”的真
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吴虞,
四川新繁人。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我们上面讲到
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是他提出的。因此有人称赞他是“四川
省打倒孔家店的英雄”。对封建礼教攻击得最为猛烈的是鲁迅。鲁
迅,浙江绍兴人。1902 年,留学日本。在日期间,他同以孙中山为
首的革命派在一起,积极参加反对清政府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以
后,他曾在北大、北师大等校任教。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 年5 月,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在这篇小说中,他以锋利的笔触,借“狂人”之口,
对封建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深刻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统治
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的理想社会。“吃人的礼教”一语,即出自这篇小说。我读《狂人
日记》一小段给大家听:“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
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
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他号召人们起来革命,推翻那吃人的旧社会。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
文学革命。
1917 年,《新青年》上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
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胡适,字适之,安徽绩
溪人。1910 年赴美留学。
1917 年任北大教授,提倡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17 年初,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
言文,写文章不要无病呻吟,要言之有物,且要讲求语法结构。胡
适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提
出《新青年》应“作为白话文的试验场”,并带头用白话文写诗、
写文章。在他们的建议下,《新青年》从第四卷第一号开始,全部
改用了白话文。更鲜明地举起文学革命大旗的是陈独秀,他主张推
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革命。无疑这些都比胡适要进一步。
但他有些话现在看来是说得过头了。如他认为古典文学也应在排斥
之列,这就走向了全盘否定古典文学的极端,是不对的。在文学革
命中,成就突出的是鲁迅,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等小说,是白话小说的典范。
'板书'四、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师:根据课本的说法,新文化运动有前后期之分,分界线在何处?
生'齐答':1917 年十月革命。
师:新文化两个时期,内容上有何不同?
生'齐答':前期主要传播资产阶级文化,后来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
师:现在请大家看书,对前期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生:可以从三方面来说明:①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
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②这场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也就不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指明真正的出路。③对东西方文化的
看法上,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师:×××同学说出了书中内容,请坐。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中国先进
的知识分子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与,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向
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吃人的旧礼教发起猛烈攻击,动摇了封
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引
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知识分子中反响更强烈。当时有些知识分子满
脑袋封建思想,对资产阶级文化毫无了解。现在看了《新青年》,
知道世界上还有德赛两先生;知道皇帝是可以打倒的,孔家店也是
可以打倒的。面对这股强大的潮流,有些人受到了震动,开始觉醒,
特别是对知识青年打破封建旧思想的束缚,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加速了中国人
民的觉醒,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师:为什么这场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为什么不能给灾难深重的
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请××同学回答。
生:这两种运动好像很难结合。。
师:请坐。这个问题较难回答。我的看法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范围局
限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间。广大工农群众缺少文化,
没有可能,也很难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当时群众运动矛头所指是北
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曾一次次地发
起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利用一派军阀打击
另一派军阀,很少发动群众参加,最终难免失败。资产阶级政治运
动尚且如此,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更难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了。下面探
讨一下前期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问题。所谓东西方文化
是指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
学说为轴心的。对待传统文化必然涉及如何对待儒家学说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时对儒家学说持绝对否定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
持绝对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则对西方文化持绝对肯定的态度。这
种对东西方文化持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确实影响到后来,
至今有时仍可看到它的影响。事实上,传统文化里的某些封建性糟
粕是应当剔除的,应当批判的,但传统文化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有着合理的、可继承的一面。当然,继承是批判地继承。只有批判
地继承,才有创新和发展。绝对抛弃传统,新文化就成了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是谈不到创新和发展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的东西
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