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

第3章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第3章

小说: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这个人从腰部以下比禹要短三寸,狼狈的像一只丧家犬。”等到与孔子重逢以后,子贡把这话如实地告诉给孔子。孔子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他形容我的相貌,这无关紧要。要说我像一只丧家犬,还真的是这个样!”
  孔子到达陈国,住在司城贞子的家里。一天,许多只隼落在了陈国宫廷里,死在了那里。人们发现,有楛木做的箭贯穿鸟身,箭头为石质,箭身长一尺八寸。众人看了都感到很奇怪,谁也无法解释。国君陈泯公知道孔子学识渊博,派使臣前去询问孔子。孔子解释说:“隼是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箭是属于肃慎部族的。周武王灭商以后,沟通了与九夷百蛮各少数族的联系,命令他们各自贡献地方特产,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肃慎部族贡献这种楛木杆、石箭头的箭,长一尺八寸。武王为了显示自己臣服远方的功德,就把这箭分给了自己的长女大姬。后来,大姬嘉给了虞胡公,虞胡公被封在了陈国。当时,王室将珍宝玉器分赠给同姓诸侯,表示重视亲族;把远方的贡品分赠给异姓诸侯,使他们不忘记服从王命。所以,陈国应当保留有这种箭。”于是,陈泯公派人到收藏贡物的仓库中去查找,果然找到了这种箭,对孔子的博学多才更加佩服。

  第6节:新读史记(下卷)(6)

  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正巧遇上晋、楚争霸。两国轮番讨伐陈国,甚至连吴国也侵犯陈国,弄得陈国一刻也不得安宁。孔子慨叹地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子弟个个志向远大,只是做事疏忽了一些。他们都有进取心,还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不久,孔子离开了陈国。
  周游列国(三)
  经过蒲地的时候,孔子正好遇上了公叔氏的叛乱,被当地人围困,无法突围。孔子的弟子中有位名叫公良孺的,他自己带着五辆车跟随老师周游各地。公良孺身材高大,有才德、勇力,他对孔子说:“从前,我跟随先生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此处遇到危难,这大概是命中注定的吧?我与先生一再遭受灾难,宁愿搏斗而死。”弟子们与当地人的搏斗进行的十分激烈,他们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当地人为此感到害怕,开始向孔子妥协谈判。他们对孔子说:“如果你们不去卫国,我们就给你放行。”孔子为了脱身,就假装答应他们,与蒲地人订立了盟约。孔子脱身后,匆忙赶到了卫国。子贡不解地问孔子说:“先生,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则回答说:“那些受到胁迫而订立的盟约,神灵是不会认可的,因此也没有必要遵守。”
  卫灵公听说孔子回来了,非常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地可以讨伐吗?”孔子想了一下回答说:“可以讨伐。”灵公接着说:“我的大臣们则认为不可以。因为现在的蒲地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卫国的军队讨伐它,恐怕不可以吧?”孔子对他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保卫这片土地的愿望。我认为,您要讨伐的只不过是几个叛乱头目,并不是他们的人民。”灵公认为孔子分析的有道理,但是却没有派兵讨伐蒲地的叛乱。
  卫灵公年老后,自己懒得处理政务,也没有任用孔子。孔子再次怀才不遇,心里不平衡,感慨地说:“唉!如果有人任用我主持国政,一年以后,国家就可以变样,三年以后,政务就会大见成效。”他再次无奈地离开卫国。
  佛肸是中牟城的长官。赵简子进攻范氏、中行氏的时候,也讨伐了中牟。于是,佛肸反叛了赵简子,派人召请孔子献策。孔子认为自己又有事可做了,便打算前往应聘。子路阻拦他说:“先生,我以前听您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反叛自己的主君,您打算前去,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反驳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还说过,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我难道是中看不中吃的瓠瓜吗?怎么能只挂着而不给人吃呢?”
  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没有学新的曲子。师襄子对他说:“您现在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已经熟悉这首曲子了,但是还没有掌握弹奏的要领,还是让我继续学习这一首吧。”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对孔子说:“您已经掌握了弹奏的要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却回答说:“我还没有领会到乐曲里蕴藏的志向,还需要继续学习。”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说:“您已经掌握了乐曲里蕴藏的志向,现在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呢!”过了一段时间,孔子肃穆深思,随后又心旷神怡,脸上流露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神态。他高兴地对师襄子说:“我已经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的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高瞻远瞩,好像是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谁又能够如此呢!”师襄子听后,大惊失色,离开座位向孔子恭敬地行了拜礼,对他说到:“先生果然高明,我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首曲子名叫《文王操》。”
  周游列国(四)
  孔子既然不被卫国国君重用,便打算西去会见赵简子。到达黄河边上的时候,孔子听说窦鸣犊、舜华被杀的消息。他面对着黄河,叹息说:“壮美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盛大异常!我所以不能渡过黄河,也是命运吧!”子贡听到这话,便快步上前,问孔子说:“弟子冒昧地请问,您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窦鸣犊、舜华,是晋国有才德的大夫。在赵简子还没有得志的时候,需要依靠这两个人才能掌握政权;而等到他得志以后,竟然杀了这两个人才得以执掌政权。我听说过,剖腹取胎、杀害幼兽,麒麟就不会出现;排干池水捉鱼,蛟龙就不肯调和阴阳、兴云致雨;倾覆鸟巢、毁坏鸟卵,凤凰就不会在空中飞翔。为什么呢?君子忌讳杀害自己的同类。鸟兽对于不义的行为尚且知道躲避,更何况我孔丘呢!”于是,孔子到他的老家陬乡去休养,创作了《陬操》这首琴曲,以此哀悼窦鸣犊、舜华这两位贤者。之后,孔子再次返回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

  第7节:新读史记(下卷)(7)

  有一天,卫灵公询问孔子有关打仗列阵的事情。孔子摇摇头说:“有关祭祀的事情我曾经听说过,但是从没有听说过排兵布阵的事情。”弄得卫灵公非常尴尬。第二天,卫灵公与孔子谈话时,看见群雁飞翔,就抬头仰望,神色不在孔子的身上。孔子知道卫灵公不再信任自己了,就离开了卫国,再次来到陈国。
  这年夏天,鲁桓公、僖公的祭庙失火,南宫敬叔等人前去救火。孔子在陈国,得知了鲁国宗庙失火的消息,对身边的人说:“火灾一定是在桓公、僖公的庙吧。”不久,孔子的推断得到了证实。
  同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一次,他乘坐辇车望见鲁城,长叹一声说:“当初,这个国家几乎强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而致使他离开,所以国家没有强盛,逐渐衰落下去。”接着,他回过头来,对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丞相。那时,你一定要召回孔子,让他来辅佐你,振兴鲁国。”几天以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丧事后,季康子打算召回孔子,加以重用。鲁国的大夫公之鱼对他说:“当初,先君任用孔子而没有善终,最后招致诸侯的耻笑。现在,您打算再次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是会再次被诸侯取笑的。”于是季康子问他:“那么,我召谁回国比较合适呢?”公之鱼建议他召冉求回国。季康子听从了他的建议,派人去召回冉求。冉求准备动身回国,孔子对弟子们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必将重用他。”接着,孔子又说到:“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这些弟子个个志向高远,只是行事疏阔了一些。他们富于文采,才思敏捷,我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来教育他们。”子贡知道孔子思归,在送别冉求的时候,叮嘱他说:“你如果受到重用,就一定设法把老师召回去。”
  周游列国(五)
  冉求离去以后的第二年,孔子从陈国移居到蔡国。当时,吴国召蔡昭公前往。此前,蔡昭公曾经欺骗他的大臣,迁都到州来。他这次前往,大臣们害怕再次迁都,便在路上将其杀死了。不久,蔡国遭到楚国的侵犯。
  一年以后,孔子从蔡国到了叶邑。叶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为政的关键在于招纳远方的贤人,使近处的人归服。”有一天,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子路拒绝回答。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说:“仲由(子路的字),你为什么不回答说‘孔子这个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学习的时候甚至忘记了吃饭,快乐的时候甚至忘记了忧愁,以至于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后来,孔子离开了叶邑,返回蔡国。路上,他遇见了长沮、桀溺二人,他们在并肩耕作。孔子认为他们是隐士,就让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说:“车上那位拉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子。长沮又问道:“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给予肯定的回答。于是,长沮对他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了,不用问我们了。”桀溺问子路说:“你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肯定地回答了他。桀溺又接着说:“天下到处都动荡不安,谁能改变这种局势呢?况且,你跟随躲避暴君乱臣的人到处奔波,还不如跟随我们为躲避乱世而隐居呢!”说完之后,二人继续干起活来。子路回来将这些对话如实地告诉给了孔子。孔子听后,失望地说:“我们不能隐居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用为改变这种局面而四处奔波了。”
  另一天,子路一个人在路上行走,遇见了一位肩扛锄头的老农。子路恭敬的问到:“这位大叔,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农对他说:“你们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老师我怎么知道!”说完,老农拄着拐杖拔起草来。后来子路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孔子,孔子说:“此人是一位隐士。”等到子路回去寻找老农的时候,人已经走了。
  周游列国(六)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发兵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楚国国君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就派人去迎请他。孔子准备应聘而前往楚国答礼。陈、蔡两国的大夫暗中商议说:“孔子是有才德的贤人,他的讥讽无不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久居陈、蔡之间,两国大夫的施政方针都不符合他的意思。楚国是个大国,现在却来迎请孔子。如果孔子受到楚国的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两国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围困在野外,不让他去楚国。

  第8节:新读史记(下卷)(8)

  孔子一行人无法行动,不久,他们的粮食吃光了,随从的弟子中有人饿得生了病,大家都无精打采。但是,孔子却毫无惧色,照常给弟子们讲学、诵诗、唱歌、弹琴。子路实在忍受不了了,面带怒色地见了孔子,生气地说:“君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