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气凌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傲气凌神- 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劳师以袭远”。卷五《秦本纪》述及百里奚与蹇叔哭送出师事,卷三十九《晋世家》、卷四十二《郑世家》则未及其事。(24)三置晋国之君:卷五《秦本纪》载,秦穆公九年(前651),晋献公去世,发生里克之乱,流亡在梁的晋公子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穆公许之,使百里奚将兵送夷吾归国为君,是为晋惠公。秦穆公二十三年,在秦国做人质的晋公子圉听说晋君病,怕晋君去世以后他仍被留在秦国,而晋“更立他子”为君,于是逃离秦国归晋。转年,秦穆公二十三年,晋惠公去世(《春秋》在明年,《左传》在是年)子圉立为晋君,后谥为怀公。秦怨恨圉逃跑归国,于是迎送当时流亡在楚的另一位晋公子重耳归国为君,是为晋文公,此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事。参见卷三十九《晋世家》、《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25)一救荆国之祸:当指晋楚城濮之战。据《左传》载,鲁僖公二十七年(是年亦秦穆公二十七年,即前633年)冬,楚成王与陈、蔡、郑等国围宋,宋派人到晋国告急。转年春二月,晋用先轸谋与秦、齐结成抗楚联盟,秦穆公派其子甯(nìng,佞)率师参战。夏四月晋、宋、齐、秦抗楚盟军大败楚师于城濮,从而保卫了宋国,制止了楚国的北侵。荆国,即楚国。救荆国之祸,即救楚伐宋之祸。参见卷三十九《晋世家》。又《索隐》谓救荆国之祸“朝周是也”。此说也不无根据,盖此战结束以后,晋文公、齐孝公、宋成公、蔡庄公等盟践,以尊周室。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按晋城濮之战大败楚师,似与百里奚相秦并无多大关系,此战主要是晋和晋名将先轸在起作用。又,由初置晋国之君的秦穆公九年中经“一救荆国之祸”的秦穆公二十八年,到“东伐郑”的秦穆公三十三年,其间有二十四年之久,与上文“相秦六七年”不合。又,梁玉绳《史记志疑》云:“奚之为相,未知的在秦穆公何年。”卷五《秦本纪》载:秦穆公“以五羖羊皮”赎百里奚入秦,是其五年事(前655),穆公与“语三日”,大悦,于是“授之国政”。据此,百里奚相秦,大概就在是年吧。当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由“年已七十余”而“授之国政”的秦穆公五年到“东伐郑”的秦穆公二十三年,则百里奚当已近百岁,甚或已逾百岁。所以,判断赵良的话是否合于史实,太史公的记述是否确凿,百里奚的年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26)发教:施行德化。封内:境内。(27)八戎:泛指诸戎部族及其国家。(28)由余闻之:卷五《秦本纪》载,由余的先人原系晋人,所以,他会说晋国话。我王“闻穆公贤,故使由余观秦”。后由余降秦,“穆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上句“八戎来服”,盖指此。(29)款关:叩关,即入关求见。款,叩,敲。(30)相杵:捣米时发出相应的呼声。(31)嬖:宠爱,宠幸。主:荐主,保举的人。(32)骏刑:严峻的刑罚。骏,通“峻”。(33)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说,教化百姓比命令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更迅速。(34)左建外易: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改变法制。左,失正。外,失中。(35)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寡人,君之谦称。指商鞅被封商於之地,号商君。(36)绳:约束,纠正。引申为逼迫。(37)以上四句诗出自《诗经·啵纭は嗍蟆返谌隆e祝欤杆佟#�38)为寿:敬酒,致礼。此引申为褒扬,恭维。(39)以上二句诗,《诗经》未载。可能是逸诗。(40)骈胁:肌肉壮健,不显胁骨。骖乘:乘车时居于右者,即陪乘。多指警卫人员。(41)辍ǎ#撼りE裕和鞍薄R腊拷#�42)《书》曰二句;《尚书》里没有。《索隐》谓此是《周书》之言,孔子所删之余。(43)鄙:边邑。此指偏远僻静的地方。(44)显:显扬。引申为重用。岩穴之士:隐居山林的贤能之士。(45)捐宾客:舍弃宾客。这是对死亡的委婉说法。(46)收:逮捕,拘压。(47)微:少。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①。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②,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③。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④!”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⑤。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⑥。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⑦。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⑧,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①舍:住。后一“舍”为旅店。②客人:旅店主人。③舍人:住店的人。验:凭证。路引一类的身份证件。坐之:即店主人与住店的人一起判罪。④敝:通“弊”。弊病,害处。⑤内:同“纳”。交纳。⑥徒属:封邑中的部属。⑦卷十五《六国年表》谓商君死彤地。⑧车裂:古代酷刑,以车撕裂人体。俗叫五马分尸。徇:示众。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①。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②,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③。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④!
  ①天资:天性。刻薄:残忍少恩。②迹:考察,追究。干:求取,这里是游说的意思。③发明:证明,说明。④有以:有缘故,有因由。 
苏秦列传第九
  王学孟 译注
  【说明】
  在这篇列传中,以苏秦为传主,兼及苏氏兄弟苏代和苏厉。苏秦始以连横游说秦惠王,失败,转而以合纵游说六国。整一年,歃血于洹水之上,功成名就,佩带六国相印,煊赫一时,为纵横家杰出的代表人物。继而奔齐,为燕昭王反间,车裂而死。
  苏秦游说六国,以赵为主,以合纵相亲为目的。针对不同对象,顺应其心意,指陈其利害,或激或励,或羞或诱,成竹在胸,使六国合纵缔约,使秦人闭函谷关达十五年,足见其胸中韬略和研习《阴符》之功效。
  苏秦的说辞,汪洋恣肆,犀利流畅,气势磅礴,大有一发不可收束之势,形成他独特而雄辩的说辞风格。其说辞或夸张、或描写、或排比、或比喻,有时形象对比,有时引经据典,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动之以情,有时说之以理,不仅使读者感到苏秦具有独抵华屋之下,一揽群小的气度,而且从太史公的语言艺术中感到美的享受。说六国处,笔不涉同,辞有异彩,一处一样文法,一处一种情貌,如行山阴道上,使人美不暇接。在涛涛滚滚的说辞之中,间或插入曲折动人的小故事,娓娓道来,相应成趣。既能深入浅出,以彼喻此成为说辞的有机部分,说明深刻的道理,又使文章层峦叠障之中突见一马平川;急风骤雨过后,又是绚丽多彩的艳阳天气。文章的节奏也于急骤之中见疏缓,跌宕之中见起伏,诚乃掀天揭地的大文章!
  有的段落简直是小说笔法。如苏秦出游,大困而归,家人的讽刺、羞辱,苏秦的惭愧自伤,以及发奋自励,伏读《阴符》以及对其兄嫂前倨后恭的描写,都是着眼于典型形象的塑造。通过塑造出的典型形象,让我们去把握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和这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苏秦说:“……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前后映照,把苏秦追名逐利到衣锦还乡心态、自矜自夸神情,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了。
  当然,苏氏为达目的,皆以权变之术游说诸国,其说辞多有夸诞、粉饰不实之词,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还是应该注意的。
  【译文】
  苏秦是东周雒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
  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缔,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也不信任他。
  于是,他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已经死了。就游说惠王说:“秦是个四面山关险固的国家,为群山所环抱,渭水如带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真是个险要、肥沃、丰饶的天然府库啊。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用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秦惠王说:“鸟儿的羽毛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秦国刚刚处死商鞅,讳恨游说的人,因而不任用苏秦。
  于是,他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让自己的弟弟赵成出任国相,封号叫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又去燕国游说,等了一年多才有机会拜见燕王。他劝燕文侯说:“燕国东边有朝鲜、辽东,北边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区域纵横两千多里,武装部队几十万人,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用好几年。南有碣石、雁门的肥沃土地,北有红枣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光是这红枣、板栗的收获也足够富裕的了。这就是所说的天然府库啊!
  “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桓驻扎了,再渡过滹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忧虑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 所忧虑了。”
  文侯说:“您说的当然不错,可是我的国家弱小,西边又紧靠着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周,齐、赵都是强国啊。您一定要用合纵相亲的办法使燕国安全无事,我愿倾国相从。”
  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奉阳君已经死了,就趁机劝赵肃侯说:“天下的卿相臣子一直到穿粗衣的读书人,都仰慕您这贤明的国君施行仁义,都希望能在您面前听从教诲,陈述忠言,为时很久了。虽然如此,然而奉阳君妒嫉人才而您又不理政事,因此宾客和游说之士没有谁敢在您面前畅所欲言。如今奉阳君已经撒手人寰,您又可以和士民百姓亲近了,所以我才敢于向您陈述愚见。
  “我私下为您考虑,没有比百姓生活的安宁,国家太平,并且无须让人民卷入战争中去更重要的了。使人民安定的根本,在于选择邦交,邦交选择得当,人民就安定;邦交选择不得当,人民就终身不安定。请允许我分析赵国的外患:假如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人民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秦国攻打齐国,人民也不会得到安宁,假如依靠齐国攻打秦国,人民还是得不到安宁。所以想要计算别国的国君,攻打别人的国家,常常苦于公开声明断绝跟别国的外交关系,希望您小心谨慎,不要轻易把这话说出来。请让我为您分析这种黑白、阴阳极其分明的利害得失吧。您果真能听我的忠告,燕国一定会献出盛产毡裘狗马的土地,齐国一定会献出盛产鱼盐的海湾,楚国一定会献出盛产桔柚的园林,韩、卫、中山都可以相应地献出供您汤沐的费用,而您的亲戚和父兄都可以裂士封侯了。获得割地、享受权利,正是春秋五霸不惜全军覆没、将领被俘的代价去追求的;使贵戚封侯,正是商汤、武王所以要起兵并采用流放甚至冒着弑君的罪名去争取的原因。如今我让您安然就座,就可以轻易地获得这两种好处,这就是我希望于您的。
  “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友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魏国。魏国衰弱了就要割地河外,韩国衰弱了就要献出宜阳。宜阳一旦献纳秦国,上郡就要陷入绝境,割让了河外就会切断上郡的交通。楚国要衰弱了,您就孤立无援。这三个方面您不能不仔细地考虑啊。
  “秦国攻下轵道,韩国的南阳就危在旦夕,秦国要强夺南阳,包围周都,那么赵国就要拿起武器自卫;假如秦国占据了卫地,攻取了卷城,那么齐国一定会向秦国俯首称臣。秦国的欲望既然已经在山东得逞,就一定会发兵向赵国进犯。假如秦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那么,秦、赵两国的军队一定要在邯郸城下作战了。这就是我替你忧虑的原因啊。
  “正当这时,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比赵国强大的。赵国区域纵横两千多里,武装部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