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地坦然,处世自然,定位正确,所求不多,不屑踏着你的肩膀上去,也不会妨碍你奔赴前程,更不愿张狂着张扬着去制肘绊脚。
忠厚老实的核心是真,欺骗奸滑的核心是假。耍刁钻不诚实的人,往往不实惠,不实在,自以为得计,但被人看破而不被善良的人道破之时,人们看他就如看戏了。忠厚老实的人或许没有靠一点滑头,使用一点噱头得意于一时的“幸运”,但他们不少时候身在“浆糊”却不捣浆糊,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一如山中的清泉,以其纯色、本色和持续不绝,为人津津乐道。有人不是说当今社会需要学会读人吗?读人确是一门学问:会读的人读内在本质,不会读的人读表面现象;会读的人读大节,不会读的人读枝节。而今天读人,我们更该欣赏忠厚和老实,鄙视奸刁和油滑,“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因为生活告诉我们,还是前者耐读,如同名著,一任历史风云洗刷,任凭是非曲直论争,即使埋进沙石,一经拭擦,它还是熠熠生辉!
“处世无奇但率直,传家有道惟存真”。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句为人格言,也是我们一剂处世良方。行文于此,我深深地感到:忠厚不朽,老实永恒,善良天长地久!
菊淡淡 人淡淡
我爱书法国画这些雅举韵事,完全是附庸风雅。前些时,蒙绍兴著名书法家沈定庵先生见爱,赐赠八个墨凝柳骨、笔挺韩筋的大字,上书:“屋小如船,人淡似菊。”略通笔墨的我知道,这是旧时绍兴三味书屋悬挂的一幅对联,寄寓着深沉的意思。而儒雅方正的沈老先生本是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性情中人,文雅字俊,托旨宏远的隶书满载着八个大字的深邃,挂于墙上,如同座右,让人常常自我掂量。而最让人回味的当是“人淡似菊”。
我们身处杭白菊之乡,桐乡市海洋般的小菊常使我们感恩大自然的惠赠,因而我们也常常泡一杯白菊花,借以清凉明目,祛火润肺。但是在精神上我们能够如菊之淡地独立寒秋、迎风怒放吗?如菊恬淡难啊!你能在车水马龙中保留一份清醒吗?能在锣鼓喧天中求取一份清静吗?能在大红大紫之时存一点淡泊之意?能在灯红酒绿中守一颗本真之心?人淡如菊难啊!一些人恐怕如牡丹,喜欢白玉高堂,热衷荣华大贵。还有的则如三月桃花,蜂采蝶忙,显赫一时,好生张狂。
傲霜有秋菊,岁寒知青松。如今也未必有这么高的要求。而人淡似菊,只是一种心态,如同是潇洒,首先是心灵的潇洒。人淡似菊,这是心田的芳草,是精神的乐园,是为人的操守,是生活的动力。试想,菊恬淡地开在秋季,正值“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之时,而她照旧恬淡地准时开放。它的淡,如真水无香,却充满热烈;它的静,似仕女唐装,风华超然,它以这样的形式展示风采,它以生命的最后气力迸发出无穷的辉煌。我们不是常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么!人淡似菊,该是叫人看淡身外的东西吧!物质的东西是重要的,信口而吟“千金散尽还复来”,随便讲讲钱财若粪土,仁义值千金,恐怕背了。被莎士比亚斥之为“金钱你这全世界的娟妓”的钱本身是单纯的,复杂的是社会和人本身逼其为“娟”。对钱,当有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把握:当我们没钱的时候,想想我们还拥有什么;当我们有钱之后,掂掂我们还缺少什么。当然,我们更要学会狙击欲望,戒除贪欲,根绝奢望,填平欲壑。江苏一带有句谚语说得好:“家有黄金几吨,吃饭不过三顿。”美国一位大富翁讲得妙:“我吃只是三餐饭,睡不过五尺床。”由此淡淡地去想,我们该量自己的才能,找自己的位置,量自己的条件,过该过的日子。别人有别人的乐趣,我们有我们的有趣。我们要坦坦荡荡感到满足。生活本来就是路千条,你下你的海,我淌我的河;你坐你的车,我爬我的坡;我喝你的酒,我嚼我的馍;你有儿女情,我唱相思歌。所谓“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是也!为人处世,只要对得起先人,无愧于后人,站直了做人,坦坦荡荡面对人生,认认真真对待工作,磊磊落落坦诚对人,扎扎实实踏正步子,说上一句“无愧我心”是决不会脸红的。
人淡似菊,心态为本,心态决定命运,理性最为重要,平常心最好,淡泊志甚佳。头顶着乌纱帽,有点知名度,也不必尾巴翘到天上去!干出点成绩,有了些功劳,也不至于额角头朝天。也不必为排名前后烦恼,为正职副职计较,让浮名功利遮眼,为盆儿碗盏折腰。还是一位沪上画家说得好:“扫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还是宋代诗人的诗句作得妙:“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各人有各人的境遇,各人有各人的机缘。天天吃请不见得身体就好,点钞票还是从工资袋中拿出来安心,官腔老调不如谈天说地随便。饭还是自家的香,老婆还是自己的好,本真的人睡觉踏实,心里干净处处泰然。莫看眼下有些人风头劲,正火爆:儿女情长丝漫漫,亲朋至友尽踏来,前呼后拥好威风,你好我好晕陶陶,生猛海鲜吃不厌,天涯海角任君跑。
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别人的关照,他人的回钞,女人的殷勤,小人的哈腰,无不要你用权、用力、用心计来回报。冒险的结局,沉痛的代价,极度的透支,试看前车之鉴还会少!
有人爱红菱鲜艳,有人爱青果碧绿,有人爱茶叶清香,有人爱辣椒热烈,而我更爱白菊清纯,那份精神上的操守,更使人感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还是人淡如菊乐陶陶。
事能知足常得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学那菊花吧,热烈而芬芳,超拔且亮丽,即使被泡入杯中,也时时给我们悄悄提醒!
感悟春天
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牧马秋风寒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一遇到春日清明,便会涌出无数人流去踏青观光。人们抓住时机“春游芳草地”,这也是珍惜春光的一种表示。
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恒远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如果说冬天是一篇哲学,是一则寓言,那么春天则是一首深邃的诗,是一曲明朗的歌,春天也让有思想的人感动和感慨。
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的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的春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过去的私塾中,学生向孔老夫子叩头后,学诗就是从这一首开始的。
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
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唐朝的志雨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借助春天,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例外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碧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位女子可谓是个贵妇,但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生活虽好,但独身观春,还不如引车卖浆、贩夫走卒这种人家,夫妻终日相聚,瓜蓬豆下,粗茶淡饭,一杯浊酒,几碟小菜来得其乐融融,想来这女人大有“不及民间夫与妇”之叹吧!
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牌子写着八个字:
“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还有什么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帮助。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春天的意味这么浓烈,春天的韵律这么恒久,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像是在告诫我们“莫倚颜如花,君看岁如水”、“花开有时落,为学须及早”之生命真谛呢!是啊,春去春又来,不可抗拒。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草木寄意
作为生命原色、人间春色的草木之类植物,我是比较留意的。而且还痴痴地认为:人若有情,草木有意,你给草木一分爱,它将给你十分情。自己阳台上栽种的几盆花木,寒往暑来,殷勤以待,这凌波仙子派遣的使者,以它仅有的报答方式,有的守时开花,有的四季常青,使我增重了“行得春风有夏雨”的平衡,也生出留不住一个春天,但拴住了一片春色的感慨。而“种花三年,赏花三天”的心境也是值得回味和品味的。
说来草木世界的确深藏诗味和哲理。充满睿智的古诗人总是将其视作为有生命的物体呢!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离别鸟惊心”到苏东坡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从张樾的“春到人间草木知”到韩愈的“草木之春不久归”,从古诗人张维屏感悟“造物无言却有情”,进而呼唤“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全然把草木视作拥有生命、感应地气的精灵。因植物高华雅致、不轻不蔓、清韵纯真、风骨标洁的种种精神,因而屈原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