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 >

第2章

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第2章

小说: 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9年1月6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交通部联合向国务院呈上《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1月31日,李先念同志批示:“同意,就照此办理。” 
  但是,交通部属下的香港招商局去搞蛇口工业区,毕竟是一件新事物,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个别领导同志就有不同看法。什么工业区,还不是为广东省搞的,将来广东省一口吃掉,人财两空,看你们如何交待。不务正业! 
  那位领导同志到香港视察,袁庚请他到蛇口看看。不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吗?看看现场,也许能改变他的看法。 
  他勉强地登上交通船海燕2号,袁庚、梁鸿坤等人陪同。一路皱着眉头,无话可说。快到渔码头了,他忍不住了。 
  “小梁小梁,把船开回去。有什么看头!” 
  梁鸿坤很为难,不出声。 
  “给袁庚讲,把船开回去。” 
  “我不讲。”梁鸿坤豁出去了。 
  无奈上岸。边防军六团的干部在码头迎接。 
  “首长辛苦了。”首长表情冷漠。 
  解放军邀请首长合影留念。 
  “照什么像?找袁庚去照,我不照。” 
  袁庚摊开地图,请他看。不看。 
  “荒山一片,有什么看头,回去回去。” 
  当时春寒料峭,泼了冷水更冷了。带的午餐也没心思吃,只个把小时,就开船返回香港。 
  广东也有阻力。 
  当时没有口岸,刘田夫批准设临时口岸,边开发边邀请港商去看。为了吸引投资,扩大影响,这是绝对必要的。然而某厅一位科长说: 
  “辛苦打下的江山,给你们一个早上出卖了。” 
  省里同意不签证,他反对。 
  没有粮票,粮食局不给粮食。 
  为三大材料跑断腿。 
  公路差50米不通,交通厅一个处敲竹杠,不满足要求就是不修,官司打到总书记那里,总书记命令三天内通车,撤了他的副处长,路才通了。 
  1980年夏,谷牧到蛇口视察,梁鸿坤汇报,一口气讲了六个问题:口岸问题、电的问题、水的问题、粮的问题、货物进出口手续问题、合资独资企业的审批和材料进出口免税问题。“这些问题不开绿灯,搞不了。” 
  谷牧说: 
  “一定开绿灯。” 
  就这样,袁庚和他的同事们,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在短短几年之内,使蛇口工业区崛起于南海之滨。蛇口的成功,又大大振奋了香港招商局的人心,促进了招商局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招商局的声誉和地位。 

               发展部总经理 

  梁鸿坤作为招商局集团的发展部总经理,这几年到过许多国家,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接受我的采访时,滔滔不绝,使我始终听得津津有味。心里不禁感叹:同是这一个人,如果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能有今天这样的水平吗! 
  向我详细介绍了开发蛇口工业区的过程之后,意犹未尽,他继续侃侃而谈: 
  “国家的改革,抓三条:第一,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分不开吗?搞集团,搞成集团哪个部委都管不了。中国搞三五百个集团,就活了。第二,坚决改革进出口,出口放宽,进口把严。一定要改变外贸的垄断。南朝鲜七个大集团搞进出口,与国家签合同,所以发展很快。第三,放开市场价格。价格不放开,不公平的竞争把一些企业养懒了。抓住这三条,很快就起来了。 
  “蛇口放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看,放在世界发展趋势中看,蛇口——香港——海外,三点两线,有进有出,真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明年我们要在美国搞公司,还有新几内亚、关岛、菲律宾……” 
  笑眯眯的,充满信心。好一个雄心勃勃的企业家! 

              以公司为家的香港人 

  隔一道海湾,蛇口和香港,两边的事业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别看香港是国际航运中心,它可没有国内那样吊机林立的大码头。主要靠驳船运输。 
  1959年招商局有了第一条驳船,到1979年,还得依靠社会驳船队。每当风雨交加,驳运停航,货压在舱,真是叫苦连天。远洋轮一天租金1万5千美元,最怕压船。货主嗷嗷叫,船长急得跳,打不完的官司告不完的状。建立自己的驳船队,已经刻不容缓。 
  决定借钱造驳船。 
  招商局借钱不难。后来有些银行提出“招商局借钱三不问”:一不问用途,二不问多少,三不问归还期限。银行不是慈善机关,他们如此大方,因为招商局一有实力,二有信誉。不过借钱,首先要破除“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小农经济观念。借钱做生意,天经地义。问题是要借得划算,有利可图。 
  借钱第一次造了20条驳船,后来又加10条。至今,已经有了77条驳船,成了香港最大的驳船队。这支驳船队对香港海面驳船业影响很大,起了稳定驳船运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驳船公司,又进一步扩大为包括仓库、码头和驳船运输在内的仓码公司。现在有了自己的招商码头,1000平方米的场地,香港第一。还有香港唯一的散装货码头。 
  那个设计码头的小组,已经发展成招商工程公司,走向世界,海陆工程都可承包。 
  梁宪陪我到坚尼地城招商码头,访问了仓码公司。 
  公司总经理姓张,大连来的专家;副总经理刘庆棋,香港本地人。 
  张总介绍,仓码公司去年盈利翻一番,今年又翻一番多。买欧亚船厂,建新仓,投资都是贷款。事业在大步前进,开创新局面,不怕负债。 
  买“欧亚”,是冒了点风险的。“欧亚”本是香港第二船王董氏集团的产业,因航运萧条,要重组债务。但是买下来是否有经济效益?要认真考虑。他们根据掌握的信息,几经分析,这才下决心:买。事实说明买对了。 
  按照内地的观念,仓码公司就是管仓库码头,再加上你的驳船队,管好就不错了,居然去买一个厂,岂不太出格了?它不但买船厂,下边又搞了个贸易公司。这个公司只有4个人,已经做了许多买卖,赚了钱。运输过程做生意,你不做人做,做中又有新的信息,生意越做越大。 
  我忽然想起八仙过海的神话。招商局下属各公司,都搞多元化,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些普普通通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在内地也许默默无闻,到了这个维多利亚港,置身商品经济的洪流之中,就成了仙了。真是耐人寻味。 
  张总说: 
  “我们前景很好,也很辛苦。就说刘总吧,他没有文凭,但有丰富的经验。他是省人大代表,一年365天都忙,过年还去拜访客户,今年冬至也没休息……” 
  梁宪插话:“他真正的以公司为家。” 
  刘庆棋腼腆地笑了:“我有休息,休多休少很难说。” 
  这位刘总,典型的广东人身材和面孔。五十多岁,一点也不显老,黑发梳得一丝不乱,双目有神,脸色红润,一身整洁的西装,系一条高雅的印有招商标记的金利来领带。说话不紧不慢,准确有力。使人看见他就想到秩序和效率。 
  他领我们参观了仓库。这座13层楼的货仓,是1985年5月15日启用的。经过了解行情,西环一带需要大量的大米货源,决定作为米仓。刘总说:“我们不是饥不择食,而是拣饮择食。拣了大米,杂货婉转推出。” 
  这座米仓,存放香港用米的30%。仓容的整洁,使人愉快。机械管理,工人很少。一个人管两层,装卸兼理货。40部铲车,运转自如。装一车米只需7分钟,所以货主的车一天能跑两次,别的仓只能跑一次。流转率达到43%,从不死货。因此收益很大。 
  “这仓库又不够用了。正在旁边建新仓,计划后年交付使用,仓位已经订出了四成。新仓将安装空调,保持恒温,使国产大米更有竞争力。” 

               船厂厂长的豪情 

  12月24日上午看了仓码公司,下午又匆匆过海,到九龙青衣岛友联船厂去参观。这一天过得充实极了,丰富极了。 
  友联船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厂长章学海,简直像个内地中等工厂的车;司主任,而且多半是工人出身的。看他那一身并不合身的工作服,那从上到下的粗线条,那见面就熟的性于,使人一见就觉得亲切,像个老伙计。 
  他一开口,就击中了我的神经兴奋点。 
  “在这资本主义社会有我们的社会主义企业,我们开放后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了独资的资本主义企业。社会主义企业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办好,资本主义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也能办好。唯独社会主义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往往办不好。同样的干部,在两个社会领导企业,却有明显不同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工人在内地是工人,在这里也是工人,干劲与效率绝然不同,这又是为什么?” 
  他自有答案,设问不过是加强语气。 
  这位江苏无锡人,1949年毕业于武汉海事学校。1982年从交通部调到香港,1985年8月31日担任现职。这个有1000工人的修船厂,修船能力在香港首屈一指。总产值和人均产值、利润率都值得自豪。 
  “这里做到的内地做不到,是否社会制度有问题?不是。大锅饭、平均主义限制了人们的能动性的发挥。我们旁边有个德士古油库,那里工人露天干活,风雨天也不停工,内地来的工人说:‘大佬,落雨也不休息?”人家马上就说:“你是大陆来的吧?我们也来了不久。”这里多劳多得,叫他停他也不停。 
  “内地来的干部,不一定是很强的,有些很一般。思想、作风、技能、才干、基本的领导艺术,本质上还是国内那一套。但是到了这里就不同了。这是个开放的社会,信息,物料配备,技术协作,社会化条件,都非国内所能比。如某种材料,香港没有世界有,几小时找到。内地就死了。船是国际化的,千变万化,这里一天就能搞清楚,找得到。还有分配问题。这些条件解决了,我们内地也能做到高效率。我就死不相信内地搞不到外国人那样。 
  “就说蛇口海虹油漆厂吧,因为是特区,就和内地大不一样。它今年人均40万港币产值,比内地最好的油漆厂高得多。 
  “一般地说,香港工人干部的技术水平比不上内地,他们也有习惯势力。我们在这里,用改革精神管理企业,就比资本主义企业干得好。 
  “我们怎么改革?改的多了,已经改了十六七项。比如上班换工作服,原来是上班到船上换,中午下来吃饭又换,吃过饭上船再换,晚上下班又换,一天四换。我改为八点前进厂在车间换掉,中午在船上开伙,一天两换,不占工作时间,这就省了20—40分钟。 
  “明年怎么样?还有潜力,还得改。明年要实行不减人的减人,即实际上等于减少150人。我们现在下午5点至7点加班2小时,叫补水,拿4小时工资,即工作10小时拿12小时工资。修船是体力劳动,8小时下来没多少力气了。我准备不让多‘补’,让一半人,即300多人‘补’,这就等于减少了150人。现在是人人‘补’,2小时等于白耗了。” 
  “这样工人会不会有意见?工人队伍稳定吗?” 
  “稳定不好。不稳定才有竞争。工人怕没活干,是好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