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 >

第32章

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第32章

小说: 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三十六岁,南京人,1989年来美国,西雅图某大学教育学硕士。 
  她和丈夫的关系是到美国一年后开始变坏的。主要原因,她说,是因为她丈夫和另外一个北京来的女留学生的关系过于亲密了。有一天,她回家听到录音电话上那个女的给丈夫的留话,一上来就是“咱们……”。 
  她和丈夫都是南京一所高校的青年教师。她在文学系,她丈夫在物理系。她的父亲是她丈夫作研究生时的指导教授。当年,为了把她追到手,他曾用了读研究生的那整整三年的时间。毕业时,他们结了婚,他因此也得以留校,而没有被分配回河南老家。婚后一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 
  1988年,她丈夫以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加州一所大学进修。不久,在美国教授的帮助下,转成学生。一年半以后,她带着两岁的孩子来美探亲。一到美国,她就感觉丈夫对她的态度和以前不一样了。“大概,他以为他现在有资本了。我是靠他出来的,后来能读书,更是靠他。他挣钱,又是博士生,以后不愁找工作,办绿卡。”于是,不久,就出现了那个女的…… 
  她说,她受不了那个气,两人开始不断地闹。一年后,她抱着孩子自己回国了。当时,他们俩并没有正式办离婚手续,但心里都明白,那是早晚的事。 
  但是,在两人分手半年后,她丈夫突然在美国医院体检时被发现患了淋巴癌,而且已经扩散。他无法在美国治疗,因为付不起那昂贵的医疗费用。他虽然有医疗保险,但那是他作为助研的工作合同的一部分,现在他无法继续工作,因而也就失去医疗保险。 
  他要求回国。他也不想在美国等死,不想最后死在异国他乡。家人帮助在上海联系了一家医院。他几乎是被抬上飞机的。到上海时,已经奄奄一息了。 
  她带着孩子从南京到上海和他见了最后一面。“看着他那样子,我已经不再恨他了。他还挺爱孩子,说攒下的钱将来给孩子上学。”她说,“我们谁也没再提起离婚的事儿。”几天之后,他死了。 
  他三十四岁,来自武汉,1987年到美国,在圣路易斯某大学计算机系读博士。 
  在他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那天,妻子突然向他提出离婚。她说,她早就想跟他讲了,只是怕影响他的资格考试,所以,一直等到今天。“为什么?”他问。“我爱上了别人。”她回答。 
  他和她都在大学读博士。到美国那年,他三十岁整。跟他同岁的她最初是以探亲名义出来。但半年后,就转成了学生身份,开始在同一所大学学西方艺术史。 
  他们的婚姻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问题。因为两家的父母是朋友,他俩从小就认识。尽管后来上了不同的大学,他们还是在双方父母的赞许下,建立起了“恋爱”关系,日后的结婚,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虽然,她曾开玩笑地抱怨过,说当年的恋爱太平淡了,几乎没有“热恋”过。 
  他后来听说,妻子是在中国留学生会举办的舞会上碰到那个人的。那人是一个在校园中国留学生中间相当出名的人物。他80年代初就到了美国。开始在亚利桑那读书,读了两年,不知为了什么退了学。后来到一家中餐馆当值班经理。 
  妻子告诉女友,那一阵子,她感到特别抑郁,干什么都没劲儿。可是,不知为什么,和那人在一起,就觉得挺振奋。那人说,以后打算做大生意;并说他想做的事儿一定能做成。他后来追起她来,倒真是那股劲,不要命似的。她说,那人让她第一次感觉自己是作为一个女人而被爱着。 
  他们离婚成为当地中国留学生中轰动一时的新闻。开始时,他不同意离婚。在一次争吵中,他气得打了她一巴掌。那男的听说后,赶到她家去“保护”她。他打电话叫来警察。当警车“呜、呜”地响着警笛赶到他家时,旁人都以为出了什么人命案了。 
  最后,他同意离婚了。两年后,他毕业了,离开了学校,在旧金山一家电脑公司找到了工作。 
  她的“热恋”也没能持续多久。她的那位男友尽管雄心勃勃,一心要挣大钱,最后却连那份中餐馆的工作也丢掉了。在日后生活毫无着落的情况下,两人开始不断争吵。后来,她那位男朋友干脆一走了之,声称到纽约做大生意去了,从此便杳无音信。 
  三年后的一天,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她,说他的父母——也就是她以前的“公婆”——要来美国玩,希望她能来“应付”一下。他俩离婚的事情一直没告诉家里,一来伯父母们为他们担心,二来因两家是世交,他们不想让他们离婚的事儿影响两家关系,她答应了。 
  到了旧金山,她为“公婆”下厨炒菜、设宴接风,并开着车陪他们游览市容。乐得老头、老太一个劲儿地夸自己的“儿媳妇”贤惠能干。 
  不久,她真的又成为她“公婆”贤惠能干的儿媳妇了。父母走了以后,他又打电话给她,说,你回来吧。于是,他们两人复了婚——当然,这件事儿也同样用不着告诉国内的父母们了。 

                异族婚姻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出国留学,很少有人再将中国留学生和外国人婚恋的现象视为一种政治行为,而只是看作一项个人选择。大家对校园里因感情碰撞而产生出“异族婚姻”,已经有些司空见惯了。 
  与那种基于盲目或算计的闪电式“跨国婚姻”不同,中国留学人员中的“异族婚姻”,一般都建立在较深的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异族婚姻”,并不都是“西方英雄救中国美人”式的,而且,也不一定都像童话那样浪漫,有着美满的“幸福结局”。 
  “异族婚姻,有时是很寂寞的。”一位美国教授的三十八岁的中国妻子说。她至今仍不喜欢参加她丈夫同事家里举行的各种聚会。那些美国人热火朝天谈论的事情很少能真正引起她的兴趣。但她也很难常请自己的中国朋友来家里玩,她丈夫不懂中文,而且,对于中国,除了长城和熊猫外,可以说一无所知了。她和自己的中国朋友一起聊天时,她丈夫只能一个人坐在那里看报纸。 
  她来自上海,曾是大学里的高材生,1984年到美国,在新英格兰的一所大学读人类学。两年后,她与学校化学系的一位比她大20岁的、离过婚的美国教授结了婚。这场婚姻使她立即成为两个孩子——她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孩子——的母亲,因此不得不提前从学校退出,最终没有能读完博士学位。不过,令她感到安慰的是,她不再需要像其他中国学生那样天天到中餐馆去打工,或常常为下一个学期的学费没有着落而犯愁。作为大学教授,她丈夫的工资虽然并不高得惊人,但也相当优厚。她自己又在城里开了一家小杂货店,专门卖各种中国工艺品。他们有一幢四间卧室的大房子,房子后面还有一个后花园。她每天除了接送两个孩子去幼儿学校和照看自己的小杂货店外,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后花园。在那里,她没种花,而是种了许多蔬菜。她说,“只要我忙,我就高兴。” 

  “是我提出离婚的。”一个刚和美国丈夫离了婚的三十九岁的女博士生说,“他根本靠不住。”她1984年来美国,一直在弗吉尼亚州一所大学读比较文学。她和她后来的丈夫——一个美籍爱尔兰人——是在校园里认识的。当时,他们在一个英美诗歌班上,一起研究叶芝、艾略特、庞德。他热情幽默,富有想像力,除了文学,还喜欢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非洲的食人鱼,西部电影的招贴画。有一天,他跟她说他想学中文了,问她愿不愿教他。于是,他们开始约会,后来搬到一起住,不久,在教堂结了婚。他们的婚姻危机是从她丈夫毕业开始的。因为学的是文学专业,她丈夫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两人的生活主要靠她在学校作助教挣的钱,有时穷得连房租都快要付不出来了。可是,她丈夫仍是无牵无挂,在咖啡馆一泡就是一天。“他连一点养家糊口的责任心都没有,”她抱怨说,“我只能离开他了。” 
  在婚姻观念的冲突中,感受到挫折和幻灭的不仅仅是中国女性,许多中国男人也在一场场失败的“异族婚姻”中备尝辛酸。 

  他很早就预感他的美国妻子最终会离他而去。这种预感是他一到美国就有了,只是,他没想到,最后事情会弄得那么难堪…… 
  他们当年的婚恋是颇为浪漫的。两人是在去四川九寨沟的路上相遇的。那时,他是国内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摄影作品刚获得全国性大奖。她是北京大学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中文。从成都到九寨沟,汽车在公路上要开两天半,而他们俩正好坐在一排座位上。半年之后,他们结了婚。后来一起到了美国。 
  回到美国后,她进了波士顿的一所大学开始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只好先进附近的一家语言学校学英语。但是,对他来说,中国政治显然要比英语更重要,或者说,更有意思。来美后的第一年里,他完全沉浸在激情中,整天和几个中国来的留学生一起,慷慨激昂地讨论中国的前途…… 
  她劝他少去参加那些活动,有时间,多读读英语,要不打打工也行。但他不想如此平庸。他说,他要写一本有关中国前途的书,将来出版后,一定会轰动。可是,即使在她帮助下,他也没找到一个对此有兴趣的出版商。后来,他又说,他要重操旧业了,到报纸或杂志去搞摄影。但是,没有一家报纸或杂志认真考虑过他的申请。 
  他承认那是他最为艰难的时候。他希望妻子能够理解他,支持他。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就在这时,他的美国太太向他提出了离婚,并请他立即从家中搬出去。在震惊之余,他最初拒绝从家里搬出去。他妻子冷静地告诉他,公寓是她以她的名义从学校租来的。如果他不走的话,她只好叫警察了。他无奈,只好搬了出去。 
  在分居的日子里,他一直希望妻子能回心转意。他不断给她打电话,她不接。他干脆夜里就坐在她单元的门口,等她从图书馆回来。几天后,警察敲了他住地的门,客气地警告他,以后不得再去骚扰已经和他分居的妻子。他又气又急,跑到妻子学校去找她的指导教授,希望指导教授能帮着劝劝她。不过,他的这种中国式的做法使他的美国妻子更加愤怒。她给他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冲他喊叫:“我为你感到丢人!” 
  三个月后,他接到了法院寄来的离婚文件。他们没有孩子,没有财产,所以手续很简单,只要他签一个字就行了。如果他不同意离婚,六十天内,他可以到法院去申诉。他没有去法院,而是签了字。 
  “我为他感到难过。但这种婚姻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他的美国妻子事后说,“他不懂这个,总以为我另有什么人了。”她说,她毕业以后,准备再去读法学院。那样的话,她根本受不了这样的婚姻拖累。“我不想说我们结婚结错了,那时我真是爱他。我希望他今后能找到一个更适合他的中国姑娘。” 

              第七章 中国情结 

             总是一片牵动思绪的土地 

  在海外长期生活的中国留学生,可能会改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