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

第32章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32章

小说: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日,罢朝之后,宰相、大臣、谏官随同皇帝入阁议事。
  “皇上,臣有一事要奏!”这声音,一听就是魏徵。
  “爱卿直说吧。”
  “皇上下令要魏王搬到紧邻东宫的武德殿去居住,臣以为此举十分不妥。”魏徵开门见山。
  “魏王腰腹洪大,行动不便,住在武德殿,见朕方便,也更安全,有何不可?”
  “臣知陛下爱魏王,常常想令其安全。可是陛下也要防止魏王生出骄奢之心,才是对其真爱。本来皇上准许魏王乘小舆到朝所,已是殊荣。现在皇上更令魏王移居武德殿。此殿在东宫之西,原来是海陵剌王的居所。虽然时异事异,但时人都以为不可。皇上要让魏王住在那样的嫌疑之地,只怕魏王自己心中也会不安的。” 李元吉死后追封海陵剌王,武德殿就是他为齐王时的住所,紧邻东宫,与皇帝起居之所也很接近。
  太宗听了,当即醒悟,说:“差点就犯了这个错误啊。朕马上让魏王返回原来府第。”
  魏徵也不再多言,退了下去。太宗却因为刚才魏徵的话,心中思绪万千。东宫、元吉,这些都让他想到当年那段岁月。兄弟斗争的惨烈,仍令他心有余悸。如今自己如此宠爱魏王,会不会导致自己的儿子也陷入争夺之中,国家会否陷入动荡?朝中已经有了风言风语,再不赶快制止形势的发展,就怕为时已晚。对承乾,自己也有愧疚,若是真出事,又怎么对得起去世的皇后。太宗思来想去,甚是苦恼,仿佛体会出当日李渊的心境,不由长叹一声。
  不知是不是为了补偿太子,六月甲辰,太宗下诏,令从今以后太子取用库物,所司不要限制。这下可合了承乾的意,他滥取滥用,简直没有一点节制。左庶子张玄素又直言进谏,这回太子可不只是不听而已,他命人埋伏在玄素上朝的路上,偷偷袭击,差点要了张玄素的性命。虽然是秘密安排,但朝中官员受伤,还是不小的一件事。本来就有的风言风语现在更是四散开去。太子失德,魏王有宠。每个人心中都在嘀咕,不知道事态要如何发展。

  储位之争的历史重演(2)

  太宗当然有所耳闻。八月的一天,召集亲近之臣,问道:“众卿,可知现在什么是国家当务之急?”
  谏议大夫褚遂良答:“当今天下太平,只有稳定太子、诸王现有地位即定分之事,最为急迫。”
  “所言甚是啊!”太宗点了点头,“最近朝中很多议论,朕也知道。储位一事,国家根本,怎可妄议。方今群臣之中,朕想没有人比魏徵更忠直了,我以魏徵为太子太师,以绝天下之疑。尔等不可再加议论。”
  “臣等遵旨!”
  九月,任命魏徵的诏书下达。魏徵以生病为由请辞,太宗致书劝谕道:“周幽王、晋献公都因为废嫡立庶,导致国家危亡。汉高祖当年也差点废掉太子,全赖四皓,才获安定。我现在依赖爱卿,就是此意。知道公身体不好,可以躺卧护卫我儿。”
  汉初有所谓商山“四皓”,是四位德高望重的贤人:东园公、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居在商山之中。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刘邦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张良的主意,聘请四皓出山。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惠帝。
  魏徵明白太宗的一片苦心,他也知道国家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自己辅佐太宗,开创出贞观治世,怎能始治终乱?于是他拖着病体,接受了任命。
  可惜的是,第二年,也就是贞观十七年(643)正月,魏徵就逝世了。虽然前几天,太宗还对群臣说,即使嫡子遭遇变故,也要立嫡孙,绝不开窥伺之源。但是魏徵的逝世,还是使太子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持力量,使太宗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少了一个警钟。而就在这一年,宫中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
  隐隐传来奇怪的声音。近看,原来是一群突厥装扮的人围成一圈,号哭不绝。他们中间有一人躺卧在地,貌似已经死去。这确实是突厥部落的丧葬礼仪,周围还放着五狼头纛和幡旗。莫不是突厥可汗去世?
  猛然间,中间一人翻身坐起,也是突厥服饰。
  那人却是太子承乾!
  “你们有进步,不过表演的还是不太像。”原来是太子假扮可汗装死以取乐。
  “我等哪有太子熟悉突厥语言、服饰及风俗,这真是班门弄斧。”说话之人一脸谄媚。
  “那是自然。”承乾很是得意,“我才不像魏王,喜欢什么文学,真是沾染了江左习气。等有朝一日我有了天下,就带几万人到金城兰州以西去狩猎,然后解发做个突厥人。如果有机会为李思摩典兵,执掌一部兵权,我肯定不会落于人后。” 李思摩乃归大唐的突厥首领,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将李思摩(阿史那思摩,赐姓李)封为可汗,命其率十余万突厥人移于定襄城(今山西定襄),立突厥国。这是东突厥被唐朝击败后,在唐朝边境保存突厥风俗最集中的部落。
  众人无不点头称是。这帮人中可没有张玄素、于志宁那样的人物。
  太子拔出佩刀,走前几步,从一整只烤好的羊上割下块肉,塞进口中,吃得好不痛快。
  “还是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感觉好啊。咱们原来从宫外盗来的马呀牛呀的,都吃完了吗?”太子曾命东宫收留的逃亡官奴去民间盗取牛马,并自制大鼎,与众人煮来分吃。
  “小子再去弄。就怕被那些宫臣知道。”
  “他们好糊弄得很。对他们说些忠孝节义的话,就对付过去了。再不我就一副深自悔改、痛哭流涕的样子,他们就只有说太子贤明的份了。”承乾自以为已经找到了躲避宫臣、父皇监督的方法。
  “太子真是聪明过人啊。”
  “还是让那帮顽固的老臣死了最好,可惜派人去刺杀,总不成功。不说这些讨厌的人了,不如咱们玩乐痛快。”太子说完,又与众人喝酒去了。

  储位之争的历史重演(3)

  而与喜欢突厥风俗、倾向于胡人文化的太子不同,魏王自幼爱好文学,倾向于梁陈以来的南方文化。他得到太宗的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此。
  隋朝统一以后,南方文化在统一王朝中就明显地占有优势。李世民本人在文化取向上其实也是舍北从南的。在他积极谋求皇位的过程中,就已经表现出了这种倾向。当年秦府十八学士中,大部分就是南人或重南学的北人。李世民即位之后,命家承南学的颜师古考定五经,又命重南轻北的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其所作义疏基本上也是舍北从南的。他还对由陈入隋唐的陆德明十分欣赏,对其所撰《经典释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太宗下诏编撰的《隋书·儒林传》中,也存在着明显的扬南抑北的倾向,其序在历叙南北章句好尚互有不同之后,对南北学术总的评价是“南学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贞观十四年(640),太宗又下诏褒扬前代名儒,他所列举的名单中,以南朝梁皇侃为首,其余也大都为南人或重南学的北人,明显地偏重南派学术。尽管太宗也知道文风的浮华并不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国家的治理。但是,南北长期分隔之后,南方文化确实比北方水平高出许多,其绮丽柔美,也更加令人不自觉中心向往之。
  正因为李世民有这种舍南从北的文化倾向,所以才对同样爱好南方文化的魏王李泰表现出偏爱之情。世间万事,细细看来,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李泰自然明白父皇对自己多么与众不同,心中生出非分之想也是人之常情。在传统的政治格局中,嫡长子继承制有时候是会妨碍选拔出最优秀的接班人,矛盾的激化就往往演变成宫廷斗争。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是如此,在李承乾与李泰之间也是如此。

  承乾谋反(1)

  “禀报太子殿下,汉王到。”汉王李元昌,是太宗的弟弟,与太子十分要好。
  “赶快请进来。”太子一听来了精神。
  “我怎么看你今日情绪很不好。”太子见了汉王,奇怪问道。
  “被皇兄责备了。”汉王一声叹息。
  “你我真是同病相怜啊。不说这些,咱们还是后院游乐去。”太子说完,携了汉王而去。
  太子与汉王经常将左右人分为两队,两人各统一队,布阵交战。虽然用的武器是竹子制成的,可是刺到身上,还是血流如注。所以他们手下的人,往往避而不战。太子就惩罚那些逃避者,将他们绑在树上抽打,有的人因此丧命。而太子和汉王乐此不疲。
  “这规模太小。如果我登基了,就在苑中置一个万人营,与你一起分别率领。然后整日观他们战斗,不是一件大大的乐事吗?”太子对这游戏一副不满意的样子。
  “到时候会有人向你进谏的,如同魏徵一样。”汉王笑道。
  “我若当了天子,有人进谏,就把他杀掉,杀他个数百人,大家自然就安分了。”太子不以为然。
  “太子还是先保住储君之位再说吧。”朝中之事,汉王岂有不知之理。
  “你又听到什么消息了?”太子紧张地问。
  “韦挺、杜楚客先后摄魏王府事,他们都为魏王拉拢了不少朝臣。重金贿赂,巧言劝说,可是忙得不亦乐乎。”韦挺是原来建成手下的人,时任黄门侍郎。杜楚客是杜如晦的弟弟,时任工部尚书。
  “那我岂能坐以待毙。要想个办法才好。”太子终于显出凝重之色。
  大内之中,太宗正紧锁双眉读着一封密奏。
  “这是谁送来的?”太宗问。
  “来人自称是魏王府的下属。”侍从答道。
  “人呢?”
  “他说不敢面见圣上,怕魏王知道了怪罪,所以已经离去。”
  “赶快命人去追,带人来见朕。”
  “是。”侍从得令退下。
  太宗又仔细看了一遍刚才送来的封事,里面写了许多魏王的罪状。可是,许多事情有些太荒诞不经,有明显嫁祸的嫌疑,还是等抓到人问问再说。正值多事之秋,不能贸然行事。也许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不要扩大化为好,太宗想。
  “父皇没什么反应?”东宫内,太子问回来复命之人。
  “皇上只是下令追捕上封事的人。”
  “你派的人可靠吗?不会被抓到吧?”
  “殿下放心,早让他远离长安了。”
  “那就好。为何父皇也不拿魏王问罪?真是想不通。”
  “臣不知。”
  “下去下去。”太子不耐烦地说。他要嫁祸魏王的计划没有成功。
  “殿下何事这么烦恼?”内室之中走出一人,年龄大概十几岁,面容清秀,乍看之下,像极了女子。
  “称心啊,没什么大事,还不是宫中那些争斗。”太子见了他,仿佛一下子来了精神。这个叫称心的人,是专门为宫廷表演的太常乐人,不仅能歌善舞,还长得十分美丽,很得太子宠爱。
  “太子不要烦恼了,称心来跳一段舞,给您解解闷。”
  “那太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