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如焉@sars·come >

第6章

如焉@sars·come-第6章

小说: 如焉@sars·come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她就看到了达摩的几篇文章。只看了几句,就一篇篇看了下去。茹嫣是一个对文字特别敏感的人,就像登徒子对女色,熙熙攘攘一片人海中,一下就捕到最漂亮的那位。茹嫣这种能力,常常甚于那些吃了一辈子文学饭的大评论家大教授,有时看他们褒扬的作品,看几段便看不下去,心里说,这样的文字,怎么也说不上好呢。
  转了一圈,茹嫣再回到“空巢一看”,哇!(用个论坛里最时新的感叹词)自己那篇《儿子的成年礼》后面一片赞美的跟贴,说什么好听话的都有,才女啊,美文啊,读得热泪盈眶啊,收藏了啊,转到另外的网站去了啊……让茹嫣都晕忽了。其中就有那个达摩的跟贴,虽然只八个字,却让茹嫣感动不已:佳人文采,慈母情怀。
  正在这时,QQ响了。茹嫣以为是儿子上来了,赶忙打开,一看是那个女儿也在法国的一江春水。
  一江春水:你好,如焉。打搅了吗?我从你的注册资料里见到你的QQ号,冒昧与你联系。刚刚读了你的文章,就想跟你说说话。你真是会写,把我心里的话都写出来了。
  如焉:当母亲的,心都一样。(一个笑脸)
  一江春水:我是父亲。
  如焉:(一个大红脸)没想到父亲也会这么柔情。
  一江春水:从她十岁起,我又当爹又当娘,所以对孩子的感情不一般。
  茹嫣没想到是个男士,还是一个单身男士,就不知该如何应对了,想想后打了几个字:那你也真不容易。
  一江春水:如今都过去了。(一个笑脸)
  如焉:是,再难也会过去。
  茹嫣不想说自己。
  一江春水:我女儿去了几年,对那儿熟悉一些,她妈也在那里多年,你们孩子有什么事需要帮助,尽管说。
  如焉:有事会麻烦你的。
  茹嫣突然想知道一点他女儿的情况,甚至想知道他女儿的模样。想想又觉得唐突,骂了自己一声,你也太急了一点吧?
  两人接下来聊了一下孩子。然后茹嫣就说到达摩,问达摩是谁?
  一江春水:达摩是我们这儿老鸟了,资格比我们都老得多啦!他是这个“中年”网站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他自己又做了一个思想论坛,这里就交给别人管了。
  如焉:你有他那个论坛的网址吗?
  一江春水:原来有,这两年搬来搬去找不到了。你可以去狗狗上查一查。
  如焉:那我现在就去查查,再联系。
  他们互相告诉了孩子的QQ号,Email,然后道别。
  08
  达摩与茹嫣在同一个城市。不过对于网络来说,隔了个太平洋与隔了一堵墙,都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空巢论坛的偶遇,即便在一条街上,一辈子也很难相遇,便是相遇,也不相识。
  茹嫣上网晚,孤陋寡闻,不知达摩早已是知名的网络大侠,特别是在一些思想文化网站上,是一个很犀利的网文高手。他一些温和点的文章,也常在报刊上发表,只不过都另用笔名。一些好奇的网友,常会猜测他是哪个大学的教授或研究机构的学者,有的还说他在海外,言之凿凿地说他就是谁谁谁。你几乎判断不出他的专业,有时说西方宗教,有时说明清野史,有时说文革,有时说抗战,有时说时政,有时说经济,有时又说文学影视。涉猎范围很广,政经文史哲都来。有人说是一个奇才,有人说是一个杂家,也有人说只是一个学术混混而已。只有极少知交,知道他的底细。

  这个城市里最正宗的平民(1)

  八十年代初,达摩还在一家国企当工人。那家国企有一所自办职大,与时俱进地想开“三论”,就是当时很时髦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学校没人能教,就从外校请来一位,没想到此公上了几节课后,人就不见了。到他单位去问,单位说,我们也在找他,说是到南方去了。一时请人又请不到。一个学生说,他们车间有一个人,讲得比这个老师好多了。教务处的人以为他说笑话。学生说,不信你叫他来讲讲?课不好停下,于是学校派人找到达摩所在的车间,车间领导说,有这个人,电工班的,人还聪明,就是思想意识不太好。问如何不好,车间领导说,和组织不一心。知道他能写能画,让他帮车间搞一些黑板报,大批判什么的,他说他不喜欢这些无聊的事情。学校问,这是哪年的事?车间领导说,多年来就是这个样子。
  学校一听,这话也是太过时了,只好笑笑。
  学校私下找到达摩,想探个虚实。拐弯抹角,说到“三论”。
  达摩说,知道一点。
  学校说,这是现在最时新的理论哦。
  达摩说,说新也不新,看你怎么说。
  学校问,你说怎么说?
  达摩说,要从国内说,当然还是新的;要从国外说,已经是几十年的老学问了。
  达摩此话一说,学校就一惊。又问此话怎讲?
  达摩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人就利用控制论的原理打德国人的飞机呢。说白了,就是把速度、角度、天气、飞行线变化、提前量这一大堆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一个最佳方案。钱学森当年在美国的时候,就研究控制论啦,要不回国以后哪能搞原子弹?
  学校就更诧异了,问达摩从哪儿学得的。
  达摩笑而不答。
  学校决定让达摩去试讲几堂课,一来试试深浅,二来可以在此期间继续找人。便对他说,让他下周去当几天辅导员,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控制论。学校没敢说让他讲课。
  没想到,达摩去了之后,哪有同学们讨论的份呢?他一个人滔滔不绝不紧不慢深入浅出一路说下去,大家还没有听过瘾,两节课就完了。学校有人在后排监听,同学们一致反映,比那个上海小白脸讲得好多啦!又试了几堂课,反应愈佳。那时候,讲文凭还没有讲疯,又是一个企业自办学校,规矩不严,学生都说好,考试能过关,就行。学期结束,达摩就被借调到学校,还是当那个不明不白的“辅导员”。达摩挺满意,不用坐班,有寒暑假,还能在课堂上胡说八道,有一种满足感。
  那一年,达摩刚好三十而立。在此之前,他当了五年知青,八年工人,读了十几年杂书闲书黄书黑书,学历初中,电工三级。
  事后,已经在社科院里谋得一职的好友毛子私底下问达摩,你狗日的什么时候学了控制论?
  达摩笑笑说,哪里正经学过?只知道一点皮毛。现买现卖。
  那个学生是他一个车间的,平日喜欢听他吹牛,便胡乱举荐了他。举荐之后,立刻给他通了气。达摩正好厌烦了车间的生活,想到职大是一个自在地方,便临时抱佛脚,花了几天时间,找来一堆资料,没日没夜地磨起枪来。头一两堂课混过去之后,心里便有数了。可以说,他是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完成了“三论”的基础教育。
  也有人对他说,你这样的化学脑袋,当初怎么不参加高考啊?要不现在还受这些窝囊气?达摩说,他怕那些高考题,怕考过了,人也傻了。恢复高考的时候,达摩几乎一点都没有动心。心高气傲的他,觉得自己已经无须将大学文科那一套再学一遍,他读过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一个文科大学毕业生的范围。只是他当时没有想到,这个文凭以后会有那么大的作用;更没有想到,他那个又稳当又令人羡慕的企业,有一天会訇然倒闭。当然,还有一个很实在的原因,当时老婆要生孩子。
  讲了两年“三论”,学校又开文科,让他兼讲世界通史,后来又讲文学史,逻辑学。反正学校已经习惯,什么课缺人就让他去,只要同学说好听就行。达摩呢,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先行半步,开讲之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给同学们讲完了,这一学科自己也学完了。屡试不爽。后来,他用笔名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谈这种同步学习的教育方法的。其中说,让教师也保持一种与学生一样的陌生感,新鲜感,紧迫感,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共同获取,是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教师只是一个学习小组长而已,那种将自己嚼了几十年的知识呕吐物再麻木不仁地喂给学生,自己也了无激情,学生也了无兴趣,反倒剥夺了学生的自学权利。文章出来,曾引起不小反响,也有多年靠知识呕吐物吃饭的骂他。
  这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最终不了了之。达摩私下说,等我有了钱,自己办一所学校,一个呕吐型的老师都不要。
  好景不长,没过几年,职大就进入弥留期,没有生源,最终关门大吉。那年头,正是全民皆商连居委会老太太都屁颠屁颠忙着跑信息的时候,达摩教了几年的“三论”,终于有一个词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谁见了谁都会问,有什么“信息”?
  一些老师调走,一些老师退休,一些老师回到企业另做了一份工作。
  学校成了一个空壳,要几个人留守,达摩是留守者之一。留守人员有几百元工资,没有多少实事可做,看管图书仪器办公用具,处理租赁教室业务,联办补习班,发放相关人员的各种费用……后面这几项,多少有一些油水,是大家都想做的。达摩却一眼就挑中了当看管员。
  图书室有几台电脑。前些年,他就是在这里对着当时那唯一的一台386完成了他的电脑入门教育。九十年代初,中国开通教育网,达摩最早的网络教育也是在这里完成的,那时还是电话拨号。达摩至今还记得,初上网时的那种兴奋。折腾一番之后,那只“猫”叽里哇啦一阵乱叫,浏览器上出现了一个网站的页面,那时网速很慢,看着那页面从上至下一点点显现出来,就好像一个孩子,一点点从产道里面露出来一样,头发,脑袋,胳膊,身子……终于,一幅有图片有文字的页面全打开了。那时互联网管制还不严,各种消息,各种言论,与传统媒体相比,又大胆又新鲜,就像刚刚有了汽车,还没有交通规则一样。
  现在这几台老机器还在,蹲在图书室一角,落满灰尘。网络上,这一类设备叫做骨灰级设备,这一类网虫,叫骨灰级网虫。到了后来,发展就相当快了,再回过头去看看当时那几台硬盘不到一个G的机器,就像看一百多年前的蒸汽火车头。

  这个城市里最正宗的平民(2)

  这样的清闲日子过了两三年。达摩看起来极平和,其实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高到有些不求进取。这两三年对达摩来说,几乎是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神仙日子。上了班,四处一转,便钻进图书室,读书上网喝茶打字。可惜好景不长,接着厂子就整体给卖掉了。给了两三万买断钱,达摩和上千人一起,从此与这个企业永别。这时刻,正好遇上女儿读高中老婆动手术。眼见得那几万块钱一点点薄下去,达摩才知道读书上网不能管饱,骑马找马地混起差事来。
  09
  达摩的家,属于这个城市里最正宗的平民。父亲卖了一辈子茶叶。当年定成分,组织上给了一个“店员”,说是和工人阶级只差那么一点点,几乎就是工人阶级了。
  达摩爱读书,是被茶叶店熏陶出来的。
  多年来,店里除了那些高级听装茶叶,其余的都有自己印制的包装袋。三年饥荒时,纸张突然紧张起来,店里的茶叶袋就断了来源。连达摩的课本作业本,都是那种又黑又糙的回收纸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