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康震品李白 作者:康震 >

第6章

康震品李白 作者:康震-第6章

小说: 康震品李白 作者:康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岑夫子,丹丘生,将近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诗中的丹丘生就是元丹丘。
  李白与元丹丘相识很早,他二十多岁在四川家乡的时候,就与元丹丘相识。李白五十多岁时有一首诗《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诗中说“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说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都是非常亲密要好的朋友。李白与元丹丘曾一起漫游四川、湖北安陆、襄阳、河南嵩山、石门山,从李白与元丹丘来往的书信诗文内容来看,这位元丹丘显然是一位隐居山林游仙的职业道士。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久居峨嵋,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入翰林”,透露出推荐李白入长安的关键人物,就是元丹丘与玉真公主。
  元丹丘与李白关系持久而亲密,他对李白的志向、为人、诉求自然了如指掌。当年李白得以拜见司马承祯,也是得力于元丹丘的推荐。而元丹丘、玉真公主、司马承祯三人的关系更不寻常。玉真公主曾奉玄宗诏命为司马承祯修建金,她与司马承祯算是师徒关系。李白虽然没有机缘通过司马承祯结识玉真公主,但这种间接的同道关系对于他接近玉真公主不无助益。 
“公主渠道”之谜(2)
  唐玄宗天宝元年前后,玉真公主曾奔赴河北谯郡真源宫参加道教活动。后来长安宏道观道士蔡玮撰写《玉真公主朝谒谯郡真源宫受道王屋山仙人台灵坛祥应记》,详尽记载此事,唐玄宗亲自给这块碑记撰写碑额。碑记的落款告诉我们,这块碑由元丹丘负责修建,可见元丹丘与玉真公主的关系非同一般。我们可以做一个相对合理的推测:也许,元丹丘直接跟随公主参与了这次活动,也许,就是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元丹丘向玉真公主推荐了李白,并将李白多年前撰写的一篇《玉真仙人词》呈给公主: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诗的大意说,玉真道人住在太华峰上修道,清晨的时候修炼叩齿之法,也就是鸣天鼓,即将上下牙齿相叩。此时,狂风怒起,犹如龙在云海里翻腾。玉真公主法术高明,她把玩闪电玉手不停,腾云驾雾来去无踪。过不了多久,玉真仙人一定会得道成仙,修成正果,去少室山的时候,连王母娘娘也会亲自恭迎她。
  李白在这首诗中将现实世界与神仙世界融合为一体,对玉真公主进行了极力的美化,编织了一幅极具美感的神仙画面。这种浪漫、夸张的手法与李白写给一般官员的自荐书不同,他没有直接陈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才能,也没有直接夸耀对方,而是用神仙化的世界来烘托玉真公主的神奇能力。
  说起这首《玉真仙人词》,其实玉真公主早就应该看到。那还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前后,当时三十多岁的李白来长安谋求仕途,名气还远远不如后来那么显赫。为了结交权贵,他四处干谒,并创作了这首《玉真仙人词》,就是想通过玉真公主的关系得到引荐。
  后来李白结识了唐玄宗的驸马,也就是玉真公主的侄女婿张,希望张能够给自己与玉真公主之间牵线搭桥,谁知这个张并未打算真心实意帮李白的忙。李白只好一人住在终南山楼观台玉真公主别馆,等待机会。楼观台是汉代以来供奉老子的道教胜地,距离长安城一百多里。玉真公主不仅在长安城有玉真观,在楼观台山等地也修建了多所别馆。唐代许多大诗人如王维、储光曦等都曾做客玉真公主别馆,写了不少的诗文,可见玉真公主与文人交往比较密切,许多文人都希望通过玉真公主架起与玄宗之间的桥梁。但是那一次李白很不走运,他不仅没有在别馆见到玉真公主,而且遭遇非常落魄,更谈不上投献《玉真仙人词》了。这从他那时写的《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中可以看出,其一写道: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
  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
  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这首诗弥漫着凄凉孤独的气氛,当时正值秋雨连绵,天终日阴沉沉的,很久没有见过晴朗的天空了;自己的心情也跟这天气一样,非常阴翳,只能酌一杯酒聊以自慰。在其二的结尾处李白写道:“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南朝有个人叫做刘穆之,家里很穷,他老婆的娘家有钱。有一次他去岳母家吃饭,吃饱之后,又吃了几颗槟榔,娘家兄弟讽刺他说槟榔是帮助消化的,你这样一个天天都吃不饱的人是不需要吃槟榔的。后来他做了大官,请娘家兄弟来吃饭,吃完后用黄金盘送了娘家兄弟一大盆槟榔。可见当时虽然境遇不佳,李白感到了孤苦与无奈,但他还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现在,多年苦苦的寻觅终于结束了,通过老朋友元丹丘的引见,李白得到玉真公主的有力推荐,就要见到唐玄宗了。说起来也很有趣,关于李白的推荐人,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李白对这个问题语焉不详,他从来没有提到具体的推荐人:“天宝初,五府交辟,不求闻达。亦由子真谷口,名动京师,上闻而悦之,召入禁掖。”(《为宋中丞自荐表》)天宝初年,朝廷虽然屡次征召,但我都不肯出山。由于多年隐居山林,名声震动京师,圣上对我非常欣赏,所以召入宫中。这当然是一种非常笼统、含混的说法,其关键点在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直达天听,而根本没有涉及具体的推荐人。 
“公主渠道”之谜(3)
  我们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测。李白这次之所以能够得到玄宗的亲自召见,从根本上来说是走了两条渠道:一个是道士渠道,一个是公主渠道。严格说来,这都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渠道,有走后门之嫌。李白不愿明说自己入朝的具体渠道,也许是不想让自己的政治形象总拖着这样一条不大光彩的辫子吧。
  其实李白这种进身仕途的方式在唐朝并不少见,比如著名诗人王维也曾经借用公主的力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王维精通音律,善于弹奏琵琶,经常游历于权贵之门,“岐王重之”。王维一心想考中进士,请岐王帮忙。岐王让他准备十篇优秀的诗作,一首幽怨的琵琶曲。然后以锦绣衣装打扮王维,带他去见某公主。筵席上,岐王的伶人前来演奏助兴,王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公主命王维奏曲,其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不禁称奇。王维又趁势献上所作诗文,公主吃惊地说,这都是我平时诵读的诗文,以为古人所作,没想到作者就在眼前,于是以宾客之礼招待王维。筵席上王维谈吐风流潇洒,深得权贵赏识,岐王趁机说出王维考进士的愿望。公主满口答应,王维于是一举登第(参见唐·薛用弱《集异记》,宋·辛文房《唐才子传》)。
  这个故事的真假姑且不论,但起码说明在唐朝,利用皇亲权贵请托科举、举荐的事情并不少见,所以李白的作为不足为奇。
  李白现在就要进入长安,进入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就要见到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李白似乎距离自己的政治理想越来越近,千秋功名与辅弼重任似乎就要成为现实。那么,李白在长安究竟做了哪些事情?事实的真相究竟又如何呢? 
气宇不凡“谪仙人”(1)
  关于李白与唐玄宗的会面,李阳冰的《唐李翰林草堂集序》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由于李白与李阳冰特殊的亲密关系,所以这个记载的可信度比较高。《唐李翰林草堂集序》里这样记叙唐玄宗接见李白的情形: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
  唐玄宗下诏书将李白召入长安宫中,玄宗下了步辇,走上前来迎接李白,这是很隆重的礼遇。玄宗还设宴款待李白,让他坐在七宝床上。这里的“床”其实是指坐具,七宝床就是镶嵌着七彩宝石的宝座。不仅如此,唐玄宗还亲自为他调制汤羹,对李白说:“你是一介布衣,我却听闻你的大名,如果不是你的道德品行高、文章做得好,咱们俩怎么能今天在这里会面呢?”
  从这一段话我们就可以知道,从接待的规格上来讲,唐玄宗很器重他。此后便将他安排在金銮殿中,翰林院内,顾问国政,起草诏书,与闻机密。对于唐玄宗的这种礼遇,李白当然非常满足与自得。长安的生活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感受到人生的巨大荣耀。
  除了深受皇帝器重以外,李白在长安还与一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有交往,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著名诗人贺知章。他的诗我们都很熟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这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风格清新,朗朗上口,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显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李白来到长安的时候,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了,在朝廷担任太子宾客,这是个太子的属官,后来又被授予秘书监,从三品,负责管理、修撰图书经籍,算是高官。玄宗天宝二年,贺知章上奏玄宗请求回乡做道士,玄宗率百官为他赋诗送行,可见贺知章在朝廷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诗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贺知章与李白在长安郊区的紫极宫见面。对于这次会面,李白后来在《对酒忆贺监》诗前小序中有所记叙: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这对李白来讲是一段值得骄傲的记忆,他与久负盛名的贺知章在长安相见。贺知章一见到李白就说,你哪是一般的人哪,你简直是从天上下凡的神仙!称呼他为“谪仙人”,认为李白气质非凡,有着不同寻常的仙风道骨。于是请他喝酒,两个人喝得十分尽兴,却发现身上的钱不够,于是贺知章将佩在身上的金制小乌龟换了酒喝。紫极宫其实就是老子庙,看来李白与贺知章的缘分根源于道教,也正是因为道教带给李白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才使他有了“谪仙人”之美称。对此称号,李白也沾沾自喜,常以此自谓,并在诗中多次提到与贺知章的会面,提到自己“谪仙人”这一称号,如《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四明逸老贺知章呼余为谪仙人”、《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等等。
  也有资料说是贺知章看到李白的名作《蜀道难》,大加赞赏,李白请贺知章指正此诗,贺知章一边吟诵,一边赞叹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写出这样绝妙的诗句,于是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龟换酒与李白一同畅饮。
  这些故事的真伪姑且不论,《蜀道难》的确是一首千古绝唱: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