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民国立志传 >

第106章

民国立志传-第106章

小说: 民国立志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纺织业外,比如面粉、生丝、火柴行业杨洪森乃至于社会人民党都要与日本商人展开厮杀,抢夺市场份额。

随着杨洪森的崛起,日本正在失去南方的原料和倾销市场,社会人民党对区域内民族资本家的资金、政策支持,使得这些民族资产迅猛的发展,成为了日本商人强而有力的对手,而杨洪森更是通过“优先知情权”获得丰厚的利益。

为了对付日本杨洪森紧抱着美国大叔的毛腿,他努力说服美国投资者在中国进行投资。

“我的老朋友,你不是开玩笑吧,在南方勘探石油。”毕逊来到南京后一脸不相信的看着杨洪森。

根据美孚在中国的地质专家们在中国的数年考察,他们认为中国可能出油的地方是陕北延长地区,其次就是四川盆地。

美孚一直想在延长地区进行实际上的钻探,但是日本宣称在延长,他们与中国政府签订有协议,日本商人有优先开采权,为此美、日两人不停地朝对方脸上喷着口水,最后延长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再加上陕西的兵祸,以及交通等诸多因素,这个企化案进行在搁置中。与美孚有着石油合作的毕逊当然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当杨洪森提出在五省区域内勘探石油时,在毕逊看来这就是个赔本的买卖。勘探石油和钻进取油是不同的,勘探至少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先期投入几百万美元,甚至几千万美元,搞不好血本无归,毕逊自认为小有薄财,但是对五省内大规模进行勘探活动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作为公司董事会的股东我持反对意见。”

这次和东南亚那次不同,上帝那次也许是可怜这个中国人,可是他不能每次可怜中国人,难道上帝是中国人,上帝是他亲爸爸吗?

有时杨洪森的确认为上帝就是他亲爸爸。

实际上杨洪森只是想让毕逊和他一起赚钱,不然这家伙到时又眼红,犹太人都这样。而带他一起赚钱以后让他办起事也有积极性,可是这家伙不相信他南方能钻出石油。

“唉,既然这样那就算了,不过我成立新公司后你可要帮忙啊,不管打不打到油,我给你预留10%的股份,怎么样?”

10%股份并不代表着必然的收益,它代表的可能是一种相反的含义。“谢谢你的好意。作为你的老朋友,恕我直言,你这次的投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十倍的风险就意味着百倍的利润。”

毕逊心道:随随便便就能打出井,那么老子就信你算了,还信什么上帝。

杨洪森个人投资300万美元石油创立“洪森石油公司”,听说其要在南方打油井,所有人都等着看这个中国投资巨子失败的笑话,在上海的招股活动,应者寥寥无几,最后他也不装穷人了,来了个100%控股,其中200万美元用于购买钻井设备,50万美元用于添置炼油设备,50万美元用于前期勘探经费。11月中旬美国设备就全部运到了,三十辆道奇牌卡车,在部队的保护下进入了扬州地区。钻井平台搭建完毕后,就开始直接钻井采油了,杨洪森把前期的地质考察这类的这些琐事全给省略了,当然他不能冲上去打一口油井,怎么出要先打几口水井,把那50万美元前期勘探费花个七七八八这样才有效果。不管怎么说,没有人对扬州出石油抱有信心。

借口搞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杨洪森向美国人寻求帮助,希望能帮助他建立一家现代化的农用拖拉机工厂。在这一方面美国民间力量持积极推动,不过在柴油发动机技术转让方面美国要价实在太高,这时意大利人斯坦尼勋爵表达了愿意与杨洪森合作的意项,其愿意为杨洪森提供柴油发动机技术,不过前提是拖拉机工厂的设备必须从意大利订购,而且至少要向意大利50台拖拉机。也就在意大利人掺和进这个事以后,美国降低了他们的要求。

“三都澳”是意大利在中国最大的工程,斯坦尼勋爵因此在国内得到了赞誉,他向杨洪森提出了更加诱人的方案,合作开办拖拉机厂,意大利将提供长期技术支持,意大利商人想放长线。,不过综合考虑了意大利的情况后杨洪森选择了美国,美国现代化农业远远超过意大利,在这场竞争中美国战胜了意大利,与此同时,杨洪森代表南方联合省向美国飞机制造商签订了订购100架飞机及相关辅助设备的合同,当然这么一大笔钱将先由美国金融机构代为垫付,杨洪森分期偿还。

美国的军火商此时也蠢蠢欲动起来,他们希望将杨洪森御用的意大利军火商瓦里奥挤出去,斯坦尼勋爵为此召见瓦里奥,这让瓦里奥受宠若惊,意大利是南方联合省最主要步枪、机枪、火炮供应商,意大利对中国贸易出口商品本就不多,如果军火这块再被夺去,那么斯坦尼在中国的“政绩”也必将受到影响,所以他告诫瓦里奥,“政府将全力支持你。”

瓦里奥完全没有搞明白,在他看来杨洪森是军火公司的重要股东,只有他本人不弄虚作假,提供合格的产品,他不认为杨洪森会一脚把他踢开,当然如果美国愿意开一条生产线的话。

1915年元月,从扬州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8号钻进“乌”到一口油井,杨洪森听到后“欣喜若狂”,当即致电扬州,给8号钻进的工人每人奖200元。

上海《民呼报》首先将这个消息捅了出来,一时举国欢腾,中国不出油的历史被改写了,北京政府也对此聘请骚客们发表了长篇社论。

日本驻华公使声称日本政府对扬州油田有优先开采权。

美国商人对此做出激烈回应,“人可以无耻,但不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

美孚上海分公司派技术人员进入扬州地区做进一步勘探,不管美国政府如何表态,美孚公司已经提前行动了起来,洛克菲勒致电杨洪森对其在江苏打出石油表示祝贺,同时表达了合作意项。

日本希望北洋政府对杨洪森施压将这块油田交由他们开采,为此他们向袁世凯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借贷方案。

美国人对油田也是势在必得,美孚公司的技术专家对先期打出来的油井及周边进行勘探后,确定杨洪森打到的是一块油气田,除了石油外,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洛克菲勒已经看到美孚大旗贴在中华大地四处飘扬。

美国政府需要考虑问题可能多一些,但是洛克菲勒所考虑的是自身集团的利益。

扬州油气田的开发意义重大,中国石油产品完全依赖进口,洋油的价格又普遍较高,这导致了消费群相对狭窄,如果能在中国直接生产,直接加工,直接销售,美孚将占据价格上的优势,从而将其它公司挤出中国市场。

美、日商人为了争夺扬州的石油开采权都在私下角力,但谁将取得开采权将由杨洪森说的算,日本人喝在还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利,但是杨洪森还给了他们一点希望,而这不过是杨洪森需要日本人来压压美国人,从中多搞一些好处罢了。

经过××轮谈判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字正式协议,美孚公司得到了扬州油田四十年的开采权。

   第三十一章

日本人变性了,居然在扬州油田的问题上出奇的没在继续纠缠下去,这让杨洪森很奇怪。

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日本很想得到扬州油田的开采权,但比起扬州,他们更需要山东,整个山东,这就是日本与美国私下的协议。日本通过放弃对扬州油田的优先开采权,从而获得美国在山东问题上的支持。

这也使得之前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态度又变得蛮横不讲理起来。

日本方面继续向济南增兵,并不时派舰在渤海湾内的挑衅,这给袁世凯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在日本人赤裸裸地威胁面前袁世凯严令北洋诸部保持克制,就算日本人先动手,也不准还手。

杨洪森并不是不想帮助袁世凯,只是北洋军力还很“强”,再加上时下中、日之间并没有出现实质性军事冲突,他不想被卷进去。再则,其驻守在青岛的部队损失惨重,在与日军的交火中他是元气大损,现在是有心无力。若事态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军事冲突的话,他将在人力、物力及精神方面全力支援中央。

在日本武力和外交的双重威胁下,袁世凯只好向美国求援,因为英、日之间的关系太暧昧,实在不适合作调停者。

可是美国以不便于卷入协约国之间的冲突为由,拒绝了北洋政府的请求。

美国的答复让袁世凯后悔听信杨洪森的言,贸然加入协约国。

为了让袁世凯做出更大的妥协,达到独吞在华利益的目的,日本政府趁西方列强正忙于欧战,向袁政府提供了“亡国套餐”。

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将沦于日本人的控制中,袁世凯想了半天也没敢在上面签字盖章,他很清楚签字盖章的后果是什么,而且这里面还涉及到“南方联合省”的利益,这将极大地破坏他与杨洪森的同盟协议。

“总统先生你还有什么要考虑的,我们将为您提供最精良的武器,最好的教官,训练最精锐的部队,而且只要你有这方面的要求,我们会帮助你武力统一天下,甚至支持你成为新的皇帝。”

上次与杨洪森见面后,袁世凯特地派人到老家看了风水,劈了命,结果还真被杨洪森给说着了,他老袁六十岁之时将有大凶兆。如何避劫消灾,不遗祸后人?根据大师的指点,若要逆天改命,就要冲破黄道秘穴,破穴而去,不但可以避劫消灾,而且后人都将福缘绵泽。

袁世凯曾想过当皇帝,不过这只是想想。民国可不兴这套,而且说他从未向任何人表露过,日本人怎么知道?

袁世凯可不是那种容易上套的人,他想当皇帝,但是他不想做“石敬塘”那样的儿皇帝。

当袁世凯对协议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时日本人拂袖而去。

美国的拖拉机生产设备运抵上海的时候,杨洪森嘴角泛起了不经意的冷笑。

中国南方没有大型拖拉机的用武之地,而杨洪森也没有打算生产大型拖拉机,他的真实想法是生产坦克。

不过坦克并不是杨洪森武器装备清单中急需的,机关枪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但是大口径火炮却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为了弥补武器栏中大口径火炮的空白。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做了多方努力,最具有想象力的莫过于将意大利75MM野战炮改装为105MM野战炮,通过中、德、美、意四国工程师的努力,最终成功改装,大炮射程可达8800米,月产量可达到5门。这项改装成果,使得皖军又新添利器。

在火箭炮方面杨洪森有着近乎于狂热的偏执。

光复南京后,火箭分厂从安庆兵工厂中分离并搬迁至南京重组,形成了一个专门生产、研发火箭弹的机构,为此杨洪森还重金聘请了美国火箭方面的专家。

南北议和后,皖军火箭弹的研发有了长足的进步,成功制造出了120固定火箭弹,比起当初的铁皮弹,现在杨洪森有了更多的原材料,更好的机械设备,火箭弹加工也更加精细。

根据杨洪森的指示,军事工业委员会正在研究一种新式的单兵武器—“管式火箭发射器”。对这种单兵武器,“精通”军械的杨洪森给了他们提供了一些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建议。

那些青岛辗转来到南京的德国技师和工人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协调下,组成数十支技术小组,他们很快就成为皖军所属军工厂的重要技术骨干。

德国方很重视与杨洪森的交流,当然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他们也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