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民国立志传 >

第53章

民国立志传-第53章

小说: 民国立志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夺取信阳后,冯国璋大军队跃过武胜关到达了广水。

“这群丘八子,把铁路全挖了,害了老子们走了这么长的一截路。”第二军上下痛骂着挺进军这些没人性的家伙。

到达广水后,第二军开始战前的最后一次休整。

黎元洪得知北洋军入鄂消息时惊讶不已,他虽没有及时派部队到武胜关接防,但是驻守在信阳可是安徽国民革命军第一师,那么难啃的骨头到底是给谁啃了。

进入湖北的第二军把埋藏在心中的怒火,一股脑子全播撒在了鄂军身上。

第二军主力第四镇在河南的时候,袁世凯不惜血本自掏腰包为他们添置了多达四十门马克沁重机枪,重机枪所突现出来的强大火力让鄂军死亡惨重。

冯国璋打法极为简单先以重兵集团突入,然后构筑阵地等着革命军反击,用自动火器构筑的交叉火力大量的杀伤鄂军。由于第二军在湖北南下推进速度过快,(奇*书*网^。^整*理*提*供)以至于袁世凯不断的发电要冯国璋注意推进的速度。

在鄂军节节败退的时候,南京战役也在同一时刻打响了。

11月11日,徐绍桢担任联军总司令开始了发动了南京的进攻。

杨洪森亲自指挥的北集团于16日攻占浦口,浦口的清军并没有做任何抵抗,攻占浦口时杨洪森缴获了张勋放在浦口的大批粮饷、枪械,还俘获了浅水炮艇(蚊子船),数艘运输艇。

杨洪森亲自接见了广济号舰长郭应泰、广勇号舰长刘毅,这两位都是被海军大部队遗弃的小型作战舰只。

广济号排水量为89吨,装备一门阿式75炮,二门79机枪。

广勇号排水量为90吨,装备一门88曲射炮,四门79机枪。

两船共同船员48人。

杨洪森“欢迎各位加革命的队伍。”

郭应泰、刘毅上前道,“欢迎总指挥,请总指挥登舰。”

两艘虽小,但是五脏俱全,目前它们是杨洪森手中最大的军舰了。

萨镇冰那老家伙率舰队退出长江时将停泊在安庆的“楚材”等几艘较大的舰船全带走了,只留给他五艘巡逻艇,还有数艘不知道是何年何月服役的木壳炮舰,及若干运输船,做事真绝。

杨洪森在舰上转了一圈后下船时问道,“你们现在有什么困难提出来?”

郭应泰想了想道,“报告总指挥,没有困难。”

“有困难就提出,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们要饷,我给你们饷,你们要弹药我给你们补充,你们要修船,我来安排。”就在郭应泰、刘毅有些兴奋的时候,杨洪森话锋一转,“我的要求只有一个完全服从我的指挥。”

郭应泰、刘毅,“完全服从总指挥调遣。”

自萨总指挥带着大部队离开长江的后,他们被遗弃了。南京现在已成了孤城,张勋倒台只是时间的问题,好在张勋倒台之前,我们又找了一个新靠山。

对于杨洪森来说薪饷根本不是问题,关键是舰艇保养费用,好在都是“蚊子舰”。

在南线王天培南集团与苏、浙联军胜利会师,其部迅速投入了南京战役之中。徐绍侦在得知皖派万余援军到达后,派人联络组建了进攻南京的右侧支队。

杨洪森在得到广济、广勇两只“蚊子”后,他的心思又打到了在下关起义中的13艘军舰身上。

巡洋舰“镜清”号、“保民”号、“通济”号;

炮舰“楚观”号、“楚同”号、“楚泰”号、“楚谦”号、“江元”号、“江亨”号、“联鲸”号;

驱逐舰(全称鱼雷艇驱逐舰)“建威”号、“飞霆”号

鱼雷舰“张”字号

这些军舰中最大的“通济”号巡洋舰,排水量为1900吨,把他们与两只“蚊子”那么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为了将这些军舰一网打尽,杨洪森迫不及待想尽快结束南京战事

江北杨洪森留下了二个营的驻防部队,其余人马渡江参与了进攻南京的战斗。

根据杨洪森的分析要想拿下南京城,就要将天保城给攻下来。

天保城地处南京城东朝门外的钟山半腰,钟山山势高峻,居高临下,俯瞰南京全城。天保城上筑要塞,既高且峻。天保城地形窒碍,起伏无定,山路崎岖,羊肠曲径,利于守,而不利于攻。天保城是攻取南京之要点。南京一直流传着这样的兵谚:“要得南京城,先打天保城。”

清军在天保城设江防兵1营,旗兵400人,炮10余门,机关炮4尊。

11月28日,杨洪森开始强攻天保城,双方的兵力相差12倍,火炮虽然差不多,但是杨洪森却有着绝对数量的重机枪火力。为了此次作战,他还带来了“飞雷”。

清军依托坚固的要塞进行拼死抵抗。

11月28日下午4时,挺进军用了近6小时结束了天保城战斗。清军700余人尽数阵亡,杨洪森此役共伤亡500余人。

随着,杨洪森拿下天保城,攻陷南京是指日可待。稍后,杨洪森拜访联军总司令徐绍桢时,徐绍桢亲自出迎。对于这支战斗力惊人,火力强大的部队,徐绍桢不敢怠慢。

在徐绍桢的这些联军将领中杨洪森只认识镇军柏文蔚,但杨洪森的大名这些人都知道,在安庆城下将数千清军坑杀,他想不出名都难。

这是南京战役最后一次会议,开会时候杨洪森不时的向身边人打着香烟,为他们点火,一脸憨笑的样子,实在难以将他与“杨剃头”联系在一起。

柏文蔚说,“听说你这次带来了重型加农炮可是真的?”

杨洪森憨笑着,“那么厉害东想我哪里有?”

“哦!那天保城怎么那样大的动静。”

“用炸药包爆破动静当然大了。”

“你不会跟我打埋伏吧。”

“跟什么人也不能跟先生您打埋伏,我的确没有那玩意,清军那么瞎传我池没有办法,我要站出来那还不是越描越黑,先生你说是不是?”

柏文蔚笑着摇了摇头,“听说你在浦口可是战果辉煌。”

“要说那张勋在浦口可放了不少好东西,先生如果需要,我明天派人送过来。”

柏文蔚大笑道,“好,那可就一言为定。”

11月29日,张勋遣清军统领胡令宣、被俘的联军总司令部顾问史久光出南门,手执白旗,臂缠白布,投苏军司令部,谒见刘之洁求和。同时,张勋率残余部队潜出南京,渡江向北转移。当晚,两江总督张人骏、满旗将军铁良,仓皇搭乘日本军舰“秋津州”号出走。张勋、张人骏、铁良走后,驻守南京的胡令宣、张联升、赵荣华等率残部投降。

12月1日,镇军林述庆部从太平门入城,苏军刘之洁部从南门入城,徐绍桢率联军总司令部随即开拔入城,南京光复。

   第十八章 五人当政

12月1日南京光复,杨洪森所属皖军并未入城,而是驻扎于南京城外,事实证明了他的决定是多么正确的。

南京光复后不久,革命军内部变开始了争权夺利,南京乱相渐生,市面上抢劫、暗杀如同家常便饭。而这种混乱局面的起因原自于镇江军林述庆与徐绍桢不和。

联军进占南京后,原新军第9镇主要兵力都落入镇江军都督林述庆的手里,林述庆实力雄厚,颇有不可一世之概,不愿受徐绍桢控制,他率部入城后,擅自住于两江总督署花园大洋房内,不许其他部队驻扎。其更是改换旗号,自改称江宁都督。

徐绍桢率联军总司令部到两江总督署,镇江军不准他们入署,徐绍桢只得将总司令部带往谘议局屯驻。

林、徐不和在这一时期逐渐公开话。

林述庆夜郎自大与杨洪森全然没有关系,他来南京目的主为是为了捞好处;其二是来露露脸,提高一下知名度。

王天培部在南京光复后数日,杨洪森便命令其为芜湖军政使返回安徽,至于他自己则继续留在南京干着龌龊的买卖。

柏文蔚从杨洪森的手中搞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粮饷,其中步枪1000余枝,马克沁10门,山炮8门,子弹30万发。

杨洪森不只是对柏文蔚豪爽,对苏军、浙军、沪军都是有求必应,这为杨洪森在短时间内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就在其右手大把散出的时候,左手则在大把的吃进。

杨洪森本人不参与打劫,但是他却大肆收购赃物,唆使别人去抢劫。

另外,杨洪森还看中了南京军械所,比起现在杨洪森控制的安庆军械所档次高不了多少,而且所还被林述庆所控制着,这就变相的导致了杨洪森与林述庆的矛盾。

林述庆原来不过是徐绍桢的部下的管带,论其资望及功勋,与徐绍桢实相差甚远。在林述庆将徐绍桢逼下野后,镇江军内部出现分裂,有人扬言要举兵打他。苏、浙两省也因此事与林述庆关系交恶。

杨洪森利用众人对林述庆的不满,突然对其发难,皖军的发难在事前没有任何征兆。

皖军一部首先对驻扎在南京军械所两营镇江军发动袭击,整个战斗只持续了不到15分钟,守军大部投降。

接着皖军开进城内进攻两江总督署的那栋花园式大洋房,苏军、浙军、沪军等各路人马等到消息神经紧绷,一探之下才知原来皖军杨洪森是在打林述庆,便命令各都回营继续睡觉了。

“报告都督,皖军杨洪森正在捕杀我镇军。”林述庆一听冷汗直冒。

那越来越近的枪炮声,容不得林述庆多想,大骂,“这该车的杨三郎,老子什么时候招惹他了。”

他没有招摇杨洪森,只不过他手上的东西让杨洪森眼红了。

“镇军兄弟们,林述庆背叛革命,背叛三民主义,背叛孙先生,企图搞分裂另立山头,不要和他错下去了。”

……

“各位镇军的同志们,林述庆反党、反人民的罪行,昭然若揭,你们为了他的野心,与人民为敌这样值得吗?”

……

杨洪森手下的政工干部手持大喇叭重复着手中的稿子。

听的那些友军汗颜,他们没有想到林述庆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野心的问题,而是已经上升到了反人类的阶段了。

“怎么还没有把林述庆的部队解决掉?”杨洪森不满的说道。

“报告总指挥,目前我们还在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

杨洪森脸一黑,“传令对反革命军队予以坚决、彻底的消灭。”

林述庆被杨洪森这一闷棍打的羞愤异常。苏、浙等部见杨洪森打林述庆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去帮他,均坐壁而观。

驻守在署衙内的林述庆直属部队,在内无弹药,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很快就被歼灭了。逃出南京城的林述庆准备召集部队与皖军杨洪森再战,只可惜第1师柏文蔚断然拒绝,第2师徐宝山不加理睬。林述庆只好到镇江与军政使郑权商议,郑权当下没有表示。

就在林述庆上窜下跳的时候,杨洪森电请徐绍桢出山主持工作,徐绍桢婉言拒绝了杨洪森的电请。

这种情况在杨洪森的意料之中,所以他出面牵头成立了南京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来自于苏军、浙军、沪军、镇江军中,对南京城实行民主管理,原镇江军第1师师长柏文蔚被苏军、沪军以及杨洪森所属的皖军公举为委员长。

柏文蔚当选致电上海:“江苏本为一省,宁苏分治,原属满廷弊政,今既改为共和,一省之中应只设一行政总机关,俾民政有所统一。而宁苏相较,自以驻宁为宜。程德全平昔行政,注重民事。现在金陵光复,拟即请程公移驻宁垣,抚绥保定以慰全省民望。”

黄兴、宋教仁、章太炎以及沪军都督陈其美立即复电:“此间已公推程德全移驻江宁,为江苏都督,并推柏文蔚为出征临淮总司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