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护唐风流 >

第43章

护唐风流-第43章

小说: 护唐风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这是作为皇子的他们的悲哀,还是大唐的悲哀。

刘逸收回了眼神,不露痕迹地往周围望望,想看看帘后武则天的神态,只可惜,武则天的面容被帘幕遮住了,看不清样子。

刘逸却在这一转眼间看到了一道特别的眼神在朝这边张望,那是御座外侧被一块布帘所遮的地方,刘逸略转头看看,发觉那是站在朝堂外侧帏幕后的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所站位置刘逸和边上另一名备身左右能看到,朝堂上的大臣都是看不到的,不过上官婉儿并不是在看他,而是在注意着站在殿上的李贤。

刘逸心中一动,不成这位才女喜欢上这位英俊的太子在,而如此张望?

还有,作为武则天的女官,刘逸后世偶然间看到的电视上,上官婉儿都是站在武则天身侧的,为何如今不是这样?

刘逸不自觉地又朝上官婉儿看了两眼,上官婉儿似乎也感觉到了刘逸的眼神,朝他看了过来,眼神中似有一些迷茫的样子,刘逸装作没在意,把斜过去的眼神再次转回朝堂上。

刘逸却感觉到随后上官婉儿的眼神大部时间都在注视着自己了,偶尔间才瞟向其他地方,此时李治已经在宣布留守长安的官员,刘逸也是用心听着,懒得去理会她。

“接下来朕将宣布留辅太子监国的人!”李治吩咐了一番事后,开始说今日朝会的重头事儿。

李治随即宣布:以守中书令薛元超,改任侍中的赦处俊,尚书左仆射刘仁轨,户部尚书崔知悌等高官留守京师,共辅太子监国,其他诸臣皆随御驾,幸东都洛阳。

李贤再次谢恩,其他被点到名字的重臣也都先后出列,向皇帝及坐在帘后的皇后表示一定兢兢业业,且太子打理好国事。

皇帝御驾将幸东都,留太子监国,今日朝会中的第一大事处理完毕,接着李治宣布今日朝会中的第二件事。

“上一年,中书令李敬玄行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职,举兵十八万,与吐蕃战于青海,结果兵败,折损兵马八万余人,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刘审礼被俘,不愿降服于吐蕃,最终身死,如今案情已经基本审查清楚,今日朕就想听听,如何处置此事?对李敬玄如何定罪!”李治不紧不慢地说出了朝会中要议的第二件事。

一点都没提防的刘逸在听了李治这番说后,心在猛烈地收缩着……

第十六章 没有料到的场面

刘逸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入宫当值的第一天,朝会中就会商议此事,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出反应。

李治的话刚说完,朝堂上响起一片嗡嗡声。

这一件事对大唐来说还真是件非常大的事,数万将士阵亡,朝中高官被俘身死,战略要地青海丧于吐蕃之手,朝廷除对身死的刘审礼给予不一般的赏赐及追赠外,对作为主帅的李敬玄只是暂除其职,并未宣布对其有何种处罚。

今日在朝会上提出此事,还要让参加朝会的大臣们进行朝议,许多大臣也都明白,这事将会非常的复杂。

侍御史狄仁杰站出来,将他们所调查的案情经过详细地在朝堂上宣读了一遍。

刘逸虽然有些情绪波动,但却是不露声色,在旁人看来,他的身子都没什么动过,就这样保持姿势,察看着朝堂上的动静。

刘逸也觉察到隐在帏幕后的上官婉儿向他投过来有些焦急的眼神,他却没去理会,而是注视着站在朝堂上身穿深绿色官服的狄仁杰。

如今的狄仁杰看上去已经有四十来岁的样子了,从身着的绿袍官服上可以看出来,狄仁杰如今的官职也才六品级的,与自己品级都差不多,看来在李治手里,狄仁杰并没得到重用。

不过侍御史官职虽然不高,但权力却挺大,可以对任何一级的官吏朝廷弹劾,即使弹劾的内容失真,也不会被追究责任,而且狄仁杰还兼领着大理寺丞的职位,这其中的事宜刘逸并不太清楚如何,他也不知道狄仁杰是否有权利审查这次青海兵败的事。

经过好一会的宣读,狄仁杰才将案子的经过读完,内容与刘逸知道的差不多,但也有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刘逸还不知道,比如说黑齿常之因为私下助刘延景等人前往吐蕃大营,曾受李敬玄的处罚,再还有洮河道行军部的一些属将,曾经强力要求大军驰援刘审礼的前军,但却不为李敬玄所允,一些将领还曾因此受斥,刘延景等人取得刘审礼的遗体回鄯州后,李敬玄曾密令将他们秘密关押,并严令不得将此消息外露,并准备将刘审礼的遗体就地掩埋。

听到后来,刘逸心中已经有怒气涌上来了,此李敬玄的人品还不是一般的差,原本刘逸以为,李敬玄只是不愔战事,畏敌不敢战,才导致父亲兵败被吐蕃人俘虏,没想到李敬玄却在事后接连做出这么多的卑职事情来,不只是为了隐瞒他自己怯战逃跑的事实,还将污水泼到父亲刘审礼的头上,末了还继续为恶,对请战和帮助自己家人的将领惩罚,这个人真的可恶。

虽然说后世那些当官的很多都是这副德性,人品低下,但在如今这个最讲究为官者品性的时代,一个身居高位,位列宰相的朝中重臣,竟然做出这样无耻的事,实是不应该。文人小说下载

“陛下,臣觉得,应该给予李敬玄以重责!”负责查此案的守中书令李义琰在狄仁杰说完后第一个站出来,发表奏言,“年前朝会时候曾议,应当给予作战失败的将领以重责,如今李敬玄不但兵败,损失将士无数,而且还隐瞒战况,污蔑属下同僚,实是不可赦免……”

“陛下,臣附议!”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也站出来,“如此重大的兵败,损兵折将,我大唐堂堂的工部尚书战死沙场,一定要给予其重责,臣荐人失当,也一并请天皇陛下和天后娘娘责罚,请陛下和娘娘免去臣的尚书左仆射之职!”

接着吏部侍郎裴行俭及其他一些刘逸不知道的大臣也先后站出来,表示一定要给予李敬玄严惩。

“天皇陛下,天后娘娘,臣有异议!”一名身着深绯色官服的大臣站出来,以非常高亢的声音奏道。

“明爱卿,有何异议尽管说来!”李治似有些兴奋地说道。

刘逸明显地看到武则天人向前倾,对李治说了几句,心中一下子有些不妙的感觉。

“陛下,臣以为,李中书令虽然兵败青海,但此并不是他一人之故!”这名姓“明”的大臣仰着头,脸上满是自信的神色,“李中书令是刘仆射推举其领行军大总管职,在战事开始前,我大军所行战事很是顺利,只是在仲春后,战事才出现不利,臣先前也曾上奏陛下和天后娘娘,时年不是我大军出征的时候,五月盛夏,天气寒冷,随陛下出行的将士竟有冻死,此是上天对我大唐妄动兵事之告诫,宜休养生息,只是陛下和天后娘娘没有听从臣所提之议,还是令在青海的我大军出战,此有违天意之举,上天不会眷顾我大唐,无论是谁领军,都会遭败绩的。朝中就有人有先见之明,怕战事失利,请辞回朝……”

此举一出,惊震四座,这人不只以“天意”为李敬玄辩解,还含带把刘仁轨也影射在内,这样的情况连刘逸也有些目瞪口呆,大唐朝堂上竟然还有这号人物,姓“明”的会是何方神圣?

这位明姓大臣未等其他大臣有所反应过来,继续说道,“因此李中书令兵败青海,刘尚书战死,此是上天注定之事,并不因人力而改变,因此臣觉得,天意的惩诫,不应归罪于李中书令的头上……”

此人话一出,殿出现了罕见的寂静,原本朝堂上一边倒的要求重处李敬玄,一旁看着的刘逸也觉得李敬玄一定将受到处置,没想到此时却冒出来一个如此人物,搅了局。

看到没有大臣马上站出来驳斥这位以一通荒谬言论为李敬玄辩解的大臣,刘逸有些着急,有些忍不住想自己站出来驳斥一番。如今的言论过于可笑,什么上天的惩诫,完全是无稽之谈,刘逸只是不知道他如今这样值守的时候,能不能出列奏言。

不过为了父亲的荣誉,为了使父亲身死的元凶李敬玄受到处罚,刘逸还是想不顾一切地站出来,驳斥一番。

这里刘逸眼角余光却看到了隐在帏幔外的上官婉儿用非常焦急的眼神看着他,还不停地对他摆手,头也微微地摇着。

看到上官婉儿如此,刘逸也收住了正想提起来的脚,心里已经转过神来,朝堂上的辩论还未结束,有这么多支持自己父亲的大臣要求惩罚李敬玄,他们不可能就此罢休,李治与武则天都未表态,自己确实不能站出去……

第十七章 对李敬玄最终的处罚决定

似乎也知道刘逸定下神来,一旁焦急神色的上官婉儿也放下心来,对刘逸露出了一个温和的笑容,很有深意。

刘逸面无表情,略斜眼看了上官婉儿一眼,再把眼睛转回殿上,想看看这场戏后面如何演。

这名长相英俊的中年大臣说了一通后,很是满意地退下。

“陛下,臣以为明大夫此言荒谬!”吏部侍郎裴行俭在稍沉思了一下后,即站出来,驳斥道,“我大唐军队征伐外夷,所依据的都是天利地势,还有敌我双方兵力的对比,以此做出战争布置,为将帅者,奉朝廷命令出征后,即针对敌军,在最有利用我军作战的时候发动攻势,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此次青海兵败,制定的战略计划很是周详,原先我军一直占优势,即使是前军被吐蕃人围困时候,若中后大军能及时支援,与前军里应外合,必定能给予吐蕃大军有力的痛击的……”

“还有,我大军行致青海,发动攻击时候,是在仪凤二年秋,今三年春后,战事也是非常的顺利,歼灭吐蕃数万之众,刚才明大夫所言之事,乃五月才发生,一年已经将半,何来上天惩诫之说?”裴行俭说得斩钉截铁,“若是李敬玄能及时率军驰援,败绩将不可能发生,所以臣认为,此战的失利是李敬玄一人之因!”

“裴吏郎此言差矣!”那位明姓的大臣又跳了出来,“天意之惩诫,非人力可相抗,诸位不是看见,朝廷最终与吐蕃议和,止了兵戈,天下也再没有什么异样出现……”

“明大夫,征战之事,岂是尔等可以随意以天意论之?天意何为?天皇陛下和天后娘娘下诏派兵征伐,此即是天意,若与你般说,那领兵作战的将领都不需要谋划了,按你所说的天意行事即可?”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张大安也站出来批驳这位明姓大臣。

接着其他李义琰、刘仁轨、高智周等人也站出来,指责这位明姓大臣妖言惑众。

刘逸弄不明白,为何这些在朝中身居高位的大臣们,虽然对这位明姓大臣这样的言论进行了驳斥,却没有人站出来要皇帝治其罪,刘逸也想不明白,大唐的朝堂上,竟然有这等人物,听其言行,看他神色,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好像还深得武则天或者李治的宠信。

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陛下,娘娘,臣觉得,应该宣李中书令进殿陈情,允许为他自己辩解,再定其罪!”这位明姓大臣有些吃不消其他大臣的轮番批驳,转而要求皇帝让李敬玄进殿来陈述。

李治与帘后的武则天商量了一下,即喝道:“传李敬玄上殿!”

“传李敬玄上殿!”站在御坐前的两名千牛卫中郎将接李治的声音吼道,接着刘逸上面的李逸风顺着往下传,刘逸也马上接口,下面几位备身左右再将声音再往下传。

这是值守的千牛卫军士传声的一项使命,刘逸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