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01章

大明天工-第101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时候。

至于技校的教员,主要是一些落第的秀才生员,他们虽然不懂技术,但教书认字,以及简单的计数都不是问题。

李彦也尽量对这些教员进行培训,他编写的基础教材也确实比较基础,虽然里面有很多新东西,譬如表示数字和运算的符号,标出句读的符号,部分简化的异体字。以及一些“物理”、“化学”理论等。

能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新东西,是李彦挑选教员的主要标准,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些奇怪的说法,但也有很多人头脑更灵活,能够理解并觉得豁然开朗。

李彦编写地这些基本理论,并不复杂。想一想也能明白,数学、形学中的一些知识,也未超出这个时代的认识,只是在表述上更加简单直白,读过书的人其实很容易理解。

除了识字还是用三字经等儒家发蒙读物。李彦要求其他科目上。教员要严格按照教材教授学生。

而在这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对新学说来了兴趣、肯用工钻研地教员。李彦对此总是大力支持。

在投入大量地人力和物力以后。提前筹建地水泥厂。还有窑厂等。很快开始运转。并开始少量提供。

砖瓦木石等物料。也有从官窑征调地。也有用钱购买地。总之是在商人认购股份地银子逐渐到位以后。几处工厂地建设差不多同时拉开了帷幕。

李彦也主动让商人派出人手。参与工厂地建设。这样他们放心。李彦也有很多可用地人手。这些商人派来地。总要比那些胥吏好用很多。当然具体地安排。必须服从他地统筹。

为此。李彦还成立参与投资地商人了解工厂情况、参与决策地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具体管理工厂地管委会。并给一些人封了吏员地身份。

由于是刚刚筹建,加上李彦的后台足够强大,暂时还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

而在具体的投资方面,李彦也是作了倾斜,譬如铁厂主要是山西、福建、广东的商人。山西的潞铁、福建的建铁,还有广东的佛山铁,差不多是大明冶铁水平最高地,有了这些商人的加入,就能从这些地方弄来更多熟练的工匠,以及销售通路。

虽然说这几个厂主要还是供给军用,但李彦还是希望它们面向的范围可以更广一些。

其他如船厂也是闽商、粤商,还有经营木材的浙商、湖广商人比较多,至于车辆厂和煤厂。倒是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技术。不同地方的商人也就更多,南直隶、北直隶以及河南、山东的商人都有。

由此可见晚明的商业贸易还是相当发达地。当然这也是相对来说,因为运输、税收及管制等方面的原因,民间的商人虽多,能办起大厂,或者闯出连号的,却不是很多,多数商人所做的,还是货物的贩卖,其中盐商最富,其次才是丝商、布商、粮食商、木材商等等。

有些东西看上去不值钱,但因为消耗得多,其中蕴藏着的财富也最为可观。

在动员各方资源与力量的情况下,几个厂子的建设进度都相当之快,其中煤厂是第一个开始产出地。

滦州本来就产煤,李彦这次利用职权,直接将原来地几块挖煤点圈了起来,严格说来,煤的生产一直没有停。

不过滦州地煤原本开采得并不多,也主要供给周围几个县烧柴、取暖,零星有些窑也会用到,总的来说用途不多,用量不大。

原来的采煤点也主要是浅层的煤,李彦就在这些点扩大开采的规模,清理场地,增加绞车等工具,修建道路,并在煤场的外面,开了煤市。

除提供铁厂炼焦炼铁,煤市上的煤也对外发售,但比较起来,数量相当有限,主要是煤的用途还不是很多,天气也逐渐转暖,煤的主要用途之一,取暖的需要也就越来越少。

李彦见到这种情况以后,就设计了一种新式的炭炉,也很简单,铁皮包着耐火砖的内层,中间是圆形的炉膛,也就是烧蜂窝煤的煤炉。

与普通的炭炉相比,这种煤炉无疑更适合家庭使用,一个煤球足够做好一顿饭菜,一天一夜也就三四个煤球,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城中市民,也都能够用得起。

李彦就在煤厂办了煤球作,又拉拢一些商人办起了锅炉厂,因为专利不受保护,想要凭着这些赚很多钱不容易,但只要销售做得好,起码在初期能赚上一笔。

在这个时代,因为运输难题和榷税的混乱,跨地区的商业贸易成本相当之高昂。

以陆路运输来说,主要是靠人背肩扛、牛马驮运,马拉大车、牛车的可靠性并不高,在官道上也是很少能看到,或许手推车可能多一些。

即使明军中的炮车,也有很多是手推车。

道路的情况、车辆的可靠性和成本,以及畜力的珍贵,都使得陆上的运输很不方便。

华夏机器厂制造的车辆虽然做出了一些改进,但主要是在精密制造和工艺管理方面,可以更快地制造出品质更好的双轮马车,或者马拉大车。

机器厂与精作坊合作,试制的弹簧防震装置、滚动轴承型的车轴,以及带侧向偏转车轴的四轮马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技术上来说,包括四轮马车在内,都不算太复杂,关键在于工艺水准及成本,在李彦看来,不能量产,依然只能算在试验阶段。

滚动轴承和弹簧的难题便在于量产,不过使用在一些高端马车的制造上并不是问题,四轮马车与二轮马车相比,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载重量特别大,但对道路的要求相对较高,似乎并不适用,所以非常少见。

车辆厂的目标还是集中资源,使用华夏机器厂的精密制造工艺和管理,制造更加结实耐用的车辆,并抽调一部分力量加入精作坊,希望能够早日解决滚动轴承的量产。

至于民用的载人马车,特别是使用了弹簧防震、滚动轴承的高端二轮马车、四轮马车,还是安排在机器厂车辆作制造,李彦虽然不在乎技术流动,但他也要考虑赚取回报以滚动发展,并让最尖端的技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他才能拥有改变这个时代的力量。

与陆路相比,这个时代最为有效的运输方式还是水运,运河的南北漕运,就是大明王朝的主动脉,不过这条生命线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因水位落差而存在的大量水闸,水患或干旱缺少而带来的麻烦,以及多处榷税的钞关等等,在这条运河之上,几乎能看到大明所有的问题。

在很多时候,运河是只允许漕船通过的,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这条规定似乎很少被执行,大量的货物通过这条生命线,从南方运往北方。

与中前期相比,海运的规模也在渐渐扩大,但与漕运相比,计划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李彦不会忽视大海,他在天津造船,一开始便是对准了大海。

年前进入都水司时,李彦便开始为造船准备,搜求熟练的造船匠,以及造船的图纸,在船厂具备生产条件以后,便开始动用人手,制造第一艘一百料的海船。

与造车相比,华夏厂在造船方面的技术积累明显不足,也只能从头开始,慢慢摸索积累。

此外,李彦也通过购买、征调等手段,弄了二十几艘大小的海船,试着组建一个从事海贸的船队,并与一些福建、浙江、广东的商人合作,打算开辟一条海上贸易路线,这几个地方的商人,多少与当地的海上有些关系,有的甚至也做过海上贸易。

不过这个船队刚组建不久,辽东的战局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三二回 请战辽东

明朝当前的政治军事局势,李彦自以为并非他所能改变,他所能做的,也就是不断尝试在《华夏商报》、《华夏文学》,以及《兵战春秋》上面发表一些观点独特的文章,希望能够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

譬如发展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并规范工商业的税收,以补充国库收入;譬如练精兵,主动进攻,争取杀伤建奴;又譬如完善法制,推行考成法,用更加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官员的是非功过,他甚至隐晦地提出一种新的投票决策机制,以取缔朝堂上的争吵不休。

但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已经大权在握的东林党很难接受这种方法,反而是失势的三党,竟然用他的观点对咄咄逼人的东林做出反击。

至于训练精兵,朝廷倒是没有什么意见,一直都在下旨意,但就是没什么效果,至于发展工商业和海贸,倒是引起了一点反响,却始终没有大的动静。

而在辽东战局方面,李彦虽然鼓吹他的杀伤策,但也知道这个战策依靠辽东的军队根本无法达成,所以他认为辽东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练兵,如果建奴进犯的话,应该是集中兵力,守好城池,对于辽东兵的野战能力,他并不抱太大希望。

但在天启元年的正月,辽东经略袁应泰却提出收复抚顺的作战计划,李彦也曾发文、上疏反对,不过还没等到袁应泰有所动作,后金便主动进攻,在奉集堡杀得明军大败,这个进攻计划也就此夭折。

李彦本人对军事的了解不多,虽然这些日子学了不少,作了深入的研究,不过到了具体的战事上,判断未必高明。但也看出后金进攻奉集堡,并且多方骚扰。怕是要发动大战。

果然,从三月十二日开始,后金军发起对沈阳的进攻,十三日城陷。紧接着又在浑河边大败援军,于十九日兵迫辽阳,二十一日破城,于是辽河以东的明军整个溃散,不仅沈阳、辽阳被占领,辽阳以南的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等相继沦陷。

李彦也想不到前线崩溃得如此之快。整个战役几乎不到十天的时间,即便是从辽东将讯息送到京城,也要好几天,此时辽东已经糜烂。

失去辽东,对明帝国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好在这片土地足够广阔,后金要完全消化,还得一段时间,并没有马上发起对辽西的进攻。但也只是时间问题。

再次见到朱由校,这位和李彦同龄地小皇帝显得很憔悴,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却要承担起整个帝国,又偏偏遇上这样地局面,想一想都觉得头大。

朱由校面前的塌上,摆放着的已经不再是国战棋,而是兵战棋,他哭丧着小脸看了李彦一眼:“三娃,你来帮朕灭了建奴。”

朱由校对面跪着小太监李实。李彦告诉了他很多玩法,来讨好朱由校,看来效果不过,平常玩的时候,他也会让着,让朱由校玩得高兴。

辽沈大败,朱由校突然就对兵战棋来了兴趣,起先在地图上将李实杀得大败,但棋面上赢得越多,他也越郁闷。为什么辽东那么多军队。花了那么多地银子,还是打不赢呢?

孙承宗在一旁作为裁判。向李彦使了个眼色。

“皇上,臣请前往辽东,誓灭建奴,”李彦没有看棋,而是大声说道。

辽沈惨败,也让李彦意识到关外的形势已经很不乐观,这次失去的是上千里的河山,如果让建奴继续做大,将来再去面对时,也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虽说国内的建设刚刚起步,诸事纷繁,不过只要依着现在地道路继续便是,在几个工厂完成建设周期,取得更多成果以前,他所能做的也不多。

“三娃,你有办法打败建奴?”朱由校的眼睛亮了起来,希翼地看着李彦。

辽沈之战后,朝中莫衷一是,对前方困境束手无策,此时正是大家最为震惊,最慌乱的时刻,朝廷只有连下旨意,从各地调兵,并拟以王化贞为辽东巡抚,并重新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

相对来说,朱由校对与他亲近的李彦更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