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顺宗 >

第24章

大唐顺宗-第24章

小说: 大唐顺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彩腔夭坏昧耍铱淳透谀闵肀呷绾危磕愀貌换峥鞔前桑俊

刘辟正色道:“杨公说笑了,我刘辟岂是这样的人?”接着朗声道:“诸位兄弟以后就跟着刘辟,有刘某肉吃决不少了诸位兄弟一块!”

十几人见刘辟如此说,都在马上施礼到:“多谢大人。”

杨志廉道:“老刘,此地不宜久留,我等就此别过,我可在长安等着你的好消息呢。”

刘辟也不说话,认蹬上马,坐在马上,看见不远处山下有一颗独松树,举起马鞭道:“有朝一日,刘某定重回这里!”

第二年他果然回到了这里,这是后话不提。

于是刘辟拱手告辞,十几骑簇拥着刘辟,向秦岭而去,却有一个骑士在杨志廉身边停下不动。杨志廉努努嘴,道:“路上若有差池,先把他干了。”

骑士道:“遵命!”见杨志廉挥手,就策马追那十几人去了。

接着杨志廉登上马车,卫兵们聚拢来,掉头向一处军营驰去。

下午回城时杨志廉依旧从明德门走,守门的将士中没有人发现杨志廉的队伍里少了一人,除了早晨那个士兵,不过这个士兵也没有多想,毕竟这不是他操心的事。他和许多士兵平民一样,在关心着今天皇帝在丹凤门的宣告。

第三卷 浑水摸鱼 第三卷 第二十章

(周末了,各位大大砸票支持啊!)

天空湛蓝无比,纯净的不夹杂一点杂质,抬头仰望,还能看到在远空翱翔的雄鹰。将视线稍稍回收平视,长安城许多高大的建筑都变得矮小了,在许多高大的绿树的簇拥之中,一层层延伸开去,望不到头。低头俯视,下面广场上是挤挤挨挨的人群,正在翘首以盼。四周都有铠甲亮丽的仪仗兵,骑着毛色鲜亮的高头大马,手握槊、斧、锤、戟等兵器,威风凛凛。

这里是大明宫丹凤门上丹凤楼,李诵就站在丹凤楼上。身后是皇子亲王群臣,下面城墙上是百名大嗓门的千牛卫士兵,再往下是跪伏的万民。

李诵第一次来这里是在二月末,在这里宣告大赦天下,诸色榷税并宜禁断。这一次是第二次,他将在这里宣告免除天下百姓的积年欠税。

时辰一到,仪式就正式开始了。大雨之后,天气很热,虽然丹凤门上有风吹过,头上有黄罗伞盖遮着,李诵却身着正装,层层叠叠,热得要命。

这样的苦事李诵完全可以像以前一样推给皇长子李淳,可是这次,他却坚持要自己参加。

一系列隆重的仪式后,中书令杜黄裳请示过李诵,开始宣读圣旨,李诵站在城楼上,下面万民跪伏。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承九圣之烈,荷万邦之重……二十一年十月已前百姓所欠诸色课利、租赋、钱帛,共五十二万六千八百四十一贯、石、匹、束,并宜除免。

钦此。

臣中书令杜黄裳

中书舍人郑絪

门下省给事中……”

原来唐朝制度最是严格严谨,为防止皇帝乱政,君权相权相制,太宗皇帝定下制度,不但宰相的命令没有皇帝的准许不得实行,皇帝的命令如果没有宰相附属姓名同意也不能生效。为使得每一项政策法令都能切合实际,尽善尽美,合情合理,往往由尚书省草拟后,经门下省议论认可后,再交由中书省执行。所以圣旨上出现了一长串的名字。

杜黄裳站在丹凤楼上,读一句,下面就有百名强健的千牛卫士兵和一句,声音远播四方,在寂静的天空中回荡。听得人心潮起伏。

门下省给事中的名字还没有读出来,丹凤门下已经人声鼎沸,臣工吏民山呼万岁,城楼下百姓甚至有人泫然出涕。

因为考虑到皇帝的身体,仪式已然简化了许多。宣完旨后,按照预想,百姓就该散去,皇帝在大明宫稍事休息后,摆驾回太极宫。可是丹凤门下百姓却不顾天气炎热,迟迟不肯散去,只是高呼“万岁”。检校司空杜佑见百姓不愿散去,上前道:“陛下恩泽海内,百姓思见陛下圣容,陛下可移步向前。”

李诵听了,点点头,于是缓缓走到栏杆前。楼下百姓仰头看见皇帝,欢呼声更加热烈,但是还是不肯散去。

杜佑道:“百姓思见圣颜,臣请陛下除冠。”

李诵道:“可!”

于是杜佑上前,双手举起李诵头上的太平冠。百姓远远地望见了皇帝的面貌,大呼万岁。甚至有的跪下磕头。

如果是别的穿越者站在这里,必定豪情万丈,虎躯一震,王八之气顿显,但李诵的心里却是一阵苦涩。鲁迅把中国的历史分为两种时代,一种是欲为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种是欲为奴隶而暂时得到的时代。仅仅是暂时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就如此感恩戴德,哪怕五坊小儿依旧横行市里,也不妨碍他们最真诚的表达谢意。老百姓的要求是何其的低啊!

李诵的目光由百姓的身上,移到了整个长安城,以自己现在的恢复速度,可能用不了多久,自己就可能有喝酒的机会,可能就会穿越回去,然后再过百年,百姓们就要堕入战乱的深渊,欲为奴隶而不可得,这座有三百二十五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也将和大唐一样逝去她的荣光,即使有暂时的复兴,也无法扭转王朝的颓势。作为现在可能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我该不该尽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面对城楼下欢呼的百姓,李诵缓缓举起了他的右手。

仪式结束后,李诵在苟胜搀扶下走下下丹凤门,在大明宫内稍事休息后,就登上御辇,返回太极宫。虽然天气炎热,大道两旁却满是百姓,新君继位后德政频频,百姓人心大悦,车驾经过,路上两边百姓皆口呼“万岁”。听着百姓声音里饱含的赤诚,李诵不由得激动异常,本想下令苟胜掀起门帘,向百姓挥手致意,熟料百姓全部跪伏在地上,只得作罢。

回到后宫,李诵第一件事情就是换上便装。除下衣衫才发现连内衫都汗透了。苟胜知道天气炎热,特地命人奉上冰镇茶水。清洗一番后,李诵自觉神清气爽,这时,李愬也到了。

李愬觐见之前显然也清洗过一番,换了一身衣服,不过靴上仍可见征尘。虽然受李诵信任,不过每次见到李诵,李愬依然是一丝不苟地行礼,李诵对此极为赞赏。

平身之后,李诵下令赐座。李愬刚坐定,就汇报起了此行的收获。

“启奏陛下,刘辟今晨被杨志廉夹在卫士中,从明德门带出长安。在城南一座土山下被舒王府出来的人接走,一共十三人,一路往秦岭去了,看样子是要回西川了。”

“舒王府看来能人不少嘛。路上安排的怎么样了?”

“陛下放心,臣的人远远地吊着,管保叫他每到一处都不得安生,七月之前回不得两川。”

李诵大笑道:“此事多赖符直了。待大事定后,朕定重赏符直及手下将士。”

李愬生性廉洁,不贪财物,却体恤下属,听李诵这么说,忙谢恩道:“臣代诸位将士多谢陛下。”

李诵又问道:“符直最近一身兼数事,也委实辛苦了。朕也很是心疼,不过朕还是要有事用你,只得委屈符直了。”

李愬道:“陛下此言,让朕诚惶诚恐,效忠陛下这是臣分内的事,怎么能说委屈呢?陛下尽管吩咐。”

李诵却不说话,只是问道:“符直世代将门,各军之事应当很了解吧?”

李愬答道:“微臣不才,略知一二。”

“那就请符直为朕说说吧!”

“不知陛下想知道哪一方面的事情。”

“先说说哪一军最强吧!”

“那臣就试为陛下言之吧。”

第三卷 浑水摸鱼 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范大将军辛苦了。”

“陛下言重了,老臣岂敢称辛苦。这些日子奉圣命搜捕刘辟,却徒劳无功,老臣惭愧,请陛下治罪。”

“范大将军忠心国事数十年,劳苦功高,何罪之有?区区一个刘辟,何必放在心上。就算他逃回了西川,也有把他捉回长安的一天。范大将军不必自责。”

“陛下,臣……”

“不说这个了,赐座。”

“谢陛下!”

“范大将军从四镇之乱时起,朕就常听到你的名字(漂亮话),大将军屡经战阵,深得军心,又久在边地,可否为朕一言天下藩镇及边地形势?”

“陛下如有所问,老臣敢不尽言?”

“贾老相国,多日不见,精神依旧健旺,实乃国家之福啊!”

“陛下,贾耽何德何能,敢劳陛下亲来探望?”

“贾老相国于国家社稷有大功,朕理应亲自慰勉。贾相请坐。”

“陛下请。”

“贾相久在中原,可否为朕一说中原江南诸镇形势?”

“老臣遵旨。”

“杜相(杜佑)经营淮南多年,对淮南、徐州、淮西诸镇形势当了然于胸,不知杜相对有何高见?”

“陛下,老臣惭愧,高见不敢当,不过有些浅见。老臣以为……”

“呵呵呵呵,光进(本姓阿跌,后赐姓李,与弟光颜都是中唐名将)是河东名将,与河北诸镇屡屡交兵,战场之上可有趣事?”

“陛下,战场乃是死地,我军将士忠勇为国,奋不顾身,每每九死而一生,臣每战之后,满耳听到的都是伤者的哀吟,和为死去袍泽哭泣的声音(奇*书*网^。^整*理*提*供),不敢说有什么趣事。”

“光进忠臣,是朕失言了。请光进为朕说河北形势。”

“陛下举一反三,真乃中兴明主也。若能早定河北,天下太平就不远了。陛下,河北百姓盼望王师已经很久了……”

“茂昭(前易定节度使张茂昭,因主动入朝,很受厚遇),前日送去的御酒味道如何?”

“多谢陛下挂怀。此酒味道极好,臣生平爱酒,却从未喝过这样的酒。”

“此是宫中新法,如茂昭喜欢,朕再多送一车与你。不知河北有没有这样的烈酒?”

“陛下,河北偏僻不服王化之地,怎么能出产这样醇美的好酒呢?只有长安才有这样的酒啊!”

太唯心了吧!不过是从后世偷师的蒸馏酒方法而已,跟王化风水有什么关系?

“朕以为,御酒虽好,不要贪杯。茂昭是朝廷重臣,还是留心政务军务为好。”

“臣遵旨。”

“对了,茂昭,如果有朝一日朕让你重返河北,你可愿意?”

(“扑通”)

“陛下,臣忠于朝廷终于陛下,此心可鉴日月啊!臣甘心为陛下驱驰,终身不回河北。”

(“咚咚咚”)

“茂昭,茂昭,茂昭!你误会朕了,朕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天让你为朕平定河北,你可愿意?”

“陛下(早说啊!),陛下但有驱驰,臣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朕就知道,茂昭是忠臣。茂昭入朝已久,河北虚实还清楚吗?”

“陛下,臣世居河北,河北形势,满朝文武中臣敢说臣最是清楚,臣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陛下,请听臣说……”

“左丞(尚书左丞郑余庆)从湖南来,请为朕说说湖南之事。”

“臣遵旨。”

“右丞(尚书右丞韩皋)刚从杭州刺史入职,可为朕一说江南诸道,尤其是沧海军军民事。”

“陛下圣明。臣以为李琦恐有不臣之心……”

“张老将军。”

“陛下您说什么?”

“朕想请张老将军为朕说江淮军事。”

“皇上,您想吃柿子?现在哪有啊!”

“不是吃柿子,是江淮军事。”

“啊?是什么?”

“陛下,家父年过九十,耳朵沉了,您还是告诉微臣,微臣来跟他说吧!”

“哦,张老将军高寿。”

“吃肉?陛下,家父身体强健,每餐都要吃肉。常自比廉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