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军事欺骗 >

第47章

军事欺骗-第47章

小说: 军事欺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强。在突然事变或重大挫折面前,容易急躁、冲动和发怒;在敌人的侮辱、挑逗面前往往感情用事,轻率决策,贸然行事;对行为的目的和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举动鲁莽,每每带来不良后果。
  疑虑型指挥员。指具有优柔寡断性格特征的指挥员。其特点是分析问题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当需要作出决定时,犹豫不决,无所适从;作出决定以后,迟迟不付诸行动。在行动时前怕狼后怕虎,这也担心,那也疑虑,一步三回头,不能将作出的决定贯彻到底。疑虑型指挥的思维非常活跃,但因其大脑皮层的兴奋不是渐进的,而是没有规律地变化,因而不能转化为坚实的兴奋中心,形成正确的结论;分析问题时易受暗示而造成心理障碍;处理问题容易坐失良机,招致失败。
  固执型指挥员。指偏激、自负、思维缺乏灵活性的指挥员。其行为方式具有倔犟性、刚愎性、对抗性,固执是一种不顾事实和后果的任性和顽固。固执型指挥员在战场情况与原定作战方案完全不符时,不是随机应变,改变原定计划,采取新的措施,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而是循规蹈矩,一意孤行,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改初衷。这种指挥员往往孤陋寡闻而又过于自信,对部属的意见和建议不屑一顾,甚至对上级的指示也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以上六种性格类型是就指挥员的一般性格特征而言的,看一个指挥员属于何种性格类型,主要是根据他身上哪些性格特征占有优势。实际上,大多数指挥员属于几种类型的综合型,如理智一果断型,果敢一顽强型等。通过对指挥员性格类型的分析不难看出,理智型、果敢型、顽强型指挥员比较适宜担任指挥职务。在战役战术素养、经验和知识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他们正确判断情况、正确实施决策的概率较高,产生错悟的概率较低。而情绪型、疑虑型、固执型指挥员不适宜担任指挥职务,尤其是不宜担负高级指挥职务。因为严重的性格缺陷影响他们在激烈复杂的战场上正确地判断情况和定下决心。综合地看,容易导致错悟的性格缺陷主要是:性格孤僻,优柔寡断,骄做自满,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好大喜功,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怯懦软弱,萎蘼不振,墨守成规,浅尝辄止,等等。有这类性格缺陷的人,在战场心理对抗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很容易被较强的对手利用,落入预先设置的圈套和陷阱。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原因以外,感知材料不正确、不全面,知识经验不丰富,思维品质有缺点等因素,也可以造成思维判断上的失误。军事指挥这种特殊的职业要求指挥员的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广阔性、创造性、预见性、批判性、大胆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思维品质,即使有了全面而系统的感知材料,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即使是饱读兵书、久经沙场的老将,也难免在新的争斗中摔跟头。
  二、军事欺骗的心理效应过程
  从施骗一方发出各种欺骗性信息,到受骗一方作出预期的反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施骗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军事欺骗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一定方式和手段,影响和改变敌方心理状态、心理倾向和心理活动的过程,亦即心理效应过程。这个过程的运行机制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完整的心理效应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
  (一)发送欺骗信息,引起对方注意
  发送欺骗信息,引起敌人的注意,是心理效应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所谓发送信息,就是施骗一方施放一定数量的、能够被作战对象感知的刺激信号,使之进入作战对象的大脑,引起条件反射,形成反馈联系,影响其心理活动,使其对战场情况产生错觉,进而造成其思维紊乱,判断失误,决策错误。上述心理过程能否实现,不仅要看施骗者是否发出一定的欺骗信息,而且要看这些信息能否引起对方的注意。再好的欺骗信息,引不起敌人的注意,其价值也等于零。实战中,有些构恩巧妙的欺骗计划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施骗一方的示假动作没有引起对方注意,故意散布的假情报没有抵达对方手中,施骗者好象在一个没有观众的礼堂里演戏,因此什么效果也没有产生。
  由此看来,引起敌人注意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这个前提条件,心理效应就不会产生。那么,什么是注意呢?用心理学的术语讲,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认识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一般情况下,在存有众多刺激物的时候,人们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的少数对象。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只有当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对象时,这些对象才能在人脑中获得完整、清晰、深刻的反映。通常情况下,强烈的、新异的、对比的、变动的刺激物,与人的情绪状态相吻合、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事物,能够满足人们当前需要、符合人们直接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注意的这种选择性,要求欺骗措施必须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反常性。常见不疑,见惯不惊,反常的信息最能引起敌人的注意。因为敌人总是试图从我之反常举动中窥视我动机和动向,所以,为引起起人注意,欺骗措施就应逆成法、逆常规、逆习惯而定,使之具有引人注意的新异性、对比性。例如,在进攻战斗中,欲将敌人的注意力引向左翼,就要在左翼作出一些反常的举动,而在右翼保持相对平静,使敌人认为我将在左翼采取大的行动。
  二是独特性。欺骗信息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能引起注意。
  比如,对方处于相对稳定的对峙状态时,一支小部队的佯动,会立即引起敌人的警觉:全线无战事,一次小小的火力侦察,也会惊动敌人的高级指挥官;无线电静默时,一个电台呼号的出现,也会使敌人全神贯注。可见,欺骗信息的独特性与背景条件具有密切关系。为增强欺骗信息的独特性,除把信息本身的文章作足以外,还应注意“压低”背景。背景越是平淡无奇,欺骗信息就越显得富有独特性。
  三是相关性。欺骗信息所反映的情况必须是与敌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因而是敌人所关心的。比如,与敌敏感区域相关的信息,与我作战部署相关的信息,与其定下决心相关的信息,都是敌军情报和指挥员十分关注的。这方面的欺骗信息一旦出现,敌人就会如获至宝,有时甚至饥不择食,不辨真假,全盘接受。
  四是易识性。就是说,我所发送的欺骗信息必须是敌人能够理解和识别的。否则,无异于对牛弹琴。为防止敌人猜出我之用意,欺骗信息不可太直、太露,但也不能过于隐晦曲折,以致使敌人“食而不知其昧”。
  五是合意性。即合乎敌人的心理需要。实践证明,为达成一定欺骗目的而施放的欺骗信息,能否被敌人接受,除信息的仿真性外,还与其心理需要有关。只有适应敌心理需要的欺骗信息,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产生强烈需要时,大脑皮层便产生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当
  客观事物正好符合这一需要时,便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兴奋中心。所以,高明的施骗者总是根据敌人的心理需要投其所好,因势利导,顺乎自然地把敌人诱入预先设置的圈套。
  (二)打破心理平衡,动摇原有定势
  欺骗信息被接收以后,便开始发挥作用,从而进入心理效应过程的第二阶段。需要指出的是,欺骗信息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在战场上,无论伪装得多么巧妙,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点迹象不暴露是不可能的。所以,进入敌指挥官大脑的,即有故意发送的欺骗信息,也有反映我真实情况的信息。两种互相矛盾的信息同时进入指挥官的大脑,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如果欺骗信息不能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压倒真实信息,敌人就会按真实信息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欺骗信息只能加大敌人作出判断的难度,并不影响其判断的正确性。不仅如此,敌人在识破我欺骗信息的同时,还会进一步猜度我实施欺骗的用意,进而将计就计,陷我于被动地位。还应看到,在真假信息的对抗中,假信息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因为,我军作为敌人的作战对象,在敌人的头脑中决不是一张白纸。换句话说,敌人对我之过去和现在是有所了解的。当这种“了解”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强的定势,排斥后期到达的欺骗信息。这就是欺骗信息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
  这里涉及到一个不同于“思维定势”的概念:“定势”。定势又称为心向,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从而使主体观察和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按照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建立的定势理论,外部环境和个体需要是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两个基本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综合地作用于一个人时,这个人就会形成一种完整的个性状态,一种具体行为的准备状态,并给予这个人随后的心理活动以一定的方向。很明显,定势为个体对某一客体的态度、行为方向建立了一个习惯的模式。军事欺骗信息旨在改变这一模式,而定势竭力维护这一模式。这就是真假信息斗争的实质。欺骗信息欲战胜真实信息,再造定势,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
  一是增大欺骗信息的刺激性、强烈性,力求给敌人心理以较大的震动。攻城打援,攻城的目的在于诱歼援兵。但打不痛城中之敌,援兵是不会来的。只有作出志在必夺的架式,打痛敌人,才能打破敌心理平衡,援兵才会上钩。二是采取综合性欺骗措施。孤立的欺骗信息即使引起敌人注意,也不会立即信以为真。相反,聪明的敌人总是认真地嗅一嗅其中的味道,打几个问号。但是,当从多条渠道获取的信息与此相互印证时,敌人对这一欺骗信息的“真实性”便不再怀疑了。由于综合性措施能够从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同时或连续作用于敌军指挥官的大脑,相互印证,彼此强化,因而对打破定势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采取措施弱化真实信息的影响力。真假信息的强与弱是相对的。当欺骗信息量一定时,弱化真实信息,就等于强化欺骗信息。真实信息对于维护原有定势具有重要作用。当敌人的正确判断在欺骗信息的冲击下行将动摇时,一个强有力的真实情报又会使原有的判断重新固化。弱化真实信息下一定完全采取藏的办法。现代侦察技术的发展给战场伪装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单纯地藏是藏不住的。要重视利用敌人的逆反心理,藏密于公开之中,让敌人怀疑真实情报的真实性。
  从总体上讲,欺骗措施必须达到一定强度,但就一项措施来说,则必须
  遵循适度原则。过犹不及。假戏作过了头,结果便适得其反。
  具有一定强度的欺骗信息进入敌军指挥官的大脑后,与原有定势力量展开激烈冲突。原先形成的观念体系、情感因素、动机因素顽强地控制主体的意识和行为,沿着固定的轨迹运动。随着欺骗信息的强化,心理定势的强度逐渐削弱。经过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原有定势逐渐破坏。这就是心理效应过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