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佑又追问道:“敢不敢?”
王知府噗通一声,痛快利落的对分守道署大门跪下。他的幕僚随从在旁边不远处齐齐大惊失色,请李推官是劝人来了,怎么劝成了这样?
你还真敢做……不愧是关键时刻敢于舍弃脸面的坚忍小强王大人。
当即吓得分守道署门官禁卒仓皇不已,谁敢生受父母大老爷这一下。又有人飞快的朝署内狂奔而去,显然是去禀告王知府跪见了。
又过了一会儿,李佑低声道:“快晕倒,里面人该出来了。”
王知府言听计从的歪头就栽,李佑伸手扶住,大叫:“来人!府尊大老爷晕倒了!”
王知府的随从和轿丁手忙脚乱,将王知府抬到凉轿里。李佑下令道:“速回府衙!令分人去请医士!”
随后李佑也违背礼制进入轿子,要与王知府密谋一番。反正府尊轿子制式宽大,坐两个人不成问题。
“府尊不必坐起,只张口说话即可。”在里面李佑扶着王知府善解人意道,然而王知府闭目毫无反应,显是怕凉轿缝隙大,被外头人看到什么。
装得真像……同为演技派的李佑很有压力,推了府尊几下,仍然一动未动。
靠,居然是真晕了……李推官又出了轿子,若非有话要说,他才没有兴趣和男人挤在轿子里。
此时分守道署的高师爷匆匆自署内出来,却扑了一个空,大门外已经曲终人散了。
高师爷无奈摇摇头,回去对石参政谏道:“东主何必一意孤行,传出去名声不好。”
石参政作色道:“什么叫一意孤行?苏州城池年久失修,城外税银流失严重,此不损于国帑乎?新筑城墙整理闾巷有利国家,何错之有?水事徒劳民用财却短日内未见其功用,可先敛财足用,再于后年议河事。何况奸邪主事,岂可眼见上下其手而不顾!”
高师爷不再说什么,出了签押房,抬头望日,明明艳阳高照但总觉得有挥之不去的阴云。
分守道署门前的小小风波仿佛打了个涟漪就过去了,那王知府也学起李推官,称病不出了。
随即,石参政也行驶自己的权力。既然狼狈为奸的两个人都撂挑子,那他也不须客气,下令以沈同知署理知府,又派分守道署经历司经历到府衙署理推官,公然要抢班夺权。
府衙里气氛便诡异起来。对此李佑只是派出长随张三,搬了一张椅子,整日坐在同知厅院落门外喝茶。登时鬼神辟易,所有书吏都不敢到这里来办事了,唯恐被看到后误会是要巴结沈同知。这沈同知到任后整日不出厅,看起来实在没什么威望啊,不如李推官厉害。
知府缺位,同知署理正堂大印,但所有人都不找他来参事用印,那府衙正常公务还能进行么?眼看着都瘫了。
拿着知府大印的沈同知即使再心急,也没这个脸皮去各房搞主动送印上门服务,不然真成了官场丑闻。
至于推官厅,更无人敢去,谁知道李推官会不会突然病好了回来秋后算账,年初已经发配不赦的十一个吏目估计已经到了地头,想必那里不介意再多几个人的。
府衙就这么乱下去,但石参政很有耐心,他不觉得大势所至下一群杂役能坚持多久。即使有点阴云,烈日狂风之下,很快会不见踪影的。
李佑当然不会闲着,这回他和王知府真是孤注一掷了。他上窜下跳了好几天,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约见了按察分司的黄先生,偷偷摸摸塞给对方一叠纸道:“我代拟了一份奏本,陈巡道扬名的机会来了!”
黄师爷看了后笑道:“哟,竟然有八大罪名,编的还都很中肯,居然连钱皇商和赵大官人都跟着你来胡闹。说起来你和石大参之间你来我往,还真是不死不休,叫我看的眼花缭乱。但这个奏本不能由陈巡道上啊,陈巡道以二十六七年纪成了五品按察分司,这已经足够令人侧目了,再去弹劾同在一城的石大人,不免要被认为是觊觎分守道职位,惹出贪得无厌的物议。”
又道:“何况按察分司规矩较多,不像御史、给事中、钦差这样专门以小抑大的。所以陈巡道目前一要养士林之望,二要官场内低调,平平稳稳熬资历才是正道,五品官弹劾三品名臣这种事情不适合他来做。”
李佑无奈道:“如此下官走投无路矣!还请黄先生救命!”
“怎会走投无路?”黄师爷指点道:“你想的不错,石参政海内有名,人人道他清正无私,向来只有他参别人的份。谁要能参他一本,不说名满天下也是名动朝堂了!可惜陈巡道如今不需要这个名。我方才说了,朝廷设有御史、给事中、钦差这样专门以小抑大的官职……与陈巡道相反,有人可是很需要这些,这不是路?你现在也是七品官了,有资格去主动拜见的!利之所至,还有什么谈不拢的!”
李佑所有所思……那位吃了阁老家软饭的哥们年初时似乎为了躲避苏州府粮荒责任,跑的远远,到了南京上游的太平府,然后一直在西边徽州宁国府一带视察按临。
但听说该钦差快到苏州休整了,算起来他这一年任期已经过去大半,好像也没什么出彩,还惹上了点勾结太监掠夺民财的麻烦。送他点政绩洗清自己污名,应该能说的通罢?
话说巡按御史马钦差对李推官没有什么好感的,或者说,他对与虚江和陈巡道有关系的人都没有好感。
但当他的心腹搬来一千两银子和几张纸放在他面前,他看过后便心动了。或许成名之举正在今日……
第179章 八宗罪
一千两银子对马巡按来说,手笔也不算小。他这样的钦差,出巡任期内,在各府县一圈下来收个数千两乃至万儿八千两都只能算常例钱,是官场上的馈赠礼节,受贿都称不上。再多就要看双方交情和彼此需求了,比如眼前这单独送来的一千两。
收还是不收,这是个原则问题,更是个态度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一千两还不至于让马巡按去费太多心思,附在银子的上几页纸才是关键。这是一份检举文书,通篇都是攻击石参政的,文字不见得多好,但条理无可挑剔,内容令人兴奋。
马巡按想自己按临江南十府半年多,工作业绩委实平凡了些,鸡毛蒜皮小事查出一些,可是实在缺乏浓墨重彩之处,不曾想今日竟然有人主动送上这样一份大礼。
石参政是江南地区级别最高的官员之一,乃是本朝名臣,当年也是天下最有名的知府。他虽然由于触犯权贵十年没有升迁,但终究是省优部优国优、朝廷信得过产品,关键时刻派他出任苏松道安抚江南地区。
若能参倒石大人,那将是他的言官生涯一个辉煌的战绩……马巡按心里合计一番,石参政名气大背景小,到任以来的确又有些不周到处和痛脚。弹劾起来风险低收益高,运气好了一战扬名,比骂皇帝还划算。
想至此,马巡按便发下钦差命令,召苏州府推官李佑前来察院质询问事。
“你这篇检举文书中,许多事情本官风闻过的,也是百姓口口相传的。但有些阴私之事未免无凭无据,有凭空构陷之嫌。”马巡按点醒道,看在一千两巨款的份上,他对李推官还算和蔼。
李佑默默的又是掏出几张纸,递给钦差大人,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行胜于言。
马巡按展开看了一眼就忍不住的惊奇,这厮还真有两把刷子,也不知使了什么法子,能叫钱皇商写了陈情文书自供,另外居然还有本府有名缙绅赵府三老爷的旁证。这二人都不是好相与的角色,连他这个钦差也不敢说能请得动啊。
那么可以彻底下定决心了!马巡按挥挥手送客。
李佑依旧默默的退下。什么话也不用说了,马巡按没有将银子退还给他就表明了一切。
不过在马巡按亲笔写奏本时,仍然对李佑抱有莫名的警惕,又仔细考量一番,出于小心在开头的“巡按江南十府监察御史马明学”后面又添上了“苏州府推官李佑”。
这就算是绑在一起的联名奏本了,好歹大家都是七品,联名也不算太掉价。
时间已到景和七年六月初,朝廷收到江南十府巡按御史马大人的奏本,痛切弹劾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兼分巡苏松道石纶不称职,登时朝野瞩目。
马巡按的奏本根本没有用密揭,直接明传,奏本进入京师通政司挂了号后,经手官员们对这个居然不加密的钦差奏本都甚为好奇。结果只用半天时间,此八卦便传遍了各部院衙门,一时朝野议论纷纷,这其中看点太多了。
巡按御史名份上是代天子出巡,在地方小事立裁、大事才奏,所以巡按的奏本尤其是涉及地方官本身的奏本非常有分量。有时候可以直接拿来代替考核,并非普通官员那些草纸一般的垃圾题奏可比,尤其马巡按另一个身份是某阁老的东床快婿。
再说巡按御史出巡地方,即便弹劾官员,多半也是州县官这一级别,知府就很少了,更高的几乎没有。这次马巡按却弹劾一个实际职责近似于布政使的三品分守道,端的是极其罕见,为数十年来第一桩。
更别说这个被弹劾的分守道石大人,是天下官场上有名的两风太守,官声向来清直干练,即使是仇家也不否认这点,不知为何竟然被巡按御史抓住了痛脚。
最奇怪处还在于,奏本居然是联名的,不知马巡按出于什么目的,拉上了一个小小府推官入伙,真是惹人遐想。有精明的人便借此断定,这个推官必然是其中关节人物。李佑的大名,算是真正在京师官场上走过了一遭。
话说这奏本中,马巡按猛烈抨击本朝著名清臣干员石参政,说他刚愎自用祸国殃民,并一口气列出八条罪名,条条言之确凿,几乎颠覆了石大人在诸公心目中的伟光正形象。
懂行的揣摩了奏本内容后,点评道:此本并非空洞无物和泛泛而谈,称得上事实俱在,无一不可查明,偏又引申发散,句句诛心,可谓弹章典范。石参政很难自清,在劫难逃了。
内阁大佬尚未做出反应,镜头且先转回苏州府。前段时间马巡按的奏本刚刚发走,奏本摘要不知为何就在苏州府各个衙门中流传起来,按察分司、府衙、县衙、守备司、税课司……
最后不可避免的传入了分守道署,又不可避免的出现在石参政的公案上。
石参政圆睁双眼,强行抑制自己的情绪,一口气看完了这张抄贴——
“其罪一,沽名钓誉,出乖露丑。为邀买士心,以参政之尊意欲强行监临院试,徒惹地方惊疑,却不加抚慰以致变乱将起。而后临事无措,当街狼奔豕突,丑不可言状,官府体面荡然无存,几成士林笑柄。幸赖府衙有力得以消弭祸事。其后犹欲文过饰非,掩盖事端。”
“其罪二,贪图享用,玩忽职守。虽为苏松道,却只留恋姑苏富贵红尘,到任半载,眼中丝毫无松江府诸事,至今不闻不问,亦不曾按临视事,此为渎职也。”
“其罪三,居官无状,以权乱制。朝廷分道设府自有法度,各居其职而已。若名为苏松道,处处却行知府事、管府衙务,岂可为道台官?”
“其罪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欺哄朝廷毁屋修城,千家哀号,万民唾骂。与民争锱铢之利,却败尽朝廷之誉,不知是何居心。”
“其罪五,交结权贵,勾连外戚。为筑城工料事,推介皇商钱氏,暗令筑城协理通融其事,其中秘情隐晦不可言也。此非空穴来风,有苏州府推官口证,乡绅赵良礼旁证,钱氏陈情文书一篇。”
“其罪六,擅作威福,勒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