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第2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佑心知肚明,这肯定是朝廷关于整饬盐务的批复到了。他吩咐过的,只要有朝廷诏令,无论如何务必第一时间传给他看。
他便礼节性的对抚台道:“下官先看了。”
拆开细览,一眼扫去,先看见“照准所奏”,李佑大喜。
再飞速往下看,李大人当即脸色剧变,眼睛瞪出眶去。这份诏令中,朝廷竟然“任李佑兼理整饬盐法事”,一个与杨抚台有关的字眼都没有。
李佑惊得痴呆住了,他不是推荐杨抚台整饬盐务吗?为何落到了自己头上?自己这点分量根本撼不动盐运司加南京组合!软了没有效果,浪费机遇,硬了就是自己拿脑门碰石头!
这个差事他可以做,他也有愿望去做,盐务肥缺谁不想插手?但那必须是南巡之后,而不是现在!朝廷那帮大佬包括千岁殿下都瞎了眼么?再说他现在还忙于迎驾诸事,哪有心思去整饬盐务?
李佑愣愣的抬头,却见杨抚台饶有趣味的看着他,微笑道:“莫非盐务之事?本月之初,朝廷将你的奏疏发与本官垂询意见,本官便向朝廷推荐你整饬盐法。看来朝廷也是慧眼识人啊,以后多多劳烦李大人辛苦盐事了。”
原来是巡抚大人推荐他……对此李佑不知说什么好了。他挖了坑,别人却未必都是傻子非要往下跳。
忽然又有一个巡抚衙门的小吏飞奔过来,对杨抚台禀报道:“有朝廷盐务诏令。”
杨抚台有些不满,皱眉道:“堂堂巡抚衙门,收诏令居然比县衙要晚,这急递铺当真需要整饬!”
他拆阅诏令,入目只见有一行字,加杨负总理整饬盐法事……
杨大人心神被震的晃动不停,猛然扭头喝问李佑道:“你也推荐了本部院?”
也?李佑觉得这个字很古怪。莫非杨抚台手里的诏令与他手里的不是一样的?
第407章 表象下的道理
或许有人奇怪,一个五品地方官上了两本奏章,说了几句盐务坏话,就惹得朝廷雷厉风行迅速任命了两个整饬盐法官员,这玄幻的有点不合常情。
朝廷这家店又不是李佑开的,怎能糊涂到为了李佑几句闲言碎语就对重要财源大动干戈?
简单的表象后,自然有其深刻的道理。
去年李大人还在内阁任职时候,遇到北方盐商闹事歇业。为了表现自己才干,后又因为长公主对盐业的野望,他利用职务之便,在中枢细细翻检过很多盐业资料,又经过自己阴谋无下限的揣摩分析,所以对形势有比常人更深入的了解。
三十多年前,朝廷为了节约开销,曾经有过一番裁省官吏、罢设冗职、精简衙署的举动。
当时江左地区有两个比较轰动的变化,一是江南巡抚被罢设,职权并于南京;第二个就是专司监察、驻在扬州的巡盐御史被罢设,职权并入江北巡按御史和同驻扬州的淮东分巡道两个官职中。
专司盐业监察的巡盐御史被裁撤,固然节省了负担,但也导致盐运司逐渐坐大,对盐业的控制权日益增强。
毕竟巡按御史也好,淮东分巡道也好,都不能全心盯着盐事。时间长了,此消彼长,对盐业的监察渐渐也就有名无实。就好比当年从制度上看,都察院河南道负责监察司礼监,但实际上谁又能监察得了?
按米价每石一两计算,景和朝全国总岁入约莫钱粮五千余万,但除去供养禁直军和驻防营兵、地方官吏、藩王宗室外,朝廷用度大概在两千万左右。
这两千万有四个来源,盐课、漕粮、税关、市舶司。其中盐课一家占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占据天下盐业半数的两淮盐运司一个衙门,便供奉了朝廷用度的六分之一。
这样一个衙门在地方坐大,对盐业的控制权渐有超过朝廷的趋势,而且能够掌控三百盐商加起来富可敌国的财富,怎能不令朝中有识之士担忧?或者说是看不顺眼……
所以说,归德长公主敢打盐业的主意,并不是皇家人物骄蛮鲁莽,而是也看出有可趁之机而已。
但这么多年来,一直按兵不动,原因无非四点。一是扬州地方官吏出于各种原因,不愿与盐运司作对,而且往往也斗不过盐运司。
二是朝中官员远离地方,说起盐事总有点空对空,只能隔靴搔痒。
三是受过盐运司好处的人为数不少,无数孝敬撒出去也不是白费的,于是就不愿多事。
四是盐运司首脑往往也是朝中最当权人物的亲信,增加了这种人情因素,又给整治盐运司增加了难度。
困难虽然有,可是该办的事总是要办的,正义必须要战胜邪恶,所欠的只是一个契机。
在另一个时空,这个契机是“两淮预提盐引案”,在本时空,契机变成了李佑的“一百零八条”。
虽然这一百零八条都是很琐碎的细枝末节,为了不打草惊蛇,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行业黑幕,但在有心人的推动下,需要他是契机话它就是契机。
其实现任两淮盐运司运使丁大人此人口碑不错,在官场上风评极佳。
虽然他出身高贵,位居势要,但却不骄狂高傲,待人有礼。招待南来北往的大小官员从来不遗余力尽善尽美,从不因对方得势失势、地位高低而冷热不均,有困难求到他门上的,都慷慨助之,实有古孟尝之风也。
可是,丁运使的恩师张老首辅都已经病故了,他又已经在这个天下第一肥缺位置上坐了八年,该挪挪地方了……
闲话不提,得知自己被任用为总理整饬盐法事,杨抚台大惊之下有所失态,喝问完李佑后,便无心在行宫久待。他拿着诏令上了八抬大轿,匆匆回署。
月初杨抚台得知李佑那一百零八条时,便断定为李佑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意图在盐务上挑起事端并借机拉他下水。只是他不想就此顺水推舟,为李佑作嫁衣裳。
幕僚徐树钦提醒他要高看李佑一眼时,杨大人就有了绝妙的想法。可以向朝廷推荐李佑仿效昔年巡盐御史差事,让李佑去整饬盐法!
一旦大义在手,想必李佑凭借自己的本事和后台,在扬州城又是有权有势的,足以与盐运司相抗。
而盐运司、盐商与李佑是大敌,如果李佑得势,虽然整不倒盐运司,但盐运司必然是穷于应付的。
先前盐运司可以影响到地方,而李佑渗透不进盐运司,所以才显得无可奈何。但如果李佑有了整饬盐法的名头,而盐运司对地方影响大不如前,此消彼长之下,必然导致盐运司处处被动。
到时候盐务衙门只能找无冤无仇的巡抚衙门求救了,因为在地方上,只有巡抚才具备对李佑进行压制的权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如此一来,盐运司便轻松到手,他杨负又何必费尽心力的想法子去打压收服盐运司?用好李佑足矣!
同时李佑与盐运司纠缠起来,迎驾事务总要略微放一放了,去插上一手也未尝不可。
其实杨抚台的思路与李佑差不多,都想让对方去做捕蝉的螳螂,而自己当黄雀。
杨抚台向朝廷推荐李大人,也有担心某些人别有用心的推荐他,所以要先让自己舍身事外的心思。
在这件事上,他作为驻守扬州的正二品巡抚,所奏请当然是最有影响力的,别人的奏折比不了,要同意也只能同意他的奏请,让李佑整饬盐法。
整饬盐法只是个差事,关系不到品级,只要让李佑去做,暂时就没有他的责任了,便可以坐山观虎斗。
可是杨抚台没有料到,朝廷批了他的奏请,同时也批了李佑的奏请,结果在互推之下,双双加了整饬盐法差事。只不过一个挂了总理名头,一个是兼理而已。
也就是说,朝廷看待他与李佑两本奏疏居然是一视同仁的!
对此杨抚台惊愕无语,不亲身体会一番,只听口头传言,谁又能真正认清李佑的潜势力?徐树钦说的不错,李佑此人确实要当成平等人物看待才是。
其实杨抚台在过度惊讶之下,猜测的有点夸张了。李佑并不是完全靠势力,而是他作为第一个多了三百年历史见识的人物,对大势和机遇嗅觉敏锐,抓住了时机挖坑而已。
不过李大人虽然挖了坑,却把握不住挖坑的后果,将自己也变成了“整饬盐法事”。
第408章 两淮盐业公会
临近三月,春暖花开,扬州城又要到一年当中最热闹的两个月,城里城外仿佛一夜之间多了无数人。郊外必将又是彩衣香车、画舫笙歌的世界。
按说又到了诸位豪商争奇斗富、游春逐妓,顺便夸耀豪衣奢食的季节,可是今天,本不该热闹的新安会馆忽的热闹起来。诸位大盐商不约而同的在会馆里品茶清谈,对此老熟客都晓得,定是又有大事发生了。
不过在会馆慎行堂中,诸位已经就坐的盐业巨头只是风轻云淡的娓娓而谈,不急不躁。若不是周围摆设奢华,在座众人金装玉饰,只怕以为是一群无所事事之人围聚在茶铺里闲扯。
不知过了多久,有位个头不高但却壮实的人影从外面闪进来,爽朗的对这堂中拱拱手,“各位贤兄贤弟,在下喜事临近,正在家中筹备。忽闻召唤,不晓得列位同业有何见教?”
先前在座众盐商里,有人叫道:“金百万!你每年都娶个小的,早不稀罕了,算得什么大喜事。这次整饬盐法的事情,你若知道些什么,今日趁早与我等一齐交待了。别又如上次一般,明知天子南巡的事情,还藏着掖着不讲同乡之义!我等可不像你,平白得了一个好女婿。”
原来这些盐商都在昨日听到了朝廷要“整饬盐法”的消息,本来也没什么,但得知李佑那个黑青天竟然被任用整饬盐法,顿时人人生了危机感。
李大人不掌握盐事时,都要屡屡兴风作浪,虽然不能伤筋动骨,但估计只是权力受制约的原因。可现在不同了,如今他一朝权在手,有了“整饬盐法”的大义,便像出笼之猛虎,后果很不堪设想哪。
如果是别人还好,关键是李佑这个人实在令人生畏。如果李大人第三次掀起白色恐怖,估计倒霉的还是他们盐商,而李大人八成又要踏着盐商的脸面和泪水,由五十年一遇的青天升级为百年一遇的青天。
淡定不住的大盐商们今日便聚集在会馆议论,但是大家却发现金百万却没有来,于是更不能淡定了。
虽然自去年年底以来,金百万渐渐帮亲不帮理,与他那几乎堪称盐商公敌的女婿李大人打得火热,同行们便在心中稍稍疏离了他几分。
但是今次遇到此事,李大人被朝廷任用整饬盐法,大家又觉得该将金百万请来才是,仿佛与金百万绑在一起才有安全感,别人说什么都不靠谱。
人心便是如此微妙……金百万在当中坐下,环顾四边道:“这没什么可说之处,整饬盐法又不是变革盐法,头疼也是运司先去头疼,天塌下自有运司衙门顶着。何况无论是盐政变为何样,是谁当权做主,也要靠我辈来运盐纳课,怎么也离不了我们的,有甚可慌?铁打的纲商、流水的衙门而已。”
盐商众人交头接耳,这话倒也不错。不过金百万如今气派当真大了,竟敢在此公然调侃运司衙门,难道他不想干了?
“但有一件须得切记!我等纲商定要齐心协力,互助互扶,万万不可一团散沙,如此方可保身家而享富贵!”金百万振臂高呼。
另一个盐商徐瑞昌呼应道:“金员外言之有理,小弟常听说如今文人喜结社,社中有首脑、有枝干,宛如合伙开店。遇事则一呼百应、同气连枝、如臂指使,官府也要让他几分。我们何不效仿之?”
“徐员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