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奋斗在新明朝 >

第336章

奋斗在新明朝-第336章

小说: 奋斗在新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院、通、大的三品以上堂上官,指的是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中三品以上的坐堂官员,其实主要就是六部的侍郎和左副都御使。这是外朝文官中仅次于核心大九卿的大员。

所谓堂上官,就是正经在本衙门办公的坐堂官员,不是那种外派加虚衔的尚书侍郎之类。

掌印科道,则指的是六科十三道中资深的掌印御史、掌印给事中。

李佑的意思就是,根据大明会典,本次廷推最多只应该由上述这些官员参加,是外朝官员的事情。太后和辅政内阁大学士都该靠边站去,在宫廷静等结果就好,不要随便直接插手外朝的事务,不然就是违反了祖宗法度!

当然,内阁与太后绝对不是没有权力的,只不过内外朝分工不同。外朝廷推结果必须要上奏太后,并下发内阁形成正式诏旨,这才算完成全部程序。

但其余程序都是以后的事情了,李佑自觉马上就要被淘汰,哪里还顾得上思考以后?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先把眼前现场这关闯过去再说了。

听到李佑捅破窗户纸,满殿顿时泛起恍然大悟后的嗡嗡议论之声,众臣互相七嘴八舌起来,也没人在乎礼仪不礼仪了。

李佑所说的这些,别人不是不知道。只不过这十年来,朝廷一直遵循着眼前这种廷推模式,并习以为常了。

十年不算短,时间久了,大家便渐渐淡忘了老规章,如今经李佑提醒,顿时都有所记忆了,除了入朝不到十年的新人。

看热闹的人啧啧称奇,这李佑是怎么想到这里的?居然寻章摘句老雕虫去了,从几十年前修订的两百多卷会典里将相关条款搬了出来。

刚才跳出来指斥李佑“大胆”彭阁老被会典堵住了嘴,愤怒的险些失态。若都要严格按着大明会典,那么连内阁这个执政机构都没有!还好没有失去理智,说出“会典不足以采信”之类大逆不道的话。

确实,在大明会典中,内阁只是翰林院的一个分支机构,相当于翰林院驻皇宫分院的角色,这就是内阁在国朝法理中的真实地位。所谓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有宰相之权,无宰相之位。

其实即使不参与廷推,内阁依然可以对结果施加影响,因为最后结果必须上奏并形成诏书才能生效。而且即便圣主御批了,他们内阁仍可以近乎无赖的执奏不从,阻止正式诏书的形成,这就是辅政大学士的特权。

只是遥控和事后补救终究不如在现场控制局面得心应手,廷推廷议都代表着朝臣的人心公论,内阁事后否掉结果,在名声上不是很好听。传扬出去,就是逆人心而动,一个不好就要被口诛笔伐。

化身法律卫士的李大人哪里顾得上别人如何想的,瞥了几眼立在身边不远处的彭阁老,又掂量一下轻重缓急,忍痛放弃了挑逗彭阁老的想法,重点还是要放在太后身上。

只见他举着会典卷五对着丹陛继续上前一步,神色愈发的肃穆,颇为义正词严的奏道:“此乃先皇钦定法度,未尝闻说本朝有修订之举。所以关于本次廷推,臣请依祖宗之制!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与沸沸扬扬的殿中不同,珠帘之后,却是寂静无声的。

钱太后微微呆住了,本来已经一切尽在掌握,按着她的设想一步步发展。可是怎么也没想到,李佑突然搬出了会典压制廷推,他的花样为何总是无穷无尽!

大明会典最后一次修订由先皇钦定,相当于常说的“祖宗法度”。若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合用的,可以加以变通,只能做不能说,更是不能公然否定祖宗钦定会典。

现在,有人拿着会典来质问,又该如何回答是好?

换成别的时候,钱太后也不用如此发愁,下不为例也好,从谏改正也好,都无所谓的。但这次很关键,真是退不了。

说起景和朝的议事和廷推制度,在法理上也是个很模糊的事儿,由习惯形成的。本来君臣面议、朝议、廷议区别是泾渭分明的,廷推归根结底是廷议的一种。

廷议、廷推模式简单说就是外朝做出公论抉择后,送与内廷批准。在这个概念里,部、院、寺、大是外朝,天子与辅政内阁是内廷。不过实际上,在内阁势大时,常常能够控制外朝廷议。

自从先皇龙御归天,慈圣皇太后秉政后,一是为了出面镇服人心,二是为了强调秉政合法性,三是为了显示勤政,所以她不敢按照国朝传统上君臣相隔的模式治国。

故而慈圣皇太后养成了在武英殿视朝和象征性亲笔披红的习惯,但她性格又不喜轻易表态,只等群臣议论结束后做一锤定音。

结果十年来渐渐演变为朝议与廷议廷推相混合、内廷率领外朝大员御前议事的制度,大部分国策都是如此制定,成为景和朝的常态。

其实在国朝惯是因人成事,这种有利于朝政的变通比比皆是,倒也不足为奇。又例如内阁大学士一职,从法理上,国朝不设宰相,内阁大学士是天子身边的秘书,不参与外朝庶务,属于翰林院的分支,位在尚书之后。

但事实上,内阁大学士已经演化成秉持机要的半个宰相角色,在现实中也常被中外当做宰相来看待。

却说李佑抛出了会典这个隐藏武器,半晌不见珠帘后答话,渐渐的便感到,再没有新动静,就要后续乏力了。

现在只是将对方打了个猝不及防而已,只要钱太后回味过来,对他的问话避而不答,不去谈论会典如何。只强行下令照例廷推,别人有碍于太后权势从了,他又能怎么阻止?本朝可是人治大于法治,法治很难扭得过人治。

“祖宗法度”四个字,连他自己都着重借用的是“祖宗”,而不是“法度”。心里有点惴惴,不知道“祖宗”能顶到什么时候。

第461章 悲愤的李佑

此刻,次辅许大人心情复杂的望着李佑。这次李佑捧着祖宗法度的条文,打着厘清制度的旗号,要将内阁大学士扫出廷推现场,这让他这个建极殿大学士情何以堪。

难怪李佑奏事之前,给了他一个那么纠结而销魂的眼神,敢情李佑要展开无差别攻击,而他身为内阁一份子,躺着也要中箭啊。

不过许次辅不是心胸狭窄的人,他很理解李佑的苦衷。如今内阁成了阻碍李佑入选的两大障碍之一,今次不将内阁扫出去,廷推这关就过不去。

如果李佑真能进位检校佥都御使,对他而言也不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极大的好事,必将成为党羽中的中坚了。

假设李佑得逞,许次辅对内阁在人事铨政话语权方面的损失考量一番,发现未必是坏事。

这次是六个大学士一起受损,相对于其他同僚,他并没有多损失什么。而与此同时,由于外朝吏部尚书赵良仁是盟友,对铨政的掌控相反还得到了加强。

李佑的同乡,赵天官虽然万年的面无表情,但却暗暗对李佑喝彩。这小同乡要是真有这个本事,一举掀翻掉目前现行的廷推制度,对他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随便想象就可以知道,当廷推中没了宰辅大学士,没了君上临朝监视,那在参与人员中,谁是引导风向的老大?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吏部尚书!

即便李佑今日不成事,但只要敢站出来抛出这个话题,引起朝臣议论纷纷,那也是相当大的收获了。有了开端,还怕没有后续?

话说李大人当初是抱着研究廷推程序的态度借来了会典卷五,谁知道居然发现景和朝廷推与会典上不太一致,登时大喜过望。

按照事先想法,今天只要风头不妙,无论如何也要将会典当做“祖宗法度”搬出来的,至少可以充当缓兵之计。实际上他也正是如此做的,至于再下面,就全靠临机应变了。

李佑暂时没有精力去考虑,自己可能会引发的这些后续变局,他正在绞尽脑汁的考虑下一步怎么走。

目前只有他势单力孤的在丹陛前声嘶力竭高喊祖宗之法,而别人议论的议论,装哑巴的装哑巴,看热闹的看热闹,没有应招的,没有捧哏的。大约是觉得这个话题太严重,一个不好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所以不敢轻易开口应声罢。

可怜李大人虽然举起了无人争锋的旗帜,但到目前为止,实际杀伤力却十分欠缺。

连续两次奏请,均不能在钱太后这里打开突破口,李佑万般无奈。

他只好转过身躯,满脸郑重神色,朝着首辅徐岳行礼道:“我大明自有制度,内廷外朝,各有职事,互为制衡,可保君上杜绝偏听偏信,焉有内廷延伸出外道理?如此便成一言堂,非长久之道也!”

又劝道:“阁老位列首揆,人臣之极,自当以身践则,并劝君上迷途知返,不然有失职之虞!叫后世何以看待?”

虽然被李佑主动找上门,还暗含有激将计,徐首辅仍不答话,也不中计。他冷漠的看了李佑一眼,心里的评价只有一个词,冠冕堂皇!

说了这许多,不就是为了检校佥都御使官职么?若内阁退出廷议,那么外朝岂不赵天官成了首领?赵许二人若内外联手,肯定不是好事。

徐首辅不愿与李佑纠缠,甚至不想与李佑说话。见李佑还要继续与他啰嗦,心里厌烦得很。便闪过李佑,上前对慈圣皇太后奏请道:“请圣母再下谕廷推,不必受外物纷扰。”

虽然首辅大人的实际人望在内阁只能排到四五名,但毕竟也是二十几年宦海的人物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怎么也是有的。

很简单,一个字也不提会典,无视李佑的举动,搁置一切争议,先照旧例举行廷推即可。那李佑只是个等待结果的被廷推对象,又不是正式参与廷推的朝臣,有没有他无关紧要,他的态度其实也无关紧要。

慈圣皇太后的身份只需独断,自然不会与李佑争辩什么对错,但又不方便无视会典直接下旨。终于等到了有人奏请,连忙顺势下谕道:“准奏!”

看戏的人暗叹一声,这次也就这样了。一年多不见,李大人虽然风采依旧,永不服输,但本次真没希望了。太后加首辅同时压下来,这种分量很难再辩驳回去。

其实李大人已经尽力了,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计谋都是无用的。不过他成功掀起了廷议制度的话题,后续肯定不会断绝的,今后少不了为此明争暗斗。

李佑脸色灰败的退回殿门,与其他两个待选人并列,等候最后的判决。

赵天官第三次开始主持廷推,这次没有意外发生打断他,很顺利的开始了。

天官大人又想起,本次廷推按照谕示还有个廷辩环节,他暗道以李佑的伶牙俐齿,说不定还有什么奇兵。遂停了群臣画题,先令仅剩的三人上前分别御前陈述。

这个环节是太后特意为属意人选设计的,为的就是增加两人表现机会,弥补一些没有经过文官铨选渠道的不足。

李大人神情萧瑟,心死如灰,有气无力的挥挥手,让另两人先去。安国公女婿、光禄寺少卿黄鉴与诚国公族人、武昌府同知曾淳便分别上前,掏出陈情疏自述。

有些为人厚道的朝臣暗暗感慨,一开始没有太认真看待此事,只觉得勋戚根本不可能入选,太后的提名只当是陪衬而已。事先没人想到,居然还真要让半路杀出的两个陪衬入选。

太后她以有心算无心,李佑真是可惜了。以公心论,剩余的三人中,李佑的治政能力应该是最强的,又是经历铨选正途杀到这里的。只不过在人世间,正确不代表获胜。

赵天官叹口气,对李佑道:“该着你了。”

注定要失败的李大人拖着沉重的脚步,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